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哲理故事1
有个人在沙漠行走,迷失方向,找不到出路,这时他遇见了另一个人,于是他问对方:“先生,我迷了路,你可以告诉我怎样走出这片沙漠吗?”“对不起。”这个陌生人对他说,“我也不知道怎样走出去,但也许我们可以结伴同行,一起寻找出路!”
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在《心灵故事》里所写到的一个场景和对话。关于这段话的前因后果,我们无需赘述,因为无论他们最终有没有走出这片旷野,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在这片沙漠里所走的每一步都不再孤单。
在生活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面对别人的求助,如果我们能够帮得上,我们会很乐意去帮助别人;但是,如果我们帮不上呢?或者我们也不知情呢?通常,我们都会非常简单地告诉对方“我做不到”或者“我不知道”。其实,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有另一个答案给别人——我们不妨结伴而行!
不妨结伴,同样也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但其中却包含着一颗友善而热忱的心和一种信任他人的态度。人生的旅途中,只要内心热忱而友善,人与人之间就会充满信任,怀着信任之心与人结伴而行,无论我们最终有没有走到终点,过程总是最美好最难忘的。
人生的哲理故事2
10分钟的人生
父亲与儿子做游戏:10分钟代表一个人的一生,在这10分钟里,每人各翻一本书,从里面找“黄金”这个词,谁找得多谁就赢……
计时开始!
儿子双目圆睁,父亲逐页寻找。房间里很安静,只听见刷刷的翻书声。
“找到一个!”一分钟后儿子兴奋地叫道。
“我也找到一个。”父亲叫道。电子表上的数字不紧不慢地跳着。
5分钟后儿子蹦起来:“第3个找到了!”父亲慌了:“我这里的‘黄金’为啥这么少呢?”
儿子得意地说:“你不会找嘛!要细心!”
电子表上的数字跳得好像更快了。
“第2个!”父亲说。“第4个!”儿子盖过父亲的声音。
到了第8分钟,儿子又一连找到3个“黄金”。最后他一共找到10个,父亲只找到4个。
“爸,你输了。”儿子说。父亲点点头:“我承认我输了。可是就这么完了吗?”
“还要干什么?”儿子问。“如何使用黄金,你想了吗?”父亲问。儿子考虑片刻说:“我要买一大堆巧克力、玩具,买一辆真正的赛车,还要去埃及看金字塔……”
父亲指指电子表:9分10秒。
儿子问:“又怎么了?”父亲笑道:“你那些愿望都不现实。你已经老了,巧克力不敢吃,赛车开不动,金字塔也看不成了。你看,说着说着9分40秒了,10分钟的一生很快就要结束了。”
儿子呆呆地望着父亲。
父亲说:“为了寻找黄金,你花去了大半生的时间,却难以享用它。其实黄金并不宝贵,时间才是最宝贵的,它是每个人的终极资源。”
人生的哲理故事3
两名小和尚潜心求佛,均拜在高僧门下。
悟佛成道是小和尚的目标和追求。
多年过去,小和尚已变成老和尚。其中一位和尚得到高僧认可,成了寺院住持。另外一名和尚却徒增岁月沧桑,依然是寺院中最平凡的一位。
这名和尚甚是不解,乃至不平。同样认真诵经悟禅多年,其执著之心佛主可鉴,为何他成了住持,而自己仍是一名普通的和尚呢?
当年的高僧一语点破:“执者失之。”
和尚不解,同样的“执者”,为何一个“得之”,一个“失之”。
高僧手转佛珠,曰:“他是专者,你是执者。”
和尚仍是不解,专者和执者有何区别?
高僧又曰:“专者,专心而无旁骛,一心向佛,心无杂念;执者,必有执心,有执心必有欲念,有欲念则必然失之,不能成佛。”
和尚听完,哑口无言,若有所悟。
正所谓执者失之,凡事一旦上升为“执”,则增加许多欲念及奢求,从而导致分心或者加重心理负荷,长此以往,必然失之。
人生的哲理故事4
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邻居的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觉得本应是三磅重的一包黄油似乎太轻了点。于是他开始定期地称一称黄油,发现每回都是分量不足,就是说,他每次都是多付了钱。
他特别生气,便开始向执法机关提出诉讼。这样一来事情就闹到了法官那里。
“您家里没有天平吗?”法官问农民。
“有哇,法官先生,我有一架天平。”农民回答说。
“有很准的砝码吗?”
