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视频课观课报告3篇(做观课报告)

时间:2024-02-10 21:12:16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视频课观课报告3篇(做观课报告),欢迎参阅。

视频课观课报告3篇(做观课报告)

视频课观课报告1

  《最后一头战象》这节课在老师的引领下,我们与台上的孩子们一起走进一个发生在动物身上的撼人心扉、令人动容的悲情故事,结识了一头有血有肉、重情重义、 善良忠诚的战象嘎羧,并与战象嘎羧一同经历了生命大限将至时的心路历程——从英雄垂暮时的焦躁不安到重披战甲时的英武豪迈,从重临旧地时的深切缅怀到安葬 自己时的坦然安详,真是:英雄垂暮近黄泉,重披战甲忆当年。凭吊故地念战友,庄严归去共长眠。

  听这节课总体感觉是:教学思路在清晰连贯中蛇行,教学环节在自然流畅中游走。动态生成中彰显教师的教育智慧,气定神闲中透露教师的扎实功底。之所以这么 说,是因为这是一节本色的语文课堂。本色语文,就是让学生徜徉在内涵丰富的语言文字中,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用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去关照语言 文字,用语言文字滋养稚嫩的心灵,用自己积淀的语言文字去放飞心灵。本色语文就是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语文的魅力在语文里。这节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本色导入。紧扣题目中的“战象”,以一句“你们见过大象打仗的场面吗?”引领学生快速进入了文本的第一自然段,在对象兵的介绍中学生感受到了战象在战 场上的作用,它们不光驮着象兵浴血搏杀,还像一位勇猛无谓的展示奋力杀敌,“长鼻劈敌”、“象蹄踩敌”,它们像象兵一样威风凛凛、势不可挡。它们哪里是 象,分明是战士,是士兵。对这样的战象,未曾走进故事,便已肃然起敬。在了解了战象的作用,交流了印象之后,老师很自然地引出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这样 的导入方式没有花架子,充满了语文味,刘老师是在用语文的方式导入新课。

  2、本色理解。阅读理解过程以一个主问题(核心问题)贯通全文——“文中的嘎羧有着怎样的情感,课文又是怎样来表现它的情感的呢?”,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 全身。在这个主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首先走进了“段落”的丛林——披挂象鞍,快速阅读,感受战象的所作所为;然后又走进“句子”的丛林 —— 找最能表现嘎羧对象鞍深厚感情的句子,圈画体味交流。此时,学生已经走进了语文的丛林中去感受体味嘎羧丰富的情感世界。但这还不够,老师又继续引领学生在 密林中探幽寻踪,那就是抓词语——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嘎羧对象鞍深厚的感情,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战象嘎羧动作、神情的'关键词语来交流体会,摩挲、泪光闪 闪、久久地、呼呼吹去、久别重逢。因为动物是没有语言的,也没有为常人所明了的表达方式,但它们的行为、神情自然流露出他们丰富的心理变化与情感起伏。抓 住这些举止神情就能走进它们的内心世界。

  于是,学生从这些关键词语中真切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凭吊战场部分,刘 老师同样引导学生由段到句到字词,抓住“久久凝望”、“亲了又亲”、“吼叫”体会嘎羧对战友的无限缅怀,对过去惊天地、泣鬼神战斗场面的无比留恋。可以 说,在整个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老师始终关注文本中的语言因素,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和依托,不仅让学生搞明白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是什么”,还让学 生搞明白这些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即“表达的是什么”,还让学生知道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的,即“怎么写的”。我一直认为:只有铆定语言文字的阅读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3、本色结课。本色的语文课不仅让学生去触摸语言文字、关照语言文字、感悟语言文字,还会放飞语言文字。这节课的最后,刘老师安排了一个“练笔”环节,读 写结合——卧在坑底的嘎羧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它凝望的眼睛一定有话想说,它想说些什么?你看到静静躺在墓坑里的嘎羧,又想说些什么?从两个内容中 任选其一写话。可以说此时学生已经体会到嘎羧丰富的情感世界,对这位“战斗英雄”充满了无限的敬意。

  老师用一种语文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倾吐心声、抒发情怀 的机会。于是学生的情感在放飞,语言文字在放飞。听着学生发自肺腑的心声,我们感受到饱含真情的语言文字是温润的,是震撼的,是有生命力的。这就是本色语 文的美魅力。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有人说是“无痕”,我还想说是“本色”,是“本真”,是“原汁原味”,是“原生态”!

