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桃花源记的读书笔记4篇 桃花源记读书笔记500字,欢迎参阅。
桃花源记的读书笔记1
30年后重读《桃花源记》,真想学学南阳刘子骥也付诸行动前去找寻,寻见以后也希望入住源内。无论魏晋,乃不知有汉,院内不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更惬意的是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在世外绝景,不问世事,忘却人间疾苦。试问这凡尘之中有谁人不慕恋此所,实为逍遥人士向往的美地。
如今又细读此文,发现一处似乎是不合常规地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翻译为:男女穿戴和外面的人完全一样,顿感费解?秦乱至晋之间有多少年的历史,其中服饰竟毫无变化,实在难以让人相信。
略查一下历史,秦至晋约有600多年,自己遐想:大概桃花源中有一洞,有专门的购物者可以自由出入购物来回分发于人,以至男女穿戴并不过时,因为毕竟此地虽为隐居,但也是生活之所,其中也有他们自己制造不了的东西,比方说盐、醋或者一些特殊的工具等等,总也会想着从外面购进来吧?当然,这是我自己推理的解释,实在牵强!
带着疑问我从电脑上查找原因,原来早有人发现其中的蹊跷。第一种是讲这种说法是合理的,解释两方面,一是古代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种地的农民从秦朝到晋太原中期服饰上竟然一点也没有变化,变的只是上层阶级,其中有古诗证明,陶渊明的《桃花源诗》“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二是此处"外人”是指当年秦时人的服饰,并不是魏晋时期的服饰,此处也有证明是王维的巜桃渊行》有诗句,“居人未改秦衣服”。
第二个是说文中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解释也有两种: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出现了两个变化,第一次变化是汉装的定式被突破了,第二次变化是胡服被大量的吸收融合进汉人的服饰之中。二是桃花源记是陶渊明虚构的作品,难免有不符合逻辑之处。
古有温故而知新,今日温故而解惑,重读《桃花源记》颇有收获,喜不自禁,与你分享。
桃花源记的读书笔记2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
本文是陶渊明的名作。作品资料是作者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自我的梦想而凭空虚构的。他虚构了一个在武陵大山中与世隔绝的梦想社会,那里生活着一批几百年前为避战乱而躲到那里的人。这些人世人和睦相处,幸福欢乐,桃花源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民的`梦想世界。作者描述的这个“世外桃源”虽是虚构的,但仍不管进取的思想意义。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我的劳动创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我对梦想社会的憧憬。
这篇文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人非但没有遵守自我的诺言,还带领别人去桃花源,好在他最终没有找到桃花源。也许礻是他的报应吧。我们每个人都应当遵守诺言,因为这不可是别人对你的依靠也更是自我对自我的,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别人会怎样看你呢?
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见得我们是有多幸福,所以我们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在那里,我也想对桃花源里的人说:你们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们此刻已经有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跟你们比,我们可要幸福多了呢,你们快出来吧,此刻那里已经没有战争了,仅有和平与幸福,此刻的科技可发达了。
读完《桃花源记》这一篇文章,我觉得自我也好像里面的人一样,每一天快欢乐乐,无忧无虑。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请读《桃花源记》这一课吧!
