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体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3篇

时间:2023-12-28 14:37:06 心得体会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1

  论文导读::很少从人格教育的角度入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2-3】。而没有提出有效的人格教育方法【4】。笔者曾使用两种不同的人格心理学教学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及研究已取得大量的成果。

  论文关键词:人格教育,人格,人格心理学,心理健康

  1、引言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及研究已取得大量的成果,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1】。已有研究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健康人格教育的比重极小,很少从人格教育的角度入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2-3】;同时,少量相关的实证研究仅探讨了人格教育对心理健康的有效性,而没有提出有效的人格教育方法【4】;心理健康教育多从问题矫正或行为调适而非发展入手,积极干预措施不多【5-6】。本文作者在人格心理学教学和人格教育的实践中发现仅仅通过简单的知识讲授,人格教育的有效性非常有限,必须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使人格教育发挥出更大的功效。笔者曾使用两种不同的人格心理学教学方法,并且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检验两种不同人格教育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有什么样的不同影响,从而从人格教育的角度提出一种较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2 研究方法

被试

  本次实验采用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了河南某高校07级和08级应用心理学专业两个心理学班级8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07级43人作为对照班级,08级44人作为实验班,共进行为期两个学期的实验研究。

研究工具

(1)大五人格量表采用周晖、邹泓根据“大五”人格结构编制的 “青少年人格五因素问卷”。包含五个维度,分别为外倾性、神经质、宜人性、责任心和开放

  性。各维度和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之间。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90个项目,共9个因素,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能够较为准确地测查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研究程序

.1前测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分别采用大五人格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前测。

.2 干预程序

  针对对照班,采用传统的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式,即根据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讲授教材(人格心理学郑雪编),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记为主。

  针对实验班,采用杨眉教授的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该模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健康人格模型介绍+核心人格特质训练+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和体验。

  健康人格模型介绍:向学生介绍西方人格心理学家的心理健康观,这些心理学家包括: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弗洛姆、艾里克森等。教学中,把这些人格心理学家的健康人格观提炼并介绍给学生,向学生提供一个视野非常宽泛的对比参照。 核心人格特质训练:在理论讲授之外,对学生的责任感、共情能力、自信心、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做专门的训练,以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 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与体验:教学中遵循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和非指导式教学方法。尊重并信赖学生的自主性,相信学生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教学中,把团体咨询的技术用到课堂上,充分利用团体动力,如通过课前短讲、课堂讨论、提问、作业分享、小组活动以及注重此时此地的鼓励、支持与提倡情感表达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自己指导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知行统一的能力,课堂上安排了约2/5的操作训练内容,包括各种技能训练,训练中我们还常常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

.3 后测

  当学生学习完课程后,再使用大五人格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后测,作为干预后的数据。前后两次测量均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要求独立完成,问卷不记名。

分析方法

  用进行数据处理。

  3 结果

  干预前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大五人格各因子比较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大五人格问卷上前测和后测上的得分情况及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人格特征是否有较大影响?我们以是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分类变量,以前测大五人格问卷得分为协变量,以大五人格后测问卷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变量单因素的协方差分析,考察不同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学习者人格特征的影响。如表1所示,在干预进行之前,两班学习者在大五人格各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外倾性和开放性因子上,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两班的后测也无显著差异。在神经质、责任心、宜人性因子上,对照班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p < ),实验班前后测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 ),两班的后测也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 )(白话文★)。以上结果表明,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人格特征在一些方面有较大影响。

  表1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大五人格问卷上前测和后测上的得分情况及协方差分析结果

