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精品4篇】

时间:2023-10-23 18:45:35 读后感

  本文是热心会员“yayunzhi”分享的曾国藩传读后感【精品4篇】,供大家参考。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1

  自省,成功的基石

  深秋的夜晚,微凉的风从小院穿过,涤生平静地回到书房,拿出纸笔,微微捻了捻胡须,看着被自己打了一地的水烟壶,写下了“日课十二条”这个题目。

  又是一个漫长的隆冬,八本堂内的国藩在纸上这样写道:“吾棋瘾太大,虽然棋瘾比抽烟要好,但也太耗时间心血,故决心戒棋。”

  也许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能抵得上通过自省使内心纯净的高尚了,曾国藩作为一代理学宗师,继承其老祖曾子的“五日三省吾身”从29岁起每日在日记中反省自己今日的不足,检点自己的过错,终于从笨小孩儿成长为满清第一重臣!在我看来也许自省方是曾国藩成功的关键,只有自省方可清洗内心的污垢,也只有自省方可不忘初心,永得始终。

  这也让我想到了唐太宗李世民,他以魏征为镜时刻自省自己是否勤政,是否有愧于人民,是否有益于国家,终于他开创了兼并包容而开放的大唐盛世。

  是啊,表面的光辉与浮华太过刺眼,因为他挡住了真实,夸张的色彩与线条太过喧闹,因为他只折射出炫目的光彩,隐藏了致命的暗伤。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自负一生,致使连他的亚父也被他气走。直到四面楚歌,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说:“天亡我,非战之罪。”毫无自省之意,其执迷不悟,可见一斑。如果他能自省,那历史可能会少一个“汉高祖”多一个“西楚霸王”,天下也未必会姓刘。

  时间转到了清代,在屈辱的百年近代史中那晚清统治者沉醉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认为自己的国家战无不胜不知自省,殊不知世界风云变化,他国已是坚船利炮,而清朝竟还在冷兵器时代,如果他们能从一次次战争的失败中自省,可能历史将会得以改变。

  再看看现在的我们,没有考好,怪老师没压准题,没有按时到校,怪父母没叫,没有挤出时间读书,怪老师作业太多……我想如果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这些问题,回头自省,问问自己我是不是也有责任,是不是应该“我的地盘我做主”?

  如果我们用自省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也许我们会使内心宁静,然后“致远”、淡泊而又“明志”,从一颗谦卑的心出发,历炼出与众不同的自己,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

  成功,从自省开始。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2

  明志修身

——读《曾国藩成功密码》有感

  曾国藩在其青年时期就立下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立下志向后,他慎独修身,自强不息,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美妙的理想,最终达到了立德、立言、立功的“三立”境界,引得无数后辈广为称颂。他的处世哲学也有巨大的研究价值,给后人不少启示。我读了《曾国藩的成功密码》一书,他的经历让我有很多的感触。

  人的成就的高低,与他的志向很有关系。十几岁的年纪,大概很多人都会有“我想去做什么”的念头。可是很多人都只是一念之间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并没有立下清晰的目标和实践的方式。最终还是免不了随波逐流,继续过着庸碌无为的生活。也有很多人,常常自嘲地对别人表示自己的目标太难达到,环境不允许,或是自己实在是不够聪明。结果目标就变成只是“说说而已”的一句空话。有些人碰到了些许困难就忍不住想要放弃。说到底,那是他们的修行还不够。

  曾国藩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追慕圣贤,立志要成为杰出之人。他秉持儒家传统,有坚定的意志力和自律能力。其品质实乃吾辈之榜样典范。文正公曾提出我们应该把志向与修身结合起来。即首先要立志,继而采取行动,根据自己的志向规划人生,并随着个人的成长和实际情况分析志向和适时改变实现志向的具体方案规划。

  当然,想要实现志向,就注定会经历诸多困难。如果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则定有助于成功。

