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网友“zhanrenxiongweiang”分享的《三国演义》读书笔记14篇,以供参考。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1
暑假里,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三国演义》。故事里波澜壮阔的情节,回味无穷的典故和两查多个鲜活生动的人物深深地打动了我。
一时间,我的思想穿梭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硝烟弥漫的古战场。赤壁之战、三英战吕布、虎牢关之战、官渡之战、长坂坡之战……每一个故事都让我细细品味良久。
关羽忠肝义胆千里走单骑、张飞长板桥怒喝退曹军、赵子龙单骑救少主、马超勇猛追孟德、黄忠定军山大败夏侯渊……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是如此的狭肝义胆,智勇双全。
最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他足智多谋、谦虚谨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借东风、智料华容道、稳摆八阵图、七擒孟获……一个连一个的故事中诸葛亮表现出的非凡智慧看得我热血沸腾,对这位完美的蜀相是崇拜之至。
读《三国演义》除了故事情节的巨大吸引力外,也让我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刘备都会我遇事冷静,礼贤下士,曹操都会我做事要雷厉风行,要大智大勇。
《三国演义》中每位英雄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每个英雄都振憾人心。他们在历史长河上演绎了永不磨灭的英雄事迹。正是这些原本平平凡凡的人物:卖草鞋的刘备、懦夫出身的张飞、推车卖绿豆的关羽,还有隆中种地的诸葛亮等等,他们本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却成就了一段辉煌的丰功伟绩。
不由得,我想起一句话:英雄不论出身,是金子总会发光。要拥有美好的明天,我必须从眼下的努力开始。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2
真好!暑假里,我有大把时间来读好书了。
首先读《三国演义》。书中描写了一些气势磅礴的战争场景,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真是令我回味无穷,爱不释手。最是刻入脑海的人物当属关羽关云长了,他是一位纯爷们,成了我的偶像。
我崇拜他威武强壮的形象。关羽,身长九尺,鬓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手持青龙偃月刀,足跨赤兔千里马。好一个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的“美髯公”!
现在社会,年轻一代人的审美观有些特别,总推崇面若桃花,眼似葡萄,身如拂柳的“仙气”形象,男生也要施粉绣眉,看起来很娘,缺少男子汉应有的阳刚之气。了解了关羽后,我端正了我的审美观,觉得男生就应该有纯爷们的范。身为男生,就应该锻炼好强壮的身体,能吃苦耐劳,不撒娇取宠,有担当。
我崇拜他武艺高强。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大敌当前无所畏惧。啧啧,不愧号称“武圣”啊!
正所谓“没有精钢钻,不揽瓷器活”,关羽之所以如此从容有信心战胜强敌,都是因为他平日里苦心练习武艺,善于学习兵法。我们小学生现在正处在学习阶段,吃够学习的苦才能获得智慧和技能,将来才有机会崭露头角,兼济天下。
我最崇拜的是他多么地忠义。当他被曹操所俘获,勉强答应留下,心里想的却是大哥,当有了大哥的消息,曹操怎么也留不住他。他过五关,斩六将,追随刘备而去。
生而为人,忠字当头。我们要有忠于国家,忠于家庭的信念。想到这,我不免想起国士钟南山,二十年前非典肆虐他六十多岁一马当先,救人民于死神之手;如今新冠猖獗他八十多岁,毅然逆行以身筑起抵挡在死神与人民之间的高墙。还有疫情中、洪水中奋不顾身为了别人拼命的人,他们都是忠义当先的可敬可爱之人。
我还崇拜他有着钢铁的意志。当他中了箭毒时,请华佗刮骨疗伤。他不绑手,不蒙眼,华佗用刀割开皮肉,将骨上箭毒刮去。血呼呼往下流,而他却仍与马良谈笑风生的下棋。这是怎样的铁打的身躯钢铁的意志呀!真爷们!