  对照班实验班

(N=43) t(N=44)t t

  外倾性 前测 ±±

  后测± ±

  神经质 前测 ± ±

  后测± * 29± ****

  责任心 前测 ±±

  后测45±7 * ± ****

  宜人性 前测 ± 3±

  后测± * ± ****

  开放性 前测 ±43±

  后测42± 4 ±

  注:*:p<,**:p<;下同

  干预前后对照班和实验班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比较

  表2实验班和对照班在症状自评量表上前测和后测上的得分情况及协方差分析结果

  对照班实验班

(N=43) t(N=44)t t

  躯 体 化 前测 ±±

  后测 ± ±

  强迫前测 ±±

  后测 ± ±

  人际敏感前测 ±±

  后测 ± *± ****

  抑郁 前测 ±±

  后测 ± 7*± **5**

  焦虑 前测 ±±3

  后测 ± *± **5**

  敌对 前测 ±±

  后测 ± 5*± **

  恐怖 前测 ±± 7

  后测 ± ±

  偏执 前测 ±±

  后测 ± ±

  精神病性前测 ±±

  后测 ± ±

  SCL-90总分 前测 ±±14

  后测 ± *227± ****

  由表2可知,在干预进行之前,两班学习者在SCL—90的各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则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两班的后测也无显著差异。在其他因子及SCL-90总分上,对照班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p < ),实验班前后测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 ),两班的后测也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的授课方式的干预对于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都有一定效果。但是,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更大。

  4 讨论

两种人格教育方式都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习了人格心理学课程后,在大五人格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上的得分都发生了变化,心理健康水平较之学习之前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由此可以看出,人格学课程的学习确实能改变学生人格特征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说明从人格教育入手,通过开设人格心理学课程是完善学生人格和解除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建议各高校应重视人格心理学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并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向学生系统进行人格教育。

  两种人格教育模式的教育成效存在很大差异。

  尽管两种不同的干预方式都有一定成效,但是,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更大,这说明新的教学模式更加科学、合理。即讲课、讨论、训练与作业分享合一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了他们的自主与开放精神,使他们降低了防御心理并学会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同时,这种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对健康人格的欣赏与向往,使他们产生追求心理健康的需要和动机,也向学生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培养健康人格特质的知识和方法,从而满足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建立同一性的成长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有助于学生产生幸福感,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

人格教育对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只能产生部分影响,而非全部。

  研究结果表明,在大五人格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在外倾性和开放性因子上均没有显著差异,在神经质、责任心、宜人性因子两班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说明外倾性和开放性受先天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是人格中较稳定的成分,很难通过课程的干预有所改变,神经质虽然也有其生理基础的制约,但通过学习正确的情绪管理方法,依然会有显著改变。而责任心、宜人性因子主要是个体为人处事的特质,这两个方面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改变较为容易,因此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这两个方面也发生了显著改变。

  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而两班在人际敏感性、敌对、焦虑、抑郁因子上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躯体化属于生理方面的改变,强迫、恐怖、偏执则属于神经症性问题,精神病性则属于最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很少出现这三种心理问题,因此也就不存在改变的问题。而人际敏感性和敌对则属于应对人际关系时出现的问题,通过训练可以有所改变。焦虑、抑郁则属于不良情绪问题,通过训练掌握一定的情绪管理技巧,也会有所改变。

  5 结论

人格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人格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但是,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

人格教育对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只能产生部分影响,而非全部。大五人格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在外倾性和开放性因子上均没有显著差异,在神经质、责任心、宜人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而在人际敏感性、敌对、焦虑、抑郁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展望。心理科学。2007年第2期。

[2]王秋英。心理教育课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第5期。

[3]付建中。心理学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第9卷第5期。348-349.

[4]林澍峻。大学生健康人格模式的构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8):23-25.

[5]杨眉,等主编。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模式。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6]杨眉:从人格教育入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2

