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4篇(曾国藩家书治家书笔记),供大家阅读。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
日前,在大班家长讲座上,西津小学汪宁老师的讲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内容既通俗易懂又富有内涵,结合她二十多年的教育经验解读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从而顺利实现幼小衔接、帮助孩子平稳过度。其中对家长的言传身教进行了风趣幽默又一语中的的讲评,指出了家长的引导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习惯的力量、品质的`培养、身教胜过说教。
《曾国藩家书》中也指出:“至于担当大事、修身齐家全在明强二字”;“教儿女辈,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曾国藩出将入相被后世誉为“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在家书中有多篇涉及对家人的关怀备至、对晚辈子侄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从正面勉励督促子侄用功读书、谦逊做人。后代中出现了曾纪泽、曾广钧、曾宝荪、曾宪植这样著有成就的人物。如:“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惟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教训厚被子地,以勤苦为体,谦逊为用”、“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家书主旨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实用价值。也对家长、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提供给孩子一个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重视孩子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培养,给予孩子健康的体魄、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真正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2
家,简单的一个字,能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因为家是每一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莫尔说:“为了寻找想要的东西,我们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中国古人推崇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是个人通向外界的重要纽带。而今天我们要感受的一封家书,是清末大师曾国藩。
修身立命,是我在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感,但又不同于王阳明的机敏勇谋,曾国藩一位书生,也让我很好奇,他是如何成为最终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国家栋梁。这让我不禁好奇,这是一位怎样的人呢?如何让自己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呢?
全书共167封,覆盖了曾公人生31岁到57岁的`重要时光,曾国藩说,勤则百弊除,并且他很强调一个字“恒”,持之以恒的恒。
另外,在如何读书,读好书,方面也令人醒悟许多。“曾以为学四事勉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读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肢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盖阅历一生深知之,深悔之者,今亦望家中诸侄力行之。”总结了一下,主要是四个字:“看”“背”“写”“作”
一看,“生书”即没有读过的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课外书,虽然考试不考,但也要多看,快看,不用字字弄的明白,多多这类书可以用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曾国藩认为,看得快才能看得多,并积累多。
二背,“旧书”就是考试要读的书,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经常要背诵四书五经之类的书籍,想考试过关就必须熟读背诵。如今,我们学生的课本也要熟读,熟记,因为课本上的知识都是考试必考的内容。
三写,写字,指的是写毛笔字,在古代,读好书的同时还要练一手好的毛笔字,而毛笔字的练习需要毅力和耐力,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有所成效。字写得如何,能反映一个人的品行和修养,所以有“字如其人”之说!现在孩子学毛笔字的不多,写的好的更少,原因大多都是不能坚持,坚持下来的都会有所成就!
四作,“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肢不能行。”作就是指写文章,写文章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思考,甚至是苦思,思考好了再写。不善于写文章的人就像哑巴不会说话、不会行走的马一样。如今,写作能力越发显得重要,有好的口才文采,才会让一个人更加闪亮。
为学四要事,是曾国藩一生经验的总结,凝结了他的经验和教训,给我们以后的学习和读书指出了正确的方法和道路!看生一拓域,温旧一巩,;习字一善书,作文一思辨。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3
因为最近对家庭教育很痴迷,所以见人就聊家庭教育。在一次上班路上,有幸与一位艺术学院老师同坐班车,聊起这个话题。他喜欢民国的人和事,喜欢中国古代那些关于家风的思想。一席话,让我感触很多,所以,班车开到学校以后,我立马去图书馆借了这本《曾国藩家书》,并把它列入我的读书清单中。
这本书一开始并不是我喜欢看的书,读起来比较生涩,没有白话文那么轻松,但是,静下来慢慢读,又觉得这些文字挺有味道,就像我们恩施人吃辣椒一样,一开始吃觉得辣,越吃越辣,越辣越想吃。
恩施人到江苏,吃什么都食之无味。我生在白话文的时代,所以不会对白话文食之无味,但也希望自己能读些古文,静下来,嚼一嚼,有味。
曾国藩在家书里写了很多叮嘱弟弟的话,受益之处太多,以后慢慢体会,慢慢梳理。对我目前感触最大的三点:
第一,“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我总想做很多事情,最后却是一事无成的感觉。放弃也是一种收获,专而后才会精。道理都明白,却很难做到。只能一点一点去改变。
20xx年我需要养成的几个习惯:1—3月,养成每周看一本书,写一篇300字以上读后感的习惯。4—6月,养成每天早上5点起床的习惯。7—9月,10—12月,待定(如果读者朋友有什么好的习惯,欢迎留言分享,我会认真考虑。)。
第二,“凡军行太速,气太锐,其中必有不整不齐之处,唯有一静字可以胜之。不出队,不喊呐,枪炮不能命中者不许乱放一声,稳住一二日,则大局已定。”
战火连天的时刻,静下来,就能定大局。这是何等的挑战?但是曾国藩做到了。这就是与众不同,这就是内心有力量!
