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先进典型人物事迹材料3篇 部队先进典型事迹材料,供大家赏析。
先进典型人物事迹材料1
许张氏,女,汉族,1916年4月生,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西关社区居民。
她没有坚实的臂膀,却四十年如一日为瘫痪儿子延续生命;她家庭贫困,却回绝了10万元的爱心捐款。许张氏,一位连名字都没有的97岁老人,用自己的坚持和无私书写着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
因为生在旧社会,17岁时嫁给了同村的许奎元,人们就叫她许张氏。40年前,小儿子许全意不幸患上精神病,连家人都不认识,全家倾其所有为其治病,使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从那时起,许张氏就衣不解带地照顾儿子。1990年,老伴去世,年过七旬的许张氏只能独自担起照顾儿子的重任。1994年,许全意病情恶化完全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此时,许张氏的其他子女都各有家庭,生活都不宽裕。体恤儿女的许张氏硬是咬着牙自己坚持照顾许全意,喂饭、喂药、洗澡、端便盆等都是许张氏自己动手去做。有时许张氏累得不想动,但是一想到儿子没吃上口热饭,心里就难受起来。每一天晚上,老人都要起身好几次,看看儿子冷不冷、热不热,有没有尿床。儿子的头发、胡子都是她亲手修剪。老人如今已是白发苍苍,腰背累得深深地弯了下去。病床上的许全意虽然瘦弱,但身上干干净净,没有一点褥疮,双眼有神。虽然不能言语,但会用眼神与母亲交流,完全没有久病之人的那种木讷。
“二哥是我母亲的全部,她也不愿意拖累我们,我们想搭把手都不允许,更别说把二哥接到家里照顾了。”女儿许长荣说。许张氏说:“为了孩子,我要好好活着,活着一天就要照顾孩子一天。”也以前有人提议出资帮忙许奶奶的小儿子住进福利院,减轻老人的负担,让她安享晚年,但被许张氏一口回绝了。老人认为福利院的护理人员虽然不错,但自己在家里亲自照顾儿子就应更好些,她不愿意儿子受任何委屈。“我活一天,就带着他一天。”老人眼神格外坚毅。
虽然家境贫困,许张氏却有自己的原则,好心人送来的钱物一概不要。上海的一家企业老总在微博上看到许张氏的故事后,派安徽分公司的工作人员送来10万元爱心捐款,但老人婉拒了。当地民政部门为老人和她的小儿子分别办理了低保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这让许奶奶每当和人聊天时,总是不忘念叨几句感谢的话:“给政府添负担了,共产党好啊!”
许张氏荣获第三届安徽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先进典型人物事迹材料2
19xx年—19xx年就读于大学物理系,曾任学生会主席,因思想上进,品学兼优,表现突出,98年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2014年7月毕业被招聘到大连开发区一中工作至今。
工作至今已六年半,几乎是六年半如一日,谦虚好学,踏实肯干,工作从早至晚不辞辛苦,从不抱怨,工作和付出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不怕困难,顽强上进,志在有为,对进步和成长的追求也逐渐成为工作乐趣和境界的一种内在的源动力。
自他参加工作以来,便一直做班主任工作、兼物理学科教学。在班主任工作上,有章有法、有严有爱、有情有理、有声有色、有威有信。对家长不吃请、不受礼,对学生不讽刺、不歧视、不体罚,视工作和学生为自己生命的几乎全部。无论教育、教学工作都事事做榜样,处处做示范。深受学生喜爱、家长好评、学校满意、社会认可。每带一个新的班级以及一个班级的不同阶段,总是勤研究善学习爱思考不守旧,班级风气之端正,关系之融洽,特色之鲜明,成绩之突出,不仅仅是树立了一面班主任及班级工作的旗帜,更重要的是作出了“教书育人”最根本的贡献。所带班级也多次受到市、区、校级嘉奖。99年他送第一届高三毕业班就结出“清华”之花,一本率超过70%,二本率100%。为此,受到金港新区(即大连开发区)嘉奖,被授予“大连金港新区99高考特殊贡献奖”、“大连金港新区优秀教师”。2014年又送走一届高三,因表现突出第二次被评为区优秀教师。
99年11月,进入学校领导班子,任团委副书记,主持团委工作;00-01学年度,兼任政教处副主任,主持政教处工作半年多;02年7月,被任命为一中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主持政教处和团委工作。能够达到学校对班子的要求:吃苦、受累、受委屈;很好的发挥了学校班子成员的三大作用:榜样作用、服务作用、领导作用。
