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山西导游词7篇,供大家赏析。
山西导游词1
各位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雁门关,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20xx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2]雁门关[3]在城西北大约20公里的地方,又名“西陉关”。雁门关是古代宋明两代的历史标志,一说雁门关,人们马上想到宋代杨门女将为国前仆后继的故事。雄关雁门,居“天下九塞”之首(《吕氏春秋》)。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赵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径关,亦曰雁门关。”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南距代城县四十余里,北邻广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
雁门关,又名雁门塞、西隆关,位于山阴县广武城南的咽喉要道上。当乘车到山阴县城之后,再向东南方向奔驰半小时左右,就会见到群山起伏、沟壑纵横的勾注山脉。
山脚之下,数百座汉墓封土堆状若丘陵一般,高者15米左右,低者约有4米,透透迄迄,散落在旷野荒郊之上。在这些汉墓中,埋葬着无数个汉朝守卫雁门关将士之忠骨,行人路过此地,无不肃然起敬凭吊英魂。走出广武城,沿着同大公路顺沟前往,便进入一条狭谷,人称雁门古险道,两侧峰峦叠蟑,怪石凌空险恶,翻过一道陡峭山梁,雁门关即跃人眼帘。
山西导游词2
各位团友,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1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周朝时,山西是唐国的领地。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唐国临晋水,改国号为晋。春秋时,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晋国。战国时,瓜分了晋国的韩、赵、魏三国,与秦、楚、齐、燕并称为战国七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山西设有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代郡等五郡。到隋时,太原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第三大城市。隋末,李渊父子起兵于太原,建都长安后,把太原尊为“北都”,意即“别都”。五代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和北汉都是以山西为根据地起家。在中国封建社会期间,山西的地位举足轻重,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越是乱世越是显得重要,谁拥有了山西,谁就可以称雄天下。所以,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金元时期,山西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北部居领先地位。明代时,设山西行中书省于太原,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开始称为山西。
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我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今太原市),继而夺取长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为大唐帝国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连年战乱,灾荒频繁,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成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
大同市、平遥县、代县、祁县、新绛县都是山西历史名城。
山西导游词3
菖蒲酒 产于山西垣曲。菖蒲酒远在汉代已名噪酒坛,为历代帝王将相所喜用,并被列为历代御膳香醪。据《后汉书》记载:“孟陀,字伯良,以菖蒲酒1斛遗张让,即拜凉州刺史。”在《争类统编》1书中也有:“美酒菖蒲香两汉,1斛价抵5品官”之说。《明宫史》里有:“宫眷内臣……初5年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的记载。到了清代,每年农历“端阳节”,则“君臣痛饮菖蒲酒”。由此可见,菖蒲酒距今已有20xx多年的酿造历史。评酒家爱新觉罗.溥办先生品尝此酒之后,即兴挥毫写下7律1首《菖蒲酒颂》诗:名酿溯源肇炎汉,历代曾闻列御膳。琼浆玉液庆延龄,盈轶连牍见经传。 典故:历代皇家都视为稀世琼浆,滋补玉液。到了明代,每逢“端阳节”这1天,皇帝除自己饮用外,还赐给宫眷内臣1起品尝,并要穿上“5毒艾补子蟒衣”,举行隆重的饮酒仪式。 菖蒲酒是1种配制酒,色橙黄微翠绿,清亮透明,气味芳香,酒香酿厚,药香协调,而不失中草药之天然特色,入口甜香,甜而不腻,略带药味,使人不厌,酿和爽口,辣不呛喉,饮后令人神气清爽。酒度为45度,糖度为12度。