再回想自己的经历,还有什么痛苦能比战场上的厮杀更猛烈?还有什么压力能比手握千军万马的性命、守住疆土更有压力?
这样一想,觉得自己的生活只有美好和不够努力了。想成为一个认真做事的人,必须还要具备沉稳,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第三,“信来,须将本房及各亲戚家附载详明,堂上个老人须一一分叙,以烦琐为贵。”
我常年不在老家,从小到大,我的'事情都是自己做主,事情做好了,给父母报喜,事情搞砸了,自己默默鼓气。我一直都是报喜不报忧的人。
有一次和老公聊天,我很认可自己的这种做法,我问他怎么看?他说:“我觉得你很有主见,也很坚强。但如果以后我有个女儿,我还是希望她什么事都告诉我。”这句话,让我顿时泪流满面。
当我看到曾国藩家书中的那句“以烦琐为贵”,顿时感触很多,他希望了解更多家里的事情,不嫌繁琐。
也许每个父母都希望了解更多自己孩子的真实情况,父母并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担心,不告知,才是最大的担心。
所以,我决定以后要加强与家人的沟通能力,让他们知道我也有不开心的时候,让他们看到我的喜怒哀乐,看到我的成长。
这本书,对于现代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只能慢慢读,但是特别值得细细品味。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4
我向来不喜欢读文言文,即便是晚清时候已经接近白话文的相对简单易懂的文言文也不愿读,所以哪怕这本《曾国藩家书》曾多次出现在各大网站的推荐必读榜单上,我也始终没有提起对它的兴趣,如果不是这次作业要求,我想我会因为个人喜好而错过这些通过平常的家书、简洁的话语而讲出不少极富智慧的为人处世准则的箴言。
曾国藩的家书不只是普通的`日常书信,而是用书信形式将自己的学问见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至亲,也传递给百年后翻看这些书信的后世之人。《曾国藩家书》记述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三十年到同治十年前后长达三十年的从政从军生涯,近一千五百封,所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家庭生计,大到对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和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写照,在平淡的家常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曾国藩一生强调读书立志,倡导经世致用。他首倡洋务,顺应世界潮流,同一众有识之士揭开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他知人善任,教子有方,留下传世家书与为政箴言,引起后人的重视与追寻。曾国藩所写的信中就曾说道:“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他认为读书治学的目的应该在于进德和修业。进德指的是培养“孝、悌、仁、义”等品德,使自己思想端正、修身齐家。而修业则指的是提升“诗文作字”的能力,记诵圣人的经典文章,提高自己的学问。他之所以说“只有进德、修业靠得住”,是因为他认为功名富贵是不能强求的,很大程度上要仰仗天命。而进德和修业这两件事则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的,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就能得到多少回报。即所谓的成事在天但谋事在人。曾国藩反复告诫家人要多读书,同时也提出了读书的方法,“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说读书首先要立志,志向远大,方向明确,这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要有识,曾国藩认为人必须扩大眼界增长见识,不能做井底之蛙,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且要在书本之外即现实生活中加以努力。最后是要有恒,意志坚定,不屈不挠,即“但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
曾国藩家书中还有不少为人处世之道,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一本“鸡汤文学”,是最早的成功学著作。这些看法不无道理,毕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这本书的见解也有所不同,同样的,这本书中所谓的至理名言处在不同情境之中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总之,无论此时处境如何,都不妨打开此书,在喧闹中求得一份宁静,于纷繁中和心灵进行一次对话,也不失为一件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