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下面是热心会员“z803”整理的高一数学期中考试总结【必备3篇】,供大家品鉴。
高一数学期中考试总结 篇1
高一数学期中考试按事先约定的计划已圆满地结束了。从考试的结果看与事前想法基本吻合。考试前让学生做的一些事情从成绩上看都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效果。现将考前考后的一些东西总结。
(1)考试的内容:
本次考试主要考查内容为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必修4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从卷面上看,必修1集合部分占29分,约占总分的18%。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部分140分,约占总分的88%。必修4三角函数部分14分,占总分约为%。从分值分布看基本合理。
(2)考试卷面题型分析。
卷面上只有填空和解答两种题型。
第I卷第1小题“设集合M=yy2x,xRyyx2,xR,N=则M∩N=”为集合交集问题,放在此处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同学较难。第2题考查补集、子集问题。第3小题为计算题,根式计算问题。4,5,6,7为一般性问题应准确性还可以。第10题为偶函数定义域为a1,2a,要考虑端点关于原点对称,有不少学生不太熟悉这种形式。第12题是关于恒成立问题,因为组内集体备课未强调,有的人讲,有的人没有讲,但也有很同学做对。13题为考前讲过的原题答案为1,但是在考场上没有做出来的还是很多。14题较难考虑24画图后比较端点大小,没有讲过这种问题的班级做对的学生很少。第II卷解答题15题一般性集合问题,16题一般性二次函数问题,考查奇偶性,图象,单调区间,值域等等。17题为三角函数问题,学生初学又没有复习深化,大多数人被扣分,对m的讨论不全。第1小题对第2小题有诱导错误嫌疑。18题因为没有将分段函数总结在一起扣分,其实扣分也不太合理。19题,第1小题用定义证明单调性过程比较规范,第2小题有同学用特值法求出m的值但缺少验证奇函数过程。20题,较难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一般学生只能做第1小题和部分第2小题,第3小题较难又涉及到参数和恒成立问题,全校仅有数人能完整解答出来。
(3)考试成绩分析与反思
笔者教两个班,高一(2)班为普通班,入学成绩较低一些,高一(24)班为二类重点班,入学成绩介于高分与低分之间。从考试结果看,好的入学成绩的学生基本上考出较好成绩,差的入学成绩基本上考出一个差的成绩。无论教育制度怎么改,量化出来的分数始终是最让师生关注的,总结大会上各级领导也基本上以分数或者分差多少来评论教师的个人业绩,多少年来似乎从未改变过。每一个师生的成绩总要拿出来晒一晒,分数好一点的.人暗自庆幸我终于不在“批评”之列,不管其他学校老师的书是怎么教的,不管其他班级的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师生的目标就是过了本校的对手,这样,日子也许会好过一些。这也是多少年没有改变过的事情。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注意做哪些事情能提高学生的成绩。根据个人的经验,学生的成绩会有很的弹性,不同的老师的教学,考出来的成绩会有很大区别,反思本人的教学行为更应该做好这几项工作,第一、必须每天都扎实在做好备课与辅导工作。上课时间少了,只有从课堂效率上入手,课前将学生定时定量应知应会的东西整理好,在课堂上比较流畅的讲解,适当控制好学生的学习行为。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第二、辅导工作要加强,考得好的老师课外会经常到班级转转,在课后了解学生的学情很重要,个别辅导的工作主要靠课后,这一点还要加强,有时为了应付教务处点名会在办公室等点名,其实学校这种做法得不偿失,笔者上周可能就有一次在教室,而点名的人将本人当作缺岗处理了,第三、自己要独立思考,哪些东西讲,哪些东西不讲,哪些先讲,哪些后讲要根据学情做到心中有数,在适当的时间提出适当的问题,应该是比较好的做法。比如这次考试,有的问题组内说不讲,但是考到了,说不讲的东西不能总不讲,过一价段时间后还是要讲的。只要学生一阶段能学会的就应该讲。第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成绩好的老师往往有一些方法,一些管理学生的做法要仔细研究。我们所教的学生还不能放任自流,他们从小可以就是被抱大的,不会学习,不会找问题,不会独立地进行有质量的思考是常见的事。要逐步引导他们学会独立思考,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自己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化一些心思。
高一数学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总结 篇2
许多老师在月考或期中、期末考试之后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试卷上有些题目都已讲了好多遍,为什么仍有这么多的学生做不出来、考不好!接下来就会说为什么自己教的学生会有这么笨,讲了这么多遍都记不住。于是乎在讲评试卷时或在家长会上就不停地强调有多少多少题目是自己讲过好多次的。把考得不好的责任都推给学生。如果只是个别学生出现了这种情况,那可能是学生的问题;如果是群体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那教师就得反省自己了,是自己没有讲清楚,还是教学方法、教学常规上存在薄弱之处。关于这个问题,我从两个方面做了一些反思,供大家思考。
1、从认识方面看:
