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具有观点鲜明,内容具有鼓动性的特点。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演讲稿,演讲稿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教学论坛发言稿2篇(教学论坛体会),供大家参考。
教学论坛发言稿1
很荣幸和各位老师交流成长的感受。"勤能补拙"是我常对自己说的话。大概10年前,从初中到高中,3个班的物理课加上班主任,所有都是新的,一切又回到起点。"听课"是我想到的最快捷的方法。第一轮正好和王华老师、韩立新老师同头,征得他们的.同意,开始了连续听课,而王老师的课一听就是两年半。
第一轮听课——认真记、认真学、认真模仿,无论是重点、难点还是教学方法,包括当时上课的提问、实验数据,我都认真做了记录。王老师的课条理清楚,对知识的细致归纳,让我受益匪浅。有时课没听到,也会跑到韩老师那里补回来,同时把两位老师的优点细细琢磨,归为己用。当时感觉很好,也很自信,课能够从容应对,再也没有当时设想的底气不足或把握不住重难点。等第一轮结束后,把每一章的听课记录订起来重新看时,对当时记录的很多话又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谓反思中提升。
第二轮和彭z老师同头。
彭老师的实验教学全市首屈一指,而且教学的物理味特浓,我又开始了新一轮听课,概念、实验记得特别详细。记得"西城杯"比赛抽的是"弹力"一节,很冷门的课,我拿出了曾经听过的彭老师的课,几个举例特别形象生动,在此基础上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获得"西城杯"特等奖。这两轮听课我很幸运,博大家之所长,在对教学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快速成长,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第三轮又是和彭老师同头,还要继续听课吗?
教的时间越长,越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我决定不好讲的课,理解不深的概念、规律课,继续听课。不用记得特别详细,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体会的地方,添上几笔。我很惊喜地发现,彭老师的实验和他的前一轮比有很多的创新,他的从容、幽默、风趣也让我沉浸在其中。记得第一次听彭老师"传感器"的课时,有点云里雾里,等三年后再听时,自己的积累也多了,加上新添的生动的实验,觉得受益颇多。同时借助教研机会,我会听其他学校老师的课,听得多了,思考多了,好的点子自然在脑海中形成了。可以说,随着听课我的课更加精益求精,自己思考的更深、更多。
听课最好是连续听,有时间听吗?困难肯定有,每天判作业、准备实验、准备新课、班主任的各种杂事,忙得不得了。但真抽出一节去听课就会觉得相当值当,事半功倍。有时也会采取自助听课的形式,其他老师听了,复印一下笔记再问问关心的内容,或找上课老师班的同学借下笔记,问一问关心的问题。
最近两年,讨论成了我学习新的增长点。物理组有块著名的"小黑板",无论当时参与讨论,还是下课后看着黑板思索,让我对某些概念、问题认识得更深刻。讨论还可以分享好的方法,遇到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课上回答不完善,通过讨论获得解决,再喜滋滋地和学生分享,这也是一种快乐。听刘淑云老师讲述各种高招说服学生,在语言上激励他们自主学习,现学现用,特别有效。总之学无止境,怀着认真的态度,把学习进行到底,成长的路上会收获更多!
教学论坛发言稿2
我镇从1995年开始开展每两年一次的课本剧竞赛,至今已经进行了六届,下学期将进行第七届,一直坚持了十几年,可以说课本剧已成为我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道独特文化风景。
从以往几届课本剧扮演来看,水平一届比一届高,扮演题材从最初童话剧居多,到现在历史故事剧、成语故事剧、战斗故事剧、学校情景剧等等题材丰富多样;情节上从最初完全依据课文内容的扮演,到现在以课文主要内容为依托,大量增加戏剧中矛盾抵触,或喜剧色彩的情节,增强了课本剧的可观赏性和艺术性;扮演上,个性的语言和动作表情设计比以前更能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并且在语言表示上还融入了比较有特色快板语言,使剧中人物语言更生动,语言形式更丰富;音乐、服装、道具的配合也越来越到位。随着我镇小同学课本剧扮演越来越精彩也反映出,我们的语文老师在一次次排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在一次次不时探索磨炼的实践中,改编剧本的能力在提高,有的老师甚至自身写剧本,文学创作能力在提高,老师们的文学素养不时提升,综合艺术能力也在不时提高。
我们十几年坚持课本剧竞赛,不只是因为它对语文教师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课本剧扮演,同学受益良多。
首先我们从观看扮演的同学来看:同学对观看课本剧扮演是非常有兴趣的,课本剧自身取材于语文课文,它的内容健康,富有教育意义,同学们在其中快乐地接受着思想教育。课本剧扮演中融合了语言艺术、形体艺术,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学科艺术,它给同学的是这种综合艺术美的享受,这是单纯的书面文字所不能达到的。
我们再从扮演课本剧的同学来看:
1、 参与课本剧扮演的同学普通话水平得到提高。在排练过程中,辅导老师对同学的每一个字的发音都会进行细致地纠正,直到完全规范为止。
2、 参与课本剧扮演的同学感悟他人心理的能力得到提高,写作水平也随之提高。
同学扮演剧中人物时,要将自身的心理与他人进行对换,要反复揣测他人的心理,身临其境地感受他人心理,以和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如得意时),会表示出怎样的动作、神态、语言、语气。其实写作文也是如此,作文中人的动作、神态、语言、语气描写都是心理情绪的外在表示。当同学将扮演中的揣测运用到作文中揣测如何描写人物时,作文又岂会写不好?
3、参与课本剧扮演的同学领悟能力得到提高。
同学在扮演时要全身心地融入剧中的情境,深刻体验不同角色的鲜明个性,要把自身体验到的说话者的年龄、特点、心情都表达出来。比方老年人的慢斯条理、从容平和,小小朋友的天真,青年的年轻气盛,正直的人、奸诈的人、勤劳的人、懒惰的人等等,不同的个性就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同学必需心中领悟透彻才干演得活灵活现。
4、同学的胆量得到锻炼,自信心大大增强。课本剧使同学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表示得更加的大胆、大方、大气,在参与各项活动中积极表示,信心十足,充溢阳光。
此外,课本剧扮演对同学的朗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区分是非能力、审美能力等等均能得到发展。多年的实践让我们感到课本剧的确是促进同学的整体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提高同学的语文素养搭建了一个平台。
正是有了这么多年排演课本剧的经验积淀,我镇在参与各项竞赛中也能取得显著成果。比方:前两年在市侨中举行的中山市经典诵读竞赛中,我镇是获得一等奖最多的镇区(共获八项个人、集体一等奖),由教研室组织开展的两届中山市古诗文诵读竞赛中,我镇的参赛节目也均获一等奖……
其实我镇坚持开展课本剧竞赛,竞赛不是目的,是希望借此推动镇的各间小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课本剧扮演面向全体同学,提倡同学自编自演,使人人都能投入到角色活动中,享受学习、体验、发明的乐趣。现在不少学校的同学都能自行将课文改编成简单剧本,再进行扮演、竞赛。这既能使同学根据课文的描写唤起对文中景物和情景的想象,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又可以使同学在创作中展示个体潜能,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我们要让同学心理自由舒畅地去演戏,不说他们演得不像,尽可能地激发同学的自主意识,使其发挥潜能,彰显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