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10篇

时间:2024-04-03 14:41:34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读书笔记10篇,欢迎参阅。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10篇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1

  朋友问我:“在看什么书?”我说:“《青铜葵花》”。他说:“这是一个忧郁的故事苦难的故事。”我一时语塞。我不觉得这是关于苦难的,读起来时多么地优美,多么地富有诗意,多么地让人感觉温馨啊。然而,细一品味,每一个片段都关乎苦难,每一个片段都让含着泪微笑……

  当青铜为了让葵花读书,设下小小的骗局,毅然放弃了自己对书本的渴望时;当青铜为了满足葵花拍一张照片的愿望,最后卖掉了最后的一双穿在自己脚上的芦花鞋,光着脚丫在雪地上飞奔时;当青铜在芦苇丛中努力地捕捉萤火虫,然后把它们放在南瓜花里给做作业的葵花照明的时候,他可清楚这就是苦难?

  当葵花戴上了青铜为她精心制作的冰项链,看到奇幻的五彩的光芒闪烁时;当葵花微笑着喝下哥哥用一个下午捕得的野鸭,品尝着难得的美味时;当葵花从江南捡银杏回来,看到岸上她那熟悉的纸灯笼时,她可知道这就是苦难?

  那美丽的萤火虫灯,那闪亮的冰项链,那夜复一夜亮起的纸灯笼,是爱,使这所有的苦难变得诗意,使这原本苦涩的泪水化为了甜甜的微笑,让所有的读者在叹息命运的不公时,忍不住把心也变得柔软,变得澄澈透明。

  奶奶,走了。那个慈祥的,永远干干净净的奶奶,临走之前,用她用即将枯竭的生命为两个孩子采摘着世界上最美丽的棉花,她要让这两个孩子的冬天不再寒冷。这个在苦难中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却从不曾向苦难低下头,卖掉了耳环,卖掉了戒指,只为了这两个孩子,这个家……

  牛儿,也走了。那只陪伴着这一家度过一个又一个苦难的牛儿,那只曾陪着青铜葵花一起长大,驮着葵花无数次地走在上学路上的牛儿,那只默默聆听青铜的寂寞与无声地诉说的牛儿,也走了……

  葵花,也走了。在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中,在大麦地渐渐长大,与大麦地融为一体的葵花,也走了。在大人们设计好了的好意中,在大人们规划好了的`未来中,葵花的快乐葵花的幸福,被夺走了。

  青铜,再一次回归了寂寞与孤独。没有了牛儿的陪伴,没有的奶奶的抚慰,没有了葵花的相伴。他在那高高的草垛之上,望不到遥远的城市,心中的思念沉沉地积淀,那一声爆发而出的“葵花——”让所有的人哽咽泪下……

  于是,诗意的苦难在将泪水中延续,然而泪水这次却无法再化为微笑……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2

  这个由人组成的社会上,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家事、背景、资质、境遇等等都在社会上出任一个角色,给自己订立一个位置、一个生活方式、一种幸福的方式,然后就做着,最好能乐在其中,从而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这就是大多数人的人生的意义吧。

  当我们拥有一个温暖但规则的环境,我们可能会腻味,就象对甜蜜的食物。从而想追求些放任、改变的东西,没有规则框框的东西,让心性放任表达的东西——所以,我们有文学、有艺术、有唱歌跳舞电影电视等等精神食粮。就象风筝,放出去了还是要回来的,必定我们是人,人有基本需要,如果你不循规蹈矩地做你该做的事情,你就可能失去最基本的生活,比如吃、穿、住、配偶、孩子等等,这些个东西平时你不会太在意,但一旦失去却是真的不行。

  的确,这个社会有极少数对基本需求完全漠然的神一般的人物,相信这类人物跟常人有本质的差别,天生的差别。他们负责牺牲自己的常人幸福,创造杰出的精神食粮,这样大众的人生就不会太过贫乏。

