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观后感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汇编10篇

时间:2023-07-28 09:57:59 观后感

  【导语】本文是网友“tuoqianhuangbixin”收集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汇编10篇,供大家赏析。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观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观后感 篇1

  还是浏览新闻的时候看到了《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介绍,后来又看到其他人的推荐,然后在我没剧追的时候想着去瞟两眼。但是看了,哪儿只是瞟两眼的事情啊,三集看完,意犹未尽。纪录片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传家》《旗袍》《舌尖上的中国》《互联网时代》,现在又多了个《我在故宫修文物》。

  有人说那是最好的一个职业,工作在中国地价最贵的地方,接触的是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国宝,工作要求是朝九晚五,下午五点一定要下班,不能加班。因为五点以后人的注意力不集中,光线不好。还有人说它就是故宫的招聘宣传片。看完三集不能忘记的是,钟表组的王师傅修理钟表的时候专注的神情,逛展馆的时候看到自己花费大半年修复的钟表呆呆的在橱窗里不能动的时候的伤心,还有想起自己快要退休不能再修可称为臻品的钟表文物时的落寞。王津师傅带着徒弟去参加钟表届的博览会,一个大叔向王师傅展示他收藏的怀表一直强调自己的表是伊丽莎白女王送给其女儿的礼物时,王师傅那看透世事的笑容。半集纪录片让人看到了一个钟表工匠传承着的中国匠人精神,认真,负责,儒雅,内敛。所以王师傅已经成了很多很多人的男神。

  还有陶瓷组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学霸美女,看她就知道了什么叫胜在气质。她骑着自行车走在故宫院墙里面时,旁白道:上一个这样做的人是溥仪。还有木工组去打杏子,拿着盖过文物的纸去接故宫里面长熟的杏子。故宫院里面的猫,老师傅开过每天必经的七道院墙门给这些野猫喂猫粮,据讲这些猫是宫廷御猫的后代。几百年的时光,一个王朝覆灭了,曾经壁垒森严无比辉煌的宫殿成了人们游玩时候的去处,曾经的贵人现在也不知在何方,一直守着故宫的竟然是这群猫。

  书画组的.师傅又幽默又乐观又懂得生活,工作闲暇之余还会弹弹吉他。看着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感觉无比自豪,看着自己的徒弟感觉后继有人自己就很幸福。曾经的前辈冯忠莲先生花费十年临摹了《清明上河图》,现在她的那幅《清明上河图》也成了一件国宝。他们看着面前书画的修复痕迹就可以看出上一个修复这幅画的人有什么样品性甚至什么样的相貌,他们在和历史对话。修复曾经的画绢,通过现代的高科技仪器看到了曾经修复过的部分和原画材质明显的区别,师傅开玩笑说,这个匠人把画修成这样,被皇上发现那肯定要砍头的。不知道是百年前的哪个年前的匠人让现在的仪器找出了不认真工作的证据。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篇2

  在微博上被安利,没想到一个下午一口气看完了三集。

  闲暇时也喜欢逛逛博物馆,虽然不免有走马观花、附庸风雅之嫌,但每次看到那些厚重的青铜、亲切的木雕、朴拙的陶、精致的瓷、飘逸的书、灵动的画跳出历史课本真切地呈现在眼前时,都会觉得捕捉到了历史的余香。以往也被展厅的设计、文物的铺陈惊艳过,但是却不知道一件文物在来到大众眼前之前,是如何洗去了千百年历史的尘埃,才让我们得以一窥她的魅力。在修复师用他的双手吻醒她之前,她还一直都是个睡美人呢。

  我本以为文物修复是个需要屏气凝神、谨小慎微,让人大气不敢出一口的工作,但是北京故宫文保科技处的这些手艺人颠覆了我的观念。他们把玩一件文物的神态是如此轻松自然,一拿一放行云流水,如果不是因为长时间和这些古董打交道,是不会如此泰然和默契的,何况,他们的眼中还透露着亲切、欣赏与宠爱。

  他们每日朝八晚五地工作在紫禁城内,日复一日地修补着那些穷尽一生也无法修完的藏品,走路时踏过坑坑洼洼的青砖,给院子的“宫廷御猫”喂食,一起从那些师父、师爷甚至明朝人、清朝人种下的树上打下澄黄的杏子,逢周一闭馆像当年溥仪一样骑着自行车穿过空空荡荡的太和殿前广场……这样的生活,和紫禁城外车水马龙的北京城,有种轻微的脱节感。