关羽,就是这样一个武艺高强、义薄云天、有万夫不当之勇、顶天立地的纯爷们。他是我的偶像!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3
从小学三年级起,我特别喜欢看四大名著,尤其是《三国演义》。它讲的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个英雄争夺天下的故事。我看了这本书,真是受益匪浅。
我知道无论是什么时候,智慧是最重要的。要是没有智慧的力量,刘备就不会有强大的势力,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就会杀掉刘备;要是没有智慧的力量,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也难以以少胜多;要是没有智慧的力量,诸葛亮也不能把他的”克星“给活活气死……在现在,一个人如果没有智慧,就会被社会所淘汰,他就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但是相反,一个人要是有智慧,就可以事半功倍,而且会有很多益处。
同时,我也认识到嫉妒别人的危害。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十分嫉妒诸葛亮的才华。他在世时,曾经说过:既生瑜,何生亮。”结果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了,使得一个有用之才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在这个方面,我也有一些亲身体会,那是四年级时的一件事,在一次考试中一个同学的成绩超过了我,我心中就有些嫉妒,和她的关系也渐渐疏远了,结果我在班级上的朋友也渐渐少了,成绩也在“原地踏步”。自从看了这本是后,我改掉了这个毛病。从此以后,我在班上的朋友又多了起来,成绩好了许多。
还有一点,我意识到没有一真诚的心和坦率得人态度是难以交到很多朋友的。《三国演义》中,正是因为刘备的坦率,才收到了张飞和关羽这两位大将。正是因为刘备的真诚,诸葛亮才会帮助刘备争夺天下,要是没有这三位难得的人才,刘备哪会有当时的强大?现在也是如此,一个人有真诚的心,坦率的态度,就会有很多的朋友,就会进步。
智慧是最重要的,嫉妒别人是不好的,要有真诚的心和坦率的态度。这就是我读《三国演义》的感受。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4
读完着一回,我感觉到袁术的失败是必然的。他对议员们说:“吾家四世三公,百姓所归,吾应天顺人,正位九五,尔众人以为何如?”当他遭受到反对时。又以“吾袁姓出于陈。陈乃大舜之后。以土承火,正应其运吾意已决,多言者斩。”我觉得袁术自命不凡,以为自己出生高贵就目中无人,别人对他的劝说怎么也听不进去。他的部下曾劝说过他:“当年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尚且臣服与殷。明公比不上周文王。汉帝也不是殷纣帝怎么可以取代呢?”毕竟忠言逆耳,这是他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袁术,他生于一个高贵的家庭,四世三公,在当时无人能及。且他是嫡出的,在封建社会嫡出的似乎是无比高贵。且一般来说嫡子的地位和待遇都要高于庶子,甚至认为其素质好得多。因此袁术更是目中无人,连自己的哥哥袁绍也不放在眼内了。
曾在书中见过,董卓废立,袁绍另立,袁术自立。其中最蠢的必是袁术了。他在大家都想要当皇帝又不敢挑头的.时候,迫不及待的当了皇帝,这便成为大家的箭靶了。难怪最终他被曹操挫败,想要问孙策借粮的时候,孙策却说:“汝赖吾玉玺,背反汉室,大逆不道!吾方欲加兵问罪,岂肯反助叛贼乎?””此时他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了。
当然袁术也有他过人之处,他曾提出过“举孝廉,除郎中,历职内外”并且曾励精图治过。所以说世上没有一个完全的坏人。
曹操与袁术相比,聪明之处在于他更懂得听取逆耳忠言,他采取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虽然这可能是万里长征中的一小步,但也为成就霸业打下了基础。他坚信有了正义的旗帜就师出有名,也就能克敌制胜,这就叫“兵义者胜”了。且有了经济力量就财大气疏,也就能进退自如,这就叫“守位以财”了。他接受了毛蚧的意见,从而使自身进可攻,退可守了。
