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7篇

时间:2023-09-15 08:42:33 观后感

  【前言】下面是热心会员“ep84”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7篇,供大家阅读。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1

  今日我观看了一部好看的电影,名为《放牛班的春天》。其中不一样的教师克来蒙马修带给了我深深得震撼。

  克来蒙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因为当时所处的年代,他不能发挥自我的才华,只好去当一所男子寄宿学校的教师。可是,他的日子并不好过,那里的学生调皮捣蛋,都是一些“问题学生”。聪明的克来蒙马修并没有像校长、其他教师那样利用惩罚来管理学生。因为他深深明白,这样是不行的。于是,他用音乐来管理班上的学生,令班上的学生全都回心转意,露出了自我的本来善良的面貌……

  看完了影片,我也情不自禁地被这位教师的行动折服,心中暗想:“因为他独特的教学方式,并不使用惩罚和奖励,而是利用音乐去鼓励学生自我做好一切。所以自然是事半功倍。怪不得他的学生们在他临走时都很怀念他。”就这样,这位教师用音乐的力量,让这些“坏孩子”都变成了听话优秀的孩子们。茫茫人海中,能够遇到这样一位好教师,真是这群孩子的幸运。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教师。我们班敬爱的孔教师就是这样一位好教师,她只需要一个眼神,或者轻轻一拍,就能够让某个不专心听讲的同学立刻服服帖帖,专心听课。这是因为孔教师对我们十分温柔,她平时都是笑容满面,对每一位学生都十分关心。

  且说前一段时间,我们班正在上语文课。突然,班上的一位学生摸着脑袋,样貌显得很痛苦,这些细小的举动被孔教师发现了。孔教师急急忙忙赶过来关切地问道:“你怎样了?”那位同学摸着脑袋说:“我好热啊。”孔教师立马摸了摸这名学生的头,当即断定这位同学发烧了,于是赶紧带到办公室让他喝热水,还立刻打电话给同学的家长,让同学赶紧回去看病。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孔教师用她的关心换取了我们每名学生的信任和敬佩。孔教师从一年级就开始教我们,今年我们都成为六年级的学生了,我们就像花草一样在孔教师这位温柔的园丁手下茁壮成长。

  我们的孔教师就像影片中的克莱蒙马修一样,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好教师,他们用心付出成就了我们的茁壮成长。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2

“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需要理解。”一名正处于人生低谷的法国音乐家马修,从一个个“坏孩子”身上,领悟到这样一个真理。

  法国的一个冬天,马修,曾经的大音乐家,此时正站在“池塘之底”学校的大门前,即将成为一名代课老师。在这里,马修队校长处罚式的教育极为不满,通过对孩子的观察,马修决定成为一名“布道者”,用音乐救赎孩子。晚上作曲,白天教唱歌,成立了一个合唱团。与此同时,他还发现一个很有音乐天赋的男孩皮埃尔,一边努力教导,一边与家长沟通。然而,马修也并非一切顺利――蒙丹,一个心理变态、有暴力倾向的男孩,就不止一次的制造麻烦。最后,因孟丹纵火,马修最终丢掉了工作。

  这部电影有两个情节引人思索,一是蒙丹被带走的情节。那时蒙丹私自逃学,又恰好学校的经费满分作文网不翼而飞于是他便认为是作案者。在即将被警察带走的那一刻,他转过身来,对着默送他离开的马修令人匪夷所思的一笑,然后才一边挣扎,一边被警察带走,马修也喃喃说道:“再见了,男中音……”这一段中,最令人捉摸不透的或许就是蒙丹的笑容吧,那笑容或许是对马修的肯定,也许是对马修的猜疑,也许是在告诉马修:“我还会回来的。”

  最让我深思的是结尾那时马修正欲登车离开,最小的孩子,佩皮诺小跑着叫住了马修,央求着马修带着他一同离开。佩皮诺从小就没有父母,可他总是坚信父亲会在星期六带他离开,马修与他离开的那天,正是星期六。没错,马修并没有儿女,可对于“放牛班”,他就是“放牛班”60个孩子真正的父亲。

