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秦兵马俑说课稿范文3篇 小学语文秦兵马俑说课稿

时间:2024-03-15 15:51:53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秦兵马俑说课稿范文3篇 小学语文秦兵马俑说课稿,以供借鉴。

秦兵马俑说课稿范文3篇 小学语文秦兵马俑说课稿

秦兵马俑说课稿范文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秦兵马俑》是人教版语文七册第十九课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状物类的散文,课文从两方面详尽而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第一课时无须讲得过多。“凭借课文的语文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通过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即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教学重、难点,以及针对本班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方面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文中生字新词,尤其是四字词语或成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有价值的教学资料,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解读,理解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说教法、学法

  1、激趣导入

  “趣”是乐学的先导,可以创造自主参与、和谐宽松的良好课堂教学氛围。故而我在教学时力求采用精当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情感,引领学生放飞想象,指导学生咀嚼品味。

  2、熟读精思

  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学会阅读和发展语言。所以我们要不断创设情境,创造机会,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读书,读而不厌,读中理解。

  3、迁移导练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展开积极思考,再请学生把思考的成果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最后全班交流。写的过程是思维的梳理过程,写的训练是思维的训练。学生在充分地读、悟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自由表达。

  三、说教学过程

  (一)介绍历史背景,激趣导入

  1、虽然学生对秦兵马俑本身非常感兴趣,但它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因此我在开课时首先用一首李白的诗导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候尽西来。”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秦王的霸气。然后我对秦王朝以及兵马俑做简单的历史背景介绍。在这样大的历史背景下,为学生接下来在阅读中感悟文本打下伏笔。

  2、在板书课题后,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俑吗?什么又是秦兵马俑呢?因为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这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秦兵马俑有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什么?在学生初次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想,扩散学生的思维。

  2、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文的形式再次接触文本,直奔重点,抓出兵马俑的三个特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三)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让学生默读相关部分,并划出能感受到规模宏大的句子。

  2、在反馈时,重点指导学生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这句话中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同时引导学生注意文章所用的表达方法。

  (四)了解兵马俑的多种类型,感受他们威武的气势。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类,认真读一读,然后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2、在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了解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兵马俑后,让学生欣赏真正的兵马俑,通过画面直观感受兵马俑威武凝重的气势。

  (五)走近兵马俑,感受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精品。

  1、走近兵马俑,仔细端详,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通过多次对这段文本不同形式的朗读,挖掘学生的想象空间。

  3、 还有的兵马俑会是什么样子?请学生也用“有的……好像……”来说一句话。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扩展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六)畅谈阅读感受,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1、老师对课文进行了简单小结后,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先小组交流再反馈。

  3、借此提出设问:学完了课文,你对秦兵马俑还有哪些感兴趣的疑问?于是我将会向学生推荐一些站,将学生的学习延伸至课外。

  因为我认为课文虽然学完了,但是语文学习并没有结束,而应是一个新的开始,通过这个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参与延伸性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探究中国文化遗产的兴趣。

秦兵马俑说课稿范文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想象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解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用具】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猜一猜,他是谁?(示秦始皇像)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在1974年的春天,西安临潼县农民杨志发和别人一起去秦始皇陵东侧约1.5公里的地方抗旱打井,结果一个镢头下去,竟然发现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读课题──《秦兵马俑》。

  (出示课件2)

  (设计意图:秦始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名字,而秦兵马俑与之关系密切,课开始由他引入,能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和时间的距离,了解学生的课外知识及对秦始皇的评价。老师讲的故事穿插其中,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引出课题。)

  (设计理念: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也是的老师。语文学习要充分利用学习的资源。教师要拓宽文本的思路,给学生创造一个新的学习空间。)

  二、初读课文

  1、快速、自由的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每句话。

  学生自由读。

  小结评:读书认真,非常用心,有的摇头晃脑,读得入情入境。

  2、检查词语读音:(出示课件3)

  师:老师检查一下难读的生字,看看哪只百灵鸟的声音最响亮,读的最准。

  过程评:XXX音读准了。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是要了解课文的大意,用快速自由读的方法最合适。读有要求,首先应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学生自由读的时候教师仔细观察情况,读完评价表扬,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检查字音时针对学生表现要及时评价他哪个字音读准了,如:翘舌音读准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警惕。“百灵鸟”可以说是拟物法,把学生比作百灵鸟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读时大声,响亮。)

  (设计理念:留心观察课堂,评价除了激励也包含提示学习的方法。兴趣始终要贯穿课堂。)

  小结评:同学们真棒,这些生字一点也难不倒大家。

  3、下面让我们回到课文,再次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高度概括兵马俑特点的句子。(出示课件4)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

  即评:XXX能抓住老师提问的关键词来读课文。

  4、指名读句,这是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5、读生字时老师发现了不少出色的百灵鸟,现在看看有哪些聪明的小博士能根据这句话提出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来。(评价)

  ⑴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兵马俑规模宏大?

  ⑵课文中重点介绍了兵马俑的几种类型?

  ⑶兵马俑的个性鲜明表现在什么地方?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自己先认真读读2、4、5、6、7、8段

  2、四人小组再合作讨论问题(设计意图:生字的学习回到课文,要直奔重点问题,让学生质疑,发挥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评价是肯定学生积极动脑,表扬提问的质量。小博士的称号让学生有提高身份和兴趣的感觉。)

  (设计理念:读有变化,浏览才有思维的空间。学习兴趣的温度适时提升,有序变化。)

  三、汇报检查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兵马俑规模宏大?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的?

  3、假如你在博物馆,看到这么大的展厅里站着的一行行,一列列兵马俑排成的巨大军阵,你会想到什么?

