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有关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4篇(一年级数学说课模板),供大家参考。
有关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1
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小节6和7的认识及加减法中的用数学部分,主题图为课本47页插图:金色的秋天。
教材简析:
1、 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包括两道例题和一组做一做的习题,练习中的13题《美丽的小湖》也是类似的题目,其内容都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教材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
2、 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渡的桥梁。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 技能目标:会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这三个目标在教学中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关键所在。
对于教材重难点的确定,我是通过如下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1、从教材知识点分析:6和7的加减法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它又是进一步学习8和9以及10的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
2、 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通过观察图画,分析并叙述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进而选择正确算法,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
针对重难点,我打算采取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教学过程:
共分四大环节: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针对一年级学生纯真幼稚、富于幻想的心理特征,我创设了如下情境: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对,是秋天,秋姑娘呀,正忙着给勤劳的人们送去丰收和喜悦呢!看,她给咱们每个小组也送来了一份礼物(电脑出示)你能根据算式猜想一下,这些礼物各属于哪个小组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用到哪些知识呢?我设计这个环节,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借此复习6和7的加减法,为后面学习它的应用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知识,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好,咱们还是随秋姑娘一起去大自然中转一转,看一看吧!(出示插图,导入新课)
二、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
1、 让学生对着插图,进行观察和交流。
具体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由近及远或者由远及近有序地观察,借此培养他们初步地自主学习的意识,至于学生观察到什么,我不去做过多限制,不管是蓝天、白云、还是房子、小草,这些都是学生利用双眼来认知大自然的宝贵素材。
接着安排小组交流观察的内容,并尝试提出疑难问题,在互通知识中,也给每位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
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进行交流,并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做到知识共享。
而这观察、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感悟体验的过程,学生从中感悟到自然美、家乡美,进而激发起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师用空洞的语言所不能替代的。
2、 教学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作为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我在与学生一起观察、感悟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解答一些疑难问题,并最终将重点巧妙地引到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教学上,比如说:图中还有哪些你以前从没见过的数学符号?你知道它代表什么意思吗?或者说:老师这儿有两个新朋友,你想认识一下吗?这些导语都是可行的。
接下来,我主要借助多媒体演示,先引导学生分别认知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明确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在演示中,注意把大括号的尖朝向各个方向,以避免学生认为大括号的尖总是朝上的误区。自制教具演示也是可以的。再引导他们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并能对着情境图叙述完整的图意,互相反复交流,直至明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在引导学生叙述图意的过程中,其实已孕伏了应用题的结构,即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应用题是非常有益的。
3、 针对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在学生理解了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之后,能够明确这幅图要求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学生,也就是把男生和女生合起来,根据加法的意义,应该说不难解决。用左边的4人加上右边的2人,一共6人,或者用男生2人加上女生4人。但我决不就此满足,而要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列出多种算式,如扎小辫的3人加上不扎小辫的3人;低头的1人加上不低头的5人等等,打破了原先只用左右两堆求和的思维定势。这样做,我认为有利用于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况且,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当然算式的选择也得视题而定。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并与第一幅图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不同之处,自己去表述图意,如有困难,可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没必要过多讲解。如此反复之后,明确要求的问题是还剩几个向日葵盘?是求一部分,根据减法的意义,应该列式为7—2=5。利用电脑的优势,我也可将问号移到另一边,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7—5=2。这是两道容易混淆的减法算式,应加以辨析。而当问号移到算式中得数的位置时,这幅图则有上述两种列式。这两道应用题的教学,意在让学生从中感悟两点:
1、问号的位置决定着列式方法。
2、问号既然是要求的问题,那它必定是算式中的得数。
同时辅以清晰明了的板书设计,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至此为止,我认为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已真正突破。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加强烈。新教材蕴含着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奥秘,我认为只要教师充分地理解教材、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就可以满足他们这种强烈的需要。
4、 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有了刚才的分析验证,对于做一做中的两道题目,我放手学生自己进行辨析,从中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在全面搜集学生信息的基础上,我也要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二、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课本51页插图《美丽的小湖》与前面的知识点是类似的,因此,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对着图画进行讲故事比赛,如《小鸭的一家》、《小青蛙比本领》、《小金鱼找朋友》等等,以加深学生对图意的理解,从而能够正确列式解答问题,并辅以可行的奖励机制,如评选故事大王、速算冠军以及优胜小组等,意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逐步培养自己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时机可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当然,这项活动也可视教学情况放到第二节课或者课外进行,毕竟,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
四、及时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庭院里有数学、田野中有数学、小湖边也有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也有数学,比一比,看一看,谁是爱数学的小博士。这样,就将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引向课外,从而体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新的教学理念。
总之,我在教学中,不光利用多媒体,还要利用多种媒体,使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重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我相信,这金色的秋天会让孩子们拥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好,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有关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2
教学目的:
1、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铁中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1、以小组为单位对南京地铁作调查,收集有关信息。
2、学生准备计算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师: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坐过地铁,乘坐地铁你有什么感受?