没有,法官先生。我不需要砝码。”“没有砝码,那你怎么称黄油呢?”
“这好办”,农民回答说,“你瞧,就在面包师从我这买黄油的这段时间里,我也一直买他的面包。我总是要同样的重量的面包。每次这些面包就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如果砝码不准,那就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了。”
于是,法官判定农民无罪,而面包师不得不承担诉讼费用。
人生的哲理故事5
读大学的时候,我在大礼堂里听过学校最有名的一位教授开设的讲座。等到我赶往大礼堂的时候,大礼堂里靠近讲台和过道两边的座位,都已经被别人占去了。而中间和后面那些出入不方便的座位,却还空着。
我挑了一个座位坐下,然后向讲台上看去,只见教授早已经坐在那里。这时听讲座的同学陆陆续续地都来了,大礼堂里的每一个座位上都坐着人。
教授站起来,径直走下讲台,来到大礼堂最后面一排的座位上,指着座位中间的一个同学说:“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讲座之前,请允许我向这位同学致敬。”说着,教授向那位同学鞠了一躬。
大礼堂里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大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教授缓缓地说道:“我之所以向这位同学鞠躬,是因为他选择坐里面位置的行动,让我充满敬意。”
礼堂里变得有些骚动起来。大家低声议论。
教授说:“我今天是第一个来大礼堂的,在你们入场的时候,我发现,许多先到的同学,一进来就抢占了靠近讲台和过道两边的座位,在他们看来,那一定是最好的位置了,好进好出,而且离讲台也近,听得也最清楚。只有这位同学来的时候,当时靠前和两边的位置还有很多,可是他却径直走到大礼堂的最后面,而且是坐在最中间,进出都不方便的位置。这位同学把好的位置留给了别人,自己却宁愿坐最差的位置。“我继续观察后发现:先前那些抢占了他们认为是好位置的同学,其实备受其苦,因为座位前排与后排之间的距离小,每一个后来者往里面进时,靠边的同学都不得不起立一次,这样才能让后来者进去。我统计了一下,在半个小时之内,那些抢占了‘好位置’的同学,竟然为他们只想着自己的行为,付出了起立十多次的代价。而那位坐在后排中间的同学,却一直安详地看着自己的书,没人打扰。”
说到这里,教授停顿了一下,向大礼堂四周从前至后地看了一遍,然后望着大家,缓缓地说:“同学们,请记住吧:当你心中只有你自己的时候,其实你把麻烦也留给了自己;当你心中想着他人的时候,其实他人也在不知不觉中方便了你……”
教授的话一说完,台下响起了热烈掌声——为这位教授用如此独特的方法讲授人生的哲理而折服。
人生的哲理故事6
4个20岁的青年去银行贷款。银行答应借给他们每人一笔巨款,条件是他们必须在50年内还清本利。
第一青年想先玩25年,用生命的最后25年的努力工作偿还,结果他活到70岁都一事无成,死去的时仍然负债累累。他的名字叫“懒惰”。
第二青年用前25年拼命工作,50岁时他还清了所以的欠款,但是那一天他却累倒了。不久他死了。他的骨灰盒上挂着一个小牌,上面写着他的名字:“狂热”。
第三个青年在70岁时还请了债务,然后没过几天他就去世了,他的死亡通知书上写着他的名字:“执着”。
第四个青年工作了40年,60岁他还清了所以的债务,生命的最后10年,他成了一个旅游家。地球上的多数国家他都去过了。70岁时死去的时候,他面带微笑。人们至今还记得他的名字叫做:“从容”。
当年贷款给他们的那家银行叫:“生命银行”。
人生的哲理故事7
人生的哲理故事8
一天,有位哲学家带弟子出行。
途中,他问弟子:“有一种东西,跑得比光速还快,瞬间能穿越银河系,到达遥远的地方……这是什么?”
弟子们争着回答:“我知道,我知道,是思想!”
哲学家微笑着点点头:“那么,有另外一种东西,跑得比乌龟慢,当春花怒放时,它还停留在冬天,当头发雪白时,它仍然是个小孩子的模样,那又是什么?”
弟子不知如何回答。哲学家继续说:“还有,不前进也不后退,没出生也不死亡,始终漂浮在一个定点。谁能告诉我,这又是什么?”