我认为能抓紧机遇,顺应民心的便能成为英雄,而不能顺应民心的便只能成为枭雄,甚至枭雄也不如了。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5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叫《三国演义》的小说,这本书深的我的喜爱。
《三国演义》产生于元末明初,是作家罗贯中写的。讲述里汉朝末期,诸侯,纷争兼并,最后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的局面。《三国演义》就是这一史时期的故事。所为三国即魏、蜀、吴三国。
三国演义里有用许多人物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有智有谋,印象最深的是故事《诸葛亮计退五路大军》。故事讲述了魏国司马懿请来了蛮王孟获、潘王轲比能和动物孙权以及魏国大将曹真、蜀国叛将孟达,兵分五路正准备攻打蜀国。
只可惜这一切被诸葛亮很快打听到了,他先派在潘王轲比能国家声望很高,被称为“神武大将军”的马超坚守西平关,潘军一到不敢进攻,自然退去;他又派大将魏延用“疑兵计”,将蛮王孟获迷惑其中,不战自退;然后模仿与叛将孟获有生死之交的李严字给他写了一份信,孟达定会以生病为由不参战,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就把这支兵打败:魏将曹真如果看到蜀兵不出兵,不久定会收兵;至于孙权,诸葛亮派人前往吴国与孙权讲明之间利害。并与其和好。就这样,五路军就都大败了。诸葛亮真是了不起,不费吹灰之力便把这五路大军击败。我真佩服诸葛亮的聪明绝顶,我要向他学习。
《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风云人物,有时间,你也可以仔细看一看!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6
吾身边有一位“操”也。
那天,我和她一起回家。一个人端着一盆水走了出来,好像是没有看见我们一样,径直把水泼了过来。我闪开了,但她却成了落汤鸡。
我正准备冲上去质问一番,却发现自己的手被她给抓住了。她冲我摇了摇头,粲然一笑:“算了吧,她不一定是存心的。就放了她吧。”“好吧。既然你这个当事人发话了,那,就算了吧。”我把她往回家的路上推,“快回家换衣服啦。小心感冒了。”
她,就是我的、有菩萨般心肠的好邻居,沈新月。
我要向二“操”学习。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7
诸葛亮立在桥中间,雾气茫茫,不见水面也不见两岸。
有鱼跃水而出,长数丈。
诸葛亮皱眉看着这座桥,心道:“有如此大鱼,桥下水一定很深。如果使上将把守,敌军必不能入。”
这时有一人穿过雾气,来到诸葛亮面前。此人一身布袍,神仙气概:“这鱼从容戏水,想来应该很快乐——在下庄周,见过武侯”
诸葛亮有些恍惚,依然不失礼节。行礼过后,问道:“先生自对岸来,可知对岸虚实,是否有人驻军?”
“我只是跟着这条鱼来到这里而已,”庄子说着,看向那条巨鱼。那鱼似乎又大了许多,雾气之中,隐约看到鱼的背鳍,有一人高:“鱼乐乎?”
诸葛亮道:“鱼得水,自然快乐。”说着话间眉头依旧紧锁,似乎觉得忘了什么事情。
庄子说:“子非鱼,安知鱼有水而乐?”
(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诸葛亮脑海里忽然出现这句话,他悚然一惊,嘴里无意识的说:“如何不乐?”
“你看,”庄子手一指,那条鱼已经游远,雾气茫茫看不到江面的地方,变得更巨大的鱼似乎凭空在雾中巡游:“这条鱼名为鲲,一日化为大鹏,便要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那时它还得水而乐吗?”
诸葛亮却伸手打断了庄子的话道:“不是图南,是要往北。”
说着诸葛亮就要转身往回走:“待我完成先帝所托,还于旧都,再来与君论鱼。如今我军驻扎五丈原,北伐大业,一刻离不得我…我…”
“我记不得来的路了,先生可愿与我指路?”
庄子叹了一口气:
“诸葛孔明,你既饮了孟婆汤,奈何桥上,如何念念不忘?”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8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对曹操一定认识不少吧!你们一定会说,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疑神疑鬼的反面人物吧!
