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历史抒情散文4篇(关于历史的抒情散文),以供参阅。
历史抒情散文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长河褪去昔日的创痕与浮华,我看到很多很多不羁的灵魂。那么透彻,那么有力。他们的文字,或激昂或潇洒或委婉或灵动或沉沦或苦涩……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那乱世之际。是谁在呐喊,是谁在朦胧醉意中高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他了断儿女情长,为了抱负,投入金戈铁马的战场。空灵飘渺的战鼓一下一下敲击回荡的声响,如阵阵暗香,如长河流淌。他挥舞着长矛,倾听着风儿穿过他纠结的头发,倾听着那一声声凄惨的哀嚎。当他看透世间隐忍的繁华,怎知他心不倦!然而历史不了解他,后世不了解他,他带着“奸雄”的面具逝去了两千年。无论如何,他的成就,谁也否定不了!听,海浪拍打着海岸,呼啸着“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长相思,在长安”思谁?思那如花美人,还是思那远道故乡。美人在云端,家乡隔万山,最终落得“卷帙望月空长叹”,你泪眼而感“长相思,催心肝”可你也是一大乐人,要不怎会发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感叹。行路难,却不见你愁眉紧缩,痛饮三杯,直挂云帆,行路何难?啥啊,你本楚狂人,挥笔墨便留下千篇诗作。我敬佩你,只是难以懂你。驻足而听,隔壁家的小弟弟正在朗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还有她,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女子,却是一个比烟花还寂寞的女子。扑闪扑闪着一双泛如水的眼睛,道出一首首千回百转的歌。浆声灯影里,看到她的词平添几丝烟雨,几许温柔和那撩也撩不尽的愁绪。读她的文字,情感会失去支点,找不到哀愁的缘由,连心也跟着一起坠落:“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浆声灯影里,仿佛看见她举着酒杯,微微熏,轻轻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听风听雨听清明,从苏轼到徐志摩,从李清照到席慕容。夜夜沉思着……忽然清醒,这一首首诗,这一阕阙词,正是历史留下的无可取代的财富。
历史抒情散文2
乌镇, 一颗镶嵌在江南水乡的璀璨明珠,一座古色古香的千年古镇。
走进乌镇,就仿佛走进了厚重的历史,穿越时光隧道,触手可及吴越文化的传奇和血像脉搏,感受到那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和人文情怀的强大气场。
12月16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这里拉开帷幕,并作为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 聚焦了全世界的目光,使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相辉映,农耕文明和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在这里撞击出创新之光,闪耀出创业的火花,拉近了与世界各国的距离,把一个崭新的、欣欣向荣的历史小镇推到了世界前台,接受先进思潮的熏陶。
从此,这个守着历史和沧桑的千年小镇,这个枕水而眠、在岁月的年轮中荡涤清秀的古朴小镇,又成了新的历史切片,记录下了那辉煌的瞬间,披上了时代的光环,搭接上了信息网络的高速通道,向未来进发。
时光回到十年之前,带着对乌镇的期许和痴迷,在一个飘着细雨的中午,踏上了乌镇那个神秘的小镇。
在恍惚的思绪中,我又仿佛回到了十年前的那次近距离的触摸,那声感慨,犹记今朝。
那是一个烟雨蒙蒙的时节,天空飘洒着小雨,一辆旅游大巴把我们直接送到景区门口。
在空旷的景区广场上,挤满了像我们一样的古镇崇拜者,五颜六色的花伞,在眼前撑起了一片缤纷的天空,细雨不紧不慢地在花伞上咨意的流淌,但丝毫不影响我们新奇的脚步和贪婪的眼睛。广场前那一组组黄铜雕件,记录着江南小镇古朴的民俗,在雨丝的荡涤下,清新地闪耀着黄灿灿的幽光,不知怎么,我就想到了家乡的石雕,清一色的青石凿刻,石磨、石碾、石柱、石墩,还有那石槽、石臼等,让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山里人进城的感觉,我们那遗存是粗旷笨拙,人家这是玲珑碧玉。
