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1
参加高中物理课改培训后,对新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对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理念等也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明白岗前课改培训的重要意义。下面就浅谈一下自己学习之后的体会。
1.课改必须更新教师观念。
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2.经过专家的讲解,使我清晰地认识到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大致内容。
在专家的解读下,我更深地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意义、目标、理念,教材的调整。对新旧教材的差别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对新教材深难度的把握也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
3.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高中物理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新课改需要我们研究学生,优化教法。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采用适当、合理、有效的物理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学起来有兴趣,易于接受。上课要有激情和幽默感。对工作有激情,对物理教学有激情,站在学生面前更要有激情。我们的激情能感悟学生,感动学生,甚至影响学生,影响他一生的生活态度。我们要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求老师评价语言多样化,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你考虑到这方面因素,你再想想有无另外的因素影响呢”,不伤学生自尊心。课堂上,必须自己的生动的语言、精巧的设计来激活课堂,发挥学生自主发展的潜力。
4.通过网络上一些老师具体的课堂案例学习、专家的经典点评,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物理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重视基础”,意思就是从最基本的知识出发。“能力立意”,意思是说试题不是基础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精心巧妙的组装,通过这种组装,题目就给人一种新颖、陌生感。“重视基础,能力立意”不但是高等学府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研究和解决生活、社会问题的需要。作为教师,应该通过自己与集体的创造,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和社会服务。这次培训让我难忘,不仅使我更系统的把握新课程,使我的眼界得以开阔,并且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有重大的突破和认识。在即将面临的物理教学中,还应该坚持学习、积极行动、适时反思,也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来参加这种培训活动,进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新课程改革的成功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师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2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已经感受到了一些变化:不同地方使用的教材不完全相同;教师在课堂上不“紧贴教科书”;学生有更多的“问题”; “中考”改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高中录取不仅仅是基于分数。
我省新课改已经进行了一年多,但这段时间我还没有机会真正接触到新教材,只是有一些了解的新课程理念。通过这几天的培训,我恍然大悟,开始真正理解新课改的精髓。以下是我这几天的学习心得。
一是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通过这次新课程标准的培训,我了解到新课程提倡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最高宗旨和核心这一新课程的理念、基本理念和追求要求学生以发展为根本,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坚持评价改革等。新课程将教学的本质定义为交流与互动。没有交流的教学不能称为教学(最多只能称为报告)。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而这种统一的本质是交流与互动。”因此,我们的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个性。个性发展,加强学生实践,更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评价,培养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强的创新型人才。
第二,拓宽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承担“传教解惑”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他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导师,具有广泛而优秀的知识是对教师的最低要求。给别人一杯水,不仅要自己有一桶水,而且最好是源源不断的自来水。教师渊博的知识,一方面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教师的尊重;因此,我们的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多读书,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知识结构,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具有适应新课程的多元化。改革与教学。
三、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不仅体现在教学理念、教材体系、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还体现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创新上。重要的任务。新课程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学习方法的引导。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该通过先进的教育方法体现出来,教育理念本身的转变也应该在教育教学的转变中进行。两者是互补的。观念不改变,方法的转变就没有方向和基础;如果方法不改变,观念的转变就会失去归宿和立足点。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传授和接受的关系。两者仅通过知识、技能等信息媒介进行交流,难以形成互动合作关系。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的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认知和学习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是学来的,而不是传授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观念,适应知识时代经济。
教师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3
某月某日,我校组织第三批老师赴上饶县三中参加课改培训听课,很荣幸我也参加了这次的教师培训,听了三中两位思想品德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特别是一个下午的面对面交流,更让我感受很深。三中老师们的热爱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以及那谦虚谨慎、友善宽容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三中课改的力度和深度,以及他们那种坚持不懈、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毅力更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首先,我们对这种课改模式进行整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引领明确方向。
以往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像耕地时牵牛的人一样,牢牢地拉紧缰绳,生怕牛儿跑了,使自己的教学偏离轨道。今天的课堂彻底改变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在导入新课伊始,都能引导学生利用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或者课件出示目标,确定本课学习的重点。学生们明确了目标后,有抓手,有方向,学习起来目的明确,目标清楚。导学案尤如一盏前照灯,引导学生自己看清前方的路。
二、自主学习培养习惯。
在这个环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对子互学,组内群学,每个学生忙的不亦乐乎。能在自学提示的帮助下进行圈点勾画式的学习,能从其他同学身上学到自己所没有的知识与方法,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得以落实,还培养了良好的助人习惯和不耻下问的学习习惯。
三、课堂展示挖掘潜能。
“展示”部分给我们的触动很深。改变了过去教师的“单口相声”教学法,转变成师生“三句半”的教学法,由教师主体转化成以学生为主体。“展示”是课堂上学生“我参与我快乐”的集中体现,只有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轻松地“说、谈、演、写、吟、唱”,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激情释放、思维扩散、个性张扬。在这里,学生不再是整齐划一举止呆板的木偶,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应试的机器,不再是分数的奴隶,而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生命体。在这里,学生活动的时空与老师干预的时空达到了有效融合,找到了一个最佳结合点。每一个学生的表现都令我们惊讶,原来我们的学生潜能是如此巨大,是我们小看了自己的学生,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放权,让学生参与教学。
四、人人参与提高效率。
学生的“展示”“评价”“挑战”激发了学生参与意识,每个学生都在学习的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节目,尊重与被尊重使每个学生都乐于进取,心灵得以满足。这样宽松和谐的氛围何愁学生不学呢?