弟子更加茫然,面面相觑。
“答案都是思想!它们是思想的三种表现,换个角度来看,也可比喻成三种人生。”
望着聚精会神的弟子,哲学家解释说:“第一种是积极奋斗的人生。当一个人不断力争上游,对明天永远充满希望和信心,这种人的心灵不受时空限制,他就好比一支射出的箭,总有一天会超越光速,驾驭万物之上。”
“第二种是懒惰的人生。他永远落在别人的屁股后面,捡拾他人丢弃的东西,这种人注定被遗忘。”
“第三种是醉生梦死的人生。当一个人放弃努力、苟且偷生时,他的命运是冰封的,没有任何机会来敲门,不快乐也无所谓痛苦。这是一个注定悲哀的人,像水母的空壳漂浮于海中,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也不在梦境里……”
弟子大悟。
播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将收获怎样的生命高度和深度。
人的一生中,要紧处只有几步,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态度至关重要。
人生的哲理故事9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八一三”淞沪之战硝烟又起,局势万分危急。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紧急向民生公司经理卢作孚求助,用船将中大的大部分家当运抵重庆。于是,一船船的仪器、图书等从南京通过长江被抢运到重庆.但令罗家伦非常遗憾的是,中大农学院从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花巨资引进的大量良种禽畜因时间紧急和运输条件的限制,无法一同起运,只好将最优良的品种各选了一对随船而行。对于剩余的大量禽畜,罗家伦让尚未西迁的教工随意处理,或杀或吃,绝不要留给日本人。但教工们没有舍得将这些学校花巨资购买的优质禽畜杀掉,而是在一位叫王酉亭的教工的带领下,经过艰难跋涉,全部西迁至重庆。
1937年12月初,在日军攻破南京城前夕,王酉亭花高价雇了4条大船,带领留在农学院畜牧场的职工出发了他们将猪、羊、牛分成队,把鸡笼、兔笼驮在牛背上,水陆兼程,浩浩荡荡,一路风餐露宿,忍饥受寒,甚至伴着枪炮声,艰难行进。在1938年深秋,这支奇异的大军行程数千公里,终于随着大批难民抵达重庆。
关于这次大迁徙,相关记载极少,以至新中国成立初人们在整理农学院师生的花名册时,竞没有找到关于王酉亭的任何记录,只知道他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南京去世。
一位为中国禽畜优良品种培育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普通人,就这样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历史记住了罗家伦、卢作孚,却遗忘了王酉亭,这也是一种遗憾。
人生的哲理故事10
很久以前,有一棵高大的苹果树,有一个小男孩喜欢每天来到它跟前,躺在树下。他爬到树顶,吃树上的苹果,或者在树荫下小憩……他爱这棵苹果树,苹果树也爱和他玩。
苹果树时间慢慢流逝,小男孩长大了,再也不会每天来看苹果树了。一天,小男孩回到树跟前,可是他看上去很难过。“来跟我玩吧!”苹果树请求道。“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再也不会围着一棵树玩耍了。”小男孩回答,“我想要玩具,需要钱去买。”“真遗憾,可是我没有钱……不过你可以摘下我全部的苹果去卖,这样你就有钱了。”小男孩好开心啊。他摘下树上所有的苹果后开心地离开了。摘了苹果之后小男孩再也没有回来,苹果树有点伤心。
一天小男孩回来了,苹果树很兴奋。“来跟我玩吧!”它说。“我没有时间玩,我得为了家庭努力工作。我们需要一所遮风避雨的房子。你能帮帮我吗?”“真不好意思,可是我没有房子。不过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去盖房子。”于是小男孩砍下了所有的枝条,高兴地走了。苹果树非常高兴看见他快乐的样子,可是之后小男孩再也没有回来过。苹果树又陷入了孤独和悲伤之中。
炎炎夏日的一天,小男孩回来了,苹果树感到很快乐。“快来和我玩!”它说。“我很悲伤,并且正日渐老去。我想去航海,好好放松放松。你可以给我一艘小船吗?”“拿我的树干去造船吧。你可以航行得很远,会感到快乐。”于是小男孩砍下树干造成了一艘船。他出海了,之后很久都没有再出现。苹果树很高兴,可不是真的快乐。
终于,很多年后,小男孩回来了。“抱歉我的孩子,我再也不能给你什么了,再也没有苹果了。”苹果树说。
“我没有牙齿了,咬不动了。”小男孩回答。
“再也没有树枝可以爬了。”
“唉,我都老啦。”