  他们之中不乏年轻人,大多是来自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的艺术专业学生,与他们的师父相比,他们接受过完整的高等教育,会利用现代测试仪器分析颜料成分种类,工作时借助Google Glass拍照摄像,女孩子笑着向摄像师吐槽不能涂粉底、不能抹香水、不能做指甲。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来到这里工作,在学校时被要求创造性思维,到了这里又被要求按规矩做事。故宫里的时光好像都比外面慢一点,他们是需要那么一点时间去适应的。

  他们是这些文物得以继续保存的希望,是决定故宫文物未来命运的人。故宫文保科技处在今天仍然沿袭传统的师徒制,言传身教,耳提面命,新老血液的更替间,传统文化就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他们为故宫带来更加先进的技术、更加活跃的思维、更加活泼的气息。不知道在今天这个时代,还会不会有人如冯忠莲老师一般愿意付出十年时间临摹一幅《清明上河图》,但这些在故宫内默默雕琢修补的师徒们,已经值得我们的敬佩。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有两次几乎湿了眼眶。

  第一次,王津老师带着徒弟们将钟表的盖子盖好,上了发条,忽然间所有的器件都运转起来,那些精致的金属小零件全都像活了一般。天鹅转颈,又复鸡鸣犬吠;阁窗轻开,漫看轻舟流水。这种奇妙的感觉就像看到《博物馆奇妙夜》里面沉睡百年的历史人物忽然苏醒,着叩击人的心扉。

  第二次,木器组的屈峰一边雕琢着一尊佛像,一边娓娓道来内心告白。他说,中国人讲格物,就是以我观物,以物观我。你看一个人雕的佛像就知道了,佛像()最不好雕,有的人雕出来的是奸笑,有的是淫笑,要怎么雕出来那种神秘的纯洁的微笑,那很难。一个人来到世上,总想留下点什么,他做一个东西,这个人本身就已经融到这件东西里了。文物修复师在修复文物的时候,也是有自己的理解和审美放进去的。文物它是个死的,我们要它干什么,我们传承文物是为了传承文化。修好的菩萨像要被运走,或到库房或到展厅,离别之际他倒生出依依不舍之情来。看着工作人员忙着打包固定,他打趣着说:“这可是菩萨,你们就敢这么捆着。”

  文物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物,我们的文化将无所依附,无法传承,无法通过一次又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传播我们民族的价值和审美。文物修复师就是这些文物忠诚的守卫者,慈爱的守护者。今后再次参观博物馆时,我想我会对那些玻璃柜里的文物有种不一样的感觉。我愿用心感受它们从容沉稳的呼吸吐纳,我愿静静聆听他们讲述的精彩故事。我会关心它在千百年间经历了怎样的战火、硝烟、流离、辗转,我会想象是多少代人的悉心保护和细致修复才成就了它今天的容光焕发。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篇3

  整部纪录片通过不停地转换不同组别的修复历程来完成对修复专家们深刻的记录,让一个完整的故宫文物修复工作团队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没有任何过多渲染的平铺直叙却似乎与这个时代之下所倡导的风格格格不入,太过平实的记录手法甚至让我们不禁怀疑纪录者的真诚,可事实真是这样的吗?似乎并不尽然。纪录者似乎想以这种方式让我们领悟到本片的内核精神——他们是被这个时代遗忘的一群人,片中连他们自己也在说每次从故宫出来都像从古代到现代的穿越,然而这种与现实之间的疏离感却似乎永远不会停息,就好似钟表修复师王津所说的一样,这种修复反反复复好似永远没有尽头,他需要非凡的忍耐力和对文物的高度专注。可让我们跳出来反观这个时代,这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中所缺失的精神吗?

  各行各业中让人目不暇接的新旧更替不禁让世人感叹:这个时代再无大师。被金钱欲望魅惑的彻头彻尾的人们又有谁能拥有这样一份精细的匠心去面对自己的内心和工作呢?本片似乎借此向世人们呼吁一种早已被我们遗忘可是却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大国必须具备的内核——匠人精神。

  他们是这个国家顶级的文物修复专家,可他们却视自己为普通人。在观看完全片的讲述后,最让我感到暖心的却又诧异的便是全片的叙述视角。在偌大的历史文物面前,记录者依然秉持着人文。人文,以“人”为主的叙述方式为全片的精神内核增色不少,在记录者的视角下,修复现场是那么的轻描淡写和日常化,让你仿佛觉得那些文物身上厚重的历史都以生活的节奏融合进这些修复者的生命之中了。