  师:对,他就像是秦始皇当年统帅的一只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4、课文中重点介绍了兵马俑的几种类型?老师这有几副图,请大家仔细观察,结合课文猜一猜,他们是什么俑?你怎么猜出的?

  5、兵马俑的个性鲜明表现在什么地方?

  师:因为兵马俑的神态各异, 所以才显得个性鲜明,每个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比读句子。

  学学作者仔细端详,用句式说话练习。

  (设计意图:三个问题紧扣文章的主题,汇报时却不能千篇一律,形式必须多样,学生才能持续学习的兴趣。所以本小节采用了联想法、猜测法,比读法,既充分理解课文,又为学生创造生动变化的学习空间。)

  (设计理念:以生为本,以读为本,尊重学生,张扬个性。)

  6、法国总统说:“世界已经有了7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出现可以说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迹。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兵马俑,不算到中国。”

  7、读文中赞美的句子。

  8、(看视频课件)你最想说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文章的学习,学生情感的堆积,到此时用法国总统的话引出文中赞美秦兵马俑的句子,再从文中拓展到录象资料,亲眼目睹,身临其境感受,把对秦兵马俑的喜爱和民族自豪感引发到点,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设计理念:引用名言,随文拓展,激发情感。)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做小导游向家人介绍秦兵马俑

  【板书设计】

  19秦兵马俑

  举世无双享誉世界

  【课后小结】

  为了上好本课,我给自己总结了八个字“深挖、揣摩、修改、提升”。虽然备课的过程很痛苦,但课后感觉收获很大。课前,我常为了一个问题跟自己较劲,反复修改,直到感觉适合学生的视角和能力水平为止。为了找好一张图片,只要有时间我就上网查资料。本课的所有教学环节和过渡语、评价语也是独立思考和精心构思的,确实应了“千锤万凿出深山”那句诗的意思。上完课后,我第一次自己作了反思,梳理教学过程,把设计意图和设计理念总结出来,这样做很好地积累了经验,也可以找出不足之处,提出努力方向。

秦兵马俑说课稿范文3

  说教材

  《秦兵马俑》是四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运用了极其丰富的语言与表达方法介绍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等特点,语言规范,文字简约现代,文章框架清晰,符合基础教育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这篇课文的编写意图,一是了解秦兵马俑的神态、气势,感受中华文化的灿烂,培养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二是体会作者丰富多样的表达方法、积累词语。四年级的学生大多数能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自主阅读、预习、搜集简单的材料。

  说理念

  本课教学,我竭力渗透一下课程理念:一是围绕单元主题展开教学,二是把读书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三是把写带进课堂,四是注重阅读能力培养与写法的指导。

  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凭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思考和发现。

  2.过程与方法:初步对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和表达特点进行体会、进行揣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体会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说过程

  首先,利用课前游戏竞猜:牵引学生有意注意,回到“世界遗产”这一单元主题上来,为教学的导入做准备。

  其次,设计一下环节:

  一、释题解“俑”,走近“秦兵马俑”。

  通过谈话引出“秦兵马俑”,写“俑”解“俑”、板书课题、简介“秦兵马俑”,并由“资料”揭题:为什么秦兵马俑会在世界上享有这么高的声誉,一起走进课文,感受它的神奇与伟大,看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秦兵马俑的神奇与伟大的,运用了哪些方法。

  二、检查“预习”,感知“秦兵马俑”。

  从检查生字词、多音字到预习课文的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这是我在平时布置预习时一直要求学生在努力做到的,也是训练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一种尝试。加上本文的脉络清晰,我意图一方面从抓过渡段,理清文章的结构方式(总-分-总),板书相关内容,为后面的品读课文铺路架桥;另一方面,抓近义词“举世无双”、“绝无仅有”体会“世界遗产”的地位与首尾呼应的关系,体会秦兵马俑的历史价值,读出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三、重点品读,感悟“秦兵马俑”。

  为了体现自主阅读的课堂,在重点品读环节,我把自主的权力教给学生,让他们选秦兵马俑三大特点中自己感兴趣的特点来读,边读边想一想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然后,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分别聚焦“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自主阅读、交流感悟,适时点播说明方法。如:

  l 通过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体会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l 通过图文对照,引导学生读出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l 通过朗读自己喜欢的兵马俑的词句,感悟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利用文中的词语评说兵马俑,是阅读与积累相得益彰。

  l 通过默读、快速读、同桌合作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等多元朗读引导学生提四字词语的细致描写+想象写法的妙用,以及排比、拟人等方法的运用。

  l 通过众多类型的兵马俑的图片的观看,帮助学生形成感官印象,在感受作者写法的基础上,借省略号的想象发挥,进行小练笔,仿写“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的兵马俑”,然后在秀一秀自己的想象与创作,使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有机结合。

  四、积累运用,拓展“世界遗产”。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上项学习活动: 1.抄一抄、记一记: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2.搜一搜,找一找: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多少?3.剪一剪,贴一贴:做一份关于“世界遗产”的剪贴报。目的是让学生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在搜集“世界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中拓展学习空间,再动手操作的体验中延伸体会、培养情感,更加热爱我国的灿烂文化。

  说反思

  从教学效果上看,绝大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相关阅读学习任务,感悟秦兵马俑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也能进行相关的仿写。毕竟,一节课的容量较大,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还是有吃夹生饭的感觉。为了到官庄(本县一所山区小学)送教能取得好的效果,课后,我马上做了一点调整:在保持基本框架不变的情况下,一方面使课件更明确,有益于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另一方面,我表达积累的要求稍稍降低。事实证明,这样的调整更适合于山区孩子的能力水平与知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