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下面是网友“cuyuanshiwoqiao”分享的《歌剧魅影》观后感【必备6篇】,供大家品鉴。
《歌剧魅影》观后感 篇1
作为四大音乐剧之一的《歌剧魅影》一直盛演不衰,全剧充满着戏剧性的冲突和矛盾,甚是好听好看。最早看该剧影片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剧中主角是魅影、克里斯汀和劳尔。魅影因容貌其丑无比被家人卖与流浪的吉卜赛人作为“魔鬼之子”关在笼中四处展览,而就是因为他无法选择的容貌令他饱受人们充满恶意的辱骂和责打。在他十岁左右,他打死看管他的人从笼中逃出,被大剧院的一个小女孩藏在剧院中。在大剧院的隐匿生活令魅影在音乐和建筑方面的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克里斯汀还是一个孩子而丧父的时候,魅影在暗中抚平她的`伤痛并教导她音乐,令克里斯汀一直以为魅影是她的“音乐天使”,在岁月流逝中魅影也深深地爱上了小女孩。在克里斯汀成人并在音乐上一举成名后,魅影将她带到了自己的音乐王国,虽然克里斯汀在内心对魅影及他的音乐充满爱和痴迷,但当她揭去魅影的面具,也无法接受他的容貌且无意与他白头。期间克里斯汀与劳尔相爱,魅影设计将克里斯汀拐入自己的住处并以吊死劳尔相逼要克里斯汀嫁给自己。克里斯汀深感魅影因从未得到人世的爱而令内心充满着仇恨,她决定留下陪魅影并当下给了他一吻,魅影贪婪地吮吸着这个吻,感受着其中的爱与温存,而就是这个吻消融了魅影心中的一切仇恨,放了克里斯汀和劳尔而孤独终老。
因影片之故买了莎拉布莱曼版的该剧CD,点点五岁时发现CD的小册子,问画面的面具和剧照,得知魅影作为“魔鬼之子”而饱受人世折磨,对其充满同情。当点点六岁时再度拿出CD时,圈圈便和点点共看该剧的电影版,问点点喜欢谁,表示喜欢劳尔,因为帅,好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点点问“为什么魅影在接吻的时候嘴巴张得那么大”,这,这,这,圈圈顿觉一个头变成两个大。
音乐剧版《歌剧魅影》在上海上演时圈圈现场一观,因对其期待过高,看罢无甚感觉。不可否认舞台效果确是美轮美奂,但如何也是不及电影的,歌者更是无法匹敌莎氏。全部角色中还是魅影给圈圈留下最深的印象,因为周遭人们的人性恶的一面对他的倾泻,令他从无被爱过的心中只有恶之花,但当他获得些微的温存爱意,本性中的善就显现出来。《聊斋志异》中有一则名为《罗刹国》的故事,该国的审美观与中国全然相反,在中国认为最丑的人在此被看做最美,在中国人看来越丑的人在该国越是位高权重,而在该国认为最丑的人即中国人认为美的人则被限定在一个村落过着被遗弃的生活。
其实美丑并无定论,只是因时因势的看法,因人的容貌不符合周围人们的审美标准而剥夺其被爱与生活的权力是何其之不公。
《歌剧魅影》观后感 篇2
《歌剧魅影》这部歌剧在没有上“音乐鉴赏”这门课的时候已经听说过了,可是一直没有机会看。当老师提到韦伯的时候,我就更加熟悉了。韦伯是一个音乐剧的大师级人物,他的歌剧《猫》是很负盛名的。尽管我也看了,但是没有看懂,只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在欣赏着大师的作品。有时候我觉得这是不是在附庸风雅。就像大片出来以后,我们争相去看,有如过江之鲫。我们看大片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冲着某一个明星或是导演去的。然而大师的作品是不需要太多的恭维的,只有看过以后才有发言权。
在课堂上老师已经给我们介绍了一部分,我是在课后看的,我这次看的是电影版的,电影版的好处就是让观众能更好的感受到电影中魅影场景的幽深和扣人心弦,而且对于演员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对观众来说也是更加的真实。里面的场景大多是在剧院里面,而且还有一部剧中剧《汉尼拔》。很多的对话都是以歌唱的形式展开的。很多耳熟能详的曲调如,angle of music,the music of the night。曲调优美,轻缓,给人的一种感觉就是在飘,轻松,愉悦的心情涌上心头。但是有一点,我觉得里面人物对话的英语好像不是很好,很蹩脚。不知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怎么。
