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读《怀念母亲》有感8篇 怀念母亲的读书感悟,以供借鉴。
读《怀念母亲》有感1
《怀念母亲》一文初读平淡无奇,甚至感觉跳跃性比较大。读过一些相关的作品,了解了写作背景,慢慢走近作者的心灵,再回头去读,渐渐读出了味道。季老学贯中西,文通古今,对如何写散文有自己的独有看法。他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真”就是真实,“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现在,为了自传“只写事实”,他在写此文时尽力取“真”而去“情”,使文章读来显得平淡了。可是文章“平”和“淡”的背后,隐藏了更深的“情”。季老一生埋首躬耕于古文字这片坚硬的土地,开掘出一部部丰厚的典籍,他偶尔到散文这片田里散散步,便留下不少性灵文字。季老一生宁静淡泊,从他的散文中,我们却又读出了一个善感而多情的季羡林。他曾为一茎古藤被砍断而暗自垂泪(《幽径悲剧》),他曾为身边小动物病亡而“内心颤抖”(《老猫》),他曾为异国他乡偶然相识的少年魂牵梦萦(《塔什干的一个男孩子》)……母亲早逝使少小离家的他今生无法膝前尽孝,这成为他“永久的悔”;去国离乡时亲老、妻少、子幼,本以为两年即可回国,却因为战乱被阻留异国他乡──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怎不是他异国十一年中内心深处炽烈的情感?也许,这时候正可以用上那句话:平平淡淡才是真。
学习季老的《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是很有意义的。如何更好地把握这篇文章的特点当然很重要。这篇文章入选教材之后,有多处改动。并不是编者自认为有多高明,原文在《留德十年》中,与前后各篇文章之间有联系,把它选出来作为独立的一篇文章要小学生学习,有必要尽量减少这种联系带来的阅读障碍,此其一;其二,为了便于小学生理解、接受,修改后的.文章头绪也简化了些。但是,即使作了改动,这篇文章相对全册教材中的其他课文来说,还是比较特别。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到季老欧洲十一年中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始终不断,季老在散文中想把这种情感经历表达出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那么,怎么把握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呢?季老就这篇文章说的几句话是不是对我们有启发:同一篇文章,写两个母亲,比较有意思,也比较容易接受。小学生要懂得热爱祖国,懂得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心。
再一次写下这几句话,我仿佛又回到了拜访季老的那个下午。我回想着在病房中安然静坐的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忍不住打开了电脑中存放的照片。老人身穿白色的家居服,静静坐于桌前。桌上,是他常用的水杯、刚摘下的眼镜和我们带去的教材。他右手轻轻抬起,面带微笑,正在说着什么。老人的大半个身子、桌上的书、眼镜、水杯都淋浴在阳光中,看上去是那么温馨。
读《怀念母亲》有感2
她是东方破晓时升起的旭日,她是浩瀚大海中腾跃的巨龙,她是万千世界中灿烂的红霞,她的名字叫“中国”,她的.身份是“母亲”。
《怀念母亲》有一股浓郁的“爱国、爱母”情怀,作者季羡林从小缺少母爱的关怀,在母亲弃养后,悲痛欲绝,悔恨不已。离开祖国母亲,到德国哥廷根留学后,在他浓郁的想念中,增添了对祖国母亲的想念。
从小到大,我离开母亲不超过一星期,更别提离开祖国了。小时候,我想去经济发达的美国,我想去热情似火的非洲,我想去浪漫的法国。可我忘了,我身处的中国,正是无数外国人所神往之地。这是每一个华人的骄傲!我的祖国母亲,他孕育了十四亿中华儿女,作为母亲,他无怨无悔,而我们在她的怀抱中,一点点长大,当你长大后,请记住,你脚下踩着的土地叫—中国!
不用记住太多,只需要记得,她的名字叫“中国”,她的身份是“母亲”。
读《怀念母亲》有感3
今天,我学习了《怀念母亲》一课,课文内容生动,有趣又真实,充分的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无比怀念。里面的课文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打动了同学们的心,打动了老师的心。老师在朗读课文时我看到了,看到了老师的眼睛红了,湿润了,我的眼泪也一直在眼眶了打转,也许是我们想到自己的母亲了吧。
是啊!谁看了这句子,心能不动摇吗?文中最为打动我的句子是“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季羡林老先生他从小就离开母亲出外求学,也能把学习学的那么的好,更何况我们是每天都见得到妈妈的。
从小在母亲的身边,被她的母爱包围着,一天又一天的成长着,可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与母亲斗嘴,吵架。每一次想到的只有自己,没有一次想过母亲。每吵一次,母亲的心就像被刀割了一下。虽然我们看到的只是母亲那凶巴巴的脸,可你认真的看一看母亲的眼睛,认真的看她的眼神有没有闪过一丝的悲伤,一丝对我们的失望,一丝对我们的无奈。
记住,母亲虽然对我们啰哩八嗦的,那是为我们好。
我的`母亲她每天都骂我,我老是和吵。现在静下心来想想为什么要骂我,情有可原的。我为我的母亲做了一首小诗,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
《致母亲》
妈妈,你辛苦了
感谢您这11年来对我的养育之恩
感谢您这11年来对我无微不至的爱
感谢您这11年来对我所付出的,所作出的
感谢您这11年来对我所给出的青春
是您,给予我们生命
岁月悠悠
眨眼间10年过去了
您把您的青春献给我们
我们成长了,你的青春却流失了
我生病时
是您日以继夜的在我床边看着我
默默的流泪
我遇到挫折时
是您耐心的为我讲道理
您就是我人生中最明亮的一盏灯
照耀着我人生迷惘方向
您的伟大 凝结了我的血肉
您的伟大 塑造了我的灵魂
您的一生 是一次爱的航行
母爱如水
在那淡淡的液体中
母爱如阳光
洒在身上无色无味
母爱其实很简单
就在那举手投足间
似春雨如怀,润物细无声。
在这我对所有的同学们说:母爱是无价的,请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在这我对所有的母亲们说:感谢您,您让这片土地繁荣,您辛苦了!
