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关于说课稿范文3篇 说课稿怎么写范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说课稿范文1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珍珠鸟》。
我认为,对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下面我来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一些看法。
一、说教材
《学会看病》是一篇记叙性散文,记叙了作者收到朋友送给自己几只珍珠鸟之后,对它们细心呵护,最终成为朋友的温馨故事。珍珠鸟原本是一种胆小怕人的鸟,虽然外形可爱,但较少与人亲近,而在作者的悉心照料下,它们的孩子——小珍珠鸟,和人类成为了朋友,读来妙趣横生,情意盎然。学习这篇课文时,一方面要带领学生品味作者的语言,体会他对珍珠鸟的刻画,另一方面要读懂文末语句的深刻含义,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二、说学情
仅仅对于教材的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合理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
五年级的学生学习过一些描写动植物的文章,但以往这类题材的文本多以说明文的形式出现,语言并不优美,说理也不够生动,而冯骥才的这篇散文则将“人”与“物”有机地结合起来,文末的说理自然生动并且深刻,我们在教学上要注重“读”与“悟”的结合,细细品读作者细腻的笔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四个自然段;了解珍珠鸟的形象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品读文章的语言,理解文末“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境界”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和珍珠鸟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美好境界,领悟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文末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五、说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朗读体会法。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一个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将运用图片导入的方式,让同学们先观察珍珠鸟的外形,对珍珠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感受它们可爱的气质,在此基础上切入文章的主题。图片导入的方式生动、直观,有助于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先熟悉文本,在这个过程中将生字词圈画出来,并先通过同桌之间的交流解决一部分。读完之后我会利用PPT将本课的生字词播放出来,省时省力,一目了然,通过我的范读,为同学们正音。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从作者对珍珠鸟的描写出发,先感知珍珠鸟内在和外在的特点,对珍珠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继而把文章开头对珍珠鸟个性的强调摘录出来,以此询问同学们作者的设计用意,让学生基本把握好文章的主题。
(三)深入研读
在深入研读这个部分,我会通过问题的引导、重点词句的分析,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地了解,体悟作者想阐明的道理和精心营造的氛围。
首先,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生对珍珠鸟已经有了了解,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提炼和总结了。我让学生读完文章后进行归纳: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下,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属于比较基本的信息概括,有助于学生梳理文章的结构。学生们在进行信息概括时,往往会发生遗漏,但只要多做这样的练习,以后学生们在文本细读方面会有长足的进步。
其次,归纳总结只是细致分析文本的一部分,文章中到处都是作者的巧思,而学生们往往难以察觉,需要老师进行相关的提点。本文写到这样一个细节:小珍珠鸟在啄书脊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这细节看似不起眼,其实都是在围绕文章的主题铺排。珍珠鸟之“小”和文豪之“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珍珠鸟无意亵渎文豪,只是在表示自己的俏皮、亲昵,在这种小细节的描绘之下,人与自然的和谐气氛跃然纸上,小鸟的形象也变得亲切可感。体会这个细节描写的用意,对理解文本的意蕴,同样起了帮助的作用。
最后,在对文章已经有了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引出文章最关键的末尾部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理解也是本次教学的核心所在。通过这句话,作者卒章显志,点明了要阐述的道理,并以“信赖”一次概括。让学生体会到“信赖”所包含的意义,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本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延伸作业
延伸和作业的内容我都以灵活生动的形式进行安排。
在拓展延伸方面,我带领学生回忆自己和“信赖”有关的经历,并加以表述。这种方式可以唤起学生心底温暖的回忆,拼接素材,还可以锻炼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加深文章主旨的理解也有好处。在作业方面,我进行了写作部分的拓展小练习,让学生以珍珠鸟的口吻写下自己的心里话。通过拓展和作业两方面的结合,正好多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能力,可以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于说课稿范文2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一、说教材
本课是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数与代数”领域中有关“数的运算”的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加减法、万以内数的认识,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在万以内数的认识这个单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及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万以内加减法计算打下基础。教材中通过创设“买电器”的情境,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生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让学生经历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体会学习计算的必要性,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
2、能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口述其算理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口算。
三、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遵循这一理念,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线,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独立探索、寻找解决方法,再让学生合作交流,从而达到知识的自主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法,我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定标。
1、展示家电商场情境图,谈话导入。
师:今天老师特别高兴,因为我要搬新家了,准备买几样家电,想不想知道老师都买了什么呀?(出示电冰箱和电视机)猜一猜电冰箱和电视机分别是多少钱?(学生自由猜)
像700、 1000这样的数叫整百数、整千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题是《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2、出示教学目标: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
(2)、能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提出问题,自学互动。
1、教学例1
同学们,老师想买一台冰箱和一台电视,你们根据图片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吗?(学生自由说出,教师适时板出问题1) 出示问题1:买一台电视机和一台洗衣机一共花多少元? 你们真能干,我们先来一起解决第一个问题吧:买一台电视机和一台洗衣机一共花多少元?怎样列式? 生:1000+20xx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算“1000+20xx”呢?