  曾国藩主张“诚”、“敬”、“谨”、“恒”,以此来达到“慎独”的境界。即对凡事都应有所敬畏,不可一意孤行,行事须谨慎,生活要有规律。曾国藩的“自制之力”让人惊叹。即使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他也能够以圣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个人情绪,他都能做到掌控有度,坚守原则。曾国藩每天坚持反省自己,总结自己当天做了些什么,又有哪些方面没有做好,提醒自己必须及时补救错误。转换到现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更加应该学习文正公这样淡泊宁静的精神。同时要清楚:慎独并非追求空间上的独处,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尔不群。外界的确是有很多诱惑,而倘若我们能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早早立下坚卓之志,保留内心的一份坦然。那么,我们就可以超越自我,成就一个“大我”。

  曾国藩说过:“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尔!”、“莫问收获,但务耕耘”。想要成就一件事,确实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可是有很多事情却是我们没有办法去掌控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一切力量去努力实现目标。除此之外的部分,就看老天的了。我们应该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坚强的毅力、强大的自信、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时时刻刻鞭策自己勇往直前。我们还年轻,正值可以冒险、可以挑战的年纪,那么就不要错过任何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对自己,我们应该要有非同凡俗的期许,不管外界对我们是支持还是嘲讽,我们都要追随真实的内心,敢于尝试,坚持不懈地朝认准的方向前进。因为,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就是力量!

  在实现志向的过程中,当我们面对一时的成功,也须保持平和的心态。平和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做到宠辱不惊。这样,成功时,我们就不至于因为过度骄傲自满而迷失自我,从此停滞不前;失败时,也就不至于因遭受打击而失去前进的信心。保持平和的心态也能让人保持身体各项机能的平稳运行,促使人以良好的状态继续向目标进发。所谓积极的意识对物质活动有促进作用。当外界的条件不利于我们时,我们更应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恐惧害怕,不狂躁。把一切磨难当作是一个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使内心经历挣扎后变得更加强大。面对外界各种诱惑时,我们亦须自持自重,不为名利所牵累,斩钉截铁地继续前进。

  从曾国藩的经历中,我得出了一个保持平和心态的方法。曾国藩说:“观物闲吟而意适神恬,陶、白、苏、陆之趣也。”可见我们平时可以阅读一些诗词歌赋,试着用圣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陶冶情操,从中体会诗人的豁达、恬静,以此淡泊明志。如果常常吟诵诗词歌赋,久而久之我们自然能将这些诗词与自己的心灵连接起来,更加深刻地领悟到豪迈旷达的处世哲学。在潜移默化中,我们自身的修养也就会慢慢提高。

  少年,应立志;少年,应慎独修身;少年,应自强。若此时不思进取,当我们老了的时候,大概只能剩下悔恨了。我们须日日养心、养身、养神,努力做到最好的自己。

  成功,贵在心灵的强大与成长。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3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清朝一代名臣,然而他留给后人的却不仅仅是一段功过参半的历史,作为宋代理学传承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而又独成体系,蕴含着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深刻哲学道理。其思想的精华,从《曾国藩家书》中可窥一二。

《曾国藩家书》全书400多篇,内容涉猎极广,分为为政、治军、理财、用人、处世、修身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中,尤使我感触良多、受益颇深的便是“修身”篇,细读修身篇,犹如一个长者、一个老师在给你讲述人生道理,如“君子应有发奋自励之志”、“强毅之气,决不可无”、“满招损、谦受益”。

“君子应有发奋自励之志”中提到“格物”与“诚意”,格物,致知之事也,便是有关弄清事物的原理的事情;诚意,力行之事也,是身体力行的事情。就是说我们不但要弄明白事物的原理,而且要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它。这与我们当代哲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相通的,这个信条告诉我们,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一是要弄明白事物的原理,发现事物的规律,共性的规律能使我们茅塞顿开,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把这些原理、规律一点一滴的应用于实践中,会使我们受益良多。故曾国藩总结到“格物与诚意并进,下学上达均在此了”。他还举了个朋友的例子,说“倭艮峰先生则诚意工夫极严,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盖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动,必却时克治,而著之于书”。读到此不仅佩服古人修身用心之深,能将自己的过失记到日记中,时时反省,如我能做到其十分之一,便也能进步颇多了。

