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关于仪式感11篇

时间:2024-01-22 15:51:09 综合范文

关于仪式感1

  正值青春年华之际,18岁,是一场重大的盛宴,意味着走入一个新的阶段。但,不同的人对18岁成人礼的举行众说纷纭。我认为生活需要仪式感。

  18岁,意味着什么呢?18岁,对每个人的意义都十分重大吧。在儿童与成年之间的跨越,犹如小流冲到激湍,荡起飞扬的水花。

  诚然,有人认为18岁成人礼的举行是没有必要的,也不需要铺张浪费的举行重大仪式。不可否认,心灵上的洗礼真真切切比仪式更意味深长。对于这些人来说,往往不需要仪式,只是平淡的走向成年,变得更加成熟。不需仪式,的确是可行的。在当今社会,有许多家庭重视孩子成人礼,在孩子成人礼时,送豪车,送房子等行为造成孩子好吃懒做的恶习。这些情况埋伏在我们身边,隐藏在成人礼中。

  但是,我认为成人礼的举行,用生活的仪式感隆重的告诉了,“孩子已经成人了。”里面包含着亲人的殷切希望,老师的敦敦教导,朋友的风雨同舟。成人礼再次在内心深处扎根,好似有一个声音在制约着你。你已经是成人了,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担当责任,不再受《青少年保护法》法律保护了。生活需要仪式感,才让自己足够重视,扎根于心。成人礼的举行,同样也能唤醒懵懂的灵魂,让更多的学生明白十八岁的神圣与庄严。

  因此,成人礼的举行在许多学校大力举行。像“成人门”,“成人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无限潜能,引发他们对未来的无限畅想。李思源曾经说过:“仪式感,会让你在平凡又琐碎的日子里,找到诗意的生活,找到继续前进的微光,找到不愿将就的勇气。”18岁的仪式感,让你回首过往的感动与开怀,让你认清当下的路,畅想未来的梦。

  18岁,仪式感,成人礼,感恩,担当,走入成年的世界。仪式是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他人与自身所采用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内化了人们心灵上的许多需求。我曾清楚地记得。《小王子》里有这样一个片段,小王子问狐狸,仪式究竟是什么?狐狸告诉他:“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时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成人礼的举行,不正也是如此吗?

  即将迎来的18岁,即将盛兴的成人礼,即将开启的新世界,让我满怀欢喜与感动。

关于仪式感2

  年的味道,盼望着,盼望着,年味浓了,新年的脚步近了。——题记

  晚风拂过,竹叶簌簌作响,半个爬上来的月亮,印在地上,虫鸣着四周此起彼伏的响起,田野里的油菜花在随风舞蹈。

  宁静的夜,可就因年的存在而变得不平静,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四周洋溢着一种幸福喜庆的氛围。

  突然“砰”一声,仿佛一颗流星拖着长长的火花,穿越银河来与我们相约,下一瞬间漆黑的夜空中就开满了灿烂的火树银花,被渲染成一片“花”海,每一朵花都尽情的展现着自己曼妙的身姿,逃逸的火星四处乱蹿。

  渐渐的,因放烟花释放出来的烟愈发浓郁,在红灯笼的照耀下,飘渺得像一处人间仙境,满被红霞罩着了。

  这种壮丽的景观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看得到啊!一种浓浓的过年氛围包围着我们,似乎这就是年独特的魅力了吧。也就因为这样,才有那么多的人不远千里回到家乡与亲人们团聚。当然,新年最不可或缺的是大家族团聚在一起吃一顿年夜饭。

  亲人们坐在一起,血脉里的亲情好像在相互呼应,彼此之间有座桥梁把我的心相连。

  与家人朋友碰杯欢呼,杯中晃动的饮料,仿佛不仅仅是简单的碰撞,还是浓浓的血脉之情,吃的不仅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一份欢乐与团圆。

  饭桌上琳琅满目的菜品,不由分说地撞进人们的眼眶,鼻子里充盈着各种各样的香气,淋漓尽致的展现出食材的美味。

  饭桌上我重点“照顾”的当然是妈妈亲手制成的腊肉了。

  腊肉从漫长的时光一路走来,连接了亘古和今时,不单满足了人民的味蕾,更是萦绕在心间的一种情怀。

  晶莹剔透的腊肉与青葱的蒜苗交相辉映,当口中腊肉被充分咀嚼的时候,我仿佛又看到了盐粒与香料在热气中充分融合,随着妈妈双手的翻动,腊肉便均匀地裹上一层颜料。心间暖流涌动,一股莫名的情怀似乎又涌上心头。

  看着周围熟悉而又陌生面庞,我似乎明白了过年这一传统节日的意义,明白了为什么过年的仪式那么繁琐却每年都在坚持……也就是这种仪式感,这种氛围才让年那么迷人。

  其实只要亲人们在一起,无论多么繁琐的仪式都不繁琐,再古怪的举动都是习以为常,只要有这种氛围在,过年永远都是幸福的!