说到这儿,我只想说:“不!不是这样的!”曹操这样疑神疑鬼,可是全面考虑啊!你想想,曹操的家人远隔千里,也许已经好几年没见面了……要是他出了差错,他有个三长二短,他就再也不能和家人见到面了……如果你和你的家人再也见不到面了,你会怎么想?林俊杰的歌曲《曹操》中唱道:“独自走下长板坡,月光太温柔,曹操不啰嗦,一心要那荆州。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淡薄!……”
每当听MP3听到这儿时,我的脑海中闪过一个画现;曹操在长板坡上独自思索,他也许在考虑,不,是考虑考虑再考虑!他在考虑着他早已拟好的计策是否是万全之策!他这样都是为了和亲人见上一面!当关羽在笑话曹操是“乱世奸雄”时,……唉!关羽根本不了解,不了解曹操的内心世界!不了解曹操是怎么想的!MP3还在播放着,我早已思绪万千。那听了上百遍的音乐还在播放着:“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
按这样说的话,那么,曹操一定也像其它英雄一样,是讲义气,德高望重的人了!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9
三国鼎立,吴、蜀、魏三虎争雄。雄风浩荡间,风霜刀剑严相遇,而我不谈风雨,只谈风云,我依然为三国风云纵歌。“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角筝鸣……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担当生前事,何惧身后评……”
吴国风云周瑜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赤壁江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东风号角擂鼓鸣,半入江风半入云。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潮涨江腾连环船,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火船为盖卿?万里连船齐攻魏,千帐曹营防更慌。东风挡火传捷报,公瑾抚掌须眉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蜀国风云孔明先生为酬三顾初出茅庐,一把羽扇直捣黄龙:要统天下,先取荆州。不畏强敌,火烧新野,然:置之死地而后生。谈笑之中,唇枪已战群儒;抚掌之际,空城计惑敌无数;羽扇轻摇,草船破浪借万箭;衣襟飘飞,高台之上唤东风。你虞尔诈,攀比不了先生足智多谋,精兵百万,更奈何不了先生羽扇踯躅。“出师未捷而身先死”是先生唯一的遗憾。自您归去,孔明灯永照巴蜀大地。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10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各具神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书中虽有这么多众多的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家们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要角色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大加赞赏,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的活灵活现,不禁让我们赞叹。
读完后的第一感觉就是罗贯中不仅文笔好,智慧我想也超乎常人。就先说在他的笔下战场是多么的栩栩如生,读者就像身临其境一样。每个人物描写的都那么饱满,性格非常的突出。例如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其手摇羽扇,运筹帷幄的潇洒形象,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心中“智慧”的代名词……
不过你要是把《三国演义》当成历史书看就大错特错了。历史上实际没有"过五关斩六将"这段故事,这是作者的艺术虚构,其目的是为了表达关羽不辞艰辛千里寻兄的忠贞之节和义勇之慨。尽管"过五关、斩六将"在逻辑上经不起推敲,但它却符合听三国故事而无暇辨别地理方位的广大民众的审美心理,天长日久,"过五关、斩六将"不仅已被人们接受,而且已经成为典故。我们只能说这就是罗贯中的才华吧。
如果问我你喜欢《三国演义》里面的哪个故事?太多了,一下子回答不了吧。但我最喜欢的就是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了。草船借箭:从诸葛亮赶下军令状,就能看出来他绝对是个做事情没有把握是不会尝试的人。我想刘备要是没有诸葛亮,他很肯能战胜不了疑心颇大的曹操。诸葛亮不仅是足智多谋还是个天文学家,要不说人家是神人呢!那我们来说说火烧赤壁吧。我到现在都想不明白,诸葛亮是怎么预测到风向会有变化呢?或许人家比天气预报员还专业吧。
