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观后感

电影《芳华》观后感3篇(芳华电影的观后感)

时间:2024-02-15 09:14:11 观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电影《芳华》观后感3篇(芳华电影的观后感),以供参考。

电影《芳华》观后感3篇(芳华电影的观后感)

电影《芳华》观后感1

  分了三次才看完冯小刚的《芳华》,之前被炒得很热的一代人的青春和情怀,整部片子平稳细腻甚至有些压抑。

  在豆瓣电影上看了一个问题:“在这部电影中哪一个细节最打动你?”

  那个细节最打动我,应该是精神有问题的苗苗独舞的那一段,一个从来不被爱,从来被压抑的女孩内心的火热和生命力在这一个瞬间蓬勃而出。一个从来没有被善良对待过得人更容易识别善良。苗苗一直以来就没有被善待过,所以,当刘峰习以为常的向对别人一样对她好的时候,她能很快的感知到这份好,当然她也贪恋这份好。是啊,哪个人的心里不渴望被爱,只是有些人心里安全,所以遇见喜欢人能很好地信任别人,有些人心里没有那么安全就会带着小心翼翼最后还是伤人伤己,这感情中滚雪球效应是如此的明显。我也要自己把自己的内心填不起来,让它越来越完整饱满。从别人那里借来的温暖始终是照不亮自己的内心,一舟只载一人行,其实想想自己一直都是被爱着的呢,何必要让天性的悲观部分坏了自己。要相信暗示的力量。

  还有一个部分,快结尾的时候,何小萍问刘峰:“你过得好吗?”刘峰说:“那要看和谁比,要是和躺在这里的这些兄弟比,那就是太好了”都说幸福与不幸福是很大的程度是取决于比较的对象,如果一个人内心对于到达幸福的设定值低一点,那么就应该能更容易感到幸福吧。

  说实话,相比于这部电影,我更喜欢之前看过的《无问西东》,那里面有更多爱与正能量的传递,这里面也有,只是这里面的`两个主角活得都很压抑。不过,这也是人物本身的性格和内心强大程度不一样,这里面的两个主角,都是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压抑自我甚至忽略自我内心的人,而《无问西东》里面的主角们不管是在那个年代做出的决定基本都是遵从自己本心的。确实,有很多时候,内心是有张明确的地图,我们觉得不快乐恐怕是我们忽视了倾听内心的声音,或者没有勇气和力量去将内心的声音变成行动,变成现实吧。

  最后,就这部电影的两个主角不太顺畅的遭遇,我只想说“善良必须有刺”。

电影《芳华》观后感2

  历史的每个阶段,都有它的标签,或是太平盛世,或是朝代更迭,或是马革裹尸,或是歌舞升平。在和平年代,透过大屏幕走进历史,沉下心来,也能嗅到几分历史的气息。

  那是个激昂澎湃的年代,《芳华》里的主人公们生活的场景看似平和,但周遭环境处处透露压抑感,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观众:现在是战争时期,生存问题依然面临威胁。平凡朴实的老好人刘峰,淳朴坚韧的`农村女孩何小萍,一心想往高处攀爬的林丁丁、心高气傲的郝淑雯、理性善良的萧穗子……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人性有正直也有扭曲。

  电影里有主角和配角之分,亦有正邪之分,然而站在剧中人物的立场上,每个人都是生命的主角,如若大家都通过自我的目光去审视人性,似乎能得出千百种答案。无论是追逐富裕还是平淡,宣扬正义还是崇尚邪恶,修成高雅还是沦为俗人,人所求的大抵都是一个活着——以自己最想要的姿态活着。在走向未来的路上,极少有人能得偿所愿,或多或少留有遗憾,如同上天跟人开了个没有营养的玩笑。

  影片很短,只有两个多小时,它又很长,承载了一段冗长的岁月。在荧屏里,它是小圈子的人生百态,在历史中,它是大社会的时代缩影。到了快完结的阶段,更多的故事却还没讲完,只因旁观者无法窥见他人全貌,当局者也无法评判自我得失。虽然不幸的事总在发生,但每个人都还是在努力坚强地活着,这就是人生。

  电影很仁慈,仿佛把战争的残酷性隐藏了大半,那个时候的人们既不能掌握自己的生命,也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他们在时代的齿轮里艰难独行,他们看不见前路,却从未泯灭追寻的勇气。没有谁的人生是不辛苦的,但生活中和平年代的人们,已经比前辈先烈们幸福了很多很多。所以,既然生而有幸,便更好地活着吧。

电影《芳华》观后感3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铮铮硬骨绽花开;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滴滴鲜血染红它。

  人生,就如这首《绒花》所唱的:

  青春时期的年华,就是生命这颗种子的花开;

  无论遇风还是雨,它都铮铮铁骨般地绽放着;

  随着风吹和雨打,总会被岁月的滴滴鲜血染红、受挫、变老。

  《芳华》让我想到了《芳菲天涯》四字。

  那是1998年暑假,18岁的我在南京读中专期间留校打工、帮老师收拾旧书去卖给废品回收商贩时发现的。

  封面上的“地质”学校和“芳菲”二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很好奇:芳菲二字最初给我的感觉是一幅鲜花盛开、蝴蝶飞舞的美丽烂漫的画面,这与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有什么关系呢?

  《芳华》又一次让我深刻地领会到了《芳菲天涯》的真意,那些从事野外地质勘察测绘工作的校友们的人生,正是绽放在海角天涯的人生芳华。《芳华》中的每首插曲,都能唤醒我的青春记忆。我的.母亲就是那个年代那群“文革学生”中的一员,小时候天天听她唱那些歌。

  《芳华》中何小萍的经历,也是我自己有过的经历,在我初二那年转学到另外一所中学的时候,新学校的学生们也都像电影中一样对我围攻、恶搞、嘲讽、看不起,在那一年多里,但凡对我说过一句关心的话、帮过我一点微不足道的小忙、认真地把我当人看的那几个有着善良之心同学和老师,我是最难忘的,就像电影台词中所讲的:经常被人欺负的人才更能感觉到善良的存在。

  芳华,1980年出生的我,已近不惑之年,按正常的人生长度,已经到了年华绽放的高峰顶端,接下来,将会有“滴滴鲜血染红它”。

  芳华易逝,青春会老,岁月会去,时空难曲。

  《芳华》让我们深切地重温了一下过去,那个年代,那个社会,那个生活,那段年华,那段永远也回不去了的、却又已成为既定事实的刻骨岁月。未来,充满希望、幻想、美好、期待,但,未来是不确定的,从这一点上看,《芳华》中的点点滴滴,更值得我们珍惜、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