主持团委工作,研究升旗仪式活动的特点及其重要作用和意义,结合学校的实际及发展要求,提出由处室、教研组、班级轮流承办,形式及内容均不限定,但要体现出“五性”:针对性、思想性、教育性、创新性、文学性。使得一中升旗仪式活动的质量、效果及特色达到一个高度。办《紫薇正开》校刊,组建“黑山文学社”、发行《黑山文学》社刊,展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搭建了培养并发展学生特长的舞台,浓厚了学校的文化氛围,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领导校学生会,打造了一中精品社团:校刊编辑部、文学社、广播站、电视台、棋社、书画社、球类俱乐部、乐队等,使得一中的文化及文体活动丰富多彩,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真正要求,也为一中两年一届的“百名特长人才评选活动”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舞台。
主持政教和团委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标准更高;眼界更宽、思路更广;空间更大,成绩更突出。偌大一个学校,卫生环境无比洁净,秩序也井然;搞文化环境建设、百名特长人才评选,使得一中成为真正搞文化和教育的神圣领土;举办并承办各种大型活动:开学典礼暨教师节文艺演出、校园文化活动月、元旦联欢及颁奖大会、大连市“开发区一中杯”局直属高中合唱比赛等,通过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并树立标准和榜样,教育全校,气魄大、品位高、效果好。领导的音、体、美教研组承办的活动、参加的比赛也是有声有色:大连市一年一度的篮球赛、田径运动会、足球赛在重点高中组02年摘得两金一银,合唱比赛均获市、区金奖。为此一中获得02年“大连市校园环境艺术化先进单位”、“大连市中小学大课间操窗口单位”、“大连市学校卫生工作优秀单位”三项殊荣。在大连市中小学校中,同时获得这三项殊荣的学校仅有三所。所做的工作,不仅为一中实施强校战略奠定了一定基础、提供了部分保障,同时也为一中02年末顺利通过“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比验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虽承担了学校较多较重要的部分教育、教学工作并作出了一些成绩,但从不言功、请功,总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并且还为自己做得不够、不好而自责。工作作风上讲配合、讲胸怀、讲境界、讲完成、讲作为。谦虚谨慎,乐于助人,与人友善,和同事关系融洽。为此,01年被评为大连市优秀团干部、大连开发区青年文明标兵。
以上这些工作的承担、成绩的取得都源于同志对教育事业的一种责任、一份使命、一种热爱、一份忠诚。所以他爱工作、爱学生、爱学习、爱生活;所以能吃苦、受累、受委屈;所以健康、顽强、讲情讲义讲感恩。他经常以感恩的心情看待工作、环境及周围的人和事,他感谢党、感谢开发区、感谢宋振镇校长、感谢一中:培养了他,给了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机会;他感恩父母、师长和同学、亲友,也感谢同事、学生、家长以及所有关心和帮助他的人。也正因为这样,所以他获得了前进的不竭动力,并将不断努力,准备作出更大的成绩来回报生命难得的关爱与偏得。同志默默在一中平凡的岗位上做一中的不平凡者,这难道不是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在一中以及他个人身上真实的写照吗?
先进典型人物事迹材料3
张桂梅创办女子高中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众多适龄失学女孩的上学问题,帮助她们走出闭塞的村落,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青春和梦想。可当无法保障学生安全的时候,何谈追逐梦想?
对此,为保障新招收100名学生的安全,张桂梅便带着全校的女老师和学生一起走进了教室,利用桌椅晚上搭成简易“宿舍”,白天教学,晚上休息。同时,又安排学校里的男老师在教学楼的楼梯间搭起“木板床”,轮流值守校园安全工作,全体教师为学生筑起了安全保障第一关。
当张桂梅决心要创办女子高中之时,便知其一路坎坷,在这样的环境里,全校仅有的17名教职员工中有9名相继辞职离开,100名学生有6名提出转学,这些情况让创办女子高中初期本就步履维艰的张桂梅更是雪上加霜。
只招收贫困家庭女孩?免除学杂费的办学制度?女子高中能否办得下去?面对社会上的质疑声,张桂梅鼓励大家:“留下的8名老师中有6名共产党员,只要党员在阵地就在,女子高中这块教育扶贫阵地一定守得住。”
张桂梅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所以,即使遇到再多的挫折,她也没有放弃建立女子中学的决心。
20xx年9月,在张桂梅老师的不懈努力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下,全国惟一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华坪女子中学终于顺利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