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月色6篇

时间:2024-02-01 11:13:31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月色6篇,欢迎参阅。

月色6篇

月色1

  今年的中秋夜,我是在河北省的白洋淀度过的。

  宁静的夜晚,纺织娘的歌声始终在耳畔回响,漫步在岸边,白天争奇斗艳,姿态万千的荷花早已隐没在月色中,微风迎面拂过,从中夹杂着荷花的清香。此时的荷塘脱下了白天喧闹的外衣,恢复了夜的宁静。

  划着小舟,我们荡漾在平静的湖面上,抬眼望去,皎洁的月亮挂在黑色的天幕中,向四周挥洒着幽幽的月光,为荷塘中的的荷花,荷叶披上了一件银披风。一阵微风拂过,明月周围立刻蒙上了一层薄雾,好似一位绝色美女戴着洁白的面纱。此时,嫦娥仙子也正在深情凝视着人间,那温柔的月光是否正是仙子凝视人间的眼神吗?

  湖面上映出了月亮的影子,仿佛伸手可得离我们那样近,可是,当我小心翼翼地将手伸入湖中时,那月影散了,碎成了千万块,只感到不甘心,再试——一次次尝试,都是眼睁睁地望着刚才还完好无损而现在却是破碎成一块又一块的,随着微波一点一点的散开,向四周慢慢扩散,扩散,然后再组成一个新的影子。湖面上,被月光映的那么洁白……

  累了,我仰卧在小舟上,凝视着月亮——洁白的月光仍被孤独的仙子向人间挥洒着,当年,词人苏轼是否观赏的这轮明月也如今这么明亮,这么显得凄凉吗?——是的,他望着空中明亮的那轮婵娟,不禁想起了远方的弟弟,才写出了那首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朗诵着这首词,心里想象着苏轼当年月下独自一人饮酒,思念亲人的孤独,那是一种境遇……

  我把脚伸入湖中,湖水凉凉的,不时会觉得脚背有点痒——唔,那是淘气的小鱼在我的脚上吹泡泡呢!银白的湖面上,不时有只小鱼吹着泡泡,好奇的将头探出水面——它们或许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将它们的水下家园照的如此明亮吧!

  上了岸,我凝望着月亮,风起了,荷花香味不时地扑在我的脸上,风儿啐乱了柳枝,将湖面上的月影弄碎,将云吹到了月亮的一旁,遮住了月亮的半个脸,云雾隐隐约约地围绕在月亮四周——应该是哪位仙子在天上游玩,不小心飘落在月儿的旁边吧!

  夜深了……

  好一个迷人的中秋之夜啊!在皎洁的月亮陪伴下划着小舟,享受湖与月交辉的浪漫,感悟与月影交流的快感,体味云遮月的朦胧……小作者笔下是如此让人神往的景象,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呢?文章语言清新典雅,给人飘逸缠绵之感。

月色2

  周末了,我们一家去三圣花乡的荷塘月色。

  走近荷塘月色,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的碧绿的海洋,“哇,真美呀!”,我迫不急待地往里走,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荷塘,塘里的荷叶有的才只冒出一点嫩尖,可爱极了;有的已经长成手掌般大小,微风吹来,随风摇曳,高高挺立;有的已经长成“绿玉盘”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好像是一群兄弟姐妹,心连着心,亲密无间。连小蜻蜓也急着飞过来,停在荷叶的叶杆上,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时,吹来一阵风,“绿的海洋”霎时间波涛起伏,荷叶一片连着一片摇曳着,美丽极了,风还带来了一阵阵荷的清香,沁人心脾。风停了,“绿的海洋”又平静下来,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地滚动着,晶莹剔透,像一颗颗漂亮的珍珠,瞬间落入塘中,不见踪影,真是“一阵风来碧浪翻,珍珠零落难收拾!”