  上辈子五百次回眸才换来这一辈子一次擦肩而过,过年的意义中应该就有珍惜亲人之间的缘分吧,珍惜彼此之间的血脉之情,不要让生活中的一点摩擦破坏了亲人的情分。血浓于水,且行且珍惜!

关于仪式感3

  “生活要有仪式感。”似乎成为了不少人的口头禅。但当人们将仪式感刻意融入生活时,那本是追求新意,不甘于平淡生活的仪式感却似乎变了味。

  当仪式感沦为刻意制造不同,以满足平凡个体不甘平庸的虚荣心里时,其往往表现为对物质生活充盈的追求,如唐代士大夫争排释老而求知于士大夫一样,为争得地位而伪心制造仪式感。其本质为精神的空虚迷茫却又虚荣好胜,企图通过丰富物质生活以体现自己的不同和生活的仪式感。其结果便是自身的沦丧和他人的不屑鄙夷,此之谓失其本心也!

  那么如何才能让仪式感充盈自己的生活呢?愚以为,不甘于平凡生活的人们更应丰富精神自我而非一味地以物质填充精神的虚无来面对他人。仪式感的变味,从刻意到西餐厅去吃一块半生不熟的牛排,到排长队去奶茶店买一杯并不好喝的奶茶拍照发朋友圈,通过吸引他人的注意力来肯定自己生活的仪式感,其实质是对自我价值的迷惑和过分看重他人褒贬对于自己生活的重要性。诚然,每一个“小我”都不能脱离由社会中的他人所组成的“大我”独立存在,但刻意将“小我”融入“大我”亦会使自己失去个体的独特性,刻意追求他人眼中的仪式感便是此类。

  而顺从内心,追求自己心中的仪式感时,我们更应如保聪一样秉持初心,不以叛师悦苏洵,不以他人的评论判断“仪式感”的价值而以精神的丰盈突破生活的平庸之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仪式感。这里的精神丰富并不应以工具理性为标准,通过追求阅读的数量和效率而反映精神世界是否丰盈充实,而更应以追求个人的内心世界的充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追求和仪式感,晋代诗人陶渊明以归隐生活为不平凡的追求,苏格拉底以追寻真理,创造平等包容的思想交流环境为不平凡追求,他们每一天的生活都充满仪式感,尽管不被世人理解包容,其每一天生活的意义和所创造的价值亦足以使平凡的生活拥有不平凡的每一天。

  仪式感不是生活中的追求新奇,亦不是功利地通过学习知识而刻意丰富自我,而是秉持初心,坚持自己内心的追求,如此,方能活出自我,使生活的每一天充满仪式感而不至被平凡的生活抹平棱角,使生活成为机械的重复。

关于仪式感4

  刚上初中,来到新的校园,见到新在老师和同学,我就感觉到我的人生中充满了仪式感。

  时间是在开学的第一天,地点是在一初中的后操场,发生的事情让我终身难忘,因为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军训,我们一共军训了五天的时间,这五天的时间我们受过教练的苛责,也受过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在这五天的军训时光中,我们受尽了苦,但是我们受的这点苦也是值得的。

  在我们军训的期间里,我们又举行了一初中新生的入学仪式,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除了一些我认识的人以外,就只有那面红红的国旗,在举行入学典礼时,我的心情是十分的`激动和忧伤,激动的是因为,我将告别那小学生活,即将升入一名初中生,忧伤是因为我告别了那小学生活了。

  在演奏国歌,升国旗的仪式中我们用我们那哄亮的歌声和我们对尊敬国旗的眼神,让我终身难忘。

  当我们的入队仪式进行完毕之后,我们又开始了那残酷又无情的军训,在军训的过程中,我们班的几名学生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却依然在坚持,我们流了许多的汗水和体力,可我们最终还是坚持下去了,在军训的第二天,我们又开始练习踏步走和跑步,我们刚开始步子不稳,手臂摆不直,还驼着背,不过在我们的教官多次努力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的步伐渐渐的整齐一致,手臂也一致,背也不驼了。

