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以下是会员“v6”分享的荷塘月色读书心得【必备8篇】,供大家参考。
《荷塘月色》读书心得 篇1
一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任务,那就是摘录五段文字来写张文。当我抄完的时候,惊讶地发现五段中有三段是朱自清的张文。这让我很好奇朱自清,他写场景的能力这么强!我赶紧拿起《朱自清散文集》看了看。
朱自清的很多随笔大家都很熟悉,有无数的名篇比如《春》,《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之绿》。每次读朱自清的《张文》,都会有一种清新、优雅、柔和、细腻的感觉,会让人摆脱久违的城市混乱的空气,让人有一种田园、美好的感觉
像有一种原始的,清新的感觉,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春天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季节,但往往又会给人带来焕然一新惊喜的。在描写春天的文章长廊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朱自清写的《春》了。他那栩栩如生、独一无二的语句,像小河的流水般灌溉进我的心里,虽然现在是冬天,但我似乎感觉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鸟语花香的春景图。“吹面不寒杨柳风。”从中,我能感觉到,风是多么地温柔呀!像是母亲的`手在抚摸着一样,而且在空气中还夹着清新的土味、酝酿着淡淡的花香。要是能漫步在这种仙境般的美好春光里,一定是舒服极了,惬意极了!此时此刻我真是希望能穿越时空,到达这么美、还充满了诗意的春天去啊!朱自清给春天的鸟,“恩赐”了一个美妙的嗓子。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唤友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着轻风流水应和着。”这样的境界,就像在奇妙的童话世界里似的。但是,即使鸟儿的天赖之音再好、再美,也比不上那新春的雨水呀!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美好的季节,是最适合放风筝了。朱自清在春天看到了一个热闹的场面,在“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人们都以欢笑和努力,满心欢喜地迎接着春天,迎接着新的一年、新的开始。一直为现在的美好生活而奋斗……春天,是希望的种子、是生命的开始、是美丽的象征。我从朱自清写的《春》中,看到了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人们在努力地工作着、奋斗着,从希望的春天开始,为我们的世界多添一份光彩。请大家就从现在做起,憧憬着我们的未来,一起来为明天而努力吧!
朱自清真不愧是一代文学大家!可以说,没有他,中国的现代散文就不可能这么灿烂。我读了他的文章,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让我受益匪浅,真是饱餐了一顿美味的文学大餐。
荷塘月色读书心得 篇2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荷塘月色》。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文章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写得很漂亮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朱自清晚上在清华校园芦苇荷塘边散步的。
从这篇文章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犹豫和躁动,内心也随之波动。作者描写的是静夜的月色,与现实中荷塘月色不同。通过荷花和冷月的描写,象征着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自由的渴望,对新生活的向往,这个月他独自静静地欣赏着荷塘的风景。
“散步”“散步”“我在荷塘田野里看到荷叶、散落的荷花、风中的`花,让人心旷神怡”。作者把荷塘月色描写得生动形象。“我在月光下欣赏美丽的风景”,我陶醉了。看着看着,美丽的月光突然消失,我有点失落,总觉得自己还在意犹未尽。
看着作者走进家门,我读完了书,总是舍不得合上,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对自由的渴望,想脱离现实却又做不到的复杂心情,体现了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行的渴望,寄托了一个美好的政治理想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生活在这样美好舒适的环境里,要好好学习,回报社会。
荷塘月色读书心得 篇3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他的文章我是从一年级开始学的,他一开始的亲身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了这篇文章,其实是发自内心的佩服。
文章开头我就指出了全文的“文艺眼”:“这几天心里挺平静的。”他想通过参观荷塘来缓解自己的抑郁情绪,于是作者从一开始就用一种孤独的心情营造了一种孤独的氛围,表现出一丝悲伤。
“这是一条僻静的路;白天很少有人走路……”几句平实的.话巧妙地吸引了主题。