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汇报算法
生1:从2+1=3想出20xx+1000=3000 生2:一个千加2个千是三个千,三个千就是3000。 可多让几个同学说算理进行强化。
小组内互相说算法。
出示问题2:“冰箱比电视机贵多少元?”
小组交流算法并汇报。 本环节,在学习新知识时注重了问题由学生提出,这样做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教学例2
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难题,现在我又改变主意了,想买电话和风扇。再帮老师算一算,如果想买这两样商品一共要花多少钱,怎样列式?(出示图片) 生:80+50
提问:那我们应该怎样算“80+50”呢?
(1) 小组同学讨论算法。
(2) 汇报整十数加整十数的算理。
(3) 独立完成“130-50=”,然后找生说算理。
(4) 尝试独立完成书上81页例10下面的两道题(900+600=,1500-600=)。
学生探究出的口算方法,迁移、类推到了整百数的加减法,这样做关注了知识的生长点,即体现了教师的教,又体现了学生的学。
(三)、测评训练,学以致用。
1、完成课本81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800+400 3000+6000 1200-500 9000-5000
(学生独立完成,找生前来板演,并让学生讲算理。)
2、完成判断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的都很棒,为了奖励大家,咱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出几道算式,请同学们判断是否正确。如果正确,用手势打“√”,如果错误,用手势打“×”,然后订正。
200+400=600 3000+6000=900 4000+5000=9000
9000-7000=200 600-200=400 600-400=100
3、邮递员送信。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该题,先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们在组里一起计算,最后让组长前来送信。
4、完成课本82页第二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 认真观察图片,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 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解答上面的三个问题。
5、口算竞赛。
(1) 自己独立完成。
(2) 开火车对答案,可随机抽题让孩子们说算理。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畅所欲言)
(五)、板书设计
至于本节课的板书,我力争条理清晰,简明扼要,能突出本课重点、提示方法过程。
板书: 1000+20xx=3000(元) 想: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就是3000. 1+2=3 1000+20xx=3000 80+50 =130(元) 想:8个十加5个十是13个十,就是130 130-50=80(元) 想:13个十减5个十是8个十,就是80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第一、第二题
关于说课稿范文3
一、教学重点的定位
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道在母亲河流域孕育的灿烂文化,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
(二)能力
通过搜集资料、讨论交流、小组竞赛、多媒体直观呈现等手段,了解长江、黄河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母亲河从了解到热爱,从热爱保护它们。
(三)知识
能搜集整理有关长江、黄河的资料,在中国版图上找到长江、黄河的位置和流经的省份。我们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放在首位,是要强调德育的功能。
说教学重点:
了解长江、黄河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要好好保护它们。这是本课的重点。它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了解,二是保护。只有了解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才会激发孩子们热爱母亲河的情感、树立保护母亲河的意识。从本课教材来看,主要由五个板块内容组成,都是围绕以上教学重点采取以点带面、层层递进方式设计的。
说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萌发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的分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杜威强调:“儿童的生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节律性。”本单元教材——《我们生长在中国》,侧重体现了课程标准:“引领儿童全方位地触摸、感觉人类社会文明的肌肤,以增进儿童社会化进程的质量”。 在教材体系体例特色中也提出:“四年级以家庭、社区两个学习主题为重点,继续增强个性品德在相对广泛的社会领域的养成,并逐步触及祖国主题的学习”。教师用书对本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指出,“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海陆疆域、行政区划、自然概况;了解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本课作为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承前启后,从上一课侧重地理知识过渡到侧重历史文化的层面,下一课则从不同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各民族之间情谊来体验祖国的美丽。从当前学生的学情来看,应该说学生对长江、黄河并不陌生,但对“母亲河”的'含义和现状却不清楚,所以重点通过了解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让学生体会母亲河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树立保护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的解决方法与过程
教学中我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感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探究。感受长江、黄河的源远流长,明确长江、黄河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首先课前我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并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搜集长江黄河的资料,还专门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网站,供学生参考。
下面我就来重点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感知母亲河
开课伊始,播放《龙的传人》的歌曲,听着“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它的名字就叫黄河,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歌词,渲染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共情。(说课时教师可唱这一段)
接着出示教材上的地图,让学生找出长江、黄河流经的省份,并找到“半坡”、“河姆渡”的位置。学生也许就会产生疑问:“黄河、长江流域为什么成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呢?