读一遍《三国演义》原着,便有一次收获。我现在的理解都是很浅的,要想真正的品味《三国》,感受《三国》要读很多遍才可以呢。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11
《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人性的五味汤,里面包含了各种人与生俱来的性格:正直、骄傲、诡谲等等,也包含了人的善与恶。比如说吧,关羽就是那正义的化身,他勇猛且充满机智,对任何恶事都进行斗争,也是三国时期最令曹操畏惧的人之一。还有那曹操,他那奸雄的智慧,使他成为了一国霸主。全书从汉末讲到三国末年,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兴起和灭亡。在其中,忠巨义士的殉国,人生的不如意,生与死的交织深深打动了我。
每一颗“将星”的灿烂与衰败,都给这碗汤中撒下了不同的味道。有些苦,有些甜。而我最喜欢的人物,则是那千古盛名的“诸葛亮”。我喜欢这人物的原因并不是他有着天才的智慧,而是他有着泰山般的坚强毅力。“阿斗”,这人物大家都很熟悉吧。他是蜀过的后王,却昏庸无道,贪图享乐,可以说是烂泥敷不上墙的人。如果大家是“诸葛亮”,会不会为刘备托付的这个孤儿竭尽全力呢?我想,这谁也不愿意,谁愿意把烂泥敷上墙呢?这只不过是白费心机。而“诸葛亮”呢?他不像我们那样,而用自己的生命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情意。尽管烂泥敷不上墙,死水成不了活水,他还是用他的生命紧抓着那似乎不存在的希望。在他地一次进攻魏国,胜利遥遥在望时,后住听信谣言,对“诸葛亮”的忠诚产,产生怀疑,将他召了回来,结果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没有责怪任何人,用自己的生命对抗魏国。人算不如天算,到最后,他还是以身殉国了。有些人可能会问:“诸葛亮也太愚蠢了,明知蜀国命不久已,却还进行无谓的反抗,这不是自讨苦吃吗?”但我却不这么认为。他可能明白这一点,但他却一定不会放弃。因为他至少做到“问心无愧”:他不断地进行反抗,尽力地反抗,可能不会成功,但是,他尽力了。
诸葛亮的这一行为让我明白了:贵在尝试,而不在于胜负。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12
——读《三国演义》有感一部《三国演义》从小学二年级读到高中二年级,嚼多了自然更知其味。站在历史舞台的出口回首,那座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舞台有喜剧也有悲剧。人民决定着滚滚历史大潮的流向,合势而行者成为喜剧主人公,反之则出演了悲剧。我想其间最令人痛惜的便是洞悉时势却不得不背势而行的失败者,譬如那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孔明。
卧龙出山前吟过一句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守候在历史舞台风云际会处的他,早已预料到自身的结局么?立志“鹏飞万里”的孔明坚信“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对自己的才华充满自信的他在等待“慧眼”的到来。大雪中,那位靠着点汉室血统而寄人篱下却又不甘平庸的刘备三顾茅庐。玄德固然尚不成气候且稍乏治国大略,却是一个能为孔明提供用武之地的仁君。
于是孔明选择了自己一生事业的君主,羽扇一挥,他述出一段《隆中对》。那实在是“时势造英雄”的一个最完美的典型。他扼住所有的关键:“外联孙权,内修政理”、“赤壁之战”、“智取汉中”、“西和诸戍,南抚夷越”全部落实。至此便是他成功的前半生,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是最好的写照。
于是,诸葛孔明成为一代人杰。
悲剧开始了。汉中与荆州是孔明钳制中原之大螯。然而“关张无命”,那位忠肝义胆却又有许多个性缺陷的关羽“大意失荆州”。这对孔明而言是致命伤。从这时起,《隆中对》的后半部已成泡影,而以蜀汉政权图就霸业、统一中国的可能性也永远失去了。假如荆州不失,蜀汉便不会在彝林之战中大伤国力,孙刘联盟也可能牢固,然后乘曹操之死,“天下有变”之机,从荆州与汉中同时出击——合天下者,必为奇才盖世的诸葛亮了。但历史是那样的无情!汉中失却可再夺,荆州失于魏国亦可再夺,孔明实不放心但又确无他人可谴的荆州守将关云长,偏偏把他失给了令孔明回天无术的东吴。于是,诸葛亮的后半生,在无望中挣扎,他陷入了历史的死角,成为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指挥者。
这一切并不在于他不识时局,恰恰相反,一切尽在他的意料之中。但面对残局,他却不能放弃挣扎。刘备白帝托孤时,那一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话成了孔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他一诺千金——“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他献上了一生,万死不辞。正是刘备及其部下毁了孔明一生功业而留下一摊残局,却又给他冠上一顶无法摘脱的金帽。