“强毅之气,决不可无”中提到两点使人印像深刻,一是关于老实与权谋机变的看法,曾国藩认为,应向平实处努力,以老实的面目去面对别人,即便别人以巧诈对我,我也应以老实的态度去面对他,时日长久后他自然会改变态度;而若我以巧诈对巧诈,钩心斗角,相互报复,将是无休无止的。细思他的这番话,其实深有道理,抱定心中的信念,心中无愧,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才是真正为人的本份,处世的本份,所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便是如此了。二是强毅与刚愎的区别,强毅胜在理字,强是使自己坚持做应当的事情,如强制自己早起、强制自己勤劳,而毅便是能持之以恒的做下去,故曾国藩写道“强毅之气,决不可无”。而刚愎则是力求以气势胜人,压倒别人,并无可取之处。故做人也要常常反省自己,磨炼自己的意志,对应当去做的事情坚持不懈。

“满招损、谦受益”更是体现了中国修身养性文化的精髓,即人不能有一点小的进步、小的成就便沾沾自喜,骄傲自大,而是时刻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虚心努力,才有益处。兵法中也有骄兵必败一说,而做人,更是要时刻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面对困境时不气馁、不放弃;面对好的境遇时也能日省其身,清正自立。

  以上三篇只是我所读《曾国藩家书》中一小部分,然而仅这几条,便也使人能够深思自己,感触良多。以上的人生信条,不管是应用到工作中,还是应用到生活中,都会提升我们的自我境界,使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而全书内容自然不仅限于此,均值得我们细细读来,想来此书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书中的内容,也在于从此书看出,曾国藩对人生的理解有自己信念,心中有坚定的价值观。而今人处在经济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却往往失去了对人生价值与信仰的追求,我相信,人贵在信念二字,无论你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老庄的哲学、儒家的思想还是程朱理学,只要有一个积极向上的追求,心中便不会空虚无物,便会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曾国藩传读后感 篇4

  诲弟篇

  一 读书作文类

  业精之法在于专 ,读书宜专一耐久 , 学诗宜先学一体 , 读书应有恒心 ,学诗不可读选本 ,读书贵在有常 , 教子侄读书不要蛮读蛮记蛮温 ,教子侄读书首应教之以自省自立 , 读书须从容涵泳 , 读书不可有好名之心 ,教子侄辈须勤读经史 ,子侄辈读书事不可疏忽 ,为文宜专从“简当”二字着力 ,学习贵在有恒 ,应拼命用力于奏议文章 ,不要把文章看得太重.二 修身处世类

  明修己治人之道才叫读书 ,进德修业二者不可或缺 ,大官之家不应讼涉公庭 ,不贪财不失信不白是为处世为人之本 ,不应存当官发财之私念 ,迁善改过与修德读书最可靠 ,须用志于道义身心之学 ,力戒牢骚 ,不可倚势骄人 ,不可与闻外间事 ,对绅士贵在奖之以好言 ,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不可缺 ,无恒则一事无成, 一心应向平实处努力 ,与人交往应酬须讲究礼节 ,力戒长傲多言 ,勤奋以图自立 ,以“平和”二字互勉 ,趁人生适意之时做出一个局面 ,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戒傲惰