菖蒲酒之所以珍贵,主要在于它采用了当地特产9节菖蒲这种名贵中药材。9节菖蒲生长在海拔1994米高的历山之巅,素有“无志者难以求取”之说。采集仅限于农历“小满”前后10天左右的时间内。过早菖蒲浆不足,质差;过迟,菖蒲蒲苗枯萎,难寻。酿造菖蒲酒的水是历山脚下舜王泉水。据说,此泉是舜王亲手开凿的。舜王泉水为矿泉水,常饮能医治诸病,延年益寿。 功效:此酒具有提神、化痰、清头明目、轻身坚骨之功。常饮可补脑益智、延年益寿。宋代医学家王怀隐所著《太平圣惠方》1书载:“菖蒲酒,主大风12,通血脉,治骨立萎黄,医所不治者。”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记载:“菖蒲酒、治3106风、112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足见菖蒲酒确有抗衰老和强身健体之效。 菖蒲酒的选料之精和酿造工艺之细,非同寻常。1个熟练工人1天只能精选3至5斤9节菖蒲;酿酒用的豌豆,须从大小不1的豌豆粒中筛选出最大的;高梁,须把每粒都破成6、8、10瓣方可;发酵是在深埋土中的地缸里的进行;出酒则是在每日凌晨鸡鸣之前,酿出之酒还要密封起来,存入地下,数年之后,方可饮用。
山西导游词4
各位游客:
大家好!非常欢迎你们到杏花村古井文化园参观游览,我是景点导游×××。
池州杏花村以杜牧的《清明》诗而闻名,古有杏花村十二景,复建杏花村是池州几代人的梦想,这座牌坊就是杏花村复建的一个重要标志,牌坊上的“杏花村”三个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题写的。
大门两边有一幅对联:“旭日照池州出墙红杏引春风四时飘绿雨,晓钟惊世界耀眼琼花香碧宇千里醉丹霞”,寓意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池州优美的生态环境引来无数外商来池州投资兴业,也才有了杏花村复建的开始,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古井文化园就是旅欧华侨詹晓荣先生投资兴建的,下面就请大家随我进园参观,一起探寻杜牧笔下的杏花村。
我们正前方这座山,上面刻有杜牧的《清明》诗,是大书法家启功的手迹,让我们走近看看。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书写不是按照正常的四句诗进行排列的,其实古时候人写字很多都是这样的。传说古时候有个书法家用此诗为人题写纸扇,持扇者不知扇上为杜牧之诗,便把它读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一读便成了一首绝妙的好词,不知道是巧合还是艺术家的共同灵感,我们启功老先生写这首诗也是这样的。有关《清明》诗的有趣话题很多,相传清代大文人纪晓岚,就是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晓岚,觉得该诗不够精炼,便每句删去两字,成了五绝:“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后来也有不少人改过此诗,但真正流传到现在的还是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关于《清明》诗的传说还有很多故事,大家有兴趣可以买一本我们公司编的《旅游指南》看看。)
接下来我们看山的另一侧,是公园的园记和杜牧的生平简介。下面我就把杜牧的生平作一下简单介绍:
杜牧,陕西人,靠近现在的西安市,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后人为区别杜甫称其为“小杜”。公元844年开始杜牧在池州做了两年的州官,当时叫刺史,足迹遍布池州美丽的山水。留下诗歌4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明》诗。杜牧在池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减轻赋税、抓社会治安、造计时器、修建一些颇有影响的建筑等等。但真正和旅游有关的还是保护九华山的寺庙,当时在845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活动,杜牧对九华山刚兴起的寺庙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为后来九华山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然我们今天看到的九华山可能就是两样的,所以池州老百姓永远地记着他,现在池州市的很多地名也和他有关,如杜湖、杜坞大桥等。我们在规划中准备在公园的东侧建一座杜公祠(杏花村过去就有杜公祠,是杜氏后人所建,清代知府李暲撰写《建杜公祠记》,现在遗址早废。)
现在我们向前走,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是一颗古老的树,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是樟树,樟树是我们池州市的市树,那你们知道我们池州市的市花是什么花吗?是杏花(池州市树市花是2002年3月29日池州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八项会议通过的)。