于是他上表刘禅:“不伐贼,王业亦亡,唯坐待亡,孰与亡之?”尽管已看到蜀汉必亡,“夙夜忧叹”,他却必须去承担,在没有任何可乘之机的条件下,“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只为,一条理由——“报先帝”!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孔明听到了另一种召唤——两千年来支撑华夏文化的精神强音——大义!意气相投,堪托生死,固是江湖豪士之情怀,而明君一旦相遇,便毕生想报,肝脑涂地,九死不悔,此乃忠贞之节操,将相之风范。现代人难以彻悟中国古代人士感“知遇之恩”,能为一主而死节的忠贞。但在需要君主的时代里,孔子先贤所倡导的忠贞死节是极其崇高和高贵的。孔明用智慧和生命拥抱大义,上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成败固难测,道义实肩荷。孔明隔断对闲云野鹤般隐居生活的怀念,那每每让我泪下的那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唯一的选择。
至此,他写下了后半生。失败了,却成为千古英雄。
孔明壮志未酬,不能说怀才不遇。历史往往是冷静的,有时又是冷酷的。正如司马徽再荐名士是所云:“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站在历史舞台出口的我,只能遥思当年大星陨落、秋风萧索的五丈原,道一句——英雄无命。
历史从一开始就已注定,无法改变。“分久必合”而“合”者并非孔明。然以一代人杰成为千古英雄,忠成大义者,又必数诸葛孔明。
每每合卷,叩问际会的风云,喧嚣的历史舞台,究竟何者为英雄?煮酒论英雄的曹孟德面对韬晦趋身的刘玄德,吐出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他只被人称作“奸雄”,“携民渡江”但在治国大略上稍逊一筹的刘备只可被道作“仁君”。唯有孔明般德才兼备者,方堪号作——英雄。
英雄之于时代,犹如火种之于干柴。时势未必造就英雄,英雄未必得时势,但时代却永远不可没有英雄!任何历史永远都只由人民决定,但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的精神!
站在历史舞台的出口,看孔明,只想道一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篇13
曹操奉命前去保护献帝,战中遇到了徐晃,惜才之心难以掩盖,遇人才不愿放过一个这或许是曹操后来能成功的原因之一。良木择禽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徐晃在满宠的劝说下投靠了曹操。
曹操虽在保护献帝,但恐刘、吕结合起来打他个措手不及,荀彧就出计欲让刘备,吕布反目成仇,曹操好坐收渔翁之利。计划是美好的,现实是不走理想轨道的,刘备不愿做不义之士,欺吕布势穷。张飞直来直去,只想杀了吕布,被备拦下,此次未绝后患,吕布就趁刘备不在城中,守城的张飞大醉之时夺了徐州。张飞悔恨不已,欲拔剑自刎,玄德将其拦下,此时后悔也晚了,本来喝酒是为了壮壮士气,谁也不会想到吕布会趁机反客为主。
待刘备回来之时,前去探望家眷,吕布还假惺惺地说要将徐州还于刘备,若刘备应下了,恐怕又是一场恶战,不过刘备力辞了,反去居于小沛。曹操的计划彻底落空。
吕布确实不义,但乱世中,战场上,能赢的就是好兵,哪管他义不义。战场上哪有敌人会真正变为朋友,就连谈话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说错一句,便可能死无葬身之地。所走的每一步棋都得谨慎再谨慎,下错一步便可能万劫不复。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模板 篇14
三国时期,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国鼎力…到底谁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呢?虽然刘备有诸多贤才相助,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心英勇的赵云,鲁莽勇敢的张飞……但由于他最后的意气用事,也造成了他最后的失败…而曹操虽然没有什么能人异士的相助,但他凭借自己独特的才华,他成为了最后的一个赢家,因为他成功击败了蜀和吴,重新
统一了天下…
从中我也学到了许多,要成大事者,不能总依靠别的人的帮助,而自己却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否则,我们就会和刘备最后的`结局一样,只能悲哀的将自己的愿望寄托给下一代…即使身边有许多人的支持与帮助,但最终也会因为自身的原因,并不能做出什么大的事情来,只能郁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