  比如艺术家,与常人思维不同,他们有强烈想表达的东西,但又困扰于自己的人的.肉身需求:“叫我来说吧。我猜想你是这样一种情况。一连几个月你脑子里一直不想这件事,你甚至可以使自己相信,你同这件事已经彻底绝缘了。你为自己获得了自由而高兴,你觉得终于成为自己灵魂的主人了。你好象昂首于星斗中漫步。但是突然间,你忍受不住了。你发觉你的双脚从来就没有从污泥里拔出过。你现在想索性全身躺在烂泥塘里翻滚。于是你就去找一个女人,一个粗野、低贱、俗不可耐的女人,一个性感毕露令人嫌恶的畜类般的女人。你象一个野兽似地扑到她身上。你拼命往肚里灌酒,你憎恨自己,简直快要发疯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艺术家脱离寻常越多,艺术成就越高。所以,大凡成就卓越的艺术家都是精神病,如画家梵高、音乐家舒曼。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说过:“所有杰作都出自精神病患者之手。”总之,天才异于常人,他们过着疯狂的日子,创作出疯狂的作品。

  天才或常人,各自选择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各得其所。毛姆大概是把艺术比做月亮,把常人生活比做六便士,文中有对画家的前妻、儿子世俗行为的讽刺挖苦,其实我觉得大可不必,画家为了艺术不再是人,成为神,而那些妻子、儿子还是人。没有、也不应该有什么道德对错之分。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3

  一八四五年春天,有一位年轻人,他放弃了繁华的城市生活,在来到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畔的丛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田园。他想以此来证明,人可以生活的更简朴、更从容,不必为追求物质文明的发达而放弃人为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他在湖边完成了他对自身深度的“衡量”,这本书便是对自己闲云野鹤般离群索居的生活的写实描写。这个人就是流传后世的梭罗。

  当时,许多人对梭罗的行为不能理解,对他书里的思想更不能去认同。而在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拾这本尘封已久的书时,心灵却获得了超乎寻常的宁静。在静静的长夜读着它,犹如倾听一首悠远古朴的田园曲,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了梭罗的恬静而雅致的生活,以及他的书中所包含的的丰富意蕴。

  有人说过,《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的'确,有许多共同的东西是每一个读到它的人都能体会到的:它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独独这一点,在资本主义文明时期都将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情操!梭罗的生活是如此原始而又真诚!

  “不需要多余的款待,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顺其自然,最崇高的心灵,最能怡然自得。”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这些话似乎在我心底蕴藏了千百年,直到这一天,当我读到《瓦尔登湖》时,才喊出了我的声音,这最真挚的渴望!

  在现代文明覆盖整个地球的时代,没有了那一片土地足以让我们远离尘嚣,没有了哪一方净土足以安放我们疲惫的身心,我们不能够像梭罗那样去体味孤寂的山林生活,瓦尔登湖已经永远的消失,虽然如此,我们仍有希望改变纷繁喧嚣的世界,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阻碍我们在自己的内心里建造一泓清澈的瓦尔登湖,这个时刻都能让心灵得到淘涤的所在。

  心底的声音在呼喊:停下来,作为最后的归宿,在那里做一名樵夫舟子、山野农人,然后,就这样,慢慢地老去……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4

  平凡的人生,惊险不断的命运;质朴的爱情,意想不到的苦难。史铁生的一生是惨淡的,双腿瘫痪,疾病缠身。但面对命运的玩笑,他是那样理智,直面命运的挑战。他那调侃的言语,让人觉得这仿佛不是一个身患残疾的人,而是一个在体验生活的,体验病情也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断随笔,篇幅很长,但语言通俗易懂,仿佛在和我们面对面的交流,用一位长者的身份教导我们怎么面对人生、苦难、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字字珠玑,平易而又精辟,朴实又鲜活跳动,充满着智慧与哲理。史铁生有严重的残疾,但他坚持写作,在他三天一次透析的痛苦煎熬中,他还是完成了这部著作。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对于我们来说,小小的挫折就足以让我们身心俱挫,疲惫不堪。感叹命运的不公,叹息生活的不堪。史铁生在开始就谈到了命运,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他将人生命运比作是一场戏剧,而我们都是其中的演员,每个人扮演的角色都是不一样的,也就拥有不一样的命运。如果每个人都是好的人生,亦或是坏的人生,那岂不是都是一样的了吗?我们不必要去过度叹息别人悲惨的人生,也不必去羡慕嫉妒甚至愤恨别人美好的命运。上帝是公平的。就像史铁生自己说的一样?他虽然剥夺了我奔跑的权力却让我与生命的'真谛更接近,这就是为什么盲人的听觉总比一般人的灵敏,我们必须要承认人生的差距,直面自己的人生,抛弃埋怨,放弃逃避,用心去寻找属于自己人生路上的风景,不要因为他人延误自己美好的风景,哪怕是暴风雨中的枯枝烂草,也值得我。驻足留念。我觉得这才是人生。