电影一开始就是以黑白式的怀旧画面,那秋风萧瑟的巴黎街道,那破旧的歌剧院,一场拍卖会上的音乐盒,随着音乐盒的音乐想起,拍卖师开启了吊灯上新安装的电灯,一时灯火通明,Phantom的主题音乐响起,舞台上的大吊灯也随之升起。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灯火通明的大剧院。
女主角Christine在里面的表演好像是很神奇的,刚开始的时候没有被看重,后来由于临时情况的变动,让她主唱,一夜成名一样,就像西方的丑小鸭一下子变成了把天鹅一样。还有当有人问她,是谁教会她这么美妙的歌喉的时候,她却说不知道,并提起她去世了的父亲曾经提到过一个“音乐天使”(Angel of Music)会来保护并指导她。
这个“音乐天使”就是“魅影”。我觉得魅影是一个演出的很好的角色。首先他很好的表现了一个少年时受到了折磨和不公正待遇的心理扭曲。但是他很有才华,不仅是在音乐上的造诣,还有很多的机关的设计,他自己居住地方的设计。他的身上折射出一种逼人的贵族气质。在很多的场合,他显得自己很自大,自负,以为自己就是神,就是主宰。他对女主角Christine的爱也是疯狂的,他为Christine创作优美的音乐、华丽的歌剧、教导她歌唱、训练她的舞姿。帮助她成为一个令整个巴黎倾倒的女神。最后为了占有她而发出疯狂的报复。
对于里面的服装,场景设计,还有很多的道具等等,我觉得是很华丽的。很好的展示了巴黎作为世界的浪漫之都的奢华和典雅。还有Christine来到她父亲的墓前倾诉心声与困扰。魅影出现在十字架旁。深情的演唱,矛盾的心理,灰暗的服饰、苍白的面具,加上幽暗的十字架。让人也为他感到无限悲哀。这些都是道具和场景在渲染着气氛。
看完以后,我觉得对剧情有一点不可思议的感觉。生活中可能没有这样的事情。但是撇开剧情,音乐还是完美的。就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只要觉得好听就可以了。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很中要的作用,对我们的心情陶冶,放松我们紧张的心情。有时候沉浸在空灵的音乐里面,仿佛置身大自然之中,感受着绿的气息,迷失在童话般的梦境里面,妙不可言。音乐在治疗某些疾病都有很好的作用。现在很多的妈妈都用音乐给他们还未出世的宝宝进行胎教,听说用莫扎特17岁以前的作品来胎教还最好呢。
我想起了我们古人说的,“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们的生活也不可少了音乐!
《歌剧魅影》观后感 篇3
《歌剧魅影》是一部安德鲁·洛伊·韦伯作曲的百老汇音乐剧。又译做歌声魅影、剧院魅影或歌剧院的幽灵。1986年首演,于1988年获得七项托尼奖,是音乐剧四大名剧之一。《歌剧魅影》的音乐带给了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无论是幽灵、克里斯汀还是拉乌尔都带给了我们不同的音乐感受,他们用自己的声音去诠释了对各自的爱。这无疑对观众来说是一种音乐美的享受。
这是个典型而感人的爱情故事,关于一个出没歌剧院里,用一副面具遮掩自己丑陋面孔的神秘幽灵,爱上一个女高音歌唱演员的故事。这里面有错综复杂的人物感情,充满张力的戏剧化冲突,以及19世纪社交界特有的那份自严谨中爆发出来的神秘恐惧和性格压抑。舞台上展现出气势恢宏的大剧院,阴森恐怖的地下世界,敏感多情的贵族青年,楚楚可怜的红伶少女。还有那张脸,那隐藏在木然恐怖的假面背后的自卑嫉恨,狂暴而又脆弱的心灵,几乎所有可以调动观众情绪的要素都浓缩在卡斯顿—勒胡德原著中,并在韦伯的手中为它拂去浮尘,再绽芳华。
