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把爸爸观后感 篇1
今天晚上胃不舒服,睡不着觉,翻书看看。看到易经比卦的“比之自内,不自失也",联想到了上周日看的电影《摔跤吧,爸爸》,突发想写点东西。今天的社会,互联网的时代,人人都在神化自己,包装自己,夸耀自己,希望把自己打造成神一样的IP时代,我们最想要的又是什么?
“比之自内,不自失也",跟着自己最渴望的感觉去走,不失去自我。读易经最有趣,你能看到很多的东西,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定向思维。没有定向思维,一切的一切都是浮云,定向思维是我们的方向,是目标。飞机敢起飞,是因为知道有着陆点;学习开车,首先得学会刹车。今天有为是什么?今天的有为是为了无为,所谓的无为而为?但是当自己还没有习惯的时候,能无为吗?所以我们都要经常问一问内心到底要什么结果?最终要我们慢慢地养成习惯,所有的一切,刚开始的时候都是有为,然后才到无为,达到自然的状态。
其实每个人都一样,刚开始的时候都先不断提醒自己。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一学就会,我们有句话叫知道不等于做到。学习了,知道了,但这认识并不是你的,因为还做不到。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不断提醒自己,自我反省的过程。易经里面有复卦,复卦就是要经过不断地反复慢慢地改变,只要我们感受到自己是不是比昨天好一点。
今天比昨天,这是一个趋势,这是一个方向,但是不要执着于具体进步,我们不要总是无法接受自己,不要总是在压力中前行,只要不自失,永远不要迷失掉自己的目标,朝着一个方向前进着就好。在这个前进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得很多的伪风景,特别特别美,我们不想走了,当有一天你发现,跟我们同行的人已经看不到了。在这里我要提一句不断地激励着我前行的话:“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的人太少”。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这句话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会想我会是那个慢慢走丢的人吗?不,一定不是!
这些认知自己也记不清楚是在那里看到的,是什么时候看到的,但是它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真正变成了我自己的认识。就像我们现在跟孩子读经典,经典里面那么多的智慧,孩子不需要记忆,不需要强迫,他只要喜欢上阅读,你也不知道那一天,经典里面的智慧就会变成他自己的智慧了。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所有的基础都建立在有为的基础上,我们要陪着孩子形成阅读经典的习惯,阅读并不是一种形式,阅读是理解能力的基础,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学习,跟物相处,跟书本相处,跟自然相处,都是在相处。可是这个相处的过程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理解能力强的人,会更深刻,更加透彻,获得的智慧也就会更多。
所以,当孩子还没有形成良好习惯的时候,还没有理解这个社会的时候,我们是要有所作为的。最近一部电影《摔跤吧,爸爸》很火,在老婆的号召下也去看了,去之前我是无所谓的,之前看过的电影都没有特别的印象,看过了就看过了,纯属娱乐,没有什么意义。但是这个电影却不一样,里面的画面不断地在我心中回荡,感触特别深,回来就想写下观后感的,但是一直静不下心来写。
作为两个正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孩子爸爸,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谈下我自己的观后感:
一、父亲的角色无可替代,他是勇气与信心的源泉,即使全世界不相信孩子了,但是有一个人一定会始终相信他,那就是我们。父亲们会更加理性,原则性更强,也更加之强势。因为他知道有些东西不是讲道理可以说得清楚的,世界从来不跟人讲道理,它是无情的。在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告诉他做人做事的边界。
可是在具体的事情中,可能父亲们也是感到难受,当你严厉规范孩子的行为时候,你内心可能是难过的,但是你必须得这样做。孩子可能不理解,他会疏远你,母亲可能不认可,也会责备你,但是必须做的还得做,这是父亲的角色赋予他这个责任与义务。
二、家庭的教育远比学校重要,这一点我相信很多人已经都认同了,但是却及少有人做得到。因为我们做不到,所以把希望都寄托在学校,学校的老师未必有你了解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不一样的优点缺点,如何发挥孩子的优点,鼓励他前行。老师也没有更多的耐心在一个孩子身上,优秀的孩子一定有优秀的父母,老师只是锦上添花。学校教育是大众普及教育,家庭教育远比学校重要。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到好的学校读书,可是那么多的孩子不可能绝对公平,有择校能力的人永远只是少数人。那么我们就放弃了吗?当然不是,再坚苦的条件也会出优秀的人才,人生不只是九年,而一生,家里就是最好的学区房,既是自我安慰,也希望与更多人共勉。
三、梦想,上面讲到了易经里面最重要的思维——定向思维。我的梦想,我的目标是支撑我们能走多远,能飞多高的精神食粮,以至于我们不会迷失在前进的道路上。这个梦想既是父亲,又是孩子的,只有孩子理解了这个梦想的意义,他才会理解父亲,并激发他们内心的能量。而父亲也要有梦想的支持,相信自己孩子能达到什么高度,才能坚持地陪伴,相信自己,给了孩子最大的勇气与力量。
现实是很多时候,是父亲们做不到,不是孩子不优秀。我们常常自己先放弃掉了自己,怎么可能给孩子树立梦想,给他们信心呢?当我们抱怨孩子不够优秀的时候,先看看自己是否做得足够好。如果我们都不能控制好自己,那是没有理由责备孩子的。我常常提醒自己的是:“你要能够控制好自己,才会有足够好的未来”。
四、最后那句话:“你是我的骄傲”,我希望这句话既是我们说给孩子的,也是孩子说给我们的。
晚安!
