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蓝色的地球7篇

时间:2024-02-29 12:47:34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蓝色的地球7篇,以供借鉴。

蓝色的地球7篇

蓝色的地球1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知道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2、体会人类为揭开地球奥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

  3、激发学生探索地球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都是地球的居民,对于我们生存的地球,你了解多少呢?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蔚蓝色的地球》,板书课题。

  二、学习“从太空看地球”

  1、我们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如果你乘座宇宙飞船遨游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呢?欣赏书中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全景照片。

  2、指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请同学们读一读书中描写的语句。

  4、你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中观察地球全貌的人是谁吗?最早测算地球大小的人又是谁呢?读一读文中有关介绍。

  5、你知道了什么?

  6、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那究竟是多大呢?学习小伙伴告诉了我们。

  7、你还能用其他的事例来具体说明地球的大吗?

  三、学习“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可是你知道吗?人类认识地球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人类最早将天想象成一个半圆的盖子,高高在上,无所不包。大地如一个方方正正的棋盘,被天所覆盖,人们是怎么证明地球是圆的呢?在很早以前,麦哲伦做了一次环球探航。

  2、请同学们阅读瞭望台中《麦哲伦环球航行》

  (1)麦哲伦和船员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2)麦哲伦率领的5艘大船,多名水手,历时3年返回西班牙时,还剩多少只船、多少队员?

  (3)从这一个个困难,一组组数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4、历时3年的麦哲伦环球航行第一次通过实践,向世人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引导学生探究麦哲伦环球航行地图。

  5、地球是目前所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因此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千百年来,人类一代代不懈地探索着,用自己的智慧一次次揭开了地球的奥秘。

  (1)数百万年前的三叶虫化石

  (2)北极黄河站建成

  6、你还知道哪些人类探索地球的人和事?向大家介绍介绍。

  四、

  人类为了揭示地的奥秘,在浩瀚的宇宙中,不断探索进取,充分显示出人类无穷的智慧,惊人的毅力和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二、讲解

  (1)地球是一个球体

  (2)认识地球经历漫长过程

  (3)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4)地球是个球体

  三、讨论麦哲伦环球航行

  四、师生共同讨论96页问题

  五、作业

  (1)地球是怎样形成的?

  (2)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生命?

  (3)在地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有生命的星球?

蓝色的地球2

  一、 说教材:

  《蔚蓝色的地球》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的第一课。本课题旨在让同学明白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并感受人类的科学探索精神,对之发生敬重精神的同时,激发同学认识和探究地球奥妙的兴趣和愿望。

  关于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和探索,基本上分为两个层面:(1)首先,围绕地球是什么,教材从地球的形状、大小、我们人类眼中的地球等方面让同学明白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地球的。(2)关于人类对地球的探索,教材通过从古到今,从人们早期的想象和人们的直觉到人类曾经漂洋过海的亲身实践,再到人类在太空上的科学探索,让同学感受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是漫长的。

  二、 说目标:

  1、 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

  2、 知道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 激发同学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等常识和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教学难点: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激发同学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四、说教法

  1、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2、积极倡议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同学通过自主学习、讨论等方法,培养同学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中国_=}

  3、充沛开展探究活动,精心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同学进行探究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分了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 猜谜语导入,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好的开头,是一节课胜利的标志。在开始上课时,我设计了猜谜语活动,先让同学互猜谜语,然后我课件出示谜语,在同学猜出谜底是地球时,我相机导入新课。通过师生互猜谜语,激发了同学学习的兴趣。

  (二) 学习第一局部“从太空看地球”

  我从同学都照过像这一现象入手,让同学进行设想:假如我们给地球照相,应该怎么照。在同学自由畅谈给地球照相的方法后,我请同学展示收集的地球照片。然后我又课件出示了同学还没有搜集到的地球照片,让同学来领略地的美丽与神奇。再组织同学根据欣赏的照片进行讨论交流:地球上的蓝色、黄色和白色各是什么,让同学对地球有更充沛的认识。最后,让同学阅读教材内容和观看从太空看地球的视频录象,让同学了解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看地球全貌的人以和古希腊人对地球的丈量,从而让同学了解地球基本情况:即地球的形状是圆的以和地球的大小。

  (三) 学习第二局部:“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在导入后,我让同学阅读教材94页的内容,自主学习后,小组交流讨论,从古到今,人类是怎样对地球进行探索的。在同学回答后,让同学自由阅读教材95页了望台的内容,并组织同学互相交流自身收集的有关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资料。交流结束后,让同学上台展示自身和课本内容不一样的资料,再组织同学看航行路线图和麦哲伦一起做一次寰球旅行,让同学了解人类在探索地球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同时感受人类的科学探索精神,对之发生敬重的精神,以此来激发同学认识和探究地球奥妙的兴趣和愿望。

