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观后感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最新7篇】

时间:2023-09-19 21:27:47 观后感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1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就算是米粒般微小的苔花,也要像牡丹一样肆意绽放。哪怕是渺小平凡的普通人,只要胸怀理想,志存高远,也定能完成目标,绽放光彩。张顺东、李国秀夫妇用一手双脚相濡以沫29载,辛勤劳作,把儿女养大成人,他们用坚强的意志,甩掉了贫困帽子,绣出了幸福花,书写了“踏出脱贫路,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

  愿以寸心报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拥有13项诺贝尔级别成就的杨振宁,精心资助数百名中国学者深造,协助清华建高等研究中心,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赤诚谏言……帮助中国人克服了不如别人的心理。平凡造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他们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之力,让时代强音响彻中华大地。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2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昨晚落下了帷幕。这十位平凡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感动,令我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的心灵,发出动人之声。

  陈陆,36岁,安徽省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政治教导员。年夏天,安徽庐江县遭受百年一遇洪灾,陈陆带领庐江县消防救援大队辗转5个乡镇,连续奋战,成功转移群众2665人。在营救过程中,决口突然扩大,救援队员所乘橡皮艇被卷入激流漩涡侧翻,陈陆英勇牺牲。

  张定宇,57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最早接诊新冠患者的定点医院,收治病人全部为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是抗击疫情的最前沿。身为院长的张定宇日夜坚守,果断决策,处理得当,带领全体医护人员,为抗击疫情做出重要贡献。张定宇自己还是一位病人, 20年10月他被确诊为患有渐冻症,在新冠袭击武汉时,张定宇隐瞒了病情,也无法照顾已感染新冠的妻子,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

  得到殊荣的人,大都是些普普通通的人,没有什么稀奇之处。可,他们是怎样变得这么伟大的呢?

  是的,他们都是普通人,可他们拥有我们没有的东西,那就是——豁出生命去爱国。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3

  杨振宁在现在的物理学界是绝对的C位

  提起物理学,大家第一反应应该就是牛顿和爱因斯坦,这两个伟人,各自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物理学。

  1905年-1925年,被称为物理学的黄金年代,牛顿已经逝世一百多年,爱因斯坦也已经老去,谁是这个黄金年代之后的第一人呢?

  那个人就是杨振宁。

  别觉得不可能,这不是我封的,也不是杨振宁自封的,这是现在整个物理学界公认的。

  看一个物理学家厉不厉害,不在于自己获得多少个诺贝尔奖,而是有多少同行靠研究自己的成果而获得多少诺贝尔奖。

  杨振宁获得过诺贝尔奖,这个大家都知道。

  还有7个诺贝尔奖,是直接利用杨振宁提出的“杨-米尔斯方程”拿到的。

  有几十个诺贝尔奖,是和杨振宁提出的理论有关。

  此外还有6个“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也就是菲尔兹奖研究的对象,是杨振宁提出的“杨-米尔斯方程”和“杨-巴克斯特方程”。

  还有一个小故事,杨振宁拿诺贝尔奖,是有史以来获奖最快的人。

  从论文刊登到最终获奖,只有短短12个月。

  而在诺贝尔奖的百年历史中,从发表论文到获奖,间隔平均时间是18年。

  杨振宁获奖的研究成果是“宇称不守恒”,太专业的东西就不说了,就说下它产生的影响吧。

  在杨振宁提出“宇称不守恒”之前,整个物理学界都认为,宇称是守恒的,说个不太恰当的比如,这个就像大家都认为“1加1等于2”一样,“宇称守恒”是真理。

  但杨振宁的研究颠覆了整个物理学界的思想,之后整个物理学界都在此理论基础上去研究物理学。

  一个奠定物理学理论基础的人,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成就。

  牛顿是,爱因斯坦是,杨振宁亦是。

  可以说杨振宁是华人在物理学界的顶峰,是一个能和历史上所有伟大物理学家比肩的人物。

  时至今日,杨振宁依然是华人在世界科技领域触达过的最高的高度。

  别去念叨霍金,霍金比起杨振宁,就像《三国演义》里的廖化对比关羽,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不是我矮化霍金,这是事实。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4