摔跤把爸爸观后感 篇2
孩子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父母希望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满足了两个女儿痛快吃完油炸食品的梦想后,爸爸开始了近乎疯狂的“改造计划”,小村庄的麦田里,被父亲开辟出一个露天摔跤场,侄子也被骗来,成了摔跤姐妹的陪练。家里经济拮据,实在没有多余的开支的时候,一脸严肃的父亲会向小贩压低鸡肉的价格,为姐俩补充营养。为了争取到女儿跟乡里男孩参加摔跤比赛权利,父亲甚至不惜大打出手。父亲严厉而又寡言少语,读书笔记但再严厉也会默默心疼孩子,女儿们睡下后,他会悄悄按摩孩子们红肿的手臂。虽然备受煎熬,但这个内心刚烈的男人明白,拿到国际冠军不仅仅是自己的梦想,也是像他这样生活在最底层的父亲可以馈赠孩子的最大礼物——他要女儿们可以凭借一技之长,在这个重男轻女的不公社会里,拥有选择过自由生活的能力。
所以,我们看到,当马哈维尔的两个女儿最后都成功以后,他们是可等的感谢这位当初不讲人情的爸爸,因为他们的以后,就是父母希望的未来。
爸爸摔不过你,不是因为技术不行,而是因为老了。
到处摔跤比赛而迅速走红的大女儿吉塔在爸爸的培养下迅速走红,当国内比赛的冠军都被她收入囊中时,吉塔有了自己的梦想——上大学。他第一次接触到父亲以外的世界,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没有严厉刻板的条条框框,可以自由逛街玩乐,不需要严守饮食要求,可以蓄长发、涂指甲油……
当教练告诉吉塔需要忘掉所有外人教过的技艺时,她照做了,所带来的是对爸爸技艺的不屑,而且这种不屑很快被他摔倒爸爸的“成功”所验证,她认为爸爸教的技巧真的过时了。
吉塔回到国家训练中心,却在之后的多场国际比赛中首轮出局,最为可怕的,比赛结束后裁判举起对手的手的时候,失败的屈辱好像也没那么让人彻夜难眠,吉塔堕落了。
终于,吉塔想起了妹妹的话,“爸爸摔不过你,不是因为技术不行,而是因为老了”,一个长途电话,使父女二人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电影通篇励志、戳人泪点,描写的这位爸爸既不近人情,又细心倍至,最后女儿自助者天助,在没有得到爸爸现场指导的情况下逆转对手,取得国际比赛冠军,从而圆了爸爸几十年的梦想,故事圆满结局。
摔跤把爸爸观后感 篇3
近日,同事们纷纷讨论一部充满正能量的.电影,电影名字叫《摔跤吧!爸爸》,是个印度电影,讲的是培养自己的女儿摔跤的故事,非常励志。
首先要从故事发生地说起,印度是一个非常重男轻女的国家,女孩14岁起就要出嫁,只是为家庭减轻负担。而影片中有这么一个家庭却是个例外,爸爸没能参加国际摔跤比赛,于是,他一心想生一个男孩实现他的愿望,但是老婆连续生下的四个小孩却都是女的,有一天偶然发现两个女儿有摔跤过人之处,就训练她们直到进入国家摔跤比赛,并进入国家体育学院学习,在国家体育学院的坎坷经历后,爸爸继续训练指导女儿,最终让女儿夺得国际性摔跤比赛冠军。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而且把人生的大道理天衣无缝地拼接起来,人不能固执己见,要学会换位思考;再是要坚持不懈,不能轻易放弃,半途而废;要懂得将心比心,站在别人角度看问题,然后是不忘初心,最终你就能获得成功;人活着必须要有奋斗目标和理想,为了实现它值得去自己奉献和追求,这其实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所在吧。
摔跤把爸爸观后感 篇4
在暑假补课的时候,学校给我们放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做《摔跤吧爸爸》
