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事迹心得体会 篇1
在巡察组进驻女高前,巡察县教育体育局巡察组要求被巡察单位准备必要的办公条件,当时张桂梅老师觉得巡察组开具的准备清单要求过细,有官僚主义的做派,为此,巡察组组长谭正华特意带着联络员和张桂梅老师当面沟通了一番。
巡察结束时我们向张桂梅老师反馈,在6年来的材料中只发现这些很细小的瑕疵,而其余的材料让从各单位抽调的巡察人员都深受教育。但提到“由于工作忙了,有一位老师的一篇心得体会属于网上抄袭”“有一张发票金额和报销金额相差一块钱”时,张老师很严肃地说,“再小的问题也是问题,说明我平时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财务审核把关不够严格,必须高度重视,立行立改”。
这时张老师笑呵呵地对谭正华说,“组长,开始觉得你们安排要提供那么多办公设备,觉得你们官僚,但看到你们一进来就埋头苦干,几个小时都不出办公室,这种工作作风好!你们的巡察工作认真细致,我支持你们这样干。”听到张老师这样一说,全组的人都跟着她笑了起来。
张桂梅事迹心得体会 篇2
我认真学习了张桂梅同志的感人事迹,我对她产生来强烈的崇敬之情,她和我们一样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可她坚强的毅力却是我所不能及的,我为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而钦佩。
她是与命运之神抗争的典范。张桂梅和许多人一样,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但是幸运却没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却与她如影随行:花季年华丧失母亲,青春年华痛失丈夫,两次肿瘤手术,癌细胞转移到肝脏。磨难面前她勇敢的挺直了身子。磨难没有使她消沉,病魔没有使她倒下。她紧紧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讲台上认真教学;在课外,认真辅导学生。几次晕倒讲台上,领导要她住院治疗,她放下学生,总是还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学校上课。就是这样柔弱的身躯,她还毅然出任孤儿院院长。是什么力量支撑她如此做呢?张老师的话“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她是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天使。张老师放弃了进条件好的学校任教的机会,选择了条件较差的学校,一身病痛的张老师教学上几十年兢兢业业,承担学校繁重的教学工作,女生工作,妇女工作,语文教研工作及其他校务工作。除了住院没向学校请个一天病事假,教学成绩却异常突出,她说:“为了民族贫困山区的教育,即使倒在讲台上,长眠于华坪的沃土之中,也无怨无悔”。吃苦在前,那里最需要就到那里,无私奉献,张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她爱生如子。她虽然没有孩子,可是她却是许多孩子的妈妈。精心教育学生,辅导学生,中午、晚上看着学生睡觉,给学生盖被子。学校学生和孤儿院50多个孩子,住院她陪着,给他们送饭,付医药费,资助学生读书,自己连洗衣机都没有。她将爱播洒进孩子们的心田。她有着我们教师两袖清风的高尚品质。张老师前后将国家奖励给她的奖金50余万元全部捐给贫苦地区的教育事业,自己每天的生活控制在三元。她像春蚕,她像蜡烛,她更像光芒万丈的太阳!
她是新时期教师的楷模。因为她淡泊名利的精神可以使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物质固然重要,可是决定我们生命价值的东西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品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牢记使命,教书育人,培养一大批对国家发展有用的人才,这些人才,首先必须是政治上过硬的,必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他们才能肩负历史的重任。我们教育工作者,如果没有过硬的政治思想,学校德育建设的落实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培养的人才质量就会出问题!这是很危险的,学习张老师的事迹,很有现实意义。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们要学习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崇高境界;学习她热爱生活、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优良作风;学习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要时时刻刻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努力工作,不辱使命,做一名人民放心的教师。
张桂梅事迹心得体会 篇3
张桂梅现在耿耿于怀的,是女高学生中还没有一个考上北大、清华。她在学校不断强化着这个目标,每天课间操的最后一个环节,所有学生要齐喊:“加油!上清华!加油!上北大”。宿舍旁的围墙上写着“北大清华我来了!”背景是列队整齐的学生在操场跑步,尽头处则是清北的标志性校门。
但这些行动能起的实际作用有限。张桂梅对《中国新闻周刊》坦言,学生们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不是她们不努力,而是成绩到了一定的水平就再也无法更进一步,够不到最顶尖的名校。目前,女高成绩最好的学生考上了浙江大学,靠得就是下死功夫。其他学生也是如此,一本课本5、6遍地背,遇到不会的题就干着急。“现在这个节我们死活打不开。”她着急地说。
张桂梅最初以为,女高学生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只会僵硬背诵,需要“一个老师帮她们点一下”。她咬咬牙,请长沙的一位名师来女高讲课,一天给3万元课时费。这位名师带过的毕业班中,有一半考上清北。“我不吃饭也要把这些老师请来。结果他来了以后,啪啪讲完,学生们都傻了,一点也听不懂。是他讲得太高深了吗?还是他的思维太超前?都不是。但他给他的学生们可以这么讲,我们的孩子就不行。”
杨文华对此解释说,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即使是北京四中的老师来华坪教课,也会把这些孩子教得一塌糊涂。他对这些学生的基础薄弱情况、学习和行为习惯都不了解,用针对中国最优秀的高中生那一套来教大山里的学生,这些学生听得懂吗?”