  最有意思也是最能体现人物的人文情怀的一处是修复专家们在早晨进院时都要喊几声,原以为是怕鬼的他们实际上是想保护那些黄鼠狼和其他小动物们,生活真实的质感再一次扑面而来。这一群人的生活是那样的平实与自然,因为故宫用电的严苛把控,其中一名修复专家王五胜说他们每天早上都要去开水房提好一天需要的水,而他手里的开水壶却正是我们爷爷奶奶那一辈用的老式桶壶,这一幕十分有年代感却也与我们当今社会中人们什么都要新的,数码产品飞速的更新换代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这份朴实沉毅的精神让他们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大半生都不曾言弃。

  当你走过往昔嫔妃们走过的冷宫;当你坐在乾隆生母诺大的储物柜前端详时;当你踩着故宫门前坑洼的麻石地时,那种生命本身和历史交织的厚重感重叠在一起时,生命的鲜活与灵动在那一瞬间得以释放,令人回味无穷。

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篇4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有一种类型的片子,是你的心静不下来,就没法看下去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就是属于这类的纪录片。给这部片子打上标签的话,我想到是工匠精神、匠人、匠心、禅者、手艺人的信仰。

  如果你的内心满是喧嚣,看到这样平淡琐碎的日常片段,没有精湛的剪辑,炫目的特效和悦耳的配乐,你肯定忍不住想按下快进键。白天身躯为了生活奔波忙碌,夜晚灵魂需要一个栖息的地方。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看这部片子最适合。

  你随着镜头来到故宫,看着四合院里这些手艺人们,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地干活。文物修复手艺人们的一天是从享受阳光开始的,蹬着自行车,踩过皇城脚下,在历史与现代相融合的这座城市,最原始最古老的地方,开始自己的手艺活儿。因为一件文物,穿越到另一个时代。在书画里和唐宋才子对话,在瓷器里领略明清风貌。每完成一件作品的修复,都仿佛记录和还原了那段历史。我相信,每一位手艺人心里都是有着信仰的。这是对文化的信仰,对传统的敬畏,对每一件经手作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每完成一件作品,手艺人们内心都会感受到巨大满足感和喜悦感吧。这种由内心发散出来的喜悦,是多少外在的东西都替代不了的。

  那位修复钟表的师傅,在展馆里面的会心一笑,画面一直在我脑海里面挥之不去。那是一种打心底里的散发出来的幸福感。我在想,自己有多久没有露出过那样的笑容了。

  不为了任何功名利禄,那一刻的专注只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更加丰盈一点点。这让我想到了《禅者的初心》里面描述的“初心”。专注于当下,品味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我所理解的初心的状态,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正的活在当下而不是感受到一种活在当下的感觉,是一种真正的忘我而“无我”的状态。关于禅,我目前还只读了这一本书,就已经感受到了禅的艺术,以及它带给我内心的平静与平和。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在漫漫人生路上继续修行。

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篇5

  萧寒主编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为读者分享了12位顶级文物修复师的人生履历。他们在日复一日看似平淡的日子里,用自己的生命延续着文物的生命。读过此书,自己的心也静了下来。

  修复大师分别从事钟表、铜器、摹画、裱画、木器、漆器等6个不同类别的工作,读来感受到的是他们共同的气质。

  沉静似水。

  心是沉静的。修文物的第一条规矩就是要守住寂寞。裱画组的头3个月练刮纸;篆刻组的写一年篆字后才能动刀。无论哪个类别,来到这里的人都要先磨性子、静下心来,这里最大的基本功就是耐心。

  生命是沉静的。这边就像一片净土,状态很纯粹,没有人去强调名利,大家更尊重的还是专业上的含金量。“择一事、终一生”,不浮躁,不功利,超然物外,余事皆是打扰。陶行知先生讲,“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冯忠莲跨越十八年完成《清明上河图》的临摹,技术与生命的巅峰都用来临摹一幅画,从数量上看少得可怜,但她艺术生命的质量辉煌得惊人。

  心存敬畏。

  敬畏,是因为珍惜文物一代代传下来不容易,懂得它们的价值,视它们为生命,也明白自己修复的责任有多重。

  职业的敬畏与谦恭渗透了他们,变成生命底色的一部分,对待工作极端认真,如履薄冰。“不能修的我不接”,“不遇良工宁存故物”。

  讲究传承。

  文物修复技艺是师父带徒弟,一代又一代传承。传承制对传统技艺的保护是有优势的,传统技艺里好多东西是难以描述的、只可意会的。每位师父只教一到两名徒弟,徒弟跟师父长期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慢慢地悟,渐入佳境。这种关系是维系一生的,即使师徒这个形式化的东西不存在了,师父也会时刻关心、毫无保留地持续分享经验。徒弟也尊重师父,青铜修复专家王有亮52岁了,依然经常提起他的师父,自己手艺的源头。这种“重教”与“尊师”,是技艺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传承。