  (四)设计了活动 “知识抢答”,通过同学的抢答,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更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五) 结束课题。

  最后,我向同学介绍了三本书籍,并课件出示了三本书籍的作者和内容简介情况,引导同学通过阅读科学书籍,来进一步激发同学认识和探究地球奥妙的兴趣和愿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蓝色的地球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蔚蓝色的地球》。我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的。下面我分别从这五个方面爱进行一下说课:

  一、 教材分析:

  《蔚蓝色的地球》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的第一课。本课题旨在让学生明白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并感受人类的科学探索精神,对之产生崇敬精神的同时,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和愿望。

  关于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和探索,基本上分为两个层面:

  (1)首先,围绕地球是什么,教材从地球的形状、大小、我们人类眼中的地球等方面让学生明白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地球的。

  (2)关于人类对地球的探索,教材通过从古到今,从人们早期的想象和人们的直觉到人类曾经漂洋过海的亲身实践,再到人类在太空上的科学探索,让学生感受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是漫长的。

  二、 教学目标:

  1、 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

  2、 知道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 激发学生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三、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等常识和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教学难点: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激发学生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四、教法和学法。

  1、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_ XXjxsj. =}

  3、充分开展探究活动,精心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分了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 猜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好的开头,是一节课成功的标志。在开始上课时,我设计了猜谜语活动,先让学生互猜谜语,然后我课件出示谜语,在学生猜出谜底是地球时,我相机导入新课。通过师生互猜谜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学习第一部分“从太空看地球”

  我从学生都照过像这一现象入手,让学生进行设想:如果我们给地球照相,应该怎么照。在学生自由畅谈给地球照相的方法后,我请学生展示收集的地球照片。然后我又课件出示了学生还没有搜集到的地球照片,让学生来领略地的美丽与神奇。再组织学生根据欣赏的照片进行讨论交流:地球上的蓝色、黄色和白色各是什么,让学生对地球有更充分的认识。最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和观看从太空看地球的视频录象,让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看地球全貌的人以及古希腊人对地球的测量,从而让学生了解地球基本情况:即地球的形状是圆的以及地球的大小。

  (三) 学习第二部分:“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在导入后,我让学生阅读教材94页的内容,自主学习后,小组交流讨论,从古到今,人类是怎样对地球进行探索的。在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自由阅读教材95页了望台的内容,并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资料。交流结束后,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和课本内容不一样的资料,再组织学生看航行路线图和麦哲伦一起做一次寰球旅行,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索地球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同时感受人类的科学探索精神,对之产生崇敬的精神,以此来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和愿望。

  (四)设计了活动 “知识抢答”,通过学生的抢答,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更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五) 结束课题。

  最后,我向学生介绍了三本书籍,并课件出示了三本书籍的作者及内容简介情况,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科学书籍,来进一步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和愿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蓝色的地球4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知道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2、体会人类为揭开地球奥妙,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3、激发同学探索地球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都是地球的居民,对于我们生存的地球,你了解多少呢?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蔚蓝色的地球》,板书课题。

  二、学习“从太空看地球”

  1、我们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假如你乘座宇宙飞船漫游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呢?欣赏书中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全景照片。

  2、指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请同学们读一读书中描写的语句。

  4、你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中观察地球全貌的人是谁吗?最早测算地球大小的人又是谁呢?读一读文中有关介绍。

  5、你知道了什么?

  6、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那究竟是多大呢?学习小伙伴告诉了我们。

  7、你还能用其他的事例来具体说明地球的大吗?

  三、学习“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可是你知道吗?人类认识地球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人类最早将天想象成一个半圆的盖子,高高在上,无所不包。大地如一个方方正正的棋盘,被天所覆盖,人们是怎么证明地球是圆的呢?在很早以前,麦哲伦做了一次环球探航。

  2、请同学们阅读瞭望台中《麦哲伦环球航行》一文

  (1)麦哲伦和船员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2)麦哲伦率领的5艘大船,200多名水手,历时3年返回西班牙时,还剩多少只船、多少队员?