然后,在讲述了自己躁动的心情后,作者描绘了一个与现实不同的宁静环境,荷塘月色,通过描绘传统的“净于泥巴”的荷花和冷寂的明月,象征性地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渴望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为了缓解心中的压抑,他在夜晚的月光下欣赏荷塘美景,静静地看着走着,什么都想,什么都不想。他觉得自己是个自由人,这一切都是他自己的,但一切都只是“感觉到”。白天必须做的,说的,现在都可以忽略,只有“现在”。时间与感官的冲突,矛盾却又合理,看似快乐却又悲伤,让人从内心感受到一种沉默与苍凉。淡淡的忧伤和淡淡的欢喜交织在一起,让读者不经意间融入了月光下的荷塘。
走着走着,我看到了荷塘,“在蜿蜒的荷塘上面,我可以看到田甜的树叶。叶子高高地长出来,像一条优雅的舞裙。层层树叶中,有零星点缀的白花,有优雅绽放的,有含苞欲放的脸红红的;就像珍珠,就像蓝天上的星星,就像刚刚洗过澡的美女。”几句浅浅重叠的话,把风景映得深入人心。淡淡的月光带着薄薄的云洒在树叶和花朵上,漂浮在荷塘上,这简直是一幅用完光和莲花的美丽画面。作者生动地描述了月光和月光下的荷塘。我欣赏着作者笔下的花和月,陶醉了…
看着看着,突然那美丽的、柔和的、微弱的月光消失了,四周树木葱郁,树间有光,但光是那么的无精打采。这一刻主角几乎变成了一只活泼的蝉和青蛙,作者却一无所有。文章《采莲赋》和《西洲曲》节选,和作者一起冷却了我的心。虽然我很难理解作者当时的无奈和彷徨,但我的心似乎又回到了与作者最初的躁动。
我“看”着作者进了房间,文章戛然而止,但我很久没有合上书了。这篇文章让我想要的更多,我的心仿佛被一点点搅动搅了起来。荷塘月色之美,能让人暂时忘却忧愁,自然是绝美。每一个字都透露着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但看了整篇文章,似乎不止如此。我心里感到一种深深的悲伤。有时候,越是清纯美丽的风景,越能衬出心里的痛。也许作者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荷塘月色》,《荷塘月色》,不知道作者是在欣赏荷塘月色,还是月光下的荷塘,还是人心中难以入眠却又难以释怀的难处。
荷塘月色读书心得 篇4
寒假中,我读了一篇名叫《荷塘月色》的散文 。从《荷塘月色》 这篇散文中,我感受许多。
文章一开头就点出全文的 中心: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他想借游 玩 荷塘 来暂时 苦闷,于是作者从一开始就以独处的心境创造出孤寂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朱自清 先生 在先诉说了自己的不宁心境后,描写了一个宁静的与现实 截然不同 的 仙 境——荷塘月色, 你想想,荷的特色是洁,月的特色是净。古往今来,荷花以它的清雅脱俗,独步人间,以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引君子仰慕。古今中外,人们对月光的洁净祥和更是咏叹不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么,荷花与月光交织在一起,会是怎样一副境界呢?荷的清香,清雅;月的清净,清幽。这样便 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情。他为 排斥 心中的郁闷,夜深独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个人,静静地看,悄悄地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他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并深情地发出了内心的声音:“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走着”、“走着”、“我看见了荷塘”,田田的荷叶,零星在荷花,风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简直就是用光与荷花美丽的画,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与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曲折折的小煤路 ” 读到此处,我的脑际中不知不觉的浮现出一条小路,曲曲折折。 我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我陶醉了……
看着看着,突然 柔柔 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围着树,树间透着 淡淡的 光,可是光却是如此的无精打采,这时的主角几乎成了 叫得热火朝天 的蝉和蛙,可是作者却什么也没有。《采莲赋》、《西洲曲》两篇文章节选使我的心也随着作者 渐渐凉了下来,虽然我很难体会作者当时的无 助和无奈 ,但我的心仿佛也随作者回到了起初的不宁静……
文章看完了,而我却未合上书本,这文章使我 感触很深 ,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荷塘月色的 仙境般的 美丽可以令人暂时忘记 忧虑 ,可见 , 它的美丽,使我感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 。可是在文中我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厌恶、憎恨。作者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与“白色恐怖”作斗争,令我万分佩服。
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么好的环境中,和作者相比,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珍惜现在的每分每秒!
