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以下是网友“kku1313”整理的名人读书故事合集5篇,供大家参考。
名人读书故事 篇1
于仲文,字次武,鲜卑族,先任北周刺史,隋朝建立后,因拒尉迟迥有功,拜为柱国将军。炀帝时,视他为亲信,被封为右翊卫大将军,后因征辽失败,被下狱,忧愤而死。他还是位大学者,编撰《汉书刊繁》、《略览》各三十卷,传于后世。
于仲文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喜欢读书。于仲文的祖父名叫于谨,七八岁时就通晓经史,好读兵法,性情深沉,不爱交游,一心扑在学问上。据历史记载,在他还处于“乳发下垂,胎牙未换”的时候,就向他的父亲于寔提出,要独居茅屋,杜绝外来干扰,专心经书。他的父亲以其还不能独立照顾自己为由,没有答应。但是后来,终是拧不过他,还是答应了他的要求,便在后院中为他建造了两间草房。从此,于仲文独居茅屋,安心读书。因他正是童年,不少孩子找他出去玩耍,他都不去;并且交待家人,今后凡有人来找,请代为谢绝,更不要把人带到后院去。这年他只有五岁。
起初,父亲于寔认为,于仲文要独居茅屋读书,是孩童的一时好奇和冲动,过不了多久,就会因为耐不住寂寞而回来的。但是,他悄悄去后院查看多次,总见儿子专心读书,目不他视,读到妙处,还要拍手叫绝,高声朗诵起来。
于寔这才感到儿子是多么的`有毅力,他为有如此一个有志气的儿子感到自豪。他时常对家人深有感触地说:“将来能发扬光大我们于家门风的,必然是这个孩子啊!”
当于仲文长到七岁的时候,便去太学的童子班学习。因为老师课堂上所讲授的他早已熟记,故每次提问,他不但对答如流,且能释义,连老师都感到震惊。但是于仲文并不以此自满自足,照样认真听讲,下学回来,依然闭门茅屋,勤奋不懈。有的学生问他:“这些课文你早就会了,为什么还那么认真呢?”他笑着回答说: “书中的奥妙,不是一下子都能弄明白的。只能说学一遍,理解就深一分,而要精通,还差得远呢!”
随着于仲文学识的增长,他独居茅屋刻苦读书的事迹不胫而走。在他九岁那年的一天,事情传到了西魏宇文泰的耳中,他也觉新奇,便令于寔将他带来宫中一览风采。
于仲文来到云阳宫,见到宇文泰,彬彬有礼,但不拘束,显得很有风度。这一直观,便使宇文泰喜欢几分,遂和颜悦色地问他:“我听说你从小就酷爱读书,五岁的时候就闭读茅屋了,可有此事?”
于仲文低头答道:“谈不上闭读,只不过是图个清静而已。”
宇文泰道:“回答得好!我再来问你,你如此喜欢读书,可知道书中讲的都是什么事吗?”
于寔听了宇文泰的提问,不由得感到吃惊,书籍成千上万,立意各不相同,有文学,有史学,有兵法,有易经,有天文,有地理……宇文泰提这么一个笼而统之的问题,谁能回答得了?更何况被问的还是个八九岁的孩子?他不由得为儿子捏了一把汗。
可于仲文并没感到为难,而是略加思索,便慨然答道:“典籍浩瀚,文字万千,据我想来,无非讲了一件事,这就是教我如何帮助父亲侍奉君王。换句话说,就是两个字,即‘忠’和‘孝’的问题。”
宇文泰听后,很高兴地叹道:“真乃奇才啊!”
名人读书的故事 篇2
今天我抽空读了《中外名人故事》,知道了木匠的祖师是鲁班。知道了勤奋好学的司马迁写了《史记》,这本历史巨著,总共130篇,约字。知道了投笔从戎的班超,他救了西域国家的于阗和鄯善等国家。知道了活字印刷之祖毕昇。知道了出身书香门第的苏轼,还有南宋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知道了铁路之父詹天佑。
我以后要多向这些历史名人学习,发奋读书。
名人读书的故事 篇3
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个性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齐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名人读书的故事 篇4
陶弘景菜园求学
古代的时候,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
陶弘景对此表示怀疑。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很多的天细致观察,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绝不能人云亦云。
名人读书的故事 篇5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