二、情景创设,解读母亲河
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文本,并把课前搜集的有关长江黄河的资料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所以接下来的汇报展示环节,我采用大家熟知喜爱的《非常6+1》的形式进行。从优秀学生中选出一名大方活泼的作为主持人,组织进行知识擂台赛!按学生预习分工情况,分为“文物小组”、“先贤小组”、“诗歌小组”,“现状小组”、分别从文物、先贤、诗歌、现状四个方面加深对母亲河的解读。(可想而知,这样的形式是多么受学生欢迎,课堂的气氛又是何等的活跃。我想,不管是优秀的学生,还是平时学习吃力的学生,都会积极地参与进来。这个说,我知道黄河流域出土过精美的“人面鱼纹盆”,那个说我知道我们为什么被称为炎黄子孙,因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诞生在黄河流域。这边来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边立刻补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什么?这是知识的流淌,这是思维的碰撞,这是母亲河千百年来留给我们的辉煌。我们的学生——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在母亲河积淀了五千年之后,智慧的火花在这一刻迸发了!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学生由参与的兴奋自觉不自觉地已经生发了对母亲河的向往,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了不起的河流而骄傲自豪!)
三、精彩纷呈,赞美母亲河
《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过程中要不失时机的抓住学生学习的契机,更大程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于是我趁热打铁,来个锦上添花,让学生静坐欣赏黄河与长江的美丽风貌,也从刚才的兴奋疲惫中得到一点放松,体现人文关怀。(课件显示黄河与长江的风光图片,重点渲染黄河的壮观和长江的秀美。告诉同学们,这只是在图片上看,如果亲临黄河、长江,看到她们的真实风貌,可能你们也会像古代诗人那样吟诗作画的。我深情地问一句,美吗?学生肯定也会深情地回一句,美!)
接下来课件出示三峡水电站的画片,老师讲述,目前,长江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装机总容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6.8亿千瓦时,解决了中国几亿人的用电问题。在同学们“哇塞”的惊讶声中,老师继续补充,当然长江黄河的经济价值远不止这些,她对周边居民良田的灌溉,生活用水,交通运输,旅游参观等等贡献更是不可估量!
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不仅有着秀美壮丽、如诗如画的景致,还有为千万华夏儿女奉献全部的伟大灵魂。
(此时此刻,同学们想怎样来赞美我们的母亲河呢?是想用五彩的画笔来喷洒你的情感,还是想用优美的语句诠释你的内心?是想用你甜美的嗓音唱出来,还是想用你抒情的朗诵表达出来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我们的母亲河,创作一条保护母亲河的公益广告。)此时老师顺势提醒学生,由于同学们大多是广东本地人,远离黄河长江,母亲河的概念应上升到哺育我们的河流就是母亲河,比如我们广州的珠江,东莞的东江等,保护身边的河流就是保护母亲河。
最后由老师朗诵,大家起立合唱气势雄壮的《黄河颂》,学生就这样带着对母亲河无限的憧憬结束本堂课。
正所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再次感谢大家,我的说课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