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下面是会员“haoren”收集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格式【3篇】,供大家参阅。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格式 篇1
心理压力是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中较为关键的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急剧变化,“90”后的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方式与“80”后的大学生相比,表现出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及时而明确的了解“90”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状态,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应对方式等问题,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且紧迫的课题。
1 “90 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现状调查
在刺激与反应的交互作用之下就产生了压力,压力是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都存在着严重的影响。压力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挑战人的耐心与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激发人的做事效率。本文以乌兰察布市高校学生为对象,对影响“90”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状态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可知,65%以上的90 后大学生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其中大学生有 20%-3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总体的 10%左右。90 后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压力过高,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将对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引发各种不良心态;另一种是压力过低,导致这些学生缺乏目标与动力,同样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90 后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是生活方面的压力,高校教育者应该针对这两个方面重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对心理压力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能够对心理压力进行有效的舒缓;第二种是时而积极时而消极,教育者应该通过交谈、注意力转移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压力的释放;第三种是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或者对事情的发展不管不顾,或者是采用酗酒等方式进行对待。
2 “90 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释放对策
明确心理压力的真正来源
在一定的事件中,如果个人感觉到事情已经在自己的可控能力之外,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就是所谓的压力。如果压力不能够得到及时的释放或者消除,将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到工作、生活等。压力的真正来源实际上就是压力源,是客观存在的。在对心理压力进行释放的过程中,只有明确心理压力的真正来源,才能够做到“对症下药”,从根本上对心理压力进行有效消除。
.1 压力事件
引发压力产生的具体事件就是压力事件。压力事件形式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压力事件形式应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例如,当遇到的事情具有不可抗拒性时,应该做的并不是对自己过分苛责,而是应该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即使是换作其他人同样会由此遭遇,自己应该积极面对;如果出现能力不足、机遇不佳等情况,所要做的并不是自怨自艾,而是要思考如何通过努力进行调整与完善;如果对方的要求过高或者自己受到了不合理的待遇,不应该心生愤恨,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合理应对或适当反抗。
.2 压力人物
压力人物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90 后大学生所面对的压力人物主要来自班级、寝室、社团等。90 后大学生所处的时代与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再加上 90 后大学生独特的性格因素,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在压力形成的因素中,压力人物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在对压力人物所产生的压力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应该对压力产生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认真的思考,从而更好地对心理压力进行应对。除了外界的压力人物之外,“自己”也是非常关键的压力人物之一,在对心理压力进行缓解或消除的过程中,应该从自身找原因,分析心理压力产生的自身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与改变。
利用“巴莱多定律”对生活进行科学规划
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提出了“巴莱多定律”,具体的内容为:任何事物中起决定作用的只有其中的 20%左右,剩余的 80%是次要的,非决定性的“.90 后”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发挥决定作用的20%,从而对时间与精力进行合理的分配,在处理好 20%的基础上对剩余的 80%进行处理。
2. 实现目标的制定
90 后大学生在对时间进行安排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对生活、学习的整体目标进行科学评估,确定自己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依据相应的目标对生活、学习进行安排,突出其中重点的、决定性的事件,有条不紊的实现目标。
.2 实现计划的制定
90 后大学生应该每天都制定详细计划,对每天必须完成的事情按照主次顺序进行排列,找到自己认为的其中那“20%”,将最为重要或者急迫的事情进行完成。事情的主次并非一成不变,应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实现生活、学习计划的合理化与科学化。
.3 实现时间的合理分配