  没有谁比从未遇到过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因为他从未有机会检验自己的能力。塞涅卡的这句话与史铁生当时的心境有着类似之处。史铁生在书中写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他面对生活是豁达坦然的。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无敌,多么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一个身患残疾的人把人生的许多哲理问题阐释得那样简单明了,而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都无法把人生的意义想得透彻,每天都在怨声载道的,这是多么的惭愧。我无法想象一个身患严重残疾的人面对自己需要多大的勇气,但看到史铁生那些轻松而又充满调侃的语句,死不过是某一个信号的中断,它‘轻轻地走’,正如它还会‘轻轻地来’。我意识到有些人是将生病当成一种人生的体验,将死亡当成一种超越。用乐观的心态去对待苦难,去诠释生命的意义。也许这不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能做到的。史铁生认为我们应该去包含苦难的世界,这又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境界,接受自己的苦难已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更别说包含。但他可以。他可以用微笑面对自己的身体和人生。甚至觉得苦难让他拾起自己的信心。他在书中提到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这是信心的原则,不可稍有变动。他是自信的,他意识到人生就是布满陷阱的,只要你对生活的希望不灭你就有能力化解苦难。我原本认为每个人对苦难的认识应该都是抑郁悲伤的,但是这里的苦难却像是拥有魔力的神棒,苦难是用来唤醒我们对生活的勇气的,带给我们希望的,这是让我惊讶的,也是让我惊奇的,更是让我对史铁生充满了仰慕。

  在书中,史铁生认为当人生无法被改变时,我们应该寻求爱。爱是一个神圣的词。爱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爱之永恒的激越,在于每一个?我?都是孤独。爱也许只是某一刻莫名的思念,也许只是远远地相望,也许只是默默地陪伴。就像泰戈尔的一句话:总会发生些情愿与不情愿、知道与不知道、清醒与迷误的那种痛苦与幸福的事儿。但如果心里存在虔诚情感,那么在痛苦中也会得到安宁。现在很多小情侣整天呆在一起,并且强烈要求对方眼中只有自己一个人,并且要时时刻刻想着自己。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呆在一起久了的依赖,并不是真正的爱。爱是一种情感,一种心意,也许两个人在一起吵吵闹闹,但是分开了又互相思念对方。史铁生认为爱的情感包括喜欢,包括爱护、尊敬和控制不住,除此之外还有最要紧的一项:敞开。互相敞开心魂,为爱所独具。爱也许是一种为了爱护对方而甘愿牺牲的精神。也许就只是陪伴着你度过人生最难过的那段岁月。他认为敞开心扉最为重要,可以告诉对方你此刻的痛苦与开心,哪怕是哭泣悲伤。以前我以为爱到一定程度就是结婚,但现在看来我是错了,也许不需要婚姻,那也是一种爱。哪怕是忘记,那也是爱。《病隙碎笔》是一部哲学,是史铁生用灵魂书写的,读这本书就像在读他的内心,善良的、虔诚的、平易近人而又复函哲理的语句,让我感受到苦难也是一种幸福,命运是不接受挑战的。我们每天都会为一些事情烦恼伤心,但是我们要学会知足,史铁生是悲惨的,但是他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和事业,我们更应该知足,因为我们拥有健全的身体。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5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

  我看过的书不太多,印象比较深刻,对自己思想有过强烈震撼的则就更少了,其中就有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和周国平《人与永恒》。这两本书都是09年初读到,前者相对更易懂,当时也算是勉强能读得懂,后者哲理性强些,稍有些生涩难懂,至今还没读完,在床边的某个角落躺着。