  在这些巨大的荷叶中,长出了一支支美丽的荷花,荷花是圣洁美丽的象征,她出污泥而不染,洒清香而天然独秀,极玲珑又纯洁谦虚,亭亭玉立,惹人喜爱。她像一位仙女,在这一望无际的荷塘里跳舞,是多么的清秀,是多么的引人注目!我忽然想到了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荷叶下,还藏着一个东西,那就是莲蓬,它是荷花结的果实,莲子就是它“生下来”的。 我还听妈妈说,莲子和莲藕,是荷的两样宝贝,莲子可以入药,莲藕可以烹饪,是餐桌上的一道佳肴。

  晚上,我们一家人在农家乐里吃了荷叶稀饭,真是清凉解暑。饭后,我们在荷塘边喝荷花茶,皎白的月光撒了下来,荷塘里升起了一阵阵雾气,是那么的朦胧,是那么的美。这时,我想起了朱自清老先生的一篇散文,处在这月色下的荷塘里,我才真正的体会到了老先生散文中描写的月色下的荷塘里的幽深意境,是那么的优雅,是那么朦胧的美,我爱家乡的荷塘,更爱这月色下的荷塘之美!

月色3

  华不注,现名华山,是济南城区东北郊“不连丘陵以自高”的孤峰,素有“济南山水之冠”“历下绝美”之美称。

  我的家在华不注山的东麓,晨练的时候经常来这里登山,晚饭散步的时候也经常信步于它的脚下,但从来没有爬到过山顶。

  在一个少月多星、微风拂煦的夜晚,百无聊赖的我突然产生了登山的向往。于是,我换上运动装,穿上运动鞋,独步于登山的路上。

  月色中,我沿着一层层人工砌成的石阶,信走在陡峭的山路上。寂静的孤山,除了微风吹打着“桀立”的“虎牙”发出的“嘶嘶”叫声,别无他声,只有我孤单的身影,那“翠发”的“青崖”被月光映照的越发孤秀耸翠。不知不觉中,山势陡峭,上升的坡度越来越大。我仰起头来朝西望。突然,在黑黢黢的夜色中,不提防灌木丛中耸立起了一条巨蛇的蛇头。原来,是一块巨大的裂岩断成了上薄下厚的两层,上方收缩与下断开的下方构成了三角巨蛇的大嘴,而顶部那凹陷的地方,更似蛇的眼睛,可谓鬼斧神工,活灵活现。

  峰回路转,景随步移。来到半山腰,雨下的小了许多,我收起脚步,拐进了“仙迹于焉”的文昌阁,道家主管功名利禄的文昌大仙居住在这里。他的房子虽然建的似琼楼如玉阁,但与山下主管春、夏、秋、冬的四季神仙相比可就寒碜的多了,人家那房子面阔四间、进深三间,而他的房子则是“因陋就简”,是人家房子建完之后的“集腋成裘”,这是不是也体现了孟子那“民为贵,君为轻”的仁政思想?我不得而知。

  出了文昌阁,山路变的更加陡峭、更加崎岖。路的两侧,奇岩怪石似蛇如龙,似虎如仙,“怒之如奔马,错之如犬牙;横之如折带,乱之如披麻。”那历经风吹雨打的巨石沙岩,个个剥落的“或高或抗,或抑或坠,或如几案,或如矛戟”,惟妙惟肖。

  我“由鸟道而上”,“蹊径鞠塞”,“三息而跻其巅”,不曾想山顶已有了早来人,那真武庙前的石阶上,已经坐上了早来的一对年轻的情侣,他们深情地依偎在一起,挡住了我的前行的小路。我惟恐惊醒这对热恋中年轻人的浪漫,便在不远的地方停住了脚步,这对年轻人似乎发现了我的到来,于是松开了紧偎在一起的身躯,而我也快步走过了真武庙的断壁残垣。