  不过还好,有严厉的军训,也有充足的时间休息,教官教我们唱国歌和军歌,教官细心的教我们唱军歌,我们也很开心的跟着教官的语调走。

  不过在军训时期结束的尾声中,我们进行了军训演练,先是七一班,七二班......七六班,教官在话筒里叫到我们班的名字,我的心怦怦直跳,我们随后上台展示,教官瞬间变的严肃起来,教官发出一个个的示令我们都反映迅速,最后展示完毕。

  军训演练结束后,我的心也落在了平地上,我们很高兴也很开心,因为我们军训演练得了第二名,虽然我们和第一名失之交臂,但是我们只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下次一定会得到这个第一名的,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必须取长补短,这次军训在我的成长道路上充满了仪式感,也让我们在下次军训总结经验,争取夺回我们的第一名!

关于仪式感5

  每一个字,都有自己的韵味,自己的风骨,我们要让每一个字都倍感自信,我们要认真写好每一个字。

  为了写出一手好字,我每次写字前都要好好酝酿,一笔一画,当思横平竖直,偏旁部首,定要清晰可辨。深思过后,方可挥笔。三指执笔,放入浓墨中吸饱墨,将笔头一点点捋尖,手臂发力,那墨便被均匀地涂抹在纸上,下笔时定要轻缓,切忌下急笔,否则笔毛会炸成一朵花,产生杂毛,从而造成那一幅富有灵魂的作品里的一点点瑕疵,给人一种“卷面杂乱”的感觉。所以在蘸完墨后捋笔时要到位,笔头尖,笔肚圆。书写时提笔带的尖用勾笔收,遇到带尖的笔画,那一尖要用提笔来展示,这会增加字的整体美观度,写字要注重其整体,左右对齐,或是左高右低。一个字,风韵立马就显现了出来,写字时所要的端正态度,则是对字最起码的尊重,以上,则是写出一个优美而有风骨的字要经历的仪式。

  我的毛笔字是从我爷爷那里学来的,每一次写字,都要用那个精致的砚台,亲自磨出一砚好墨,他从来不用那些已经配好的墨汁,他说这样写出的字又舒坦,又留香。我一开始觉得他事多,而后我才发觉,的确如此,自己想要的墨的浓度只有自己知道,写起字来流畅,写出的字也更加劲道。于是,我写字时也像他一样,在一个平坦的石桌上,用砚亲自磨墨,然后用那根笔杆光亮圆滑的老毛笔去书写,写出的字自然也就更加劲道,疏而有力,写完后,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品,去察觉字的风骨,去察觉那一丝丝墨香,使我沉醉。我觉得,墨比酒更易醉人,因此,古人不但饮酒,还会饮墨。写完后,会将字小心翼翼地收了,收在一个精致的盒子里,不时还会再拿出来欣赏品味。

  一根好笔,一滴好墨,碰上一张白纸,便可变成一篇有灵魂的字,心里的骄傲,是对这字的自豪,不是中国人,怎识得方块字?一个字,一种形,一个风骨,一个故事,认真写好每一个字,让每个字都有仪式感,这才是写字的真谛。

  写字,在于认真,认真写字,才有仪式感,体会好这种内心的尊敬,然后,写出那一个美丽的方块字。

关于仪式感6

  从古至今,仪式感就是不可缺少的,无论是混沌伊始,还是如今的时代,仪式感处处都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而仪式感就是其中最重要之一。

  留一点仪式感,带给身边的人快乐。仪式感说起很抽象,但它带给你的确是触动心灵的愉悦,是一种认可感,一种存在感。这其中有家庭的,有朋友的,有同学的等等,对于家庭而言,注重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日,这时,你送给寿星一个礼物或一句祝福浯,都能使他们愉悦,在这种氛围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的眼中更会充满幸福,更会有光。所以给你我他留一点仪式感,让幸福溢满大家的眼中。

  留一点仪式感,传承中华文明。顾名思义,仪式感是一种形式,而中华文明,最不缺的就是它。就像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都具有仪式感,而传说中的六尺巷就很好的彰显了中华文明,其中的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向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让人赞叹张英的气度和格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用仪式感来武装它,使之成为最有用的利器,佛日,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换来今生匆匆一瞥。而中华文明又与我们共存了多久,相见了几回。所以留一点仪式感,给文明,给传承文明的人。