今天的培训使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将新课改的理念尽快渗透到教学当中,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同时,我也得到几点启发,那就是: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精心的准备上,体现在简而精、通俗易懂的语言上,体现在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形象化的演示上,体现在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的精锐的目光上,体现在耐心的巡视指导上,体现在及时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二、相信每一个学生
学生在个性上存在差异,但在智商上是绝对没有差异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大的潜力有待于教师去挖掘。所以我们应大胆地放开手,让所有学生去学习,去全力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并通过教师的培养逐渐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
三、使学生能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积极地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思维到实践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高。
四、因人施教,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
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的能力,要想让他们学好,就必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基本条件,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辅以合适的指导方法。在不失大局的前提下,让后进生学好,刺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后进生的能力提上来之后,又会产生一些所谓的后进生如此循环下去,后进生在不断提高,同时整个班级的成绩就会进步,而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将会随之不断提高。
教师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4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已经感受到了一些变化:各地用的课本是不完全一样的;老师上课不是“紧扣教科书”了;学生的.“问题”多起来了;“中考”改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了;高中录取不是只看分数了。
新课改在我省已开展了一年多,可这期间我一直没有机会真正的接触新教材,仅对新课程理念有一些了解。通过这几天的培训,我恍然大悟,开始真正的了解了新课改的实质。以下是我这几天的学习心得体会。
第一、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通过本次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我了解到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的基本理念与追求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坚持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新课程把教学的实质定义为交往、互动,没有交往发生的教学不能叫做教学(最多可以叫做报告)。“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因此,我们广大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学生实践,更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评价,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强的创新型人才。
第二、拓宽知识结构。
作为教师,不仅仅要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重要的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拥有广博而精湛的知识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要给人一杯水,不仅自己要有一桶水,最好还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因此,我们老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博览群书,不断了解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与新课程改革教学适应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第三、积极探索,创新教法学法。
新课改不仅体现在教学观念、教材体系、教学评价方面的改变,更重要的还体现在教法学法的创新上,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改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法的设计和学法的指导上。一种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二者只通过知识和技能等信息媒介进行沟通,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关系。而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的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应该是认知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观念,去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
教师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5
高中数学课是普通高中的一门主课。高中数学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框架设计、内容确定和课程实施有机地结合起来。
是关于数学与自然、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了解数学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开发智力和创新意识。是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学习和深造的基础。
通过一年多的课堂实践和反思,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感性认识。新课程是新理念、新思维。这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各种尝试和成长。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我认为这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特别是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以及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是新课程的显着特点。本次课程改革。在培养目标方面,注重学生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在学习方式上,鼓励学生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采取更加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勤奋动手的学习方式。主张将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视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过程。在教学方面,主张改变以教师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更多地以探究式教学为主,提倡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倡导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通过一年多的课堂实践和反思,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刻的感性认识。以下是我在学习和实践中总结的一些经验。
1. 实现基本数学思想
基本数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符号与变换思想”、“收集与对应思想”和“公理和结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数学思想的最高层次。对于中小学来说,大致可以分为十个方面:符号思维、映射思维、还原思维、分解思维、转换思维、参数思维、归纳思维、类比思维、演绎思维和模型思维。所谓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是息息相关的,两者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反过来又促进了知识的深化和形成的能力。方法是实现思想的技术手段;观念是相应方法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基础。
2.重视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数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点:普遍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动态相关的系统,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和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式)和人格品质(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
3.应用数学意识
数学意识,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数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或作为“通过解决问题学习”的教学大纲概念的一个新的深化。根据实际情况改写应用问题只是提高应用数学意识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增强应用数学意识主要是在转变教与学观念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展学生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捕捉现实生活中对数学学习有帮助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让学生积极探索、提问、思考,并自己做,从而达到这个目标。灵活运用知识和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4.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融合