  (3)从这一个个困难,一组组数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4、历时3年的麦哲伦环球航行第一次通过实践,向世人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引导同学探究麦哲伦环球航行地图。

  5、地球是目前所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因此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千百年来,人类一代代不懈地探索着,用自身的智慧一次次揭开了地球的奥妙。

  (1)数百万年前的三叶虫化石

  (2)中国北极黄河站建成

  6、你还知道哪些人类探索地球的人和事?向大家介绍介绍。

  四、总结

  人类为了揭示地的奥妙,在浩瀚的宇宙中,不时探索进取,充沛显示出人类无穷的智慧,惊人的毅力和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反思:

  《蔚蓝色的地球》是小学品德与社会 “我们的地球”单元的内容。目的在于通过使同学了解地球,知道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体会人类为揭开地球奥妙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同学探索地球的愿望。教学重点是感受人类为揭开地球奧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直接进入课题,接着欣赏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全景照片,让同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请他们说说自身看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然后采用读一读、说一说的方法,提出了问题:你能用具体的事例说说地球有多大吗?读了《麦哲伦环球航行》一文,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还知道哪些人类探索地球的人或事?上课过程中,我感受到课堂气氛不够活泼,同学的主动性似乎被束缚了。上完课后,我开始了对整堂课的回顾与反思,如何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如何引导同学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我找来了《小同学思想品德课课程规范》,通过学习,我充沛认识到:“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习的实质是同学自身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活动是同学个性化的行为,任何人无法代替。开课前,可以让同学说说对地球了解多少?激发同学兴趣。学习《麦哲伦环球远航》时,通过小组合作,读文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同学们对麦哲伦和船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会领悟的更深刻些。还可以让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人类探索地球的人或事全班交流,让收集来的“知识资源”充沛共享。在今后的思品教育活动中,应强化同学的主体意识,采用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的活动形式,调动同学群体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发明性,引导他们全面参与的积极性、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蓝色的地球5

  《蔚蓝色的地球》是小学品德与社会第十册“我们的地球”单元的内容。目的在于通过使学生了解地球,知道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体会人类为揭开地球奥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地球的愿望。教学重点是感受人类为揭开地球奧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这节课来源于我们品德与社会 “双新”活动的一节自己的研讨课。当时,我从自己出发,把很多知识通过“给”的方式告诉学生,虽然,学生也掌握了,也理解了,也感动了,但是总觉得缺了些什么!上完课后,双新老师就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肖老师也做了详细的点评,她说:到了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需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孩子要能说,要会说,要知道怎样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缺的正是主动性。因此,我们做的第一个调整,就是变“老师说”为“学生说”,于是就有了一开课时的交流——“你知道哪些关于地球的科学知识?”上课伊始就充分地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来说。课上的交流,咱们也尽量地减缩了老师的话,把言语权、思考权、交流权、表达权留给了学生。

  既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说,需要学生有内容可说,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需要学生开展好课前的资料调查活动,找到有用的信息进行合作交流。这也就需要学生明白怎样去进行课前调查,以及怎样正确合理地处理好手头上搜集到的大量的资料,要学会找到关键的、与主题有关的信息,为了锻炼孩子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这节课我们就是以小组合作汇报交流为主要形式。肖老师非常正式地提出了关于交流梯度的设计,说这样能让学生明确活动任务,注意交流的层次,努力提高合作实效。于是,又有了这一段话:“请大家快速阅读书上的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前调查,在小组内交流,与同组伙伴一起,共同确定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为专题,准备相关有实效的资料进行展示,并且请组长安排好展示次序。看哪一个小组能在五分钟时间内出色地完成合作任务!”课上,孩子们果然行动起来了,他们利用自己找到的丰富资料,有效地进行了不同话题的交流。与次同时,我自己还根据学生特点,利用激励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并训练学生的倾听习惯和思考能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既交流了,又学习了,既锻炼了,又提高了。

  以前,我对于学生的课前调查的评价总是一带而过,认为他们能找到就行了,没有具体的要求。这样一来,学生的交流就很没有实效了。在这次的做课过程中,也让我意识到了这么做的后果,纠正了自己对待学生调查资料的态度。肖老师告诉我,在学生准备汇报的过程中,老师一定也要把自己当做是小组的一员,走进每个小队进行了解,看他们找到了一些什么资料,甚至还要帮助学生明确哪些知识是真正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老师的脑子里也必须清楚地确定小组交流的顺序。哪些小组可以先让他们说,哪些小组的资料可作为补充,做到心中有数。于是,课堂上,我认真地下到各个组去巡视,去了解,并请来了彩色卡片帮忙,根据学生小组调查内容的不同,我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学生的汇报次序。从古人的猜想,到探险家的探索,再从科学家的论证,到宇航员的观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探询人类了解地球形状的全过程。

  课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出示,每一次提问,每一段讲述,都是精心安排的。但是,这也抵挡不了学生的课堂生成。昨天的展示课上,第一个问题就遇到了“冷场”,当我问学生还知哪些地球的课外知识时,几乎每人举手,我不知道是孩子们紧张,还是他们没准备好,当时自己也很急。就在这时,我想起了肖老师平时经常跟我们说的:学生的思考需要靠老师的引导,问题要问明确。于是,我再一次地提问“地球是我们所熟悉的,从咱们平时读的课外书中,平时看的电视节目中,平时学习的课文中你有哪些收获?”渐渐地,一个孩子举手了,两个孩子举手了……在后面,为了让学生感受人类为揭开地球奧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我让学生大声地齐读这些科学家和探险家的名字,自己也被他们的贡献感动着,激情满怀地讲述。因为,只有老师的感情融入了,学生才能被你所感染,体会其中情感。这也是肖老师告诉我的!