  留一点仪式感,回顾美好的回忆。人生有多长有多短,我们无从知道,而美好的回忆可以贯穿整个一生。并且带有仪式感的回忆更能使人印象深刻,就像我们祖国七十华诞

  那惊心动魄的场面,相信在现场看过的人一定难以忘怀,带有仪式感的回忆,尊重了他人,尊重了过去,尊重了你自己。没有回忆的人生是有缺陷的,而没有仪式感的人生是带有遗憾的。所以尽可能让自己的回忆充满仪式感,让人生不留遗憾。

  佛日,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皆能包容万物。用色彩去点染万物,用甘泉去去冲洗万物,用仪式感来装饰万物,使万物获得幸福,获得传承,获得美好的回忆。人,物,景,皆包含其中。留一点仪式感,留住这幸福的源泉,它不是必需,却是很重要的。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它必不可少,拥有一个美好的国家,它更是不可缺的。

关于仪式感7

  仪式感指的是在重要的仪式,比如成人礼,生日宴,婚娶仪式,节日中所应持有的一种真诚严肃的态度,是一种对仪式和有关人员的尊重呗,作为基本的礼节,只一进来,仪式感成为了热词。咋一看这么严肃的词,似乎与现在社会上主流的轻松幽默的风格不符,让人觉得违和,事实上,仪式感成为热词体现出的是越来越开放的分子与传统礼仪规范不断加深的矛盾的缩影。随着年轻人的文化越来越开放,传统的礼节一代代淡化,仪式感,严肃的核心正在被轻松的调侃式的心理所取代。

  然而,仪式感作为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他的式微值得所有人的形体,仪式感的确实,会造成人性的虚伪,人情的淡薄。如果说封建时代,血缘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纽带,那么在现代,情就是社会关系的核心,小到长辈与晚辈间朝夕相处的亲情,同事间相互帮助的友情,大道为受灾群众和为个人捐款的同情。如果说信任是人际关系的桥梁,那么各种各样的情就是支撑桥梁的桥墩,没有让新人就不会有人际关系。当仪式感从人们的心里消失,人们表面维持的气氛,内心却满是不屑于亲密,丝毫看不到真诚,他们人那样间的信任便无从谈起。社会作为一个巨大的人际关系的集合,便会成为空中楼阁,种种的不和谐就会产生于此。

  仪式感的缺失还会导致社会道德的败坏。仪式感作为一种基本的礼节,也是道德的一种体现,使人们愿意遵循一种规范,愿意真诚的对待生命的体现。仪式感是除法律外一切规范能被切实遵守的保障。如果一个人没有仪式感,体现出的是他对社会规范的侵蚀,对道义的51个丝毫没有仪式感的人,会自然在禁止吸烟的牌子正下方吞云吐雾,会在他人的葬礼上谈笑自如,会在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时嬉戏打闹,也会在他人背后栽赃陷害,在考试中巡视无比,在工作中偷工减料。

  那么仪式感的消失是否证明开朗风气不应该在社会开化呢?当然不是,一上来缺失的社会问题一直存在,只是现在有加重的趋势,风气开化的好处也远远大于利弊。要重拾仪式感,只有从自己做起,轻松幽默是好,但不是万能,该严肃时得严肃起来,才是真实的开明。

  警惕仪式感缺失,守住社会和谐。

关于仪式感8

  一天的忙碌过后,在静谧的夜色中,放下一天之中的烦躁,静静地坐在书桌前。

  几个深呼吸后,我站起来,在书架上一个隐秘的地方取下一个小本,轻轻地放在桌子上。从抽屉中拿出一只淡蓝色的笔,拿起,像往常一样,把灯光关掉,看着夜色一点一点的涌进来,像水一样,把我包裹在宁静中,翻开日记,庄重的写下今天的日期,一股仪式感从心中悄悄荡漾起来,细细回忆着,记录着今天的生活,聆听着笔尖在纸上发出“沙沙”的摩擦声。写毕,将日记放回原处。

  与日记的相识,是在朋友家的那个晚上,我们当时看电视看得正开心的,而她只是无意的抬起手腕,看了一下手表,转过头说,便调皮的对我说:“哎,我要放你一会儿鸽子,你在这看会电视,我去干点事。”说完,就走回卧室,还关上了门。哼,什么事啊,这么重要,电视都不看了,好奇宝宝当然不能放过,我趴在半掩的小窗前,看到她从堆着的一摞书中拿出一个本子,在上面写着,这就是有些同学深恶痛绝的日记吧,可是,屋子里溢出的悠悠花香,竟蕴含着有一种令我有些敬畏的感觉。