  朗朗的夜空中悬挂着一钩弯弯的明月,寂静的山顶涌动着美丽的夜景,和煦的微风荡漾着年轻人的卿卿我我,那璀璨的星光时隐时现着华不注当年的历史斑点。

  我极目西望,夜色中鹊山只露出暗暗的轮廓,似青灰色的薄烟随风翩跹;北眺黄河,黄河如白练起舞,逶迤而飘逸地东流;驻足东望,平畴的原野,呈现出了一片舒展的、丝绒般的黛色。远处的高楼,灯光烁烁、亮如白昼,近处的民居,星火点点,灿烂璀璨,不远不近的荷花路上,奔驰的晚归的车放射出的明亮灯光,似两道水流在不急不慢地流淌。我分不清是天上的群星点燃了地下的群灯,还是地下的群灯映亮了天上的群星,只知道天上的群星与地下的群灯交相辉映,给了我一种另类的美丽,另类的韵致,另类的风情,另类的愉悦和享受。眼前的景色让我想起了赵孟頫,想起了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假如赵老先生转世今天的话,我想将会又有一幅绝世无双的《鹊华秋色图》跃然于纸上。

  远处的灯光渐渐稀疏,山风也不再温柔,我身边的那对年轻情侣也早已离我而去。踩着真武庙遗址的石头,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山顶,一个在民间飘荡了上百年的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在很久很久以前,山高路陡的山顶住进了一个道士,人们经常能看到他下山,可有一天突然发现,他好久没有背粮买菜。于是,山民们结伴上了山,打开了他的房门发现,屋子里只有只有一堆白骨,还有一只死去已久的野狼。人们推测,一只饥饿的野狼躲进了他的房间,道士一不留神,与饥饿的野狼共眠……从而有了“死了道士饿死了狼”的传说。

  夜色的掩映我的心里不禁有些毛骨悚然,夜风的吹拂让我出了一身冷汗。我夺路而逃,匆忙间脚下的野草牵连缭绕,状似螺旋,蓦然起,原来逃到“回车涧”,我的思绪突然飞到两千六百多年前,我仿佛又听到了当年战鼓的雷鸣,将士的呐喊,仿佛看到当年的刀光剑影,旌旗招展。

  在那个群雄并起、诸侯称霸的春秋时期,一场因为外交失礼而引发的不必要的战争就是在这里结束的,这就是“鞍之战”的最后战场。和战国时期,在那个的混乱年代,齐长城脚下的山城是个处于齐鲁两国交界的边陲小镇,而我站立的地方,则处于两国的边境线上,两国之间曾经发生过无数次的冲突和战争。我站在这些无言的、英武的将士面前,似乎又看到了、金戈铁马、听到了当年、隆隆的战车、声、以及挥着利器刺向彼此的,一个个、一批批血溅战袍、轰然倒下的悲壮的身影。两国的统治者也许会用他们的壮举来激励那些活着的或新招的将士,继续用将士的身躯和鲜血维护自己的统治,然而那些倒下的将士的血肉和忠骨则长留在长城的内外,他们的忠魂则随着战争结束的硝烟而随风消散。历史没有为他们留下一笔,也没人知道他们的名字,留下的则是亲人们的无尽哀痛和悲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不就是这样不断地重复着这样的一幕、又一幕吗?于是我的眼睛湿润了。

  公元前的592年春天,诸候国的晋、鲁、卫、曹派出外交官出使到了齐国,齐国的国君不知是无知还是年轻,为了寻开心,他找了一个瞎了一只眼的陪着同样瞎了一只眼的晋国公使,找了一个跛子陪着同样是跛子的鲁国公使……就这样,瞎眼的陪瞎眼的、跛子陪跛子、秃子陪秃子、驼子陪驼子羞辱着这些代表一个国家的使臣,也正是因为这次的接待埋下了割地求和的祸恨。在公元前的589年,晋国率领着鲁、卫、曹联军一同报仇攻齐,迎战中那个趾高气昂的齐顷公坐在战车上要“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曾想一战而溃,逃到华不注山下,被晋国联军追逐了三圈,若不是与忠勇的护卫逢丑父换了服装,化做下车取水的兵士,难逃束手被擒的命运。

  逝者如斯夫,曾经车马纵横的战场早已淹没在了“湖阔数十里,湖光摇碧山”的秀泽水乡之中,若游华不注,尚需“自历下亭登舟,乱大明湖,经汇波楼下,出水门,入废漕渠(今小清河)……扶掖登舟,相与华阳道观”。直到雍正年间,游览华不注才不需要乘船楫篙,只需向“罗学使竹园借骑”。