只有有效地对时间进行利用,才能够实现压力最大限度的缓解。90 后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计划表进行有效的统筹管理,在每件事情处理的过程中都安排适当的时间量,实现时间的科学分配、合理利用。
对自身的心态进行良好的调整
心态指的是人的心理状态,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心态能够促进个人取得成功,同时提升幸福程度。 心态往往对事情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个人的内心情绪变化有着直接影响。90 后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应该养成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1 对社会现实进行正确面对
90 后大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差,在对事情看待与认识的过程中常常过于理想化,这就导致 90 后大学生容易感到挫败感。社会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不仅包含有光明的一面,同样也有黑暗的一面;不仅有好人,相对也必须存在坏人。90 后大学生在看待社会的过程中应该明确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距与不同。90 后大学生在思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中,不能够存在攀比心理,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对他人或者社会进行衡量,要学会正确地面对社会现实,承认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客观存在,不是要抱怨或者忽略差距,而是要努力缩小差距。
.2 对自己进行正确看待
90 后大学生大部分都生活在非常优越的条件下,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或者磨难比较少,缺乏较强的挫折承受能力。因此,90 后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应该注重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与强化。任何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面对挫折不应该自怨自艾,而是应该首先从自身找原因。在面对挫折的过程重要坚信勤能补拙,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去弥补自己的不足;坚信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存在优点与缺点,应该取长补短、积极进取;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要接受自己、相信自己,确立自强自立的心态。
.3 实现自身的不断充实与完善
90 后大学生在课余生活中要培养阅读的良好习惯,多读一些着作,实现自身从内而外的转变,提高自身的内涵与修养。读书能够对生活中、精神中存在的各种尘埃、污秽等进行洗涤,使自己的内心中产生清新的灵动之气,甚至会产生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陶渊明的《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是一种身处闹市而依旧心清性明的境界,体现出了陶渊明在清高背后所具有的毅力;《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虽然外表丑陋,但是拥有一颗无比善良的心灵与无比纯真的品质,展现处理无比高尚的气质与风度,引导读者追寻心灵的纯净与高洁。 在生活中少不了风霜雨雪,但是如果拥有了足够的乐观与坚强,任何艰难险阻也不会阻断前行的道路,只会让生活更加明媚。
3 总结
90 后大学生在社会经济现状、就业形势、信息发展现状等因素的影响之下,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与其他大学生相比,90 后大学生具有性格早熟、认知独立、情感脆弱、意志薄弱等特点。针对 90 后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对其面临的压力内容、压力应对形式等进行充分的了解,为 90 后大学生心理压力缓解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依据 90 后大学生心理压力方面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缓解或消除心理压力的措施,为大学生正确处理压力提供指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压力应对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远超,姜巧玲,董彦皓。90 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以某二本院校 2010 级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8(85):101-105.
〔2〕张小平 ,邵雅利。网络时代下的 “90 后 ”大学生心理特征及教育创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85):69-76.
〔3〕张林悦,张烁彬,卢少勇。平衡学生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压力源及压力应对方式调查报告[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02(87):185-186.
〔4〕李洪。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研究 ---基于西华大学管理学院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2,03(48):77-81.
〔5〕邵雅利。网络时代下 90 后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98):54-58.
〔6〕邓彦。“90 后”高职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调查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3,04(97):81-84.
〔7〕陈雪飞。云南某师范院校 “90 后”大学生 SCL-90 测试结果分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3,06(84):66-70.
〔8〕李云飞 ,闫雯。独立学院 “90 后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调查分析 及心 理 健康教 育策 略 研究 [J]. 中 国成人教 育 ,2014,23(39):144-146.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格式 篇2
摘要: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与幼儿教师注意到童话可能对学前儿童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本文主要阐述童话的定义和特点,分析童话的类别,重点探讨童话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说明童话作为一种寓教于乐手段对学前儿童成长的必要性。