未入景区,便唤起了我那沉甸甸的记忆,仿佛那时光在这里停滞,凝聚成一个个历史断面,仿佛是一幅幅走过沧桑的巨幅画卷。
随着熙攘的人流,带着满怀憧憬,进入到了梦幻的景区。
这里没有任何车流,也没有吵杂的高声喧嚷,除过乘船,就是步行,就连灯红酒绿的茶舍酒吧,也是斯斯文文,颇显雅致。静静地,静静地,只有河水静谧般流淌,草儿青青,花儿默默无闻地开放,粉墙黛瓦,风光旖旎,谜一般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那是一条浸润了古镇上千年的河流,像毛细血管一样,无时无刻不滋润着乌镇不老的青春。
河水波澜不惊地向前涌动着,两岸的滚滚红尘倒映在水中,鱼儿一群一群在碧水中嬉游,荡漾起一圈一圈涟漪,沿河搭建的江南民居,错落有致,从后墙开出的小门,下三五个台阶便直通河里。我想,古镇的昔日居民多么享福,足不出户,就可在这里洗菜淘米,洗衣做饭,这河水便连着灶台,如果想吃鱼了,用网一抄,就是一条活蹦乱跳的肥鱼,稍加收拾就是一锅鲜美的“白水鱼“,难怪这里的人都细皮嫩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
有水就有桥,小桥流水是乌镇的别样风情,迷醉了天下宾客。
东栅、西栅之间,不同风格和造型的小桥,就达三五十处。在这里,路就是桥,桥就是路。站在桥上,看着穿梭的乌篷船,带着游客陶醉的神情,不知不觉间,自己在桥上的身影也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风情是让别人欣赏的,小桥也同样如此。凭栏处,多少期许化作心里的彩虹,多少涟漪波及着自己的心绪。
当地人每在元宵佳节的子夜,三五成群的妇女们,相约着踩桥,要走过十座桥,把熬药的药罐在桥上沉入河底,期许着来年全家人平安,把美好的祝福寄托在水里,流入到大江大河,融入到心头。
走过一座桥,西栅的老街就在眼前了。那是怎么的街道啊,依水而建,洢水而连,说是古街,倒更像木栈道,廊桥像浮桥一般在岸边蜿蜒,时而水从桥下流过,时而在水面上安上茶座,那些新炒制的茶香弥漫在小街上,那些新漂染的蓝花印布在染坊前晒晾,包头巾的跑堂在街上招徕着宾客,繁华而不繁杂,热闹而显文雅,再创古镇昔日的盛景。
再走过小桥,就到了东栅。如果说西栅商业氛围较厚的话,东栅则文化氛围更加浓重,青砖黛瓦间,无不凝聚着厚重的历史沧桑感,青瓦脊上长着翠绿的青苔,默默倾诉着心际,把那岁月浓缩成今日。
江南民俗馆、木雕馆,甚至还有一座专门展示木床雕刻技艺的床展馆,那“千工床”,就是清朝时期,汇聚上千技工,挖空心思雕制的大床,汇集了江南木雕之大成,阴雕、阳雕、透雕、耧空雕,各种雕刻技艺于一床,飞龙走凤,精彩纷呈,巧夺天工,每一纹饰都不同反响,每一刀法都自然流畅,堪称江南第一床,更不要说那黄花梨、大小紫檀木,纹路细膩,木质密实,虽传承千年而犹如新品依然闪烁着迷人的风采。
步行几步,就到了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故居,这所侗乡市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 这窄窄的江南小巷里,细细品阅着世事的淡泊,连那青蓝的砖缝里,也流露着文学的符号。
在这里,我们反思着我们自己,什么叫大家,什么是人杰,我们看几页书,写几行字,就敢妄称文学的信徒,实乃汗颜,充其量是受到文学的浸润,受到文学的薰陶,受益于文学的外表。
再到桥头,历史的镜头就像幻灯片一样,定格在记忆里,反思在心里。那浅浅的河水,怎样望,也望不到头,怎样探,也探不到底。
细雨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停了,各式各样的花伞仍在撑着,雨后的太阳更加清新,照在身上,更加炽热,一种久违的温暖感觉,真好。
历史抒情散文3
西北的冬天似乎来的更早些,立冬的时令还未到,大地上的一切,却早已有了冬天的前兆。树木的变化似乎最能佐证这一点,只要经常抬头,细心留意,这种变化便可一目了然:半山上的树叶较之于霜降后又稀疏了,枝丫上零零散散只挂着几片叶子在做垂死挣扎。然而,一些耐寒的植被却显得更加苍劲挺拔!
比如,麦积山四周的油松。
如果时光逆转,岁月倒退,如果麦积山还未被称为东方雕塑馆甚至仅是长有几株孤松的荒山;如果麦积山石窟还未成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或者窟内的那座雕塑还没有被称为“东方维纳斯”。今天,我站在历史的渡口仰望它,寒风会不会依旧吹乱我的发?