  如果你喜欢了一位偶像,请你一定要为他写一些文字。对于喜欢的作家,我想我们更应该写点东西吧。于是便有了这些文字。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大家应该不陌生,我们这一代人高中语文课本中一定都读到过,而且我们之中很多人是通过这篇散文认识了地坛,而提到地坛,我们也往往会想到史铁生。这篇文章也支撑了史铁生在散文文学上的地位,也更加坚定了史铁生写作的信念,于是有了后来的《病隙碎笔》。

  职业是患病,业余才是写作,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调侃自己。《病隙碎笔》是哲学性的散文,是一个思想者思索的过程,通篇无题,与残疾并无太大干系。所有的文字主要源自一个健康的灵魂对生命的困惑与痛苦的探索,源自一个思想者对人生基本命题的哲学思考与辩析。史铁生是一个完全靠自己的觉悟修养自己品行的人,他一直是在寻找答案,他穷尽自己的一生去思索人生,他不能行走,但他是思想的行者。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早看透了生死,置之度外,他坚持活下去就是为了寻找活着的信念。为活着而思索,为思索而活着。

  关于史铁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作家笔下对他的文字和他本人的敬畏与推崇。周国平后来为《病隙碎笔》作的序曾写道:

  三年前,在轮椅上坐了三十个年头的史铁生,生活中没有出现奇迹,反而又有新的灾难降临。

  关于残疾,史铁生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在此意义上,残疾是与生俱来的,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这样。看到人所必有的不能和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看到并且接受人所必有的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但智慧并不止于此。如果只是忍受,没有拯救,或者只是超脱,没有超越,智慧就会沦为冷漠的犬儒主义。

  《病隙碎笔》中有许多对于信仰的思考,皆发人深省。一句点睛的话是:"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察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完满不可一日而达到,超越永无止境,彼岸永远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续。所以,史铁生说:"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这条路没有一个终于能够到达的目的地,但并非没有目标,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标存在的证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证明。物质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实现要用外在的可见的事实来证明,精神理想的实现方式只能是内在的心灵境界。所以,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对于"职业是患病,业余才写作"的史铁生,如果说这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和疾病斗争,我想他一定赢了。

  命若琴弦,终成绝响。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史铁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史先生一路走好。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6

  《靠自己去成功》是刘墉专门写给女儿的书,在这本书中,刘墉和女儿真是无所不谈,小到吃饭、穿衣,大到人生、世界……鲜活的语言、平常的故事以及巧妙溶于其中的哲理,读来颇具兴味。而绵藏其中的是父亲对女儿成长的良苦用心和一份沉甸甸的希冀:不要等成功来敲你的门,要靠自己去成功。

  这本书记录的大都是作者与女儿之间琐碎的小事,然而在这一件件事的背后,刘墉发掘出深刻的道理。他的`文章就是这样从平实之中显现出深刻的哲理,教女深省,教女奋进。

  刘墉很懂得“避而后谈”。 在“谈独立”这一章节中,作者列举了女儿依赖父母成性的事。在叙述中不难发现,父亲并未因此与女儿发生正面冲突,每次都是以女儿的讲“理”收场。在文后,作者提出了“女大应独立”的观点。作者从理论、事实着手,反驳女儿那所谓的“理”。作者的处理方式既起到了告诫女儿的作用,又避免了父女之间的争端。这种先退后进,以理服人的“战术”可以说百战不殆。

  刘墉还懂得“换位思考”。 父女之间存在的所谓的“代沟”是由于他们人生阅历、生活背景的迥异造成的。然而在“谈穿着”里,作者并为因“代沟”而与儿女发生口角。无论是女儿的“露脐装”,还是儿子的“耳环”,作者都是以玩笑待之。仔细品读,在这玩笑中也蕴涵着作父亲的一种态度。这样的玩笑不会激起儿女的逆反心理,也同样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如此以来,本来的一场“代沟战”就覆灭在愉悦的气氛中了。文中,作者曾站在儿女的角度分析“潮流”这个敏感的话题,他一直表示理解、通融。作者冷静的思考、多角度的分析淡化了矛盾,解决了关键问题。“换位思考”帮助他了解儿女、走近儿女。 ……