  弯月渐渐升到了中空,夜露浸湿了碎小径,我踩着柔软的细草带着满足、满怀憧憬,踏上了回家的归程,但华不注那阳柔相济的内涵,厚重的文化遗产,在我的心中掀起了层层波澜。

月色4

  今夜风轻露白,月明星稀。在这美妙的月色中,自然万物都静静地接受心灵的洗礼,一切在月色弥漫中沉思、梦想,显得那么端庄,那么迷人,连微风也荡漾着甜美的色彩。我陶醉了,内心的浮华随之徐徐褪尽,只剩洗尽铅华的美好。拾起散落一地的心绪,尽情地享受这月色带来的神秘与安详。

  思绪随风飘舞,跳跃出优美的弧度,希望拥着三分李白的豪放,三分易安的婉约,三分陶渊明的淡泊,一段纳兰的心情,凑成十分的惬意来想象这月色的奇特,让心与之相拥,情与之共鸣。

  月光,静悄悄地渲染开来……

  路旁的小溪轻轻地吟唱,那声音仿佛是微风拂过琴弦,又好似落花随清风飘零在水上,一层一层的流水向前涌动着,沉稳地冲涮着溪底的鹅卵石,那生生不息的流动是生命的律动,微露出几分难以琢磨的深刻。无声无息的月光就这样在溪水中穿梭、飘舞、交融,开启了一份安详美丽的境界。借着月下的水,我想起了黛玉,如一池活水,带着灵动,淌入了贾府,“提锄揽篮,收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一池飘絮”,涓涓清水,载着她的心事流向远方。智者乐水,欣赏的就是它的灵性与矢志不渝的心志,黛玉,如水,带来的是那些不可磨灭的灵性与不可变更的志气。面对封建的枷锁,她选择了水,洗一身清洁,染一池灵动,追一方梦想。

  细密的月光踏碎了那刹芳华,使月光下的一切都变得诗情画意,氤氲着淡淡的芳香,也让我体悟到了平日不可多得的情致。

  站在河堤边,静静地细数落叶的飘飞。柔美的月色下,柳树一排排、一片片,手牵手,肩并肩,温柔地起伏着。微风袭来,一阵花香迎面而来,这些可爱的花精灵,虽然在草丛中默默无闻,但它们却把自己最浓郁的花香带给大地,也给人们带来了享受。看,此刻它们在月光的轻抚下,静静地微笑着,凝聚成一串灿烂的风铃,飘散着青春的记忆。

  月光,静悄悄地浓郁开来……

  仰望灿烂的星空,壮观奇伟,浩瀚无比,心胸也随之博大开来。天王星、北斗星像晶莹的宝石,镶嵌在偌大而深蓝的天幕中,那些奇妙的星星,古往今来,都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见证了一段又一段刻苦铭心,令人感动的情意,二十八星宿更是十分富有诗意,给柔美的月色渲染了一种梦幻的色彩。悠悠月光下,脑海出现了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于是他注定要孤独,然而他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不是帝王,而是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亮,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月光穿梭在无边的黑暗中,照亮了心灵的历程,思绪沿着丝丝光亮回到了现实中,我坐在院子里,静静地聆听月光的灵动,一阵轻风袅袅而来,拨动着心弦,摇曳出甜美的轻音乐。

月色5

  冬日未过,就期待夏天的到来。因为夏天有我许多的第一次,可以说是100的N次方。有些“第一次”出于平淡已被记忆的泡沫堆到角落,不再问津。可是,赏荷塘月色又使“第一次”变得美好。

  那是盛夏去姥姥家的第一个夜晚。月亮洒下柔和的光,为那些夜行的人照明。我向着前方一条小土路走了过去。父亲在很久以前带我去过一次,只是那时是黄昏,没有那种幽静、优雅的气息。

  满月的夏天和清澈的池塘是最好的夏日景色。月亮四周散发的光,皎洁的白色,直直的照着池塘。池塘上有一点点的波纹,那是微风在梳着池塘的头发;池塘的闪闪发光的裙子是月光特意为它准备的,月光把所有力气集中到那儿,出现了发光的小“鳞片”,池塘又把天上的事物全映到了她的裙子上,还有密密的小星星。星星一会儿密,一会儿疏,它们真不愧是“最美的星系”。它们和月亮作伴,把光投向世界。