我认为全剧最精彩的唱段莫过于第一幕中幽灵和女主角克里斯汀在古老的巴黎歌剧院下面,深不可测的地底两人的深情二重唱“歌声魅影”,演唱多有美声成分,音乐动机在不同的调上一次次再现,把当时那种亦真亦幻般睡半醒的戏剧情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及将充满爱与幻想的情感交融表现得及其凄婉、完美而动人;旋律节奏中多采用的附点音型,有一种强烈的推动感和紧张感,制造出全剧中第一个情感高潮,克里斯汀与幽灵声情并茂的歌唱,使观众完全沉浸在这个美妙、真诚而又略带感伤的浪漫爱情故事当中,同时也期待着幽灵、克里斯汀、拉乌尔这两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的感情接下来将会如何发展下去。
当拉乌尔对克里斯丁的感情给予肯定时会响起一首The point of no return,我看到了克里斯汀对魅影的迷恋和依赖,我几度误认为她是爱魅影的,但事实上只是对魅影的一种深深的依赖罢了。其中还有一段《All I Ask of You》,是全剧中反复出现的一段旋律,在不同的场次因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唱词。可以说,这是全剧的主题旋律,不同角色、不同唱词的不同演绎,表达了两位男主人公对克里斯汀不同的爱情。
《歌剧魅影》不仅在音乐和艺术方面取得惊人的成果,在情节的内容上更是更了观众很深的震撼!在影片的结尾,影片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克里斯汀墓地旁边小小的角落里,一朵红玫瑰配着幽灵曾经送给她的戒指,静静躺在那里,任凭岁月逝去如潮。这样静寂的结局却让人觉得无言的真情萦绕于心。剧院已破败,青年已成老叟,他得到幽灵的小猴音乐盒,并将其供奉在亡妻墓前,心愿已了般轻叹一口气,这是他的心愿,还是她的遗言?有一点可以肯定,她从未忘记过她的天使,当丈夫看到墓边居然停放着一朵绑着黑丝带的红玫瑰——那是幽灵爱情的信物,只是多套了枚幽灵曾打算送她的结婚钻戒,丈夫并不感到特别吃惊,观众看到了他的成熟和对爱妻真正的理解。时光已老,玫瑰依然红。
总之,这是一部很值得推荐一看的音乐剧影片,感谢老师给我们播放了《歌剧魅影》!
音乐剧《歌剧魅影》观后感 篇4
歌剧的魅力源远流长,在艺术的殿堂里,占有相当的地位。几百年来,涌现出无数大师和经久不衰的名作品,优美的咏叹调,华丽的舞台,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罗西尼,瓦格纳,比才,威尔第,普契尼……这些大师的名字同其作品,永远是艺术的瑰宝。
我这天要写的是一部改编成电影的歌剧,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受到观众的热捧而经久不衰,成为一代经典。他就是《歌剧魅影》。
电影的开场是1961年的巴黎歌剧院门口,黑白的色调显得整个画面沉郁而苍凉,一车停在了剧院大门口,从车上被抬下一位白发苍苍的已经无法行动与语言的老人,他要参加的是剧院里的一场拍卖,这些东西都是巴黎歌剧院前被焚烧时留下来的物品。拍卖师向大家讲述着一件件物品的来源,一件破旧的敲鼓的玩具小猴被这位老人拍下,虽然拍卖师无法说明它的来源,但能够猜到,这个小猴必须与以下的影片有着联系。帷幕拉开,拍卖会最后一件物品隆重出场。这是20年前引发火灾的那盏大吊灯,“坚信大家都还记得这盏灯,以及由这盏灯引起的杯具,还有那个挥之不去的魅影。”盖在灯上的台布被拉开,华丽的灯光瞬间照片照亮了这个已经败落的歌剧院的每个角落,逐渐的,在这耀眼的灯光下,人们看到了当年华丽的歌剧院盛况,开始了魅影的追寻。这一幕,我想起了《铁达尼号》中,露丝看到沉睡在海底的壁柜时,由壁柜展开的对铁达尼号的怀想,这两者异曲同工。
《歌剧魅影》中充满美轮美奂的场景,新奇独特的剧情衔接,漂亮的女主角及她盛装华丽的服饰,还有她精致的面庞。最扣人心弦的还是魅影的一次次“闪亮登场”,每一次都是扣人心弦,女主角轻柔动听的声音以及魅影充满磁性温文尔雅的呼唤,使我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为歌剧而倾倒,那是不折不扣的艺术魅力。歌剧中的“魅”字,又何止于神秘莫测的鬼影,它所渲染的梦幻色彩无不引人入胜,女主人公克莉斯一袭白色的公主长裙,站在万人中间的舞台上,唱着轻柔婉转的歌,她满头闪烁的星星似的头饰还有长长的漂亮的卷发,使她好像童话中的公主。当魅影带着他透过镜子通向他的黑暗世界时,小船划过湖面,烛光盛燃的烛火架从水中如睡莲般升起时,那场景如作梦一般,克莉斯汀与罗尔在蓝色背景的天空下互诉爱意时,雪花从天而降,没有尘世的惊扰,一切安静又动人心弦,让人想到的,也唯有“童话”二字。