  向往那种纯净……

3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篇6

  今年初在央视首播后获得很大反响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版将于12月16日上映。这部三集纪录片在B站点击量近200万,目前豆瓣评分高达,比此前备受好评的《舌尖上的中国》评分还要高。

  据资料介绍,导演萧寒本名叫崔涌,是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副教授,九十年代中期毕业于中国美院。此前他拍过《丽江拉夫斯基》和《喜马拉雅天梯》两部纪录片。这部《我在故宫修文物》拍的是故宫里文物修复师的工作和日常。萧寒说:“记录电影最最简单的是告诉一些人有些人是这样活着的,这是纪录片的价值。让大家了解这样一群人,他们的一生是这样度过的。”

  很多观众看片后被文物修复师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所打动。他们要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真正爱这份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比如,修表的师父修好一个文物表,需要200多天时间。修瓷器的师父给一个地方着色,可能要几万笔。这种坚持和耐心,正是浮躁的现代社会最缺失的。导演萧寒说现代人应该学会耐心和等待。这部纪录片能得到年轻人的关注是他最开心的,“每一个创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影响年轻人。”

  在12月12日首映礼上,文物修复师王津、屈峰、亓昊楠、纪东歌、闵俊嵘、高飞都来到了现场。他们对匠人精神各有自己的理解。“坐得住;跟一个自己喜爱的人,做自己喜爱的事儿;坚守一个东西,把这个变成自己的爱好,甘愿受寂寞;追求完美、执着,一直坚持,始终在做这个事情;认真、坚持,你的工作做到什么程度在于你的态度。”

  该片和张艺谋的大片《长城》、众星云集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同日上映。导演萧寒说,电影市场本来就应该有纪录片这样一个类型,这部电影能进院线,已经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观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观后感 篇7

  何谓“匠人精神”?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整个定义言语上没毛病,可总让人觉得似乎缺了点什么。直到看过《我在故宫修文物》,我才隐约感到这个冰冷的定义里缺少了一份温度。

  《我在故宫修文物》先有纪录片再有书,这是镜头第一次对准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将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的修复过程一一呈现给观众和读者。一墙之隔,墙内墙外两个世界。墙外世界斗转星移瞬息万变,墙内世界“择一事,终一生”日复一日。这些文物修复师们在一丝不苟的日夜辛苦中打磨文物,也在打磨自己。在他们手中,文物是有生命的,他们借此与前人对话,感悟那个时代的美。

  看着墙内的匠人们,我只能艳羡与钦佩。扪心自问,若是我在墙内日复一日,面对墙外诱惑,能否在内心的冲突下坚守下去?答案显而易见。而他们就是这样一批人,在我们追求房子和车子的时候,用3年时间去打磨一把刀,用18年的时间修复一幅画。他们以古老的师承关系薪火相传,在手艺传授的同时,也传递了“匠人精神”。

  记得王津师傅长年累月的坚持,让钟表重焕光彩,只归因一句“总想给后人留下些什么”。这句话如此平淡而朴素,却道出“道在我心,一以贯之”的真谛。回想过往,我困惑过,焦躁过,坚持过,放弃过,想来皆因未找到那句平淡而朴素的话。

  这个世界喧嚣太多,需要匠心,传承文化。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篇8

  自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意外走红网络后,不少年轻人开始对文物修复心驰神往,并且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对于传统文化不受重视,崇洋媚外的态度普遍存在的今天,这个现象无疑是令人欢喜的。毕竟,“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而面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亦要去继承与弘扬。

  作为梅派的传承人物,梅葆玖,八十多岁的高龄依旧登台演出且扮相不倒,身段不倒。面对传承梅派,传承京剧的巨大的艰难的任务,他积极开办梅派艺术班,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名家京剧会演,继承中创新,将京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与时尚元素相结合,传承了京剧文化,正是由于梅葆玖对京剧的创新与发展,才使京剧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使我们享受到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此,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展。

  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思考,现阶段出现的扎堆去故宫修文物甚至去故宫扫地的现象到底是一种热爱传统文化想继承传统的行为,还是一种跟风从众的心理。若是人们真的认识到了传统文物之美,想要去学习传承,那自然是好的;但如果只是随大流,一时兴起,那毫无意义。

  因此,在面对这个现象的时候,我们要喜,因为有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且想为之作贡献,但另一方面,我们要理性看待,不能只是三分钟热度。