  教育是一门艺术,刘墉用自己精辟的文字、独特的处世态度诠释了这门困扰着许多师长的艺术。《靠自己去成功》闪耀着爱与智慧的光辉,是一本能给予我们深刻思考和感悟的好书。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7

  在短短的几天的时间里我认识了一位勇敢的男孩——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一岁就失去了父母。于是被被寄养在姨父姨妈家,但他却受尽了他们的欺凌度过了漫长的十年。就在他将近十一岁的时候他的命运发生了扭转——他将要去霍格沃茨学校学习魔法。

  在前往霍格沃茨学校的途中哈利波特认识了两位他最最好的伙伴,罗恩和赫敏。他们互相帮忙,每天都形影不离。哈利波特一到霍格沃茨学校就得到了他在姨父姨妈家所得不到的尊重。可马尔福却视他为敌人,每次都要跟他对着干。

  在魔法学校里,哈利波特和他的伙伴们知道了魔法石的秘密,也知道了杀害他父母的仇人——伏地魔。于是哈利波特便决心要找到魔法石,让伏地魔没有任何机会。即使他们学会了许多魔法,但是还是不能跟伏地魔相比,于是哈利波特和他的伙伴们认真练好魔法。

  在一次魔法课上,马尔福拿走了罗恩最心爱的小水晶球,哈里波特为了能拿回来,用它的飞天扫把夺回了水晶球。而他那熟练的飞行本领让米勒娃·麦格目瞪口呆,一个刚学习魔法的人居然能这么娴熟。于是便决定让他参加学校“魁地奇”比赛。哈里波特在比赛中带着他心爱的飞天扫帚“光轮20xx”赢得了这场比赛。

  哈里罗恩和赫敏认真的寻找着线索,希望能早日找到魔法石。但在寻找的.过程中不算顺利,经常会遇到麻烦。但哈里的爸爸送了哈里一件隐形衣。这件隐形衣可帮了他们许多忙呢。最终,他们发现了伏地魔的仆人,也找到了魔法石,并再一次打败了伏地魔……

  就这样一个学期过去了,哈利波特又要回到姨夫姨妈家了,他舍不得霍格沃茨里的每一个人,他期盼着下个学期的到来,但下个学期会发生什么事谁也不知道……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觉得魔法真的好神奇,真希望我也能学会魔法。而且哈利波特让我知道了什么叫正义,什么叫邪恶,并且我们应该都充满着一个善良的心来对待每一件事情……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8

  跟岗培训期间,宋老师送给我们的书中有一本是《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我如获至宝。

  读《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是让人愉快的,其中我最受启发的是钱梦龙老师的导读艺术部分,即全书的第一部分。

  在理论与实践上,钱先生都展现出一副 “举重若轻,行云流水”的姿态,真让人神往。 钱先生是一个在语文教学上有大抱负的人,经过孜孜以求的努力,经过寂寞与痛苦,他终于达到了一种高度——“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正如武林高手,轻轻一措手,实已蕴涵深厚内力,能将理论与实践如此出色地结合,确实让人叹服。

  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结果,但对学生的影响都是终生的。一件件事例,一遍遍反思自省,也使我对教师的责任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语文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更应该重视对学生心灵上的关怀,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怀,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尊重天性,尊重人格,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激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获得充分发展,让心灵之花充分地绽放。

  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是如此之快,我们教师就应该及时更新观念,多一些探索,让教学方法、教学情景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满足学生在原有知识能力上有所提高的需求。教学中,少一点权威,多一分民主;少一点统一,多一分个性。少一分歧视,多一分尊重,让学生生命更鲜活。生活中,给孩子创造活动空间,让其拥有奇特的幻想,多一分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主动去迎接挑战。