生:舒适、快捷。
生:爽!
生:坐得时间短,还不过瘾。
师:课前同学们都分小组收集了南京地铁的有关信息,请每一小组的代表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收集的信息。
各小组代表汇报,并在实物投影仪上显示。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信息,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课件演示一组图片,图片中附相关的文字数据)
配音:南京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于20xx年9月1日正式开通,地 铁全线是从迈皋桥站到奥体中心站,全长21.72千米,南北向穿越南京主城区。从迈皋桥站到奥体中心站,一共有16站, 15个区间。地铁票价按照这样的标准来定价:1—7个区间内票价2元;8—11个区间票价3元;12—15个区间票价4元。
师:通过介绍,你又知道了哪些有关地铁的数学信息,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并交流。
出示下表
共设:16站台(有15个区间)
票价:1—7个区间内票价2元;
8—11个区间票价3元;
12—15个区间票价4元。
师:其实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数学问题,南京地铁中就蕴含着许多数学问题。(板书课题:地铁中的数学问题)
(出示南京地铁1号线线路图)
师:围绕乘坐地铁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成员商量一下。
生:从小行站上车到奥体中心站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生:用5元钱从小行站到红山动物园站,一个来回够不够?
生:地铁从迈皋桥站行驶到奥体中心站,全程要多少分钟?
生:地铁一天运营多少趟?总共能载客大约多少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把问题分类。
师:我们一道来研究其中几个数学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购票问题,好吗?
[评析] 在数学学习中,提出数学问题有时比解决数学问题还重要。活动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提数学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的意识,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二、解决实际问题
1、购票问题。
师:如果我们乘地铁从小行站出发,到新街口站需要买几元的票?到红山动物园呢?(2元,3元)
师:除了用现金购票,我们还可以刷卡,这样可以更便宜一些,这节课我们只研究用现金购票的问题。
师:给你2元钱,乘地铁从小行站出发,你可以坐到哪些站台下车出站?
(同桌先互相说说再汇报)
师:同样给你2元钱,乘地铁从小行站出发,最远能到哪一站下车出站?你是怎样想的?
生:往西走最远可以到奥体中心站,往北走最远可以到鼓楼站。
(课件演示地铁从小行站分别到奥体中心站和鼓楼站走过的路程)
师:从小行站出发一共可以到达多少个不同的站台下车出站?
师:如果给你2元钱,你能从哪一站坐到哪一站下车出站?
学生在小组内先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2、乘车时间问题。
(课件模拟演示地铁运行情况)
配音:每天早晨6:30分,分别从迈皋桥和奥体中心两个底站同时相对发出第一班列车,以后每隔7分钟再发一趟列车。地铁对于时间的把握惊人的准确,每一站之间行驶2分30秒,每一站停靠30秒,迈皋桥站、南京站、鼓楼站、新街口站四个大站停靠45秒。晚上9:40分同时从两个底站相对开出最后一班列车。每列车有6节车厢,平均每节车厢载客约200人。
整理成表
运营时间:早晨6:30分发出第一列车,晚上9:40分发出最后一列车。
发车间隔:每7分钟发出一列车。
每个区间行驶时间:约是2分30秒。
每个站台停靠时间:每站停30秒。(迈皋桥、南京站,鼓楼,新街口等四个大站停45秒)
每列车:有6节车厢,每节车厢一趟平均载客200人。
师:如果这个周末爸爸妈妈有空,你最想让爸爸妈妈带你乘地铁去哪儿?乘车途中需要多长时间?
