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培根随笔的读书笔记 篇1
读过培根的散文随笔,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文艺复新时期的情况,得知培根是如何在旧的社会结构和思想体系日趋瓦解之际,致力于探讨并树立新的信念。规范和道德。他的散文清晰明了,很容易就能理解,文章关注现实,集中的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学观点。
文章中运用了许多对比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并讲述了许多人生哲理,可以让我们从中学习到很多道理,我们也可以把散文中的优美语句积累下来,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培根随笔语言凝练优美,意蕴深刻,不多的文字中,却蕴含了许多丰富的哲理,所以我们应该向培根学习,把他这种写作手法运用到我们的作文当中,并且学会如何用小故事来描绘出深刻的道理。
读培根随笔的读书笔记 篇2
很早就知道培根这个名字,知道是英国的一个大人物,历史上比较有名,但至于是什么样的人物,有过什么样的成就,与当代生活的我们有什么关系,就不甚清楚了。
后来在早餐中又认识了培根,原来这个名字竟然也用在了熏肉上,很多酒店的自助早餐上,赫然摆放着培根肉片,而在街边的面包店里,也会经常看到培根面包。
这就叫人好奇了,培根这名字怎么这么大的魔法,不仅在历史上有名气,在食品上也如此有名,我要探究一番。正好《培根随笔》来了,让我们一睹芳容吧!
培根——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1626年),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散文家、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也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这下知道了吧,原来我们心目中培根这个名字,源自于我们少年时学习数学归纳法时,坏学生请自动略过这句好了。
培根同学可是个难得的奇才,12岁便考入英国久负盛名的剑桥大学学习,15岁便从随于驻法大使旅居巴黎,旅居法国的三年让培根同学大开眼界,结合前期良好的知识结构,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思想。培根18岁时,家庭出现变故,由于父亲的病逝,家庭出现经济拮据,不得不让培根回到英国伦敦打理家庭。回国后的培根同学,随即考入英国葛雷法学院,开始了一边学习法律一边寻找工作谋生的模式。于21岁培根同学取得律师资格,随后的23岁培根同学当选了国会议员。
即使如此,出身并无显赫的培根童鞋也并未得到上流社会的重用,一直在从事着打酱油的角色,他挣扎着、痛苦着,一路高歌——“我们不一样,我们不一样”。
当然,培根童鞋秉承着勤思好学的优良品质,学习着知识,汲取着营养,壮大着自身。直到1602年,詹姆斯一世继位替代逝去的伊丽莎白女王,41岁的培根终于得以重用,从此培根童鞋如同坐上火箭扶摇直上,先是受封为英国爵士,然后被聘用为詹姆斯国王的顾问,1607年被任命为英国国家副检察长,1613年任命为英国首席检察官。
培根同学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光荣的一生,是可歌可泣的一生。在《新工具》中,培根同学首次将实验和归纳看成相辅相成的科学发现工具,这一归纳法的核心意识对现代科学的发展尤其是逻辑学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基本原则,对欧洲唯物主义哲学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培根的著作涵盖科学、人文、哲学、法学等众多领域,其中《培根随笔》开创了英国随笔文学之先河。总之,培根童鞋是个很牛X的人。
读培根随笔的读书笔记 篇3
培根是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所提出的下些理论,十分超前,能给人以拔开云雾见日出之感。作者阅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敏锐,因而写出的东西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翻开《培根随笔》,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短小精悍,作者以最短的篇幅摆明事实,讲清道理,拼弃空洞、肤浅的毛病,注重文字的深刻老练,沉稳有力,几乎篇篇都充满了格言警句,如:
德行犹如宝石,镶嵌在素净处最佳。(《谈美》)
成人惧怕死亡恰如儿童怕进黑暗。(《谈死亡》)
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因为幸运最能揭露厄行,而厄运则最能发现美德(《谈厄运》)
这样的至理名言随处都是。放在开头,具有雄奇有力,引人入胜的作用;放在结尾,则显概括全文、余味无穷的效应。
《培根随笔》的短段并不散漫随意,而呈现出诗一般的疑练圆满,小说那样的布局谨严。如同在《谈园林》、《谈建筑》里描绘的园林和建筑一样,给你提供一幅井然有序,层次分明的图画。共五十八篇随笔直,篇篇结构严密,行文紧奏。
《培根随笔》不是文人的闲适小品和游戏笔墨,其目的是改造社会,所以内容都讲求实用。作者用客观冷静的笔调写些短小精悍的说教文章,不追求抒情效果,不卖弄幽默风趣,不谈自己。正因如此,《培根随笔》为培根在世界文坛上奠定了伟大散文家的地位。
读培根随笔的读书笔记 篇4
为如何写好《培根随笔》读书笔记而烦恼?下面是精心整理的《培根随笔》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我读了《培根随笔》中的《论嫉妒》一章,在文中,培根将嫉妒做了很透彻的解释。他说嫉妒能激发出强烈的欲望,创造出虚幻的意向,并能蛊惑人的心灵。我认为,嫉妒来自自我与别人的比较,嫉妒别人的人所嫉妒的事物一定是自己没有或得不到的。当一个人缺乏某种东西的时候,他一定要贬低别人的东西,以求两者的平衡。
有时,嫉妒是在不经意中形成的,所以嫉妒这种东西很常见。比如《三国演义》里的周瑜,本来是一个年轻有为的人,就因为诸葛亮气了他两回,竟被活活气死了。
在生活中,嫉妒又分为公妒和私妒两种。公妒是指某人做的事或拥有的东西引起公愤,是强迫他们收敛和节制的一种方法;私妒是某人因为别人在某件事或拥有的某件东西超过了自己而妒恨。
所以,当我们春风得意的时候,千万要小心树大招风,在某件事上也不要总占上风,否则很容易招来别人的嫉妒。但是,在别人嫉妒我们的时候,要学会“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容大度的对待嫉妒你的人,因为他们正是因为缺少你拥有的某样东西才产生这样的情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淡泊。
在生活中,我们既要谨慎自己的言行,防止遭到嫉妒,又要宽容一些,因为在人类的一切情欲中,嫉妒是最顽强,最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