  再戒傲惰 ,戒骄满 ,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极傲之表现 , 以“廉、谦、劳”字自惕 ,劝弟爱惜声名 ,要重视外间指摘和批评 ,互相劝诫以保善终 ,善待本县父母官 ,存倔强以励志 ,重在有豁达光明之识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 ,“强”字须从“明”字做出不可屈挠 ,应听得进逆耳之言 ,从“畏慎”二字痛下工夫, 一定要谦让相诫 ,应视富贵功名为浮荣 ,兄弟唯有互劝互勉互恭维而已 ,不宜轻易出头露面 ,只能畏天知命而不能怨天尤人 ,切莫干预公事 ,有福不享尽,有势不使尽 ,存其倔强,去其忿激 ,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 ,功成身退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 ,求强当在自修处着力, 应有打脱牙和血吞的坚韧之气 ,能屈能伸的秘诀在于一个“悔”字 , 居安应思危 ,应从挫折处磨炼意志 , 应牢记“悔”字“硬”字诀

  三 从政治军类

  不宜涉足军政 ,凡事当量而后入 ,治军应注意“根株”、“柱梁” ,吏才应更优于将才 , 治军以爱民为第一义 ,治军应以“勤”字为主 ,应以“勤”字报君恩,以“爱民”二字报双亲 , 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 ,紧紧依靠自己的力量 ,蓄不竭之气,留有余之力, 用兵应以全军为上 ,应多用活兵轻兵 ,为官不可得罪绅士

  四 谨守家风类

“孝友”二字可使家势经久不衰 ,应学会收拾条理 ,应以“勤敬”二字为法, 严教子侄勤敬和 ,教子侄应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教子侄当引入正大一路 ,联姻不必富室名门, 蔬竹鱼猪四事须时时讲究 ,对子侄辈应教之以礼 ,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家运之兴在于和睦、孝道、勤俭 ,居屋莫太宏丽 ,力戒太劳、唢呐、多酒三事

  家教八字诀 ,不可日趋奢华 ,切莫买田起屋 ,应教子侄以勤谦自任 ,不要信医药、僧巫、地仙 ,谨守人生八本 ,孝勤恕可致家势祥和 ,切记礼厚不如情真, 戒用人太滥.用财太侈 ,不培坟墓,不谋田庐 ,生日不可宴客称庆 ,早婚不利读书 ,切戒家中过于奢华 ,力戒骄奢,以勤俭为本 ,应时时在“俭”字上用功

  恪守祖训

  家中应以勤俭为主 ,勿忘耕读之家风 ,订八好六恼之家规, 不能忘却寒士风味 ,应以“耕读”二字为长久之计 , 以勤俭自持,以忠恕教子 ,须力行节俭

  五 善养身心类

  毋恼毋怒以养肝疾 ,要善于保养身心, 治病应以自养自医为主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 告养生五事 ,养老不在服补药 ,养生与力学缺一不可 谕儿篇

  一 读书作文类

  切不可浪掷光阴 ,读《汉书》之道 ,坚持看、读、写、作“四法” ,读书须做到“虚心涵泳”和“切己体察” ,学诗须讲究声调,学字须讲求墨色 ,读书应注意广泛涉猎 ,治经、作赋、练字均须讲究 ,读《文选》以医“笔下枯涩之弊” ,学做高邮王氏那样的学问大家 ,写字作文宜模仿古人问架 , 学书法须从赵法入门 ,看书不可不加选择 ,作文要分类手抄词藻 ,读书务必求个明白, 学书须窥寻四大家门径 , 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 ,每月必须完成“三课” ,作文须效法古人之“珠圆玉润” ,不可积钱买田而应努力读书 ,文章贵在行气 ,作诗文宜从短处痛下工夫 ,对《左传》释经之答疑 ,写篆字不能无帖意 ,看、读、写、作应逐日无问 ,目录分类很有学问 ,宜对古人诗集悉心研究 ,行之以恒就会有持续不断的进步, 读书可以变化人的气质 , 学作文应循序渐进 ,学诗可以陶冶情操, 行气为文章第一义 ,钻研小学宜先知其源流优长 ,学诗宜取韩愈奇崛之气 ,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 ,绝好文字必突出一长 ,少年文字贵在气象峥嵘 ,阅书贵在有恒 ,练书法贵在困知勉行工夫 ,学字当学颜柳秀雄之气 ,宜从古文上用工夫 ,作文须讲究支撑之意, 作文以思路宏开为必发之品 ,诗文若非迥绝群伦不足以当大家之目 ,作诗文应具备情韵趣味 ,读书应具有广大气度, 学习须注意一张一弛 ,须在五十岁以前将应看之书看完 ,务必以好学为第一义