  她是一个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残疾人,也是中国唯一登上两大世界顶尖艺术殿堂的人。美国卡耐基音乐厅和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都留下了她婀娜多姿的舞蹈。

  她是一个乐观的人,两岁时被一次高烧夺去了听觉,成了一个可怜的聋哑人。在无声的世界里,她从不自暴自弃、自卑自怨。她是一个坚强的人,虽然也空虚,但她没有哭过。15岁那年她才开始正式学跳舞。她的基本功很差,想要完成舞蹈任务——《雀之灵》真的是比登天还难。当时老师对她没有信心,认为她不是值得培养的料子,随便教了她几简单的动作就叫她练。有时她练得厌倦了,就忍住性子继续练,一直练到胳膊肿了。练到后来,她能一次转几百个圈子。老师再来上课时,才知道她花了很多功夫,看她的勤奋,改变了对她的看法,认定她是个有前途的人。

《千手观音〉这个舞蹈用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讲述了爱的意义。正因为有爱才使残疾人能在大家的关心下健康地生活,连残疾人都知道要用爱来回报所有的人,我们更应该珍惜身边的人给我们的爱,并用自己的真诚去感恩。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5

  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中,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从肿瘤医院旁小巷里的油条摊位到炒1个菜收1元的“抗癌厨房”,18年来的坚持和爱心,为癌症病人提供着“最后的守护”,用他们朴实的烟火气息照亮着寒夜的路人。1元“抗癌厨房”背后的人生真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化作力量。

“1”代表的是“恒久不变”,初心可贵,坚持不易。从18年前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偶然来到油条摊位借炉火为患病孩子烹饪饭菜,到今天小巷里每天20多口炒菜锅,30多个煤炉,排队做饭的病患家属。18年的坚持来源于夫妇那一份“温暖病患”的初心。初心可贵,坚持不易,在打动人心的感动之后,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之余,作为年轻干部的我们,不妨问问自己,进入公职之初的“赤子之心”是否还在?初出茅庐时的“满腔抱负”是否依旧?“1”背后的真谛是告诉我们要坚守本真。初心可贵,初心在则梦想在;初心可期,初心在则希望在。一路拼搏,终获硕果。

“1”代表的是“贵在守一”,心之所向,素履所往。“在人生最后的时候,有人能伸手牵一把,给他一点光给他一点热,就感觉到比较快乐”,这是鼓励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坚持开办1元“抗癌厨房”的“心灵力量”。“1”背后的真谛是诠释“贵在守一”的力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而人生不足百年,我们要将自己的使命化为人生中的那个“1”,将使命融入志向之中,将使命融入工作之中,将使命融入点滴之中,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工作实干,“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姿态去实现梦想,完成使命。

“1”代表的是“温暖如一”,化作春风,守护万家。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将“抗癌厨房”化作黑暗中一盏微弱的希望之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用“不熄”的炉火给了病患及家属“生”的希望。“1”背后的真谛是“温暖如一”,年轻干部要读懂温暖的力量,让自己的努力成为折射太阳温暖光芒的“露珠”,为他人带去温暖和力量。那份温暖和力量是抗击疫情的“逆行者”那一句“加油,我们和你在一起”,那份温暖和力量是脱贫攻坚的“追梦者”那一缕“夙兴夜寐披星戴月,实现脱贫奔康”的梦想之光,那份温暖和力量是千万党员“惟愿山河锦绣、国泰民安!惟愿和顺致祥、幸福美满”的美好祝愿。愿您的努力,终将如一缕春风,守护万家。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6

  年“感动中国”人物中,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从肿瘤医院旁小巷里的油条摊位到炒1个菜收1元的“抗癌厨房”,18年来的坚持和爱心,为癌症病人提供着“最后的守护”,用他们朴实的烟火气息照亮着寒夜的路人。1元“抗癌厨房”背后的人生真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化作力量。