  作为老师平时要经常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要每个同仁都认同你确实也是比较难的,但不管如何,这些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不能搞花架子,弄形式,为改革而改革,今天弄出个什么法,明天发明个什么模式,这些其实是非常可笑的,而发生在具有较多知识的语文教师身上更是可笑。可是,我们常常在不自觉中就犯了这样的毛病,以后应引以为戒。钱先生也一直强调不要在一些概念上作过多的争执,他本人就很不在乎别人在概念上对他的“导读艺术”的指责,正如他自己说的,能把学生教的.聪明了,这样的教学法就是好方法。这实在是举重若轻的一句话,是高手的“四量拨千斤”。所以,像钱先生这样从教学上升为理论高度固然是好,但假如暂时达不到这种境界,也不要硬要弄个什么名目来表明自己的教学改革的立场。扎扎实实地教书,能带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这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钱先生说:“我是一个精神上的长途跋涉者,我的脚下永远是起点。”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以此勉励自己。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9

  大年初一,净寺。

  望着接踵而至的,怀着各种愿望来这里祈福的人们,突然想起了一本书中的一句调侃:“为求实惠去烧香磕头念颂词,总让人摆脱不掉阿谀,行*的感觉。”刚步入佛堂的我的确是被佛祖的庄严肃整所震撼了,但不一会儿这种心情就被一种急功近利的欲望所取代了,想来佛家相信只有灭断诸如贪、嗔、痴的欲望才能使苦难不复存在,而我们却恰是为了满足欲望才来到了佛祖面前,以为自己怀揣的是无比虔诚的心,却已犯了大忌。好像书上的话是我们真真的写照,顿觉充满讽刺。

  史铁生,我反复地咀嚼着这“铁生”二字,一个因双腿瘫痪而投身写作的人。或许上天给了他过多的信任,让他经受着磨难却依然坚强的活着。很难让人相信以上对于拜佛这事儿的看法竟出于他的文章。甚至于轻松地说他的职业就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对于一个有着这样经历的人来说,沉郁、沮丧才是人们对他的认识,可在《病隙碎笔》中,让我感受到的却是一颗善良、智慧、自我的心。拥有化苦难经历为人生哲理的本领,用一支笔驰骋在依旧充满生命力的大地。

  他说人生是一出充满矛盾冲突的戏剧。我们都是不能随意调换的其中的演员。许多人会看着别人一帆风顺的高升而感叹“我怎么这么倒霉啊!”满脑子都是平淡如水毫无生气的剧情,即而继续过着无聊的'日子,哪天若是碰上件好事还能感叹一句“我其实很幸运啊!”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在一句句的“我怎么。”“我其实。”中人生也就落下了帷幕。有人在摸爬滚打了一辈子后或许连我为什么活着也不知道,用尽一生却始终换不回一个确切的答案。“上天为什么待我这么不公!”在人世走一遭后却是这样愤世嫉俗的离开。

  但史铁生说不,上天对每个人都很公平!他虽然剥夺了“我”奔跑的权力却让“我”与生命的真谛更接近,这就是为什么盲人的听觉总比一般人的伶敏,生命有他的安排,正如司马迁,孙膑一辈,残缺的身体阻挡不了他们对生命响亮的回答。好像一根西瓜藤上结越多的西瓜那么这些西瓜得到的养分就越少,自然收成就不好。生命的道理也正如此,有所得必有所失,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其实生命的答案就在于我们自己能否坚信我们能活着并顽强的活着,人可消灭,但打不败,打不败的才是可贵的对生的意志。

  我常常想当一个人面对自己身体上的残疾时得需要多大的勇气,但看了《病隙碎笔》,我明白了最难的不是要“接受”这个事实,而是在接受这个事实后,又能从心的角度重新站起来,正是史铁生用不完整的身体撑起的这一片完满的天空,让我们这些迷惘,急躁的人找到了一个能真正审视如何活着的机会,生命给我们每个人的提问都不一样,怎么样去回答生命抛给你的问题正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于是,不再苦苦追问“公平吗?”“为什么?”我会抓紧每一寸的时间,继续、和继续的继续。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10

  《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可能是很多中国人不愿意看的,不过作为有识之士,能够找到自己的一点丑陋指出,加以改进那也是很好的。我们一直在推崇吹嘘自己的优点,但是缺点总是被无限放小,优点被无限放大,这就是我们的不对了。在不断的发展中,我们有着更多的进步,相信读过《丑陋的中国人》就知道了。没有任何借口,我们不能够着借口,为自己的丑陋之处。