如《铁达尼号》一样,我同样认为能够激起人们心潮澎湃的或推动剧情矛盾上升的并不必须是善与恶的斗争。影评中曾说过《铁达尼号》中没有一个恶人,所有的人都是值得被纪念的。我同样认为《歌剧魅影》中没有恶人,虽然幽森的`鬼魅以前杀过人,制造了种种的恐怖,最后还用一把火结束了整个游戏,但是我坚信,他是全剧中组有魅力的主角,他充满温柔的感性的声音,他对克莉斯汀热烈而深沉的爱让他成为观众心中独一无二的angle of music,成为克莉斯汀的音乐天使。人们称他为魔鬼的儿子,他长久的生活在黑暗的世界中,连心也从来没有获得过阳光,于是他用魔鬼般的手段留在克莉斯汀身边,守护着她,痛苦如他,如影随行,而只有克莉斯汀的歌声与温柔能解开他无边的阴影。这种爱恋是疯狂的,魅影唱到:“我把我的音乐全给了你,而你给我的回报呢?是拒绝与背叛。”;这种爱恋也是神圣的,没有淫欲,没有占有,魅影把昏厥的克莉斯汀留意翼翼的放入贝壳形状的红色软床,然后慢慢为他放下黑色帷幕,在他眼中,克莉斯汀是神圣的,他所想的只是留在他身边,让我想起了《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
关于克莉斯汀到底爱谁,或者她没有爱过魅影,一向是一个无法讨论的话题。一边是一袭黑袍加身的,带有邪气与霸气的面具下容颜可怕的魅影,一边是英俊潇洒,风度翩翩,为克莉斯汀勇闯黑暗之门的白马王子罗尔,或许人们对于得不到者的心理袒护,罗尔的风头远远不及魅影,只能身为男二号。作为绝对女一号的克莉斯汀,虽然美貌,也拥有令人陶醉的声音,但被爱者总是没有爱者投入更令人关注,尤其是如此炽热的感情。她毕竟不是赫思嘉。
歌剧的结尾,克莉斯汀给魅影一个深长的吻,这吻中是急于救回被困的心爱的人,还是献给这个陪伴了十年,伴她成长,每一夜都守护着他的魅影?不管为何,魅影已经泪流满面,洞外人们的追讨声已经接近,魅影放走了这个他心爱的人,望着她和她深爱的的人离去的背影,手里攥着的,是那一枚克莉斯汀留给他的戒指,这一刻,克莉斯汀没有爱上他已经不重要,魅影的心已经走出黑暗,走进新的生命。
《歌剧魅影》,一部如此精湛的歌剧,一部歌剧的里程碑。
《歌剧魅影》观后感 篇5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歌剧魅影》观后感(精选22篇),欢迎大家分享。
《歌剧魅影》观后感 篇6
也许,他知道,在现实上演的悲喜剧中,他必须死。他带走了克里斯汀,然而,他真的是为了占有她、霸占她吗?未必。因为当克里斯汀不在乎他的容貌,给他深情的一吻时,他颤抖了。我甚至能感觉到那副“怪兽”似的脸上在流泪。这是一种幸福的感觉,一种常人难以体味的幸福。他并不残忍,也不缺同情心,他需要的是他人的尊重,所爱的人对他的尊重。
他可以放弃克里斯汀,让她与拉乌尔远走高飞。但希望看到克里斯汀的坦诚,看到拉乌尔的执着。当拉乌尔宁肯被吊死,也不愿放弃克里斯汀的时候,魅影明白了,这个看似柔弱的男人,拥有更大的勇气。对爱的追求,能给人和脆弱的.人带来巨大的勇气。爱的力量能促使我们忘记一切恐惧、去争取。
也许我们可以说,魅影的残忍来自于他童年的不幸经历、来自于他自卑的人格。但我们又怎能评价一个人人格的优劣呢?每个人都是在一次次的伤害中成长。受到别人伤害的时候,往往也会伤害别人。
但我觉得,拉乌尔对克里斯汀的爱,更多的是一种对年少伙伴的梦幻般想象。或者说,歌剧在对他们两人爱情的刻画上多少显得有些单薄。让人感到只是一个灰姑娘遇见王子的梦幻。甚至让人以为,克里斯汀因为拉乌尔贵族的身份和财富才跟他在一起的。
而拉乌尔和克里斯汀后来怎样呢?无从得知。歌剧开始的拍卖会上,为什么只有拉乌尔一个人呢?克里斯汀呢?40年的时间已是沧海变桑田,但这个倾城的美丽女孩,是否已长眠地下了呢?更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那个拥有丑陋却极富才华的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