读《怀念母亲》有感4
今天,我们随着刘老师学习了一篇优美的文章――《怀念母亲》。其中,“我的祖国母亲,我也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感受到季羡林老先生对祖国的思念,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季羡林每天都记挂着母亲。
我从中真切的感受到了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位爱国的人,他做梦都梦见母亲和祖国母亲。季羡林老先生与祖国母亲产生了一种密不可分的亲情。季羡林老先生第一次离开祖国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她和故乡的朋友,想起了和朋友往日的甜蜜时光,想起了在母亲怀抱下欢快的.时光。文章中“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季羡林先生当时思念母亲的情感,爱国的情怀。我还从“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从中我感受到季羡林是一个母爱不全的人,是一个灵魂不全的人。季羡林在欧洲的十一年里,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母亲,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中煎熬……
读了《怀念母亲》我知道我们一定要爱我们的母亲,要像季羡林老先生爱自己的母亲一样。否则,以后会后悔无穷。今天,我想对母亲说:“您永远是我的母亲,是我生活的希望。”
读《怀念母亲》有感5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季老就是这样一个人,六岁离开母亲,大二之时母亲离自己而远去,年轻时就失去母爱。这种思念母亲的'亲情,难以用语言去表达。他回忆小时候吃月饼时,母亲用粮食去换几个月饼给他吃而母亲却吃“红的”。当时家里极困难,鲁西北那地方就是他故乡。于是他写一篇文章<<赋得永久得悔》来追念母亲。上面有句话“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带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从这段语言中可以看到季老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由此我想到现在我母亲也不识字,生活比季老母亲好也应该好好得孝敬。让母亲生活得有滋有味,尽一个做儿子得孝心。我正在努力,在不断的努力。
读《怀念母亲》有感6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这个假期,我读了《怀念母亲》,感受到了季羡林先生失去母亲时的悲痛和在现实中对母亲的想念。
在《我的女房东》中,作者用文字描绘了一个平常的德国妇女,她相貌很平常,衣着很平常,谈吐很平常,总之她平常的.都不用别人提防。但她却对季羡林先生象对自己的儿子一样,关心他,每天还把她做的事详细“汇报”一遍。所以她在作者眼中,她就是不收费的“义务教员”,也是关心他的另一个“母亲”。
读《怀念母亲》有感7
案头摆放了几本季老的散文集,其中一本的封面上,慈眉善目的季老坐在桌前微笑着。
这微笑总是让我想起几天前的拜访。那个下午,季老也是这样坐在桌前,几缕斜阳洒在老人的肩头、桌上,老人轻轻打着手势娓娓而谈。其实,我们并不忍心问过多需要动脑筋的问题,老人毕竟已届耄耋之年,而且正在医院修养。而难得的是,老人听力甚佳,思路清晰,说着话常有笑意漾在眉梢嘴角,谈话兴致也很好。
我们的谈话内容离不开教材与教学,也谈到了季老新近入选教材的文章。季老的'《怀念母亲》一文被选入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翻阅着教材,季老说教材编写者对入选文章进行修改是必要的。就《怀念母亲》,他只说了几句话,同一篇文章,写两个母亲,比较有意思,也比较容易接受。小学生要懂得热爱祖国,懂得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心。
读《怀念母亲》有感8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在季羡林梦里出现的母亲是生身母亲也是祖国母亲。季羡林在读大学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那时母亲年仅四十几岁,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对季羡林来说是个极大的打击。后来季羡林出国留学期间,他觉得自己好孤独,一遍遍怀念祖国母亲,同时埋头学术研究,从不敢懈怠。
季羡林对母亲充满深深的愧疚,他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热爱,使我真的很感动。我记得文中有一段话:他的房东激动地说今晚我儿子要回来。应该会在最后那趟车赶回来。我猜季羡林一定会想:母亲在世时也一定这么期待我回家吧?然后又把最好吃的留给我,那时候的我应该只顾着吃东西,连一眼都没有看母亲,都不管母亲有没有吃过。看着房东阿姨在门口张望等待儿子,季羡林肯定很羡慕房东的儿子,因为他说那一刻很想哭。季羡林感觉自己已经辜负了生身母亲,再不能辜负祖国母亲了,所以他穷尽一生都在努力学习、努力工作。
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对母亲的爱就是两个字怀念,它使我想起了另一篇文章《一小口的差距》,一道美味的食品,有人只尝过一小口就给另一个人吃;有人吃到只剩下一小口才给另一个人吃,这是谁和谁? 孝与不孝的区别,其实就差这一小口。
季羡林让我懂得了要珍惜母亲对我们的爱,也教会了我如何去热爱祖国母亲现在努力学习,将来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