  偶然某天逛街的时候,眼睛突然被一个本子吸引,想要离开,却心有不舍,犹豫再三,终于下定决心将它买下。夜晚,坐在书桌前,望着白天买下的本子,眼前不由自主的浮现出朋友写日记的画面,翻出一直不舍得用的那只淡蓝色的笔,在日记上写了起来。并没有体会到,当时在窗外偷看的那种感觉。

  一次傍晚收拾东西,没有开灯,恰好收拾到了那本只写了三四次的日记,望着那落满尘灰的本子,心有不忍,翻开本子,看那两三次写下的日记,它们依然在素色中显示光芒,素手拈花,好似故人来。抛下身边一堆尚未整理的书本,静坐在书桌旁,深吸一口气,一股仪式感油然而生,提笔,续旧缘。那时,我终于体会到当时的那种感觉原来是仪式感。从此,每天无论多忙都会抽出时间写一写日记,或多或少,或喜或忧,追求着心中的仪式感。

  给自己一段闲暇,在这个闲暇中,去拾捡一些心中的仪式感,每天喝一杯下午茶,或者,枕着风听听花开草长的声音,看那白云悠悠,荡过晴空万里,或,每天就这黄昏,读一段儿时的童话,或像我这样,不点灯,在夜色中,写下一天的生活。

  每天,疲惫的我们可能会写写日记,读读好书,给自己一份闲暇,一份仪式感。

关于仪式感9

  后天就是我生日了,但是前段时间自己已经开始在收到他们的生日礼物了,他们给我准备了生日礼物,我已经有在陆陆续续的收到了,包括上次朋友他过来找自己也给自己买了生日蛋糕,跟自己提前过了生日。魏友的话,他是真的从来就没有缺席过我的生日。他是一个特别注重仪式感的女孩子,虽然说他对其他人的要求并不高,他没有要求其他人给他很庄严的仪式感,但是他一直满足我需要的仪式感,所以也从中可以看得出来,他是一个非常需要仪式感的女孩子。

  他现在也谈恋爱了,所以非常希望他的另一半也可以满足他所有的仪式感,不要像当初自己那样子,为了等一句节日快乐,哭了那么多次,掉那么多次眼泪,对方也感受不到自己的情绪波动,最后还是一句节日快乐都没有说,哪怕自己已经跟他说了,但是他就是没有那一种反应,甚至我是脱了关系拿了电话手表,以及非常艰难的在那个小屏幕上用我不熟悉的拇指键给他打字,跟他说那一天是什么节日,结果他还是没有跟我说节日快乐,虽然现在想来,他可能当时是在打游戏,可能当时是有在忙,所以才会那么迟钝的回复的消息,所以在回复消息的时候才会那么不走心,但是反正也都过去了,当时确实给自己造成了很多的不开心。

  真的是跟他在一起之后,自己有一直在强调一次干这种东西,当时他就觉得没有必要吧,但是自己有因为和他在一起,因为他没有给予我足够的一丝感,满足我自己身边的那些朋友,有意思再弥补他没有给我的那一些仪式满足,就像新年的时候虽然说当时他在我的逼迫下,在我之前的逼迫下,在心灵的时候还显得挺浪漫的,还是有一些仪式感的,还是有在心灵的时候跟我说新年快乐,那一回他比我还要注重新年快乐,这一句话可能也是因为我们当时刚好分开又复合,他又是负责的惊喜吧,所以那个时候表现的还算珍惜,但是后来就没有了,后来连同学也有给我写信,就新年20xx年开始的时候,他给我写了一封信,信里面说这是郑同学要的仪式感。当时就非常的感动和满足,其实仪式感就是带来很多的感动与回忆,然后以后再自己难过伤心或者对对方行为不满意,生气的时候支撑自己善良可爱温柔的一个支撑点。

关于仪式感10

  生活中需要仪式感,它让平淡无奇的岁月增添了几分色彩与浪漫,更是让这一天与其它日子不同,这一时刻与其它时刻不同。

  仪式感就是种小确幸,村上春树说过:“如果没有这种小确幸,人生只不过是干巴巴的沙漠而已。”

  记得是去年圣诞节,收到了一个寄给我的包裹。我惊喜地发现这是曾经小学的好朋友送的,袋子里有几包小零食,一块雪花形香皂,一个圣诞小挂饰与一张明信片。明信片上熟悉的字迹透露着对我的思念,上面四个字“圣诞快乐”更是牢牢印在我的心中。即使已好久不见,可她用这种方式让这个圣诞变得温暖无比,更让我知道友谊长存。直到现在,那个小挂件仍挂在我的书桌前。