高中数学课程应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积分的基本原则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自然。为保证书面计算训练的整体细致,尽可能使用科学计算器和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5、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系等。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仅关系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而且关系到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情绪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注重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对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深刻认识到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选择合理选课,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践的联系,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外表。通过本研究,我们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重视。
(1) 尊重和鼓励学生。课堂上经常听到老师说:“你想的真好,谁有别的想法?” “同学们同意他的想法吗?” “你们小组做得很好!” “谁要向大家汇报?” “他还没下定决心,哪位同学能帮帮他?” “哪一组要老师跟你做?”这些话的使用,不仅让学生感到亲切,也充分体现了老师在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预见,自信和民主的精神会逐渐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
(2)密切接触生活现实,制造问题情境。这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可喜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感,注重与生活现实的联系,创造问题情境。在学习统计学的初步知识时,教师结合学校运动会设计问题情境,统计参加不同运动项目的人数,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争相提出建议。 .
(3)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加工。随着教材功能的转变,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势必成为一种趋势。在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时,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还要以此为设计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新审视教科书提供的基本情况,明确情况的优缺点。还要多角度考虑教材的设计思路、表达方式和结论,针对学生的多样化思维、表达方式和内容选择进行针对性调整,考虑如何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和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或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课题。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仍需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并通过定期的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增强反应的敏感性,形成良好的反应系统。使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硕果累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为了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更好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教师要转变观念,致力于成为研究型教师,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以专门研究以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善于教学反思。
教师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6
我国正面临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过培训和学习,我对新课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新课程采用传统教育原有单一、教条式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开花结果的新教学体系。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最高层次的核心目标。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课堂支配者到平等领导者。从知识的灌输者到人格的培养者。从单向传输器到多向会话通信器。从执行者到决策者和建设者,从实施者到开发者。
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教师的机会,也为我们提供了挑战。教师需要更新知识结构。新课程内容的出现迫使教师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一方面要准确掌握任何教学学科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扩大知识储备。新课程还要求教师具备开发课程的能力。教学内容由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和校本资源,丰富教材内容。教师还必须培养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传统的学习方法中,课堂成为了教案表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而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和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视为个体的学习个体,教师往往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学生,有点像老师,一味强调学生接受教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或根本不考虑学生的需求真实感受。新课程提倡学生积极参与、愿意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为此,新课程提倡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把沉闷和封闭的教室变成了欢声笑语。是师生交流、学习过程、学习过程中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
我觉得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不只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十几年的努力换来一张录取通知书,没有朋友,没有刻骨铭心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对生活的热情,没有稳定而深刻的兴趣爱好,这样的学生未来在社会上的生活如何,未来可想而知。因此,作为一名教师,确实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地位,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给学生留出解放思想的空间和时间,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真正做到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引导学生。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和研究者。
以上就是我在这次培训中的一点点收获和心得。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会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相信课程改革后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以适应全面发展 的社会。
教师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7
本期暑假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我校全体师生进行了新课改学习,大家都学得很认真。我通过学习了洋思中学和绵阳东辰国际学校的经验介绍以后,感触颇深。他们构想了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和“设境激疑——研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他们的经验,其实根本在于改变观念,学习他们的经验,要实实在在地落到我们自己教学的实处。因此,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学新课改的心得:
一、要真正地做到转变教学模式。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二、坚定信念,树立信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每位洋思人坚定不移的信念。他们把信念变成信心和行动,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让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能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他们的目的是对事业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让每个学生都满怀信心地追求进步,追求成功。其实这也正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做到的,我们要充分认识每一名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要充分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有着一种良好的态度,乐意学。
三、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作为一名教师,要上好一堂课,离不开精深的专业知识水平。因为学生上课还是主要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传授知识的技巧,才能使学生何既快又轻松地掌握。假如说没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口才再好,也讲不出什么内容,这样你怎么把大纲要求的知识传授给你的学生呢?你怎能把前后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呢?那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起来就不可能很轻松,相反会很吃力。
通过学习新课改,我们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必须不断地总结反思,适时地改进,充分地完善自我,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