桃花源记的读书笔记3
我一生以捕鱼为生,碰到的事不计其数,但是我最难忘的是那天……我划着我的小船静静地在湖上漂流,等待一群大鱼投入网中。不知过了多久,漂了多远,我忽然感到网向下一沉,我以为已经来了大鱼,当我把网拉上来的时候,我就傻了眼。满满一网都是小巧玲珑的桃花。当我正沉浸于思考——为什么只有桃花没有桃子的问题时。一股清香扑入我的鼻中。放眼四周,都是桃树,花和草都特别鲜美,桃花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隐约还有几只野兔在奔跑,好像不欢迎我这个来客。我对这里感到非常奇怪,我有用手轻轻地划动船。我从水里轻轻地拾起一朵,放鼻子上闻了闻,又添了一下。“好甜呀”我忍不住的说了出来。
我一定要到林子的尽头,看看到底怎么回事。我又向前划了不知多远,忽然看到了一座光秃秃的大山。在山下,我感到有一股暖风从我身边吹来。有一个半人多高的大灌木丛,上面的叶子还时不时的在摆动。这时的我既害怕又好奇。
我害怕里面万一有什么怪兽怎么办?我好奇里面或许有什么宝藏,够我家吃喝一辈子。
我最终还是勇敢的拨开灌木丛,有一个小山洞里面有光。我慢慢地向里走有一股说不出的紧张。里面越来越窄,只能容一个人侧身走进去。突然我感觉光越来越亮,一下跳出山洞,来到一片小道上。
我惊呆了,里面有一片片肥沃的土地,上面长着一人高的庄稼。还有一座小池塘,荷塘上浮着几片荷叶,在荷叶上还有几只小乌龟在懒懒的`晒太阳。在水中还有几只小鱼悠闲自在的游来游去,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安宁美好……
我看到里面有几个老人孩子,他们看到我都大惊失色。这时有一个老人走了过来,我问道:“这里是哪呀?”老人叹了一口气,说道:“小伙子,我是这里的村长,这里是桃花源,都好几百年了,还是有人进到桃园来了。小伙子你是怎么进来的?”我又把我进来的情况原原本本的告诉老村长。“既然你能进来也是一种缘分,你先跟我到我家吃顿饭吧!”
这时我刚刚从惊讶中缓过来。我看看他们的衣服,和我们差不多,其他东西和我们也相差无几。我在老村长家吃饭时,屋外面堆满了村人。“老伯,你们是怎么进来的呀?”
“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地方。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就再也没出去过,你是到现在第一个进来的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了?”“老伯,现在是晋朝。从晋朝到现在已经好几百年了。”我又把我所听说的事都告诉了村人。我又在桃源歇了几天,也在这看到了不少外面没有的东西。我就准备离开了。村人们对我说:“你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事。”
我从那以后就把这件事藏在心里,对谁也未提过。这神奇的经历好像过去很久,又好像发生在昨天。
桃花源记的读书笔记4
读过《桃花源记》的人都知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美丽无比的地方。
人间最美是田园,桃花源是我向往的地方,那里的人们生活富足,相处和谐,是一块人间的乐土。
陶渊明的写作很艺术。开头“忽逢桃花林”中的“忽”,给人一种身处梦境的感觉。第二段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这句话很奇妙,仿佛隔绝外界和桃花源的就是一座小小的山。是不是说,桃花源距离我们并不远,只要跨过那座小山,我们都可以拥抱桃花源。
桃花源是个理想的地方。他们热情好客,看见渔人来了“设酒杀鸡作食”,这是丰年待客之道。桃花源人来此绝境的原因是真实可信的——“先世避秦时乱”。如果当时的人找得到这么一个地方,谁都会这么想。
尾声用真实历史人物作证,故事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浓郁。
网上有谣言说:桃花源是个鬼地方。此话怎讲?说什么桃花是避邪所用。他们喝的`酒吃的肉,都是活人祭奠的;他们几百年不换衣裳,衣裳也是活人烧给他们的……简直是“鬼话”连篇。
学习历史的我们知道,陶渊明当时战乱贫穷的现实很是不满,他就虚构了一个理想社会——世外桃源。至于有人觉得从秦朝到东晋,历史过去了好几百年,怎么可能“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已经有学者指出,这只不过是陶渊明著文时的疏误,我们不必太较真。
现代人,都一窝蜂地往城里钻,城里有什么好?精神紧张白天黑夜忙得不可开交。孰不知,人间最美是田园。你看那桃花源风景美如画,你看那田间地头的绿色无公害蔬菜人人夸,你看那桃花源家家户户有余粮有酒喝有肉呷,你看那桃花源老人小孩都乐呵呵……
读着《桃花源》,走进桃花源,人间最美是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