解决短距离和长距离各1个时间问题,让学生拿出计算器来算列车行使时间。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演)
从小行站出发 奥体中心站下车 从小行站出发 红山动物园站下车
算式:150×3 +30×2 150×11+30×10+15×3
=450+60 =1650+300+45
=510(秒) =1995(秒)
510秒=8分30秒 1995秒=33分15秒
3×3=9(分)
9分-30秒=8分30秒
师:如果这位同学乘坐的是早晨8点从小行站出发的地铁列车,大约什么时刻能到达红山动物园站?(8点33分15秒)
3、客流量问题。
师:小组内商量并尝试解决下面的问题----
(1)从早晨6:30分发出第一列车到晚上9:40分发出最后一列车,地铁公司一共发了多少列次车?(262列次)
(2)地铁列车一天能载客多少人次?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后,小组代表板演。
生1: 晚上9:40分是21:40分
21时40分-6时30分=15时10分
15时10分=910分
910÷7=130(列次)
130×2+2=262(列次)
答:一共发了262列次车。
生2: 200×6×262=314400(人次)
答:地铁列车一天能载客314400人次。
[评析]让学生经过讨论与交流,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
三、总结评价
师:正因为地铁运行的快捷、方便、载客量大,大大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我们南京已经开工建设了地铁2号线。 ,将来还要建地铁3号线、4号线……(课件出示2号线、3号线……规划蓝图)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学生回答略。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利用收集来的一些南京地铁的数学信息研究了有关购票、时间和客流量等方面的问题,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其它数学问题。
有关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3
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学习了比较,并且已经接触了减法,是总数减部分数等于另一部分,和这节课的减法意义有所不同,而且“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这样的数学语言学生叙述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节课重点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根据情境让学生从图上发现信息,再根据得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接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不当之处老师做以引导。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我选择了同桌合作的方式,循序渐进,从摆图形到用语言叙述“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再到列算式解答,这是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一个形成过程,这样可以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所以上课中间安排了“唱首歌轻松一下”的活动。为了巩固新知识我安排了“考考你”,一是出示题目巩固练习,二是拍手游戏,使学生参与活动面更广。最后把直观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也是分层教学的一个体验,由实物抽象为数字的比较,可以找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一次比赛,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并且使他们有一定的提高。
有关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4
一、说教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能力目标是会用小额人民币解决简单的购物问题;情感目标是爱护人民币,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掌握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一年级学生一般对人民币都有一些认识,能大致分辨出人民币面值的大小。学生比较困难的是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及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如何付钱、找钱等。我根据学生的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年龄特点,在教学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寻找知识与经验的联系。
2、在教师的主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的设计我将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试图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3、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渗透应用性和开放性。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任何时候都是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我在此基础上设计学生自主购物活动,适当渗透应用性和开放性,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这节课是一年级的教材,学生的年龄小,但对人民币的有关知识并不是一片空白。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买卖活动已丰富了学生对人民币的感性认识,故在教学时,我对学生放的较开,尽量让学生多说,力图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这一教学理念。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我设计让学生小组活动,共同参与到购物游戏中,使学生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买文具》说课稿二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买文具》说课稿二为了落实教学目标,解决重难点问题,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创设笑笑过六一买文具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人民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在第二大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小环节:
1、认识人民币
这里,由于是学生上过的课,因此人民币的分类我没有花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只是口答了一下分类方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接下来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以及它们的`特点。这里在交流中丰富学生的识别方法,构建学生对人民币多种特征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学中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2、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通过笑笑买文具这一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在购物过程中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人民币的功能。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认识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个环节是实践运用,拓展延伸。首先完成课本P71填一填(1)(2)小题,接下来通过模拟买水果这一购物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进一步巩固人民币的换算,完成教学目标。
之后,通过课件你知道吗我又同孩子一起了解了货币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对货币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最后,以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总结全课,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交流倾听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
五、说板书设计
认识人民币
单位:元 角 分
1元=10角
1角=10分
这样设计简单明了,重点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