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发言稿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3篇(论语心得体会发言稿)

时间:2024-01-16 14:26:43 发言稿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快乐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 10 / 11

  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啊。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

  以上是我学习《论语》后的一点感受,通过这次学习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狭窄,让我有一种“人生处处尽学问,世间人人是我师〞的感觉。今后,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本次学习,真的使我受益匪浅啊!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2

  通过这几个月读书、实践、成长活动的学习,使我增添了几分自信,几分沉稳。回想刚走上村官岗位时心里的害怕、迷茫、急躁,真的好了很多。

  记得刚看完于丹《论语》这本书,心灵就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其实《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我感觉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她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无论生活有多少困难,都要看到积极的一面,找个快乐的一面去接受生活中的每件事。于丹老师利用她独特的个性视角,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来解读《论语》。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记得于丹老师说记住《论语》中一个字,一生就够用了,我觉得有道理。人想过的快乐,首先要学会宽容,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恕〞,这个字包含了一个人不可缺少的心态,能够学会“恕〞,那么这个人的一生一定是快乐的,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当然,想做到这个字是不容易的,能够把所有的世事都用宽容的心来对待,那么生活中就没有什么是快乐的阻碍了。在这个新时代,除了为生计忙碌、奔波之外,我们总是寻找一种精神的寄托,在寻找一个属于自己心灵的家园。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各种欲望,总会想为自己的心灵安个家。

  在当今社会风气略显急躁的时候,作为一名年轻的基层工作者,我们必须懂得去学习这种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在论语学习中的体会:

  一、学为先

  我们每个人,从呱呱落地来到这个世上起,每天都在不断学习,成长,逐渐地完善自我。学习不仅是指在课本上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的积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身上都有他的闪光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多向身边的人请教学习,就像臵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了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我们不但要学,还要学以致用,孔子说“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怠〞,一定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他所提倡的是这样一种沉着地把有限的知识放大到极限的学习方式。

  二、做为上

  《论语》中提到,不在其职,不谋其政,其中就隐含着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就是我们在这个位置上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将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干好。工作是表达自我价值的一个载体,当然也只有快乐地工作、将工作视为一种乐趣才能

  够真正地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只有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更迅速、更正确、更专注,调动自己智力,从旧事中找出新方法来,这样才能使自己有更多时机锻炼成长。“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从小事做起, 4 / 11

  小事成就大事业。工作意味着责任,岗位意味着任务,只要我们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干好每一项工作;培养健康快乐的生活情趣,平凡中表达不平凡,我想我们就是最优秀的。

  三、和为贵

  《论语》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对自己的心去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也就是遇事先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我想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样〞。一个人生命中有自信、有沉着,有一种宽和,多体会他人的不容易,就可以做得到仁者爱人。可见,读透了论语,就感悟了人生。如果感悟人生,找到内心的安宁,快乐就会常伴我们左右。

  虽然自己只写了感悟深刻的方面,但是,自己的感悟远远不只这些。很多感动是心灵的触动,用语言不能表达得很清楚。确实,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时常的反思、多一点静静的倾听,少一点抱怨的声音,多想想生活的快乐与感动,少一点不实际的言论。也许,人生的道理人人都懂。我庆幸有这本书伴随我成长、生活,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时刻提醒着我。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3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快乐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时机均等。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根底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接受了教育。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效劳,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那么仕〞的思想。

  读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继续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讲了,提出了“学〞是“思〞的根底,“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说明了学和思的辨证关系,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学思结合。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写作参考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这些教学原那么、方法在《论语》中都能寻找到痕迹,除了教学,孔子关于做人也有自己的独树见解。他强调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防止了灾祸。他还强调做人要重视“仁德〞。这 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那么孝,出那么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又曰:“人

  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根底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做人还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开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根底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开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啊。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

  以上是我学习《论语》后的一点感受,通过这次学习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狭窄,让我有一种“人生处处尽学问,世间人人是我师〞的感觉。今后,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