于是,张桂梅意识到,女高学生缺的不是方法,而是“如何更好地把基础知识教给她们”。无论是外地名师,还是名校的大学生志愿者,都无法从外部来解决一所乡村中学面临的困境。“请进来”并不是破局之法,一定会遭遇水土不服。
与“请进来”相比,杨文华认为,“走出去”是一个更有效的办法。他指出,女高的问题是自己的老师培训跟不上,外出培训不够多。相比之下,华坪一中就更重视教师的外出培训,并有一套严格的监督制度。
华坪县通达傈僳族乡乡长潘兴陈在华坪一中任教时,曾去临沧市参加培训。他说,教育从来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过程,外出培训也并非是为了简单模仿或达到其他老师的高度,而是在拓展视野的同时,激发教师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华坪女高的办公室主任张晓峰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女高老师外出培训确实不多,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学校老师数量少,缺席就会影响教学进度,且女高老师不仅要管学习,还要管生活。杨文华则认为,这虽然是原因之一,但并非无法克服。实际上,在师生比上,华坪一中的老师要比女高更加紧张,平均每个老师要教14名学生;而女高由于学生数量少,在编40位教师只需负责457名学生,平均下来,每位老师对应的学生不超过12名,比一中还少一些。
在杨文华看来,张桂梅不鼓励女高老师外出培训,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担心女高老师们“思想滑下去,受到一些不好的影响”。“比如,外面学校的老师待遇更好,而女高是个讲奉献的地方,如果送出去后心收不回来怎么办。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某某学校把我老师的心搞乱了。我就和她说,既然女高的理想信念那么坚定,百毒不侵,你怕什么?”
张桂梅事迹心得体会 篇4
说实话还是第一次听到“吴”这个名字,从来没有这样认真学习过一个被称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人的事迹。
学习了之后感觉对他产生出了由衷的敬仰,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值得我们每一个认真学习。
特别是学习了他的人生感悟之后,感想颇多。
“一个人到社会上来,不是要这个、要那个,而是要有所贡献;人生是施与不是索取”。
这是他的人生感悟,更是他做人和做事的原则,他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进行了最好的诠释。
联系到自身工作,我想目前首先应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
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自己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他始终对党忠贞不渝,对党的赤诚之心丝毫没有动摇过。
我们也要像吴一样,坚定理想信念,忠于党和人民,在祖国的特教事业上,贡献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张桂梅事迹心得体会 篇5
低进高出,1800多名女孩命运改写
今年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来得比往年稍晚一些。8月底,学生们报喜的短信把张桂梅的手机震得嗡嗡作响,但她却闷闷不乐了好几天。
这一届,华坪女高159名学生参加高考,150人达到本科线,本科上线率为%,其中一本上线人数70余人。“如果没有疫情影响,姑娘们能考得更好。”张桂梅心有不甘。其实,这个成绩真的很不错了。
因为,华坪女高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不少学生基础差,甚至中考分数远低于当地高中的最低录取线。低分进、高分出,高考成绩常年位居丽江市前茅,华坪女高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
12年来,1800多名女孩从这里考上大学,改变了人生轨迹。
27岁的陈法羽是其中之一。2009年,家境贫寒的陈法羽中考分数没过线,自费读高中一年要好几千元。“当时我妹妹也在上学,家里拿不出这么多钱。”陈法羽说,实在没办法,她只能放弃读书,回家种地。
后来听说华坪有一所女子高中,专门招收家庭贫困的女孩,不收任何费用,陈法羽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赶快跑来报名。在女高学习三年之后,陈法羽顺利考入云南警官学院,如今已成为丽江市的一名警察。
回忆高中三年,陈法羽难忘校长的严厉与坚守。不管刮风下雨,张桂梅每天清晨都会陪着学生晨练;白天,几乎每节课她都会亲自查课;晚上,她和学生一起住在宿舍,直到夜里12点后查完宿舍才入睡。
“没有张老师的呕心沥血,就没有我们的命运转变。”陈法羽说。
张桂梅事迹心得体会 篇6
说到奉献,你会想到谁?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还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