关键词:童话;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在学前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童话对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作用被学前教育研究领域所重视起来。学前儿童喜欢听童话故事,喜欢看童话绘本,喜欢表演性游戏中根据童话创作和改编的童话剧。童话可以吸引学前儿童的注意力,使之保持较长时间,可以促进学前儿童更愉快的进入睡眠,可以改善学前儿童的情绪。童话对每一个处在学前期的儿童都具有特殊意义。
一、童话的定义与特点
《辞海》中童话的定义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浅显生动,富于幻想和夸张,多作拟人化描写,以适合儿童心理的方式反映自然和人生,达到教育的目的。童话是一种儿童文学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象征的写作手法,结合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展现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以促进儿童的性格成长。由童话的含义得出童话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首先,它是具有幻想成分的虚构的故事。童话中的主人公的行动,可以不依照自然的法则和科学的规律,但是它曲折地反映着现实生活的本质。《木偶奇遇记》中,被赋予了生命的木偶匹诺曹经历的一连串充满童趣与想象的奇遇。故事借由一个木偶的形象向我们演绎一个人由不完美走向完美、由不幸福走向幸福的曲折历程。其次,它大都采用拟人化的象征手法。童话往往让动物、植物、矿物等等披上人的外衣,赋予他们以人的思想和意识,能够像人一样地生活着、活动着。《丑小鸭》中的动物本来都是不会说话的,但是在童话中,它们居然像真人一样会说话,并且有审美有思想。采用这种拟人化的象征手法,是童话创造典型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最后,童话的情节紧凑,故事性强,富有浓厚的趣味性,以便学前儿童能在阅读或倾听后受到有益的教育。《皇帝的新衣》中,最后指出皇帝根本没有穿衣服的小孩向幼儿传达了无私无畏、勇于揭假的精神。
二、童话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麦克斯吕蒂说:“童话是人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一种富有诗意的幻想。”我们都知道,童话对学前儿童有着深刻的心理价值。但不可否认,某些童话或童话中的某些情节以及价值观对儿童有着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1.正面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童话作为一种无痕教育,给予了儿童童话的权利,让他们生活在浪漫而充满幻想的童话世界中,真正享受快乐的童年,健康地成长。笔者认为,童话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童话契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学前儿童处于原始欲力的需求期,本我在其人格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自我的力量较为薄弱,超我尚未成长起来。因此,学前儿童本我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时,可以借助童话的力量,在充满想象力和趣味性的童话世界中,随着跌宕起伏的剧情分享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潜移默化地满足本我的需求。《灰姑娘》中,灰姑娘被继母和两个姐姐关在房里做粗活的时候出现了以为仙女,仙女用“魔法”使灰姑娘摇身一变成为了美丽的千金小姐。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本我”意识都渴望有某种“魔力”帮自己渡过难关。学前儿童借由童话中的“魔法”达成某种现实中不太可能实现的愿望,满足自身本我的需求,帮助学前儿童化解内心的焦虑、宣泄负面的情感,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和成长。“儿童需要借助幻想超越幼年期,否则,没有经历一个相信魔力的阶段,他们就难以经受成年生活的困难和艰苦。而在魔力的制造上,童话的价值是不可取代的。”童话是幻想性的故事,学前儿童正好具备浪漫爱幻想的思维品质。皮亚杰提出的儿童泛灵论认为: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些阶段存在着泛灵论的特征,即儿童把无生命体看作是有生命、有意向的东西的认识倾向。学前儿童恰好处于儿童泛灵论的思维阶段。因此,童话中大量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展现出的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易于得到幼儿心理的接纳和认同。古往今来,许许多多著名的童话故事的主人公都不是人类。《丑小鸭》《木偶奇遇记》的主人公,它们都具有人类的思维和情感,还有语言表达能力。
(2)童话反映学前儿童成长中的烦恼并帮助其缓解焦虑。蒙台梭利提出:“在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过程中,成人始终像‘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并等待着把它压垮。’”即使成人对学前儿童充满了爱与激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但他们仍旧会无意识地压抑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或多或少地对学前儿童的行为进行粗暴地干预,造成学前儿童心灵上的创伤和心理发展上的障碍。因此,儿童处于学前阶段便要面对成人带来的种种压力:对自我认同的困惑——“老师为什么不对我笑?是因为不喜欢我吗?为什么我出错的总是我?对外部环境的不适应”“为什么大家不喜欢和我玩?为什么同学们总是笑我?”以上种种问题都会造成学前儿童内心的不安。童话不仅能够反映学前儿童所面临的困境,还能帮助学前儿童在想象中无意识地解决问题、化解压力。《勇敢的小裁缝》中的小裁缝和他所面临的巨人形象,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一定要证明自己能力的小孩和一个要求严格的父亲。最终,小裁缝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巨人。这样的童话可以使学前儿童的内心获得充足的安全感。童话将人类所面临的现实和问题加以浓缩和提炼,反映学前儿童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情感体验。“童话中的对白和情节与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没有两样,人的欲望、任性、残酷在童话里也比比皆是。”因此,在倾听或阅读童话时,儿童可以通过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弥补其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和欠缺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得到心理的满足和情感的宣泄,以及焦虑的缓解。