《荷塘月色》读书心得 篇5
夜已深时,深更露重,带着淡淡的忧愁走出家门,趁月色出来散心。顺着幽静的小路一路走来,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看那月下的荷塘。此时唯有荷花立在心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带着淡淡的忧愁走出家门,趁月色还好,花还未央。趁幽静的小路还无人打扰,一路迷茫走着,自然而然地来到了日日经过的荷塘边。月色下的荷塘,比之白天又别有一番风致。荷叶是亭亭玉立如舞女的裙摆,趁微风荷叶随风起舞,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映入眼帘。点缀其间的雪白荷花,不禁让人想起她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性。形态各异的荷花在荷塘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在作者的眼里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让人向往。
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完完全全是一个自由的人!这就是作者心底的呼声——抛开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抛开一切烦恼,尽情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走着,走着,我看见了荷塘,田田的荷叶,零星的荷花,风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泄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光影交错,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我陶醉了。
我在他的笔下尽情地赏花观月,迷恋着,陶醉着……看着看着,忽然柔美的月光消失了,四周都是树,树间透着光,可是光是那样的无精打采,这时的主角变成了热闹的蝉和蛙,可是他却什么也没有。这时的他是多么的无奈和彷徨,我的心从刚刚的惬意中不知不觉随着他回到了最初的不宁静,似乎心底深处被轻轻拨动了一下,空了。《采莲赋》、《西洲曲》两篇文章节选是我的心也随着作者凉了下来,体会着作者的无奈和彷徨,仿佛又回到了起初的不宁静。
想想夜晚,或许有一两滴晶莹的露水悄然无息的落在荷花或荷叶上,稍许微风,他们就会有一丝的颤动,自然,露珠就会滚来滚去,像一个孩子般活泼,如在草地上欢快的滚动着。但最后,可爱的小露珠还是会随之滚落而去啊。
清清月光下,随着朱老的脚步走入清华园。那片荷塘,美丽、幽静。
渐渐的又走回了那条小路,恍然再次走回现实。夜,繁星点缀,月光洒落人寰,寂静中那强烈的渴望自由之感顺着微风抨击着我的心。
趁我还年轻,趁我还在追求着那所谓的自由,现在便奋力拼搏!
荷塘月色读书心得 篇6
我读完《荷塘月色》,我很喜欢朱自清的作品,令我陶醉。我打开书一看,我一看“荷塘”这个地名,我便想起去年的暑假前,我一个人到奶奶家旁边的花园观赏荷花的情景。那宁静的画面让我至今想起来还恍如昨日。记得那天晚上我在家里一个人,感到寂寞,也像朱自清先生一样寻排遣,我背着手踱着出了家门,我想起那个美观的小花园。我独自走在曲曲折折地小石头路上,抬头一看,看见有满月的光很美好的。
我缓缓地走在路上,弥望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的都是树,有的明亮可辨,有的阴阴暗暗,而最多的是郁郁葱葱的松树。令人看起来多可怕!但我有点勇气走下去,走着走着,豁然开朗!啊!原来在荷塘的周围都是铜枝铁干一样的树,中间的荷塘里有不少荷花的花蕾,像安睡的样子。我只好轻轻地走步。走到荷塘的旁边,坐下一看,荷塘有田田的叶子,层层的叶子中间,朵朵粉红色的花,中间露出几丝淡黄色的花蕊,还有的荷花白如玉石。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使我心旷神怡!