影片中的父亲是一名摔跤手,他希望自己能有个儿子,去替他继续完成摔跤。可是,他的老婆接连生了三个都是女儿,他感到很失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的两个女儿把一个男孩子揍了一顿,那时他感觉到了希望,于是他决定要把女儿培养成摔跤冠军。女儿很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要让她们接受如此残酷的训练,在一次她们去参加一个婚礼,那个女孩只有12岁就要嫁人了,这时女儿明白了,父亲那样做是希望她们两能有自己选择的机会。
她们之后便努力训练,终于姐姐在比赛中表现的很好,进入了国家体育队。到了国家体育队后,大女儿便不像以前那样了,城市里诱惑太多,她留起长发,学会打扮,不好好训练,在几次比赛中都输了。她回到家中,父亲看到她的变化,就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她说教练给她教的才时好的,父亲的技术已经跟不上了。于是第二天他们决定比试一下。在第二天的比试中,大女儿和父亲摔跤的时候,父亲身体不适,最终女儿赢得了比赛。可大女儿还以为是教练教得好,不学父亲给他教的技术。
到了国家体育队后,姐姐又接连输了几场比赛,她很沮丧。这时,二女儿也考到了国家体育院。与大女儿不同的是,二女儿刻苦训练,不安于享受。父亲来到体育队看到大女儿,知道她接连输了好几场,便把她比赛的视频拿来看了好几遍,记下对方的弱点和大女儿自身的问题。在最后的比赛中,大女儿谨记父亲给她的经验和技术,不按照教练教的,最后,大女儿赢得了成功。父亲也终于完成了他的心愿。
大女儿和二女儿最后都为国家赢得了很多奖牌。也由此,在印度有众多的女子学习摔跤,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给了女人更好选择的机会,让她们的命运不再是从一出生就注定的。它所体现的精神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在以后,从影片中我们得到的启迪会更多。
有那么一句话:好的影片总是能直接触及人的灵魂。
摔跤把爸爸观后感 篇5
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了电影《摔跤吧!爸爸》。影片讲述了印度全国摔跤冠军马哈维亚·辛格·珀尕训练两个女儿成为世界摔跤冠军的故事。我被珀尕严厉而仁慈的父爱所感动,也深深感叹吉塔和巴比塔的努力拼搏精神。影片中主人公的经历完美的阐释了“理想+行动=成功”这一定律。
父爱是深沉而伟大的。珀尕是一位教练,更是一位父亲,他对女儿们严厉而慈爱。这位“教练”在训练时冷酷无情,对“学生”没有丝毫怜惜和妥协。他要求女儿们必须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跑步,练习各种摔跤动作,并和男人肉搏。当她们反抗时,他毅然决然的剪掉了她们的秀发,全然不顾她们会因此而遭人嘲笑。因此,他的女儿们曾经一度恨透了这个“教练”。但作为父亲,珀尕也有温柔的一面,可以说他是一个对女儿们极富感情“虎爸”。父爱,有时只是一个表情,一个动作,这些小细节我们也许都不曾在意,而它,恰恰就是最深沉的父爱呀!吉塔和巴比塔开始并不理解父亲,只是觉得父亲残酷,到后来她们才发现自己是何等幸运、如此幸福!
勤奋是通向成功的不二法宝。吉塔和巴比塔的成功当然不仅仅因为爸爸施加的压力,她们自觉自发的勤奋拼搏精神最终把她们推向了巅峰。滴水穿石,这对姐妹终于坐上了世界冠军的`宝座!她们取得的成就,不仅实现了父亲的愿望,为国争光,也给当时印度重男轻女的社会偏见重重一击!她们宣告,女孩也能成为强者!