  通过对心理学的深入学习,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学习心理学的.重要性,心理学的发展正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能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业余心理学家。从四岁的宝宝开始,已经能揣摩别人的心思了,他知道怎样把玩具藏起来让其他小朋友找不到,还会提供错误的线索去误导小朋友;孩子会从妈妈的神情和语气上判断她在生气。所以乖乖的不敢胡闹,等妈妈高兴时,就会乘机提出要求;父母知道怎样正确地运用奖励和处罚来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些都是建立在对他人心理进行观察和推论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能对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感、所思和所为进行预测。这也正是心理学家想要努力说明的问题的一部分。心理学的开设,不是为了让人类去研究别人到底是怎么回事。而是为了让人类更了解自己,了解别人,理解别人,通过不断的心理调整,让人生达到更好的生活境界。社会进步,生产发展以及文化的缔造,关键在于人本身。社会首先应该关注的是人心的向往和需求的发展。社会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把人的愿望与渴求引导到社会总目标的规范之下,这就需要认识人、了解人、认识人的心理活动。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既可以直接服务于个人的成长发展,同时也是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使人不断的自我完善,从而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也是一种生活本能的方式。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犹如人们如影随形的朋友一样,心理学已不仅仅是生活的调味品,而是生活的必需品,它渗入了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对我们每一位开放教育学生来说,在职学习都是一段难以忘怀的人生体验,在学校里或工作中,当开放教育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去追寻自己的理想之梦时,会发现生活之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此时,以积极的心态、精心的准备去迎接新生活的挑战,将会成就新的美好人生。现代社会,职业已不再是简单的个人维持生计、养家糊口的手段,而是个人寻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伴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分工的日益精细、用工体制的变革,人们不再向往那种稳定而无创造性的职业,不再固执于那种从一而终的工作方式。岗位、职业的变动,不仅是人们实现工作理想的整个过程,更是人们不断调整、不断适应、不断提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位置的过程。身在职场,要想获得更多的成功,尽管会受到态度、细节的左右,但心理健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没有对未来的规划,没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角色认同,怨天尤人,成就不了职业发展。

  因此,开放教育学生应当保持健康的心理,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适应社会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阔步前进,做一个健康的、自知的、快乐的人!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3

  健康的定义我们应当要知道,它不仅仅是说身体上没有受伤或者疾病,还时候心理状态上没有任何的问题。所以我们关注一个的健康状态,不仅仅要了解他知道身体情形,还要了解他的心情和情绪等等,心理健康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要重视起来,忽视了这个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危害同样是非常大的,我们在新闻上能够看到心理问题造成的事故也同样很多,这都是证明。

  这个学期我有一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这也是大学的必修课程之一,这也能够看出来大学对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视,见解说明其重要性。通过老师的讲课,我才知道本来我们身边的很多现象都是跟心理健康问题相干的,可是我们现在很多的同学对这个都不重视,乃至是还没有这个概念,我也就是其中之一。以前在网络上看到别人说抑郁了什么的,我心理还是比较怀疑的,抑郁症和其危害性我都是知道的,也十分重视,但是我并不清楚哪些东西属于抑郁的现象,所以网上看到每个人都说自己抑郁了就会产生一种不相信的感觉,觉得哪有那么多,上课后我才了解到,本来抑郁的现象真的特别多,许多人一直没有关注罢了。比如有的人看待一个问题会用特别悲观的监督去看待,也有些人对某些事情的执念特别深一直沉溺进入不愿意忘却,这些都是有一些抑郁的轻微症状的,老师说很多人包括我们在座的同学都是这样对一个事情看不开,就容易产生不好的心情,然后又不能及时得到疏解,久而久之就容易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一个学期的课程中,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的知识点的,也给我们讲了许多的疏解的方法,还通过许多案例让我们来分析怎么取开解他们,我影响中最深的是这对情侣恋爱的问题,就是一男一女恋爱,然后男的后面出轨了,由于女生是初恋,所以一直忘记不了想不开,后面还割腕了,虽然后面没有产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但是让我有很大的感触,爱情本来是美好的事情,可是成为了这样的结局真的让人感伤,老师跟我们分析了其中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一方出轨了,但是还有一方面是那个女生性情比较内向,然后分手后也没有人陪她谈天什么的,不开心的事全都憋在心里,所以久而久之就导致自己愁闷、抑郁了,所以才产生后面的事情。这就告知了我,我们在遇到心里想不开的事情的时候,可以去找别人倾诉或者通过其他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千万不要一直憋在心里,最后明明是别人的毛病却伤害了自己。

  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的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要注意,我们可以适当的运动,让自己的心情得到放松,或者去找玩的好的朋友谈天,说出自己的愁闷,再或者寻觅专业心理医生的开导,千万不要闷在心里惩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