  《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但愿大家能够保持住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将其发扬光大。

《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集的观后感 篇9

  物质社会中的喧嚣太多,很少有无爆点的东西能轻易让人停下脚步。然而去年春节,《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一波澜不惊的纪录片却走红网络,不少年轻人对文物修复心驰神往,何也?人们追求沉静也。

  在人头攒动的闹市中,你坐于楼阁之上,静静地享受着清风,看着楼下疾步的人群,好像时光停止流动,在嘈杂的公交站旁,人们各自交谈,你坐着望天,望车辆,望树,不说话,像浸润在水中,柔软透明。在所有人都去赶时代的步伐,步履匆匆的时候,你能够冷静地、清醒地思考自己的人生、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你能忍受暂时落在后面,但你不会惊慌,不会惶恐,因为你清楚自己的方向,你胸有成竹。我认为在浮世中沉静就是有方向、有原则并且坚定不移。

  于浮世中追求沉静,能提高个人境界。李健早期在娱乐圈中与校友卢庚戌成立水木年华组合,后来逐渐地消失在公众视野中。他的梦想是做自己喜欢的音乐,所以当别人在浮华的圈中各种炒作时,他忠于自己的内心,始终保持学生的状态,静心接受新事物。在很久以后他的歌声传入大众耳朵里时,李健又重新为人所认识。许多人听他的《贝加尔湖畔》时,会完全进入那个境界,安静又美好。是沉静让他的灵魂得到洗礼,使他的歌声恍若天籁。

  于浮世中沉静,需要专注。身为华大基因的创始人之一,汪建在公司困难时期并没有惊慌失措,放弃这个项目,而是全心专注于此,不分昼夜地钻研,终于他把这个项目做成了。

  于敏是我国的氢弹之父,在他从业中的几十年中,他始终默默无闻地做着核科技研究,专注的力量让他在浮世中获得了沉静,践行着“宁静以致远”的座右铭。

  或许人生短暂,每个人都想留下痕迹,但在浮世之中,追求沉静才是美好的乐事。在你汲汲于功名之时,不妨慢下来休息一会儿,品味这静好岁月,把心随风飘远。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篇10

  这几天,故宫特别火,宫里的人也特别火。

  ,也就是昨天,从松江一路赶到人民广场,到了大光明影院门口差点吓死。领票的长队已经从大厅里七拐八绕,甩在南京西路上。一边拍照发给小伙伴一边排队,心里嘀咕:这也太火爆了。

  这部大火的纪录片,我其实两个星期前才开始刷。在B站刷比较火的正经片子,如《河西走廊》等,一周目非得屏蔽弹幕不可。没有弹幕加成还能被圈粉的片子,那才是好片子啊。

  北京离自家很近,去故宫次数却少。第一次留下印象的只有东西暖阁逼仄的空间,窗边的大炕,珍宝馆的点翠凤冠,夕阳西下时树影竹影在北风中飒飒作响,寒气从地底下泛上来。

  几年之后看到纪录片,才发现隔着红墙,竟然有那么多可爱的人和故事。

  与心里想的一两百人小聚的场面完全不同,偌大的放映厅坐满了两层人。电影结束之后是见面会,有人离场,我们匆忙跑到前面。

  导演,B站的人,投资方的人,都来了,当然还有众人的故宫男神王津师傅。王师傅还是像片子里一样,温和地笑着。

  看着台上的他,我想起纪录片里的他。

  一周目时关了弹幕,二周目才打开。所以一周目时我并不知道“前方高能”“男神上线”的提醒。前半段没怎么特别注意王津师傅,他还不如陶瓷组王五胜给我的印象深。

  但是看到他和亓昊楠一起去厦门,香港的钟表收藏家拉着他展示自己的收藏。“你们故宫有这样的怀表吗?”,“我这里有几个故宫没有的,我就很开心了。”

  王师傅全程一直很宽和温厚地微笑,像对着一个有小脾气的孩子。

  “他收藏了一些还也不错,比较早期的一小部分,可能就是想跟故宫的比试比试吧……但是故宫钟表,可以说在世界上,藏品或是件数,可能都是独一无二的。”

  他这段话的语气并非不屑或者骄傲,而是非常平和内敛,不卑不亢,还有点面对镜头的腼腆,但整个人非常地淡然。那语气,仿佛在谈论明天是不是下雨。他还是微笑着的,很淡然的笑容,脸上岁月的痕迹都成了沉淀而不是衰老,像浅淡的水墨画,有林下之风。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