  二 修身处世类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宜力戒“骄、奢”二字 ,做人的道理重在“敬”、“恕”二字 , 当思雪我“三耻” ,处世为人理应与人为善 ,与长辈常存休戚一体之念, 一定要经风霜磨炼 ,早起、有恒、稳重三者皆最要之务 ,“勤敬”二字断不可忽视 ,举止要庄重说话要谨慎 ,宜常记“劳谦”二字 ,应牢记“八本三致祥” ,“劳”字“俭”字是最好的安身之法 ,早起和种蔬之家类多兴旺, 居家惟崇俭可以长久 ,世家子弟不宜多积钱多制衣 ,要成大器须谨守俭朴 ,闺女理应孝顺翁姑敬事丈夫 ,勿忘先世之勤俭 ,处世须以“谦谨”二字为主, 在省城应以“谦敬”二字为主 ,应以“勤俭”二字自惕 ,家眷不能住在风俗华靡的城市

  悉心体会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

  家运兴衰与穷通决定于勤惰 ,不宜居大位享大名, 诫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 ,势利机巧之心,与猎取清廉虚名均不可取 ,修身应以不忮不求为重, 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 ,每日以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相勉励 ,应以好学与节俭为立身持家之本

  三 谨守家风类

  办丧本不可铺张 ,治家八事缺一不可 ,临危遗嘱:一意读书、勤俭治家 ,门第鼎盛而规模礼节愈要认真讲求 ,莳蔬、晒菜是家世兴盛之象 ,用财太奢最可耻, 对儿女不要看得过于娇贵 , 居家须限定日常用费 ,孝友二字须切实讲求

  四 善养身心类

  体弱不宜随便服药 ,多食蔬有利于节俭和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在于戒恼怒知节啬 ,惩忿窒欲为养生要诀 ,养生之道在顺其自然 ,生病不宜乱投医乱服药, 常行辛劳有助于保养身心 , 养身之法不在服药 ,业精之法在于专 原文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日①:“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②?若志在穷经③,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④。则须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⑤,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⑥。万不可以兼营并鹜⑦,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⑧,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

——节录自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注释

①谚:长期流传下来文词固定的常言。②嗜:喜爱,爱好。③穷:推究到极点。

④制义: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的文字程式,又称制艺,即八股文。⑤古文:唐代时称秦汉之文为古文,即以文言写成的散体文。

⑥试帖:唐以来科举考试中采用的一种诗歌体裁。多用五言六韵,有一定 的程式。

⑦鹜(w`u):乱跑,心志不专一。⑧极言:把话说到深处。

  译文

  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是一个“专”字而已。常言道:“技能多并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说的就是技艺要专的道理。我掘井很多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的过失在起作用。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当致力于专深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其他方面。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精神,随时随事,均可接触体会。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究竟有专一门学业的爱好没有。如有志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就必须专守一经;如有志于作八股文,就必须专读一个人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须阅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词也是如此,作应付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如果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则必定一无所成。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你们写信给我,对于各人专守之学业,务必详细写明;而且须向我详细询问到深处,文字多篇幅长也不要紧。以使我读了你们的信后,就可以知道你们的志向见识如何。凡是专攻一门学业的人,必定有所心得体会,也必定存在着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各位弟弟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告诉我,让我与你们共同欣赏;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以向我提出来,我们共同分析??

  曾国藩遗嘱

  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能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