  爱的仪式感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示了对彼此的重视,还有用心的程度。我的一个堂哥曾干过一件很浪漫的事。他带着女朋友与家人一起以出去玩为理由,来到了乡下一个风景区进行秘密求婚。当他拉着女朋友来到一堵用布盖着的墙前,一拉红布巨大的鲜花墙出现在眼前,上面用红色花瓣点缀的“iloveyou”格外引人注目。一按按钮,音乐与全息投影同时启动,投放着他俩所有的照片。只见他单膝跪地,一只手摸出一枚戒指,钻石在阳光下反射出五颜六色的光。在说完准备的一大段话后,女孩早已热泪盈眶,猛然点头投入堂哥的怀抱。现在的他们早已步入婚姻的殿堂,甚至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宝贝,还是时常能在朋友圈里瞧见他们秀恩爱的记录。对于他们来说,那绝对是五十年以后也会铭记在心,可以说出当天细节的美好回忆。

  我有两个很好的姐妹,如今我们已认识八年了,友谊也一直保持到了现在,这么多年,我们不乏吵吵闹闹甚至存在一些小心思与背后的坏话,可她们的确是吵不走骂不散的人。现在的我们不在同一个学校不在一个班,仅靠微信上保持联系。家中的房间里有一块小小的照片版,上面挂着与她们的合照,和她们写来安慰人的纸条与贺卡,每当看到这个,我就觉得她们离我好近,好似以前一样天天呆在一块。你们不在我身边时我用照片想你们,就是爱与思念里最好的仪式感。

  摘一束鲜花,自己修剪再插进精美的花瓶,摆在餐桌上;又或是好好打扮自己,像赫本一样优雅吃完每一份早餐。这些都是一种仪式感,令人幸福的仪式感。生活中需要仪式感,表达着背后的爱意,更是令这平淡无趣的岁月增添一份值得回忆的小确幸。

关于仪式感11

  我喜欢在每一个新的日子开始前,举办一场仪式。这场仪式并不轰轰烈烈,只是轻轻许下的一个愿望。然后接下来这一天,我都会努力去达成这个愿望。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太累。是吗?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生命就在无数个“一天”中过去。人生说枯燥也并非如此,说有趣似乎也夸大其词,每一天好像都是差不多的,又好像是有点不一样的。人在尘世中麻木地活着,走在相似的轨道上。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大大小小的仪式,它们会让你记住每一天中的不凡,会让你的每一天都与前一天有所不同,会让生活变得丰满充盈生动起来,会让你感觉到,你不仅仅是这大千世界中的平庸一员,更是你自己,独一无二的你,这个世界也可以因你而不同。

  清明节的时候,家里人总会带着我去扫一次墓。小时候的我站在墓前,看着大人们摆上蜡烛、水果,哭着烧纸钱时,其实是有些不解的。人都已经去了,这样做还有什么用呢?他们看得见吗?渐渐长大,这个谜团也渐渐被揭开了。我开始对这种仪式抱有尊敬的态度。这样的仪式感,使在场所有人都沉浸在回忆中。这一刻,我们放下了尘世间的种种烦恼,只是这样单纯地做一件事,回忆一些人。

  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节日?其实它们都是生活的仪式啊!端午节,不仅仅只是为了划龙舟,吃粽子而设立的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原。如果不是每一年,都有这样一个节日,或许这个人也不会像现在一样流传百世,不会有那么多人背他写的楚辞,敬佩敬仰他。他与我们时空遥隔,但因有了这样一个节日,让人们记住了他,正是这样一场仪式,让他与他的故事永远留在了这个世上,永远,永远。圣诞节,就是一场童话般的仪式,它让我们记住了那个白胡子的老爷爷,它让童真与美好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间,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生活需要这样的仪式,也存在着这样的仪式,它们让你我更加真实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让生命不再单调贫乏,能有更多的美好。

  亲人远去,时常翻一翻相册,是一场思念的仪式;秋风落叶,是一场道别与新生的仪式;生日派对与毕业典礼,是一场自我拥抱,给人生立里程碑的美好仪式……生活需要仪式感,需要通过这样的仪式来点缀生活,给平凡的日子增光添彩,让每一天都变成生命中不一样的存在。

相关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