在当代,又涌现出了这样一位楷模,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爱的奉献之歌。从教数十年,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因岗位平凡而漫不经心;从教数十年,她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因工作繁忙而叫苦叫累;从教数十年,她不忘初心,默默耕耘,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从教数十年,即使身患重疾,即使步伐颤颤巍巍,她从未退缩,从未放弃,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自然击她以风雪,她报之以歌唱;命运置她于悬崖,她馈人间以芬芳。她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张桂梅。
她坚守为人师表、立德树人,愿做一名有温度的“领路人”。
在思想上,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不忘“为党育人”初心,牢记“为国育才”使命,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在工作中,她本着学校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坚定个人利益服从学校利益的信念,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做工作;在生活里,她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以自己的“言”为学生之师,“行”为学生之范,言传身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她信仰以爱之名、用心育人,甘做一名有温度的“暖心人”。
华坪县的学生,有些是留守儿童,有些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甚至还有些是孤儿。为了做到特殊学生排查到位、困难学生帮扶及时,放学之后,她经常抽空去学生家里串串门,和家长拉拉家常,聊聊育儿经。一天天的接触,一户户的走访,她很快摸清了班里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掌握了困难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帮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凭着自己对工作的一腔热血,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照顾,无儿无女的她成了华坪儿童之家众多孤儿的妈妈。
她深感教育扶贫、责无旁贷,望做一名有温度的“扶智人”。
纵使条件艰苦,她从未打过退堂鼓,没有资金就奉献出自己的工资,工资用完了,就四处“化缘”去筹措资金,甚至不惜提前支取自己的丧葬费。路很难走,但她走的很有力量,她无非是想让她的孩子能够摆脱贫困,用知识助自己立于高山之巅,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用学识助自己为人杰,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愿以寸心报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作为人民教师,我愿以张桂梅老师为楷模,一支粉笔传授知识,两袖清风呕心沥血,三尺讲台立德树人,四季耕耘无怨无悔,在清贫中收获纯真,在奉献中享受安乐。
张桂梅事迹心得体会 篇7
许多年前,一次家访途中的偶遇,让张桂梅至今无法忘怀。
一个女孩坐在山坡上,忧愁地望着远方,身旁放着箩筐和镰刀。她上前询问得知,女孩才十三四岁,父母为了3万元彩礼,要她辍学嫁人。
张桂梅暗自发愿:要改变大山女孩的命运,让她们通过读书走出大山。2008年,她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12年来,已有1800多名大山女孩从这里考上大学。
她像一盏明灯,燃烧自己,照亮大山女孩的梦。
低进高出,1800多名女孩命运改写
今年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来得比往年稍晚一些。8月底,学生们报喜的短信把张桂梅的手机震得嗡嗡作响,但她却闷闷不乐了好几天。
这一届,华坪女高159名学生参加高考,150人达到本科线,本科上线率为%,其中一本上线人数70余人。“如果没有疫情影响,姑娘们能考得更好。”张桂梅心有不甘。其实,这个成绩真的很不错了。
因为,华坪女高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不少学生基础差,甚至中考分数远低于当地高中的最低录取线。低分进高分出,高考成绩常年位居丽江市前茅,华坪女高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
12年来,1800多名女孩从这里考上大学,改变了人生轨迹。
27岁的陈法羽是其中之一。2009年,家境贫寒的陈法羽中考分数没过线,自费读高中一年要好几千元。“当时我妹妹也在上学,家里拿不出这么多钱。”陈法羽说,实在没办法,她只能放弃读书,回家种地。
后来听说华坪有一所女子高中,专门招收家庭贫困的女孩,不收任何费用,陈法羽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赶快跑来报名。在女高学习三年之后,陈法羽顺利考入云南警官学院,如今已成为丽江市的一名警察。
回忆高中三年,陈法羽难忘校长的严厉与坚守。不管刮风下雨,张桂梅每天清晨都会陪着学生晨练;白天,几乎每节课她都会亲自查课;晚上,她和学生一起住在宿舍,直到夜里12点后查完宿舍才入睡。
“没有张老师的呕心沥血,就没有我们的命运转变。”陈法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