多少人慕你之名,不远万里来敬仰你,多少人叹你之奇,不惜用一生去追逐你的美,又有多少人,在你今日风光四溢之时,他们早已长眠于你的足下,用他们的魂,把你捍卫?
从十六国到后秦、两汉、两魏、北周至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多个封建王朝的劳动人民,前仆后继,把你从一座“孤峰崛起,犹如麦垛”的险山,装点成如今拥有壁画千余平方米,泥塑、石刻造像7000余座的东方艺术馆。那些祖先,凝聚了多少汗水,付出了多少心血,又尝过了多少艰辛?
伟大的中国先民们似乎早就在交通不便的当时,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约定:四大石窟建造要各有特色!因此,莫高窟的特色侧重于绚丽多彩的壁画,龙门、云岗石窟则以壮观的石刻著称,但是相似之中又有不同!而西北的先民,则要你——麦积山,以唯美绝伦的泥塑体现西北的风格!
多少年以来,你一直承载着先民们的夙愿:传扬各代建筑风格与雕塑手法。因而,辗转流今,你身上似乎又有别样的精彩综合交织,譬如说后秦的彪悍雄健,两魏的仙风道骨与俊洒飘逸,北周的珠圆玉润,隋唐的丰满夸张以及两宋以来的去伪存真!
更令人慨叹的是,智慧的先民已经把你当做他们吐露民族意识和世俗意愿的对象,塑像已摆脱了神的影子,消除了神的威严,而趋向于西北民族特有的和蔼与慈悲的本质,塑像更接近现实的人,雕塑风格也逐渐摆脱外来艺术的束缚与干扰,汉文化的艺术特点大大加深,这种前瞻性又是一种怎样的伟大?
如今,站在历史的渡口,想想历史春秋,千古名流竞芳,望眼欲穿。亲手抚摸那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与活力的石窟,除了温润就是亲切!站在历史的渡口,那袅袅的炊烟,穿越千年流转而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倾吐灯火阑珊处的繁华,诉说参差十万人家的豪迈!
眺望远方,一条平坦的大道已然连着天际,连着昌盛与繁荣;凝望你,岁月的刻刀在你的额头狠心地留下了深深地痕辙,可是,你依旧神采奕奕,面带蒙娜丽莎的微笑,站着维纳斯的姿势。你在报恩,你要遵照缔造你的历朝历代劳动人民的指示,指引他们的后代前行。
历史抒情散文4
穆公是幸运的,有两个好哥哥!
当然穆公的幸运也缘于他自己的宅心仁厚和惜才如命。这些已从大体上一改祖上攻伐不息、穷兵黩武的国策,开疆掠土、大势已定之后的秦国,急需的是守土固本之良策。于是才发生了五张羊皮换来百里奚的佳话,伯乐力荐九方皋的故事,失骏马而得福报的传奇。
秦晋之好的成语故事家喻户晓,可与其并发之轶事却鲜有人知,百里奚这位春秋初期的卧龙,若果不是从晋国公主陪嫁的队伍里出逃、继而又在楚国养马成名,秦穆公就是拉上一车羊皮周游列国也不寻不来一位经天纬地之才,就连骞叔这位春秋初期的凤雏、千金难求的栋梁也会牢牢的支撑在宋国大厦中间。假若秦穆公是位满脑子长官意志、独断霸道的君主,那九方皋充其量也就是个色盲和不辩男女的糊涂虫。如果那位牧场的官员当时只想着一心弄权贪利、邀功请赏,从而擅作主张的处死了误杀穆公骏马并分食之的300位农人,秦穆公在之后的秦晋韩原战役中定死于晋惠公之刀下。秦穆公万万也没料到,一匹马肉和几坛好酒的仁德善举,却无意之中为自己潜伏下了300救命的援兵。也许是那天他心情特好,就在随意之间的一个念头,看来,一个官员,一位领导,一国元首千万别轻估了自己的一纸决定,正一步万民之幸,邪一步举国之殃!
秦国入主大关中,各代国君带领新老秦人勤勤恳恳、开拓疆土,对内施以仁政,对外广播义德,使秦国在众诸侯中树立起了威信与美名,赢得了戎狄来宾、巴蜀朝贡、晋国交好,穆公时期的秦国俨然一派大国气象。如此之功多源自秦穆公求贤若渴与知人善任。穆公霸业的成就为后来的秦献公留下了复兴的重任和遗愿,继而激发起了秦孝公重振穆公霸业、逐鹿中原的雄略与勃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