  曾经,六十个孩子也许是池底的污泥,而马修却如一束阳光,把池塘之底变成最纯洁的流云。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3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一听名字就很吸引人,描述的是一个叫马修的音乐家去一间学校音乐任代课老师。

  学校被称为“池塘之地”是因为这间学校各个方面都不好,而且同学又调皮又捣乱。校长不仅对同学体罚,还贪婪自己的名誉和金钱;冷漠的老师对同学就像对待动物,但马修仍不用体罚的方法来教导学生。

  我觉得最感人的情景是:当马修再也受不了哈珊校长体罚这种教育方式时,和校长争辩自己的看法,结果被校长开除了。当他走到往日跟同学上课的教室时,看见了许多信飘了下来,他翻开一看,原来是从教室的窗户那飘下来的,越飘越多,越飘越多……在这一刻,窗户里伸出了许多手,在空中晃着,代表着他们跟马修老师告别。马修老师笑了,我哭了。

  我觉得电影里面的校长对名誉和金钱看得太重了,本来是马修老师建立的合唱团,可是到公爵夫人问是谁建立合唱团的时候,哈珊校长居然说是自己建立的。马修老师这种不用体罚的教育方式是对的,这样才能保护住孩子脆弱的心灵,假如小孩被打了或是被骂了,就会在心灵里对学习和老师留下了一个黑色的阴影,永远都抹不掉。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非常好看和感人,假如你想知道后来马修老师怎么样了,就随我一起进入电影吧!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观后感 篇4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1949年,马修老师在一所名为“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担任音乐老师。生活在这所寄宿学校的孩子,就如生活在第十八层地狱。这里的学生,非常喜欢搞恶作剧,为此校长取消了他们的一切娱乐活动。马修老师用音乐让孩子们发生奇迹般的变化,让外貌是天使,心肠是魔鬼的皮埃尔长大成为了一个优秀的音乐家。

  马修老师用爱的力量,让孩子们懂得了感激,改变了冷酷的校长。

  在我一、二年级时,教我们的音乐老师,是一个只知道嘲笑学生、惩罚学生的老师,她想让我们班成为一个音乐表现突出的班级。可是她不让我们多唱,而是在她连珠炮似的“讲解”之后,才让我们放声歌唱。可往往是等她“讲解”完之后,一节课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所以我们班的音乐考试成绩却成为了全年级最差的一个班。

  到了三年级,我们班换了一个音乐老师,她不会嘲笑学生,不会惩罚学生,而是用爱的力量来教育我们,教我们唱歌。每当同学在课堂上犯错时,她会宽恕。上课时,有35分钟拿来给我们唱,剩下的5分钟会让我们预习下节课的内容。我们的音乐课进步很快,同学们学会了很多好听的歌曲,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妙。

  如果一个老师,能用爱对学生,就像马修老师那样,对待学生,我相信,学生也不会搞恶作剧,会成为一个个懂礼貌、有教养、认真学习的好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观后感 篇5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非常感人并且发人深省的法国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位民间音乐家马修去一所问题儿童学校担任老师,这所学校的名字叫“塘底”,意为“池塘之底”,在那儿的学生和老师似乎都处在人生的底谷。校长残暴凶狠,一心只想往上爬;孩子们顽劣异常,恶作剧频发;学校以暴制暴,动不动就进行体罚、关禁闭,从来不与学生沟通。

  其貌不扬、一头“光明顶”的马修到了这所学校,一进教室,班上的孩子们就抢他的皮包、让他踩香蕉皮、让人体模型抽烟用种种恶作剧来给他下马威,马修没有发火,而是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在校长面前隐瞒他们的错误,用自己特有的温情的方法来惩罚。一名学生恶作剧击伤了老师的头部,马修没有关他禁闭,而是罚他照顾老师,直到痊愈。让他深深体会受伤的痛苦,以后不再伤害别人。