“我真的无法给你什么了……唯一还有的是我行将就木的树根了。”苹果树都快哭了。
“我要不了那么多啦,只需要一个休息的地方。经过这么多年,我累了。”小男孩回答说。
“正好!老树根是最好的靠着休息的地方。来吧,坐到这儿休息一下。”小男孩坐下来了,苹果树好开心,带着眼泪微笑着。
这个小故事献给每个人,那棵树就是我们的父母。年幼时,我们和爸爸妈妈玩,长大后,我们离开了他们,只有在需要什么或者陷入困境的时候才想起他们。而不管怎样,父母总在那儿,尽他们所能让我们高兴。你可能认为小男孩对苹果树很残酷,可这正是我们对待父母的方式。
人生的哲理故事11
春天的脚步总是来的那么突然,不经意间的带给人们惊喜。前几天才是“绿柳才黄半未匀”,而如今已是“桃花历乱李花香”,正应了那句千古名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天,挥一挥衣袖,带来满山翠微,河流水暖,鸟语花香,世间万物处于绿色的海洋之中,生机盎然。
和煦的午后春风轻飘飘地掠过脸颊,那股温暖轻柔瞬间注入全身,沁人心脾,仿佛此时此刻的心灵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灵魂已经随春风一起,历遍春天带来的旖旎风景。我独自坐在校园里的方石板凳上,欣赏美丽的校园风光,那些花花草草,红的,粉红的,黄的......,映衬着一座座教学楼。美的令人陶醉,美的无法形容,只能将自己放入这幅画卷之中,让自己充分体验着春天带给我们的舒适与恬静。
春风邂逅高楼立,小园浮香花枝摇。在欣赏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巨作之时,我们在心灵深处感受到了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抽新发芽的季节;是一个播撒希望种子的季节;是一个扫去烦恼阴霾的季节。没错,春天带给我们的是希望,她告诉我们,不应该懒惰停滞不前,漫无目的的生活,而是要树立信念与目标。
人永远是在成长,在学习,为了自己心中那份执着的追求而拼搏奋斗。春天是美好的,但确实短暂的,正如人的生命。人事为希望而生活,岂容蹉跎岁月,消磨芳华。让我们带上行囊去努力找寻自己的人生春天吧!
人生的哲理故事12
人若怕鬼,鬼就吓人;人不怕鬼,鬼就怕人。
一位参加夏令营回来的同学问我一个问题:假如在登山的时候,下起了暴雨,你该马上下山还是等待救援?我说:“应该马上下山。”同学说:“错了,应该继续前进。”我奇怪地问:“山上的风雨不是更大吗?”
那位中学生告诉我,那天早晨,他们登一座高山,刚行至半山腰就遇上了大雨。他们要下山,带队老师不同意,反而要他们赶快往山上走。结果,他们一鼓作气冒着风雨登上了山顶。傍晚下山的时候,他们发现那条道路被水冲刷过了,路上残留着许多石块、泥沙,而且越往下走,泥沙堆积的厚度越高。
【提示】往山顶走,风雨可能更大,但不足以危及生命;如果往山下走,却有可能遇到山洪致人于死地。
人生的哲理故事13
轻与重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诞生,但不久以色列与周围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便爆发了。已经定居在美国十多年的爱因斯坦立即向媒体宣称:“现在,以色列人再不能后退了,我们应该战斗。犹太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一个对他们存有敌对情绪的世界上生存下去。”
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爱因斯坦转达了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当日晚,一位记者给爱因斯坦的住所打来电话,询问爱因斯坦:“听说要请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国总统,教授先生。您会接受吗?”
爱因斯坦回答:“不会。我当不了总统。”记者继续问:“总统没有多少具体事务,他的位置是象征性的。教授先生,您是最伟大的犹太人。不,不,您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人。由您来担任以色列总统,象征犹太民族的伟大,再好不过了。”爱因斯坦坚决地说:“不,我干不了。”
不久,爱因斯坦在报上发表声明,正式谢绝出任以色列总统。在爱因斯坦看来,“当总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他还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话:“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