  读多了介绍中国伟大的书,今天读了读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写的一本《丑陋的中国人》,不同于其它介绍中国灿烂文化的书,直接反映出来中国人的缺点和丑陋。我们的丑陋,来自于我们不知道我们丑陋。中国人丑陋么?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会承认自己很丑陋、有许多的缺点。这就是我们的悲哀之处,明明有缺点却不敢承认,反而试图用各种各样的理由、外表去搪塞和掩盖。不能正面面对自己的不足,不思悔改,自以为很了不起。其实不然,因为我们不能看见自己的丑陋之处,所以变的自大、自以为是,仿佛世界以你为中心,你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从而让我们在别人眼里就是丑陋的中国人。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注意自己的形象,尽力改掉不足之处,还有人会说我们是丑陋的中国人么?中国人的'不能团结,中国人的窝里斗,是中国人的劣根性。有一句话叫做每一个日本人都是一只猪,但是三个日本人加起来就是一条龙;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条龙,但是三个中国人就是一只虫,甚至连一只虫都打不过。这是为什么呢?单个来看我们并不比别人差,关键就在于团结。中国人喜欢窝里斗,不团结。可是别人呢,虽然一开始意见不一,但后来绝对是统一战线,一致对外。而中国人有的时候呢,一开始意见不一,后来就是分道扬镳,你过你的独木桥,我走我的阳关道,始终无法统一起来。每个人的心思不一,你说能行么?

  中国人不断地掩饰自己的错误,不断地讲大话、空话、假话、谎话、毒话。中国人对待错误不是逃避就是掩饰,很少说能有人承认是自己的不对。估计绝大多数中国人看到错误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事跟我没关系,是***的不对。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都认为自己没有错,是别人的不对,他是坏蛋。那么谁有错呢?谁对呢?就没有好人了。

  中国人为什么总是瞎承诺?我爸爸每次都是空口白话,说过的话没3分钟就忘了,我根本不能相信他说的,十句有九句是随口说说的。不要以为有的话就是随口说说的,那叫做承诺。凡是承诺,不说100%兑现吧,总是要尽力去做的呀,答应别人的事情要放在心上,并且努力去做,否则的话就不要说。中国人初到美国最大的困扰,是美国人的礼貌多端。“Thankyou.”“I’msorry.”在美国是最常见的语言,他们总会把这两句挂在嘴上。中国人去美国听的最多的就是这个,去银行会听到、去饭店会听到、帮别人开一下门也会听到Thankyou。为什么说这是“中国人初到美国最大的困扰”呢?大概是中国人在国内很少听到吧。的确,想在中国听到这两句确实不易。

  就如在公共汽车上吧,因为比较挤么,所以踩到对方的脚是难免的。在美国,首先听到的是一句I’msorry。然后对方会很有礼貌的说Youarewelcome。什么事也没有,就这么简单的处理了。在中国那可谓是大相径庭了。首先听到的就会是一句扯大嗓门的话:“你干什么?没长眼啊,踩我脚了!”随后,“肇事者”也不甘示弱;“踩就踩了,怎么着?”于是乎,两人从车上吵到下车,临走还来句“哼”,不罢休。中国好歹也是千年的礼仪之邦,如此素质实在是说不过去。

  排队之国。在美国、英国等地,你都会看到一长条整齐有序的队伍,不禁会感叹外国人素质之高。再对比对比我国的状况呢,歪七歪八就不要说了,插队、卡队是常见的事情。如此素质,何以比较?由此可见,中国并非如有些人所说有多么多么的发达、多么多么的先进。不要太自以为是了,这本书就是在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要想中国人不再丑陋,就必须意识到自己的丑陋之处并加以改正。有的时候,在头脑发热的时候泼泼冷水还是有好处的。

  在不断的发展中,我有了更多的认识,现在的我开始懂得了《丑陋的中国人》中所提到的弱点,我也一直在改正,我相信大家都应该去加以努力,不断的前进,那样就会做的更好,只要去努力,就会成功,我相信我们迟早有一天会认识到我们的不足之处的,我相信我们会做的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