理想召唤行动,勤奋铸就成功。作为青少年,我们都要认真思考,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为之不断努力。像吉塔和巴比塔那样,我也有一对关爱支持我的父母,而且我生活在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和富强民主的国家,我一定珍惜好时光,努力进取,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铸就辉煌灿烂的人生!
摔跤把爸爸观后感 篇6
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没有电影可看,而这部评价似乎不错,身边的人也一直在推荐。电影的开始在一家饭店,一群人围着一台黑白电视机看摔跤比赛,从而引发了一场现实的摔跤比赛。马哈维亚心中有对印度获得金牌的期望也看到了现实的无奈,他将这种期望寄托在他的儿子身上。这跟我们现在有些家庭似乎是一样的,爸爸妈妈的期望没有在自己身上实现,就会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似乎还没出生就背上了沉重的枷锁。而孩子长大后也只会说句这是我爸妈的梦想,他们希望我成为一名工程师,却似乎忘记了自己的梦想。
可马哈维亚的运气似乎不太好,生了4个女儿,却没有一个儿子,慢慢的他绝望了,觉得摔跤注定与他无缘。可上天似乎总会给溺水的人一根稻草,吉塔和巴比塔就是这根稻草。他发现吉塔和巴比塔在摔跤这方面有很大的天赋,他惊醒女儿也可以拿金牌,也可以学习摔跤。“明天五点来找我”这句话包含了马哈维亚对摔跤金牌的执着,同时也包含了对女儿的爱,期望她们可以成为为自己生活的女人,不用过着天天柴米油盐、相夫教子的生活。他开始训练她们,剪头发,穿男孩子的服装,教她们摔跤的技巧,为她们搭建专门的摔跤场地,还把她们的堂哥找来当她们的陪练。慢慢的她们的技术开始成熟,马哈维亚带着她们去参加比赛,跟男人一起摔跤。吉塔从最开始的失败,慢慢的到冠军的位置。大大小小的赛事,鬼知道她经历了什么,但是她成功了,成功的成为了村子里面的骄傲,成为了印度女性的骄傲,而当初的那些嘲笑也不见了,剩下的都是赞美。
吉塔进入了国家体育学校,开始了她的训练生涯。可学校的生活似乎太过于轻松,没有了爸爸在旁边的严厉教导,吉塔的摔跤训练能力大不如前了,参加一次次的国际比赛一次次的刷下来。可她再也没有像第一次输掉比赛那样的沉重,习以为常的失败这是最可怕的,这是一种从精神层面的侵袭和吞噬。慢慢的形成爸爸对女儿的失望,女儿对爸爸不理解的怨恨。终止这一切的是一个电话,吉塔给爸爸打的电话,吉塔的哭泣声,把爸爸的防线打开。父女没有仇恨,有的只有爱。这一幕让我想起了我的爸爸,虽然我的爸爸只是千千万万农民中的一个,可他也为我撑起了一片天。给他能给我最好的,让我健康快乐的成长,或许不善言辞但我却能明白他对我的期望。
马哈维亚来到了吉塔的身边,那一句“明早五点来找我”又重新开启了吉塔“摔跤吧,爸爸”的大门。马哈维亚开始重新训练吉塔。为她制定训练方式,指导她战术,让她恢复了自信,最后在赛场上为印度夺得了金牌。而那一句“你是我的骄傲”终于从马哈维亚的嘴里说出来了。
“我没有辜负我自己也没有辜负你的期望”我想这应该是吉塔在赢得金牌时的想法吧。
摔跤把爸爸观后感 篇7
这个影片有两个片段,我印象比较深刻:
一、第一次在正式比赛中女主找到当时几个人中最厉害的那个,虽然过程很精彩,女主也很努力,但是结果还是输了,但是事后,女主一副倔强的样子问父亲:爸爸,什么时候能参加下一次比赛?