(3)童话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巨大价值。第一,童话指引学前儿童追求理想的生命状态。现代社会的急速发展使学前儿童被迫早熟起来。学前儿童充满向往、渴望交往的心总是无法得到满足。学前儿童迫切的需要一种媒介满足其心中的渴望,使其回归到真、善、美的世界,不断探索、发现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理想状态。这种媒介就是——童话。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了童话,没有了活跃的想象,孩子就无法生活,没有了童话,周围世界对于他就会变成虽说是美的但却是画在画布上的画了,童话却能赋予这幅画以生命。”儿童徜徉在童话的海洋里,发现各式各样不同于自身的鲜活的生命体,如美丽善良的花仙子、聪明机智的三只小猪、知错能改的匹诺曹……学前儿童羡慕和欣赏这些童话中的生命体,追求和他们同样的生活体验,感受生命的激情与活力,探寻理想的生命状态。第二,童话促进了学前儿童的社会化。荣格心理分析学派认为,童话中蕴含着大量的社会习俗和人类智慧的信息。童话潜移默化地教导学前儿童与人交往中的智慧和美好品质,发展其同理心,促进其社会化。《三只小猪》教导学前儿童要学会团结,《白雪公主》使学前儿童体验主人公的无助情绪并教导学前儿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善良,《灰姑娘》的故事教导学前儿童要摆脱嫉妒等不良情绪。第三,童话有利于学前儿童建立自我认同感。作为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梅兰妮克莱因认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内驱力和本能都是与客体紧密相关的。个体自出生之日起便充满了对客体好与坏的关注,因此,如《白雪公主》《灰姑娘》之类的童话中,主人公都有善良、纯洁这类“好”的品质,主人公还有教母仙女、小矮人这些热心的帮助她们的同伴,而继母、王后往往充当恶毒、自私这类“坏”的品质,最后“好”都会战胜“坏”,“正义”都会战胜“邪恶”,主人公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类童话故事发展的进程符合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其内在世界的“好”与“坏”的矛盾斗争符合其内在世界的整合过程。学前儿童在倾听或阅读童话的过程中,无意识地获得了调节自身内在世界中的好与坏冲突的能力,缓解内心的紧张和焦虑情绪,使自体的心理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
2.负面影响。尽管童话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影响有如此之多的正面影响,但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些举世闻名的童话中所传递的错误的价值观念将会给学前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造成重大的消极影响。
(1)千篇一律的女主角形象。经典童话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总是美丽、善良的,许多童话传递了以人的容貌决定人的品质以及命运的价值观,将美丽与否作为对故事发展情节中的唯一评价标准。美国印第安纳普度大学的专家研究过格林兄弟收集的168个童话,经过统计发现其中有94%的童话提及相貌且涉嫌以貌取人,平均每篇有次,甚至有一篇童话114次提及女性的美貌,17%的童话将“丑”与“恶”紧密联系。在多数童话中,丑女获得了十分凄惨的下场。童话中将外貌作为人物品质和命运的重要决定因素会导致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专注于外貌而忽视内在的品质,轻视自身的努力和奋斗,严重者甚至会敌视相貌不佳者。这些会使学前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受挫。不仅如此,美丽的女主角总是被动地承受反面角色的欺凌。例如,《灰姑娘》中的仙度瑞拉在被继母和姐姐关在房里做粗活后没有想办法逃出,如果不是获得了教母仙女的帮助,她也将无缘和王子相见。这类的童话故事将会使学前儿童产生过分寄希望于外界帮助的观念,认为只有和王子在一起才能获得“幸福”。
(2)总是以邪恶形象出现的继母。童话中某一特定角色单一、重复的形象会固化学前儿童的思维和对此社会角色产生印象,“恶毒的继母”这一形象在童话中被过于负面化的情况尤为严重。《白雪公主》《灰姑娘》《杜松子树》中的继母都是邪恶的,她们迫害主人公,但最终会受到应有的惩罚。这导致阅读这类童话的学前儿童会认为继母是恶毒的、会伤害自己的,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初次。当代社会,重组家庭日益增多,此类童话中对继母形象的展现会导致学前儿童排斥继母,不但不利于其心理健康的发展,甚至会导致家庭关系的不和谐甚至破裂。
(3)血腥暴力的情节。童话中弘扬真、善、美的主题可以促进学前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但其对反面角色过于严酷的惩罚会造成学前儿童产生恐惧的心理,不利于其心理的健康发展。《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里,女佣麦尔卓用滚烫的菜油烫死了三十八名强盗,这样血腥暴力的情节会让学前儿童的焦虑加重,会传递给他们“以暴制暴”的错误价值观,会让儿童误以为不需要通过学习和努力,不择手段就能解决问题。文学家、翻译家杨能武先生说:“作为家长的我们,内心中似乎也并不乐意自己的孩子过早地领略世人的苦难,而希望他们的童梦更纯、更长、更加温暖、更加光明、充满幸福和希望。”成人选择符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童话故事,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童话故事发挥积极影响。
三、结束语
童话是“童年的心理剧”。学前儿童在童话的世界中汲取乐趣、发展兴趣、发挥想象力,从中认识自己、了解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刘晓东提出:“童话深受儿童喜爱的原因是,它符合学前儿童与生俱来的集体无意识。”优秀的童话,如同春雨,滋润学前儿童的内心;优秀的童话,如同阳光,指引学前儿童成长正确的道路。成人应关注童话的重要性,与时俱进,帮助学前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洪汛涛.童话学讲稿[M].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
[2]【瑞士】麦克斯吕蒂.童话的魅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3]舒伟,丁素萍.20世纪美国精神分析对童话文学的新阐释[J].外国文学研究,2001
[4]【意】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冯亚琳.用童话构建历史真实[J].外国文学评论,2004
[6]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7]董明杰,冯琼瑶.《格林童话》的负面因素批判[J].剑南文学,2013
[8]【德】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格林童话[M].江苏:译林出版社,1993
[9]马金娇.0-3岁低幼儿绘本的分级创作与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格式 篇3
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随着社会高节奏地发展,人们所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一直被父母呵护的大学生们,进入大学这个新的环境后,远离了家庭和原来熟悉的环境,他们失去了原来的多向受宠的心理环境。
人际交往中优势地位的丧失,很容易产生不顺心、不温暖、不合群的失宠心理。
加之学业与未来前途的渺茫带来的困惑与压力,使大学生们更加不会处理两者的关系。
闭锁性与强烈交往愿望的矛盾更增加了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难度。
本文将在这里分析心理压力的产生,指出了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心理教育简单化到教育渠道的缺失,并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正确的指导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试图帮助大学生解决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压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