  最后,由衷地感谢这次研修以及为我们讲课的这些优秀教师,为我们奉上这样一道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大道至简,知易行难。这些优质课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带给 我们很多的思考和感悟,但要知道,光鲜亮丽的背后不知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打磨和历练,不知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力量。有一种拥有叫付出,有一种付出叫幸 福。就让我们像这些优秀教师一样,继续执着地行走在语文教学的大道上,让幸福在付出中升华!

视频课观课报告2

  在参加的山东远程研修中,我有幸观看了朱xx、王xx、王xx和姜xx四位老师的数学课堂,每一位老师都精心准备,教学方法独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水平高超,教学层次清楚,教学效果好,使我收获颇多。其中王秋菊老师执教的《分数与除法》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好,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师生平等、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动手动口动手能力等都展现得淋漓尽致。王老师的个人素质高,语言魅力强,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到位,课堂活而不乱,教学效果好。下面我就具体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复习知识到位。

  引导孩子回顾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为新课中的分数除法的研究垫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情景导入到位。

  王老师用学生最熟悉的小点心和蛋糕创设问题情境,并指名学生阅读问题,用算式表示,6÷3=2,1÷2=0.5,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在黑板上进行总结,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效果很好。突出了知识间的联系,看得出王老师的精心设计。

  三、合作探究到位。

  合作探究问题: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张?3÷4=?(张)。让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先让学生自己猜测会有多少张,再让学生用圆形的彩色卡片学具动手操作验证,教师巡视指导,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有了学习的内驱力,积极性自然被调动起来。操作验证完成后,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上台展演和描述,教师相机板书,3÷4= ,并要求学生根据算式体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口述。并用字母表示,a÷b=(b不能为0),区别分数与除法:分数是一个数,除法是一种运算。让学生勾画出教材中的内容并阅读,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这样的方法得学习借鉴和推广。

  四、巩固练习到位。

  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要求,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建构知识框架,练习设计由易到难,努力做到分数与除法的密切结合,如:7÷13=?的快乐。

  五、拓展延伸到位。

  分数与除法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生体验到成功承上启下的作用, 王老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独立地发现并获得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视频课观课报告3

  在我观课的六个视频中最让我赞赏的是许老师的《厘米的认识》一课。在《认识厘米》这节课,许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中,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厘米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任务。下面我就谈一谈对这节课的一点看法。

  一、导入自然合理

  教学的开始以动画的形式导入,在看动画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的问题的所在,知道了每个人的一拃都不是一样长的,所以阿福的新才不合适。在这时许老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怎么做才能让阿福穿上满意的新衣服呢?”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最后一致认为要用尺子给阿福量,阿福就能穿上满意的新衣服。许老师抓住时机又问:你认识尺子吗?从而引出对尺子的学习。通过对尺子的学习进而认识了“厘米”这个国际统一的长度单位,每个环节都能做到水到渠成。

  二、教学环环相扣

  许老师从教孩子认识尺子的构造,感受“1厘米”乃至几厘米有多长,到如何测量“1厘米”或几厘米长的物体。都能让学生的认识一步步加深,但没有让学生感觉到困难。然后通过课件,让孩子学会如何正确测量线段的长度,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本节课孩子学得认真、学得高兴、理解的透彻。

  许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特别注重数学的严谨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单位统一的必要性体现的淋漓尽致。针对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将它作为难点,层层深入;“1厘米”的认识详细解读后几厘米的认识就很快完成了。还设计了,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是也“1厘米”,并能反向思维如何找到“1厘米”。

  三、练习紧随其后

  练习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巩固,许老师通过形式不一的练习,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能及时加以吸收和应用。每一处的练习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上一个新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的练习,所以学生在做起来一点都察觉不到困难的存在。

  四、课件恰到好处

  课件的作用是为了辅助教学而用的,许老师通过对课件的合理设计和熟练的操作,使课件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许老师在一开始用课件展示了阿富的新衣这一故事引入课题,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用又展示了尺子的构造,使学生认识了尺子,从而加深了对“1厘米”的认识,最后通过测量小提示让学生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

  许老师在教学《厘米的认识》的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