  这节公开展示课,在教研室肖老师的精心策划和耐心指导下,我们从设定目标,到设计活动,从准备资料,到课件的利用制作,从大的活动环节,细化到每一句话语,从教案的确立,到学情的预设,都投入了极大的努力。在做课过程中,我被肖老师的认真钻研态度感动着,被她的示范演绎感染着,被她的表扬鼓励激励着……不禁地敬佩着肖老师思维的敏捷,教学的严谨,设计的完善,知识的渊博…… 肖老师正是这样一路走来,正是这样一路用心地培养着我们青年教师,帮助我们更快地成长。在此,我要真诚地对肖老师说声“谢谢您!”

蓝色的地球6

  教学理念:在指导学生了解社会知识、社会文化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本课有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是“从太空看地球”。这部分内容就是指导学生跳出地球来认识地球,从而能够从整体上获得对地球“外貌”的初步认识。在此以前,学生可能从电视科教片、挂图、课文、亲人朋友、老师那儿得到一点儿零星的有关地球的知识。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就是要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老师补充点拨,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地球,人类的母亲,是那么美丽,又是那么容易破碎,感悟到我们应当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在教学时,先引入苏轼的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导出在哪里看地球比较适合的问题(可用鸡蛋的结构来比喻:“蛋黄”是地球,“蛋清”是大气层,蛋壳外面是“太空”。),然后是组织学生自己看这部分内容,再由学生发言知道地球哪方面的知识,是从哪儿知道的这些知识。引导学生感悟到学会从多渠道收集资料,学会合作交流,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其中,在谈到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时,也要让学生说一下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情况(“神五”“神六”“长娥一号”),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计算体验,让学生感悟地球的“大”;补充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感悟地球在“变小”,体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培养信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感情。

  第二部分内容是“人类对地球的探索”。这部分内容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探索地球的大概过程:从受很大局限性的感知认识“天圆地方”,到航海技术的发展,大大扩大了人类活动范围,认识到“地球是圆的”,再到现在人们对地球的“有组织的全面研究”。从中体会到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发展、深入的过程,不要满足于眼下的一知半解,而要活到老学到老。其中,在讨论“天圆地方说”时,可提一提古印度人的“龟象说”,丰富学生的视野。在学“麦哲伦环球航行”故事时,可补充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司南的价值,使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化的辉煌灿烂和对世界文明的促进作用,激发爱国热情。学习“三叶虫化石”和“中国北极黄河站”,主要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体会到现在人们研究地球在时间上的“纵深”和在空间上的“广泛”,激发学生产生了解地球的兴趣。学习“在南极考察的日子里”这两篇日记,主要是了解我国对地球科学研究的情况,以及体会到科学研究工作是辛苦而危险的,感悟到科学家的伟大、奉献精神。

蓝色的地球7

  教学要求

  1、在学习中了解地球的形状,认识地球的巨大。通过观看“从太空看地球”照片进一步欣赏地球美丽的形象,从而对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发生好奇心和喜爱之情。

  2、收集并了解人类探索宇宙所付出的努力,激发同学探索和进一步认识地球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探索地球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准备(教师)“从太空看地球”照片 (同学)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地球的形象

  1、设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照片,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吗?请同学们畅谈假如给地球照相该怎么照?

  2、考虑与分析:请同学们收集地球的照片时,分析这些照片上怎样拍摄而成的?可以结合教材92页同学们的问题,针对大家初看“从太空看地球”照片感到新奇与疑惑的地方,组织同学们交流讨论。

  3、认识:利用教材93 页所提供 地球大小的相关信息,引导同学们体会地球体积巨大以和给地球照相的艰难,也可以将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全景图与扬利伟拍摄的地球局部照片进行对比,进一步引导同学总结对地球的大小和地球外貌的基本认识。

  4、创作:根据自身的理解,同学可以用彩色笔等文具,画地球并设计解说词。

  活动二 收集与考虑

  收集人类从太空看地球的历程只有趣的故事,如:教材加加林的话,神州5号、6号升空的故事等。旨在让同学知道人类对地球的总体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