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是教育方式不对位,表现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认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应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就不应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就造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从根本上得不到正确的心理观念的汲取。
无规矩,不成方圆,由此看来,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有基础原因。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当前,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是在各个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作为一章或一节来讲解。
虽然有些高校后来单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学时很少,教师很难将心理健康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课堂讲授的内容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实际问题。
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身份的变化,再加之自身适应性差的原因,心理与现实差距加大,加剧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
(一)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从心理学分析,自卑实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只是这种“防御”是消极的。
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很低,不敢大胆主动地去与别人交往。
渐渐地会从疏远别人、自我孤独发展到自我封闭,与周围的人形成一道无形的高墙;这种情况又会使别人对你形成不良的看法,更为远离和回避你,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自卑心理。
主要问题是对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在新集体中位置与角色的变化不适应,引起自我评价降低,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尖锐矛盾冲突,导致心理失衡。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克服虚荣心理
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应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
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达到自尊心的满足就产生虚荣心。
因此,有的人说虚荣心是一种歪曲了的自尊心是有一定道理的。
案例:一女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自我感觉比其他女同学都强,可过强的争先拔尖,造成与同学关系紧张,每次选班干部都落选,因而精神刺激很大,夜里经常又哭又笑,并常常自言自语,出现异常行为。
该例是为了过度满足自尊心需要而导致产生虚荣心大学的案例,这种现象在大学女生中尤为常见,为了满足自己所谓的面子,甚至以放弃自己诚信为代价。
对于这类学生,老师首先运用认知领悟疗法,认知领悟疗法,是指心理咨询者对来访者进行暗示和启发,使其改变原有错误的认知结构,逐渐形成正确的认知。
逐渐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
再就是要教导学生要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踏踏实实做事,厚积薄发,不要追求虚名。
(三)进行焦虑的自我调节
1、焦虑症自我调节从树立自信开始。
自信心缺乏是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我们碰到困难时,往往是需要有勇气去面对的,而勇气则来源于自信心。
自信心不足就会让我们在处理事情上瞻前顾后、犹豫未定,从而给自己又添加了一层阴影。
所以说,只要我们自己自信起来了,才有可能做好每一件事,才可以为进一步治疗焦虑症打好基础。
2、放松心情有利于焦虑症自我调节。
我们周遭的环境紧张而刺激,当习惯于这种兴奋状态时,有谁会想象一下,假如一切归于平静之后,自己会是怎样的?过度的紧张与兴奋是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的,我们应该适当放松心情、调整心态,抛开一切烦恼,回归到最本我的状态中去,这样才可以避免焦虑情绪的产生。
3、焦虑症自我调节更需要自我反省。
每个人都有出错的时候,不要总是纠结于那些错误,越是纠结就越是困扰,以致出现恶性循环。
适当的反一下自己出错的原因,是焦虑症自我调节的有效方式。
适当发泄可帮助焦虑症自我调节当我们烦躁不安、紧张无措时,可以选择适当发泄的方式帮助我们排解心中的痛苦。
但是,发泄只限于公道方式的发泄,不要影响到他人的生活以及生命。
焦虑症自我调节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是十分有帮助的。
患者首先要知道焦虑症并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以将焦虑症的自我调节方法与心理、药物疗法相结合,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以此为治疗的出发点,有效控制病情的加重。
人活在世上,难免不会处于困境之中,只要心平气和,不去胡思乱想,就可以克服一切。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培养适合21世纪的优秀人才,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当中。
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以及使用的教育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综合,教师应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参考文献
[1]樊富珉,李卓宝。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1996,(7):16-18.
[2]国家教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1995-11-23(1)。
[3]莫旭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试探。广西政法干部学院学报,2003,1:127-128.
[4]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1-2.
[5]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咨询。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