  微风又来了,池塘上的荷花也随之而动。那粉色的美丽身躯,竟“出淤泥而不染”,它们和荷叶作伴,是很好的伴侣,若用它们比喻我们,那就是“纯洁者”和“无私者”,世上缺也缺这两种人了。清澈见底的池塘有五彩缤纷的石子,和不同品种的鱼儿,还有一些水蛇。这水不知有多浅,但那上面有脚踏石,我也在那上面走过,我把一只脚踩上去,站在那个上面,再次换角度观看它们。月光这一次照到了侧脸,微风又吹了过来,柔柔的,像一只温柔的手在抚摸着我,勾起了无数对月光的美好向往。

  那边的树林,还有池边的垂柳,都被月光抚摸。微风再次吹来,把远处的蒲公英也吹来了,有的吹到了池塘里,有的飞到了树林中。我把脚边的蒲公英拾起,又把它吹向远方,我注视它,直到它不见。蒲公英是可以实现愿望的,我的蒲公英,不知有没有生根发芽呢?

  蚊子们现在正漫天飞舞,所以青蛙们也十分忙碌。这里有蛐蛐发出的声音,和青蛙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引来了萤火虫,它们来伴舞了。池塘边的小溪发出的流水声,那么清脆,那么美妙。这大自然的音乐,显出各种美。

  这里的月光格外明亮,圆月当空,月亮上的斑纹也那么清晰,窗外绿树成荫,花儿成群,在月光下静静伫立,花儿叶儿微微摇曳。我们欣赏月亮,由于她能带给我们很多向往,能带给我们无尽的思念和梦想,她离我们很远,但却和我们不离不弃,一生相随相伴,穿越时间和空间,走向未来和明天。

月色6

  这天是中秋节,我和爸爸妈妈回到了青山环绕的乡下,与爷爷、奶奶、小叔团聚。吃完奶奶准备的丰盛晚宴和大月饼,我搬了一把凳子到院子里,独自坐着,静静地等待月出那是一个迷人的中秋月夜。

  瓦蓝瓦蓝的夜空,开始只见几颗小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村口那座黛青色的山,在辽阔的夜空映照下,显得有些神秘巍峨。转眼间,山的背上呈现出亮光,亮光的范围渐渐地变大,越来越显眼,我知道月亮就要从那儿升起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东方。过了一会儿,那里露出月亮的小半张脸,接着,月亮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慢慢地往上爬。月亮使出全身力气,终于完全跳出了高山。刹那间,这大玉盘似的月亮洒下了它那皎洁的银光,这时,大地上的山川、田野、小村像披上了一层以柔和的薄纱,而瓦蓝的天空此时已变成了一片浅蓝。多么恬静!

  望着丰满圆润的月亮,我忽然想起了“嫦娥奔月”、“吴刚划桂”的故事来……多美啊,我真想乘上我国的神舟号去月宫里看望嫦娥姐姐和吴刚哥哥呢。正当我赞叹不已时,月亮旁边的一朵乌云却慢慢地飘到了月亮边,遮住了它。于是,大地上又暗了下来,然而,月亮也不甘示弱,仍然顽强地放射出光辉,给乌云镶上了一道银色的边。一阵晚风吹来,这朵乌云只好灰溜溜地飘到天边去了,月光又照亮了整个山村正当我沉醉于这一幅山村月色图时,不知是谁用琐呐送来了一曲《团圆》我看见,月光下的山村沐如一位文静的小姑娘。

  (点评:这位小作者对月出、月升、月亮边的乌云等景致,观察得非常细心,描写也很到位:“瓦蓝瓦蓝”、“浅蓝”、“给乌云镶上了一道白色的边。”这些词句运用得很准确,写了月出前后的变化,中间插入神话故事增加了文章的内涵,结尾写琐呐曲《团圆》,更使整篇文章显得有色有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