“1”代表的是“恒久不变”,初心可贵,坚持不易。从18年前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偶然来到油条摊位借炉火为患病孩子烹饪饭菜,到今天小巷里每天20多口炒菜锅,30多个煤炉,排队做饭的病患家属。18年的坚持来源于夫妇那一份“温暖病患”的初心。初心可贵,坚持不易,在打动人心的感动之后,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之余,作为年轻干部的我们,不妨问问自己,进入公职之初的“赤子之心”是否还在?初出茅庐时的“满腔抱负”是否依旧?“1”背后的真谛是告诉我们要坚守本真。初心可贵,初心在则梦想在;初心可期,初心在则希望在。一路拼搏,终获硕果。

“1”代表的是“贵在守一”,心之所向,素履所往。“在人生最后的时候,有人能伸手牵一把,给他一点光给他一点热,就感觉到比较快乐”,这是鼓励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坚持开办1元“抗癌厨房”的“心灵力量”。“1”背后的真谛是诠释“贵在守一”的力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而人生不足百年,我们要将自己的使命化为人生中的那个“1”,将使命融入志向之中,将使命融入工作之中,将使命融入点滴之中,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工作实干,“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姿态去实现梦想,完成使命。

“1”代表的是“温暖如一”,化作春风,守护万家。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将“抗癌厨房”化作黑暗中一盏微弱的希望之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用“不熄”的炉火给了病患及家属“生”的希望。“1”背后的真谛是“温暖如一”,年轻干部要读懂温暖的力量,让自己的努力成为折射太阳温暖光芒的“露珠”,为他人带去温暖和力量。那份温暖和力量是抗击疫情的“逆行者”那一句“加油,我们和你在一起”,那份温暖和力量是脱贫攻坚的“追梦者”那一缕“夙兴夜寐披星戴月,实现脱贫奔康”的梦想之光,那份温暖和力量是千万党员“惟愿山河锦绣、国泰民安!惟愿和顺致祥、幸福美满”的美好祝愿。愿您的努力,终将如一缕春风,守护万家。

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篇7

  他伟大而又平凡,他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善良,用自己的大爱,赢得了亿万人民的敬重,他就是20年度“感动中国”颁奖盛典中烟台招远的92岁老人――刘盛兰。

  听到名字,还以为是一位老奶奶呢!其实他是位老爷爷。刘盛兰一生贫苦,晚年一直靠拾荒为生。他住着破旧房子,吃着最简单的饭菜,却靠着省吃俭用,坚持捐资助学20年,捐出善款10多万元。在他的资助下,100多个孩子完成了学业。刘盛兰爷爷,白白的头发稀稀疏疏,常常戴着个破帽子,每天走很远的路去捡垃圾。他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但后来还是散了,从三十几岁开始,他就一个人生活,他那粗糙的手,泛红的血泡,却扛起来了100多人的命运。其实他每月的收入不超过50元,却资助一个个学生上学,从73岁开始,一直到他不能再动。对他来说:“剩下每一分钱才是最重要的。”二十几年他没有吃药,没有一件新衣服,每天吃的是从垃圾里捡的饭菜,和邻居给的吃食。就是这样一个人,谁能想到他在二十多年来资助了一百多名学生上学。捐款多达十几万。他90岁那年过生日,他资助过的学生都聚到一起,陪他过生日。那是他二十多年来吃过最好的饭菜。哪怕风烛残年,也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是啊,我们应该向刘爷爷学习,学习他的坚持不懈,学习他的真诚善良,学习他的无价大爱,更要学习他的崇仁厚德。

  想我们现在,都生活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家庭里,从来不知道要节约,看到别人有什么高档或是好看好玩的东西就嚷嚷着要;不愿意帮父母做家务;学习不用功,还常惹老师同学麻烦……这些习惯真的有些糟糕。看了《感动中国》,我深深地被刘盛兰爷爷感动了,我决定从现在开始珍惜美好的生活,刻苦学习,乐于助人,成为社会有用之人,为祖国的美好未来添砖加瓦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