突然,一朵荷花里有灯光闪烁,变成粉白色的荷花灯,仿佛宝莲灯似的,真漂亮!我非常不可思议!我想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打开一看,哇!是一个萤光闪闪的小萤火虫,我好奇地看着它,萤火虫慢慢地飞落在我的胳膊上。萤火虫悄悄地跟我说:“你不要寂寞,多来看荷塘一下。”萤火虫又飞来舞去地回去了。我有点心灰意冷,我站立转身沿着荷塘走回去。我观赏完荷塘,大饱眼福,恋恋不舍地离开荷塘。
荷塘月色读书心得 篇7
我走近写字台,放上CD,听着长长的小提琴曲,听着钢琴的轻柔,听着音乐的忧伤,这让我打开《荷塘月色》,走进书里。“这几天,我的心不平静……”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他对黑暗现实的“超脱”和“挣扎”心态。
“这是一条僻静的路;白天很少有人走路……”读书的时候,我也仿佛走进了清华大学的僻静角落,和作者一起欣赏荷塘里美丽醉人的月色。昏暗的小路在柔和的月光下不再令人恐惧。爱热闹爱合群——当然是和人一起生活在美好的环境里,要淡定,要独处。当然,在这个“白色恐怖”中,我想生活在一个“天堂”。从名字上感觉到作者内心的躁动和彷徨,心情也随之波动。
《散步》《散步》《我看见荷塘了》,荷叶散落在荷花里,风中花香真沁人心脾。淡淡的月光带着薄薄的云洒在树叶和花朵上,漂浮在荷塘上,这简直是一幅用完光和莲花的美丽画面。作者生动地描述了月光和月光下的荷塘。我欣赏着作者笔下的花和月,陶醉了…
看着看着,突然那美丽的、柔和的、微弱的月光消失了,四周树木葱郁,树间有光,但光是那么的无精打采。这一刻主角几乎变成了一只活泼的蝉和青蛙,作者却一无所有。文章《采莲赋》和《西洲曲》节选,和作者一起冷却了我的心,体会到了作者的无奈和彷徨。它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躁动不安。
CD机的小提琴音乐渐渐接近尾声,音乐停了,我转到文章结尾。我“看”着作者进了房间,写完了文章,却没有合上书。这篇文章让我意犹未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荷塘月色之美,能让人一时忘忧,可见其美,让我感受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我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厌恶和憎恨。我很佩服作者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与“白色恐怖”的斗争。我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中,所以我应该努力学习,珍惜现在的生活。
我慢慢合上书,闭上眼睛,想起了书中伟大的民主斗士朱自清。慢慢的,我就睡着了,希望能在梦里再见到荷塘。
荷塘月色读书心得 篇8
这篇散文,听着悠扬的纯音乐读是再好不过的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篇文章只粗略看一遍就能感受到的美感。写月的,写路的,写荷塘的穿插在各个段落中,加上独特的意境,是想象不到的画面。
第一段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完整的展现了作者心中的烦躁与焦虑,对比后面的景色更衬托出荷塘恬静的感觉。“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让读者在短短一句话中,带着期待来阅读作者第一次在夜里看的荷塘,新鲜的视角也让读者倍感期待。
在接下来的三四段,作者运用大量排比和比喻句,将夜中荷塘独特的景致饱满的展现出来,相较之下,后面对于树“乍看像一团烟雾”一类的描写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在树与荷的影中,读者情不自禁的.联想起那美丽的场景,那月下孤寂而清冷的荷塘,同样孤寂的作者,让人不论何时读这一段,都能立刻看到这月夜下的荷塘。
最后点了采莲一题,两首诗词引用在文中恰到好处。如果听着音乐,那么在音乐结束之际,文章应该也品味结束了。作者心中念着荷塘和莲花,不知不觉也到了家门前,一个美好的结尾,也让读者有美好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