  马修发现班上的孩子都很爱唱歌,偷偷翻他的乐谱。马修因势利导,组建了一支班级合唱团。孩子们爱上了唱歌,而大大减少了调皮捣蛋。文中的最大亮点,是一个有着天籁之音、天使面孔、魔鬼内心的皮埃尔。他叛逆,对单身母亲的不理解,行为乖张。皮埃尔犯了错误,马修故意冷落他,不让他参加独唱,就在少年心灰意冷,黯然神伤之际,伯爵夫人来参观学校,马修给了他灿烂的阳光,热情地挥手让他来参与其中表演独唱。少年一扫阴霾,他的天籁之音深深地打动了所有的人。马修还暗暗地写信给里昂音乐学院,推荐皮埃尔上学。谁能想到,一个问题儿童后来竟能成为世界著名的指挥家,他的学生在几十年后满怀着敬慕和热爱的心情来怀恋他,这实在是一个老师的无上光荣和莫大成就。

  影片的结局虽然伤感,但却有着小小的温情。马修因带孩子出去玩,学校无人看守着了大火,破灭了校长的升官之路,遭到解雇,而不准向孩子们告别。马修无奈而悲凉地离开校园,无一孩子前来送别,就在一刻,就在马修郁闷之际,高高的窗口飞出了好多张留念的纸飞机,以及一双双热情挥动的小手。是啊,孩子们虽然小,但也懂得谁对他们好,他们就对谁好,真正用心来热爱他们的人,怎么会忘记呢?马修,虽然被校长开除了,但那一双双从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个个写满了孩子最真挚祝福的纸飞机足以让他感动,让他回味终生!

  马修要坐上公交车离去了,一名孤儿跑了出来,每到周六他总是盼着父母来看他,他请求马修带他走,马修犹豫不决,这天正好是周六,就做孤儿的爸爸吧。这名孤儿后来也成了音乐家。

  放牛班的意思,是无人管吧。但是有了好老师,即使是一群放牛的孩子,也会迎来春天。

  一个老师可以改变一群孩子的命运,一群孩子的肯定能够给老师满满的幸福。希望所有的老师都能用尊重、用温和、用爱心、用真情去感动学生,都能受到学生的爱戴,做一个幸福、富有的人!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6

  早就听说《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但自我一向没机会观看,这次下定决心好好观看,因为早就听说的音乐同行——音乐教师马修。观看中和看完后我的心中一向充满了感动和敬佩,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电影名字《放牛班的春天》,很喜欢这个名字,给人无尽的联想:一群被放逐的社会边缘青少年,将迎来童心舒醒、梦想放飞的春天;一个不得志的音乐家,在以乐育人的实验中,获得自我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春天!

  克雷芒马修是一个不得志的音乐家,在事业跌落低谷之至,他无奈来到一个名叫“池塘之底”的学校里当学监,教音乐。这是一所收容行为偏差学生的管教寄宿学校,名叫“池塘之底”,顾名思义,在池塘的最底部,被忽略的底部、淤泥堆积的底部。对于池塘外面的世界来说,他们是有问题的学生,是易惹事生非犯错误的学生,因而只能放逐到池塘底部,不再见天日。学生在那里,无异于脸上刺了“刑”字的放逐犯,被一一贴上了标签:逃学、吸烟、撒谎、偷盗、打架……在家长、社会、学校眼里,这孩子都已无可救药,唯一对付他们的武器,就是校长那“一犯错就处罚”的金科玉律。

  初到这个地方,克雷芒马修的第一天是在颤颤惊惊中度过的:他目睹马桑大叔被伤血流满面,他听闻学生犯错找不到肇事者要团体处罚,他一进课室就被捉弄得下马威,他被同事警告那里的孩子有着天使般的面孔和魔鬼般的心灵。

  都是大闹天宫的弼马温,就看这个如来佛如何妙笔生花,马修对付问题学生可谓刚柔并济、文武张驰,值得教育同行学习:

  方法一:处罚,威而不严。抓到了伤害马桑大叔的学生,他没有告发让孩子去关禁闭,而是代以处罚孩子去当马桑大叔的护理员。孩子原本充满仇恨的心,因为马桑大叔的耐心与夸奖,变得收敛而具有怜悯之心。

  方法二:假愠,慈而待之。马修初进课室,看到学生在人体骨骼模型嘴上插了根烟的恶作剧,他拿下烟,轻语道:“教室禁止吸烟,你也不例外。”学生在黑板上丑化他的画像,他“以牙还牙”,把学生卡通化,幽默而化之。

  方法三:理解,换位思考。皮埃尔往马修脸上扔墨水,母亲愤怒同学生气,他对其母道出:孩子心中的母爱不愿与人分享。他是明白孩子们的心思,并以这种善解人意的方式去与他们相处,否则他不会冒着违反校规之名带孩子出去野外踏青。

  方法四:音乐,获得共鸣。马修认为:“运动和音乐是促进国家团结的力量。”在歌声中,他看到了孩子们眼神的清澈荡漾,那种纯净无邪的神采在歌唱中被召唤回来,师生在欢娱的五线谱上学会了理解、宽容和爱。

  方法五:宽恕,重获新生。每一颗心都需要爱,需要温柔,需要宽容。马修以退为进,墨水事件过后,他故意冷落了自尊心极强的皮埃尔,剥夺了他的独唱,然而,在伯爵夫人前来观赏之时,他让蜷缩在角落里的孩子一展歌喉,“我看到,那是被宽恕的喜悦,一种全新的开始……”

  马修的实验没获得完全的支持,他的合唱团也因校长的干预而转为“地下”状态,他试图挽救蒙丹的努力也半途夭折,他最终还被专横狭隘的校长开除。这真是一个生命的严冬,当他提着行李一步一回首地仰望那个窗口时,他是多么地心有不甘,突然,一只只写满横七竖八笔划的纸飞机从窗口飞出来,如雪花般飞下,这一刻,无论是马修还是观众,都是一种心灵的沉醉与震憾,悠扬的歌声如冲天的凌云壮志,简寥的画面美得令人动容。

  当然还有一个失败的例子:蒙丹因被误会偷盗钱财而遣送到少教所,这个少年怀着满腔的愤怒与怨恨,潜回管教中心放火焚烧。对于一个已是身心扭曲的人,简单的粗暴只能加速他往毁灭的路上疾奔。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观后感 篇7

  刚看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很老套的剧情,看到开始就猜到结局了,不过导演很成功,他用了一些小细节让整部影片都充盈着一种温馨感动的气氛。

  马修是个好老师,不重名利,对学生有爱心、有耐心,感化了那群无恶不作的混世魔王,用音乐让他们找到了生命的曙光。

  这部片子的定义是文艺片,之前我一直没有清晰的定位过文艺片到底是什么,不过看了这部片子以后好像有那么点感觉了。

  最感动的应该是马修被校长开除后离开的那场戏吧。没有孩子来送他,他在心里想:孩子们的懂事在我看来更像冷漠。可是当他走到教学楼下时,看到地上成片的纸飞机,捡起来看,每一片上都是孩子们稚嫩的笔迹,每一片上都是他的学生对他的祝福。孩子们反锁上教室门为他唱歌送行,在窗口伸出小手向他告别。这一切的一切都让马修感动不已。

  最最让我欣慰的是最后一个情节的设计——那个最小最可爱的贝比诺被马修带走了,而那天刚好是星期六。在二战中失去父母的贝比诺一直不肯接受这个事实,幼小的他坚信自己的父亲会在星期六来接走他,可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最后被善良有爱心的马修老师带走,会是最好的结果吧。

  影片始终充满着人性的光辉,最后还贯彻了那个坏人终将不会有好下场的定理,势利狡猾的校长被举报被下岗了,让人不得不感到痛快。

  总之,是一部很好的片子啦,中文译名也很文艺很契合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