二、女主代表国家队开始参加国际大赛,但是每次都是一轮游,连续的失败让女主几乎丧失信心,他的父亲后来来到了她的身边,鼓励她、训练她,最终女主代表国家队赢得了比赛,获得金牌。
坚持、不放弃,失败不可怕,一定要站起来勇敢前行!成功的源泉来自于日常大量的积累,来自于弯路中的曲折,来自于绝不放弃,从而获得成功!台下十年功、台上十分钟。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如果坚持目标,只要足够坚持,成功总会来到你身边。
最近我一直在听一首歌:杨宗纬的《给未来的自己》;“不管怎样 怎样都会受伤 伤了又怎样 至少我很坚强我很坦荡”、“一天一天 一天推翻一天 坚持的信仰 我会记住自己今天的模样”,这几句歌词,我很喜欢;一定要坚持,坚持走向目标,总有一天,小树苗能够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
摔跤把爸爸观后感 篇8
20xx年瞬间就到了5月,伴着时间过得真快的感叹,迎来了一部印度电影《摔跤吧 爸爸》,电影演绎的就是一位爸爸在众人不解甚至嘲讽下培养自己的两个女儿走上体育竞技-------摔跤运动之路的故事,当然这是真人真事。
这是印度影星“阿米尔.汗”主演的一部据说在全球口碑都炸裂的片子,在豆瓣影评上得分尽然是分。整个片子虽然情节简单但是发展很是紧凑,动作场面拍的也是精彩的扣人心弦,虽然知道结果但是心情依然被镜头牵着不忍离开。
作为一位爸爸看后,在感动父女的坚持中确实又一次很好的梳理了一下自己的内心,再次感受到了爸爸的力量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相信每位爸爸都有自己的理想,之所以是理想往往是还没有实现或者已经没有实现的可能,这是命运的残酷,在家庭里这些爸爸想让自己的孩子继续这个梦想也是人之常情,在现实中爸爸的这种期望要是处理的不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甚至伤害,剧中演绎的正是这样按照自己的理想为孩子设计和安排人生的爸爸。当然剧中结果是非常的好,即圆了爸爸的梦也造就了孩子,真是皆大欢喜。感慨之余,还是应该好好的思索一下如何在荧幕下去借鉴。
首先,爸爸清楚的知道自己在作为家庭顶梁柱时,哪些该放弃哪些该继续,同时也很清晰自已的孩子有怎样的性格和能力。剧中爸爸悲情埋葬自己梦想,彻底息心后,当看到自己的两个女儿具有“能打善战”的秉性时,在燃起自己心底梦想焕发出巨大力量的同时,毅然决定突破社会局限想尽一切办法引导女儿走上职业摔跤之路,当然他也是一位负责的爸爸,他也怕走眼,耽误了孩子,因此和妻子约定了一年的观察期,这里也要感谢妈妈的支持。
其次,目标一旦确定,无论从心理上和行动上都不会动摇,哪怕是前进路上布满荆棘也要去克服,没钱给孩子买运动衣、没钱提供高热量食物、没钱置办训练器材,除了家人没有外部的支持,甚至在女儿不理解想放弃时,爸爸都是没有条件那么就创造条件去解决。爸爸一路的坚定产生出的定力强大到克服了别人都认为的那些不可能。
摔跤把爸爸观后感 篇9
今年学校举办六一庆祝活动的时候,轮到我来做值日。我本想去上厕所,结果发现发现六班再看《疯狂原始人》,我便隔窗在外面偷看,而耽误了值日,最后被人发现并抓了回去。这听上去和《摔跤吧爸爸》并没有关系,但在值日组长训我的时候,说道你现在还看《疯狂原始人》那么幼稚的电影,你应该去看五班的《摔跤吧爸爸》才对!
我平时都不怎么注意电影所表达的思想,只是一味的追求有趣。而值日组长的一番话,恰如一语点醒梦中人,我决定,从现在开始,我只看有意义的电影!而第一个电影便是《摔跤吧爸爸》了。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人是非常奇怪的,前半生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个梦想是针对某个方面的。当自己已经通过这个梦想在社会占据一席之地时,很多人就会让自己的后代也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所以,许多人现在的工作,都是继承祖辈的事业,这部电影中的爸爸也不例外,让自己的两个女儿从小接受艰苦的训练,还把她们头发剪掉,弄得像个男孩,受尽了同学的嘲笑,父亲之所以如此狠心,为了她们的未来也为了自己的梦想。这种行为固然值得称赞,但是,为了自己的梦想,强迫自己的后代走自己制定的人生路线,真的好吗?我想,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值得人们去细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