①学生是参差不齐的。平时教师讲过的内容,哪怕是经验丰富的教师讲了很多遍,也仍会有部分学生掌握得不好。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强弱之分,我们不能认为自己讲了很多遍之后,学生就记住了、掌握了。我们的头脑中始终应该有这样一根弦:可能还有部分学生对某些内容没有掌握好。有了这根弦,也许我们就会经常去查漏补缺,而不至于怨天尤人。②学生没有记住我们讲过的内容或题目也是合乎常理的,那么多的学科、那么多的内容需要他们去记,谁能记住那么多呢!但重要的是,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是否帮助学生构建了知识体系、培养了解题能力。从新课程理念看,教学应注重过程,结果是其次的。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就应积极地贯穿这一理念,我们讲评某一方面的内容或某一个题目时,我们是填鸭式的讲评,还是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自觉地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帮助学生构建了知识体系、培养了他们的解题能力。若完成了这一目标,哪怕有很多我们讲过的题目学生记不住,也是不可怕的,因为学生具备了获得正确答案的能力,而且我们没有讲过的题目学生也能解出正确的答案。我们这一生也许记不住我们骑过哪种型号、哪种颜色的自行车,但我们骑自行车的能力是不会忘记、不会丢掉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追求的不是花多少课时去讲多少题目(当然让学生适当地见识一些题型是必要的),而是要不断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我们常说“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给学生一个苹果,还是给学生一棵苹果树”,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2、从教学常规方面看:
首先我们得熟悉自己任教的学科,并积累大量的经验。然后利用这些经验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并获得解题能力。但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把许多自认为很好的经验、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仍掌握不好。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我们把经验、方法讲给学生听了,不等于学生就获得了这个经验、方法,我们必须要有及时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去进行巩固,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要把作业、知识点落到实处。另外,人都有懒惰的天性,要想大部分学生都掌握较好,还得在课堂上、作业上严格要求他们,并严防学生不做作业或假做作业。实际上许多高一学生在克服了知识障碍、能力障碍、行为障碍之后,在高二、高三年级便会进入良性循环;反之,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学生便会自暴自弃,而且师生关系恶化。而在这个克服的过程中,教师的严格要求往往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要使学生考出好成绩,并学得轻松,我们就必须构建学生得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并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如何做到这一点,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做法,希望我上面的反思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总之,在倒计时的百天里,考生只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易错点,各个击破,夯实基础,规范答题,一定会稳中求进,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一数学期中考试总结 篇3
本次考试共分三部分: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
第一大题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选择题特别注重基础,由于在平时学生的基础掌握的不是很好,稍加变形学生就不会做。而且选择题特别注重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平时虽然经常引导学生,方法虽然简单但是学生不容易接受,所以选择题得分不是很多,得分大约在20分。
第二大题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填空题难度并不大,都是平时经常做的题目,难度相对于选择来说,我认为较容易,可是学生一般来说还是比较喜欢做选择题,填空题由于没有参照,很多学生都选择放弃。以至于简单的题目也没有得多少分,平均分也就2分。
第三大题解答题共34分,19题第一问主要考查了集合的并集,子集,难度不大,但是大部分学生因为忽略了任何一个集合都是它本身的子集而没有得分,第二问有难度,大多数学生不得分,虽然表面是考交集,但还考了补集。20题没有难度,就是考查偶函数和增函数的定义,但是很多学生因为马虎而没有证明函数是偶函数,而失分。21题主要考查对数的运算和性质,由于对数的性质掌握的不是很熟练得分较低。22题主要考查应用题和分段函数,学生总认为最后一题较难,产生畏惧心理,得分也较低。
通过本次考试,我觉得学生的基础掌握的不好,平时应加强基础练习,师生共同努力,争取下次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