大家请随我这边走,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杏花村千年古井遗址所在地,这座颇具唐朝风格的建筑就是黄公井院,(指着对联)“红杏花开泉香一井,黄垆酒熟诗醉千秋”,很有气势吧。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口井吧,这口井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井的内壁四周都是青砖砌成的,深有9米,据文物部门考证确是唐代古井,有1000多年的历史。大家再看一下井边“杜刺史行春处”这块碑,是由明代大文人李歧阳题写的。(指着雕像)这是黄公的雕像,旁边一副对联:“幸得仙人传绝技,欣将名酒醉奇葩。”传说当年黄公酿得一手好酒,供不应求,仙人铁拐李路过此处,看到黄公夫妇忠诚勤恳,就暗中点化井水帮助他,后来在酒供不应求时井水都可以当酒卖,黄广润的夫人说:“酒虽好,猪无糟。”
现在我们从后边走,去实地看看酒是怎样酿出来的,酒糟又是什么样的。(手指酒坛)这块空地上的大酒坛,有4米多高,是贮藏黄公酒用的,黄公酒是我们公司注册的商标,那个小井样的标志是我们公司的徽标。现在我们可以闻到酒香了,(走进酿酒坊)这位就是黄公的后代黄师傅,这是发酵池,这是煮熟的饭,酿酒要用米和糠,100斤大米要兑20斤糠呢,现在我把工艺流程向大家介绍一下:首先将大米隔锅蒸熟,待熟饭冷却至40℃左右放入酒麯等发酵材料,再入发酵池发酵,10天后起池再上锅蒸,利用循环水加热后出酒。
山西导游词5
山西省忻州市雁门关风景区,又名雁门塞、西隆关,位于代县城北30华里的沟注山。当您乘车到山阴县城之后,再向东南方向奔驰半小时左右,就会见到群山起伏、沟壑纵横的勾注山脉。 在这些汉墓中,埋葬着无数个汉朝守卫雁门关将士之忠骨,行人路过此地,无不肃然起敬凭吊英魂。走出广武城,沿着同大公路顺沟前往,便进入一条狭谷,人称雁门古险道,两侧峰峦叠蟑,怪石凌空险恶,翻过一道陡峭山梁,雁门关即跃人眼帘。
雁门关东临隆岭、雁门山,西靠隆山,两山对峙,形如闹门,每年大雁往飞其间,故称雁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此置有雁门郡,唐朝置关,名曰西烃关,也名雁门关。;日址在雁门关西侧的雁门山上。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吉安侯陆亭将关城移在此处,重新筑关。 西门之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地利”。北门未建楼顶,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雁门关”三个大字,左右嵌镶砖刻对联一副:“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关城之北筑有营房、东侧建置靖边寺,内有一对石狮、一竖石旗杆和一面石碑,碑文记述赵国名将李牧率兵屡胜匈奴的丰功伟绩。东南:方向设有练兵校场。
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头关为内长城之“外三关”,这里峰峦叠蟑、山崖陡峭,关墙雉谍密集,烽猴遥相呼应,东西两面将老营口坷申池口、阳方口、东隆口、西烃口J匕楼口。 隋扬帝杨广曾经率兵在此与突厥作战;唐将薛仁贵曾经在此追赶突厥兵马捷报频传;北宋杨业也曾几出雁门大破辽兵,使其闻风丧胆,博得“杨无敌”称号。英雄业绩,不胜枚举;生动故事,广为人知。
山西导游词6
今天,爸爸和妈妈和我去历山旅游。一路上,我就像只快乐的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左看看,一片碧绿,右看看,还是一片碧绿,这边的风景真是太美了!为了能更接近大自然,我悄悄地爬出了天窗,不料,被妈妈一把抓了回来,因为两旁的绿色已经伸到了我们车子的天窗,一不小心就会把我的脑袋刮掉,虽然我有些不服,但是还是以安全为重,只能乖乖地回到了车里。
顺着蜿蜒的山路缓缓而上,我终于看到了“舜王坪”三个字,爸爸告诉我们:马上就到了,我马上雀跃起来。下了车,我们迫不及待地踏上了登山的路。本以为天气会是暖洋洋的,恰恰相反,却是冷嗖嗖的,这可苦了穿裙子的妈妈,只好加上爸爸的短裤御寒,虽然回头率很高,可是还是挺暖和的。一贯注意形象的妈妈也只好这样子了。一路上,遍地的花儿竞相开放,游人不时停下来观赏拍照。终于到达山顶了,抬起头,一片片白云从眼前飘过,仿佛一伸手就能摘到。天是那么蓝,云是那么白,真是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从山顶向下放眼望去,更是一望无垠的草甸区,仿佛人间仙境一般。
下山的路上,我们还轮流玩了“两人三足”游戏,并拍下了一组珍贵的留念。接下来我们又去了女英峡。这是一个峡谷类景观。一路上,我们追逐着潺潺的流水;挑选着漂亮的五彩石;捕捉着机灵的小鱼??最让我不舍的是:我和妈妈同时看上了一块形似娃娃鱼的五彩石。大约有二三百斤重,只好和它拍照留念,把记忆带走,把小鱼石留在河里,继续陪所有的游客。最让我震撼的一个景观——浮雕画廊,足足有二百米长五十米宽。上面一块块突出的形状像千军万马,又似万马奔腾,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啊!
旅程结束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神奇的历山。
山西导游词7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现在我把景区给大家作个简单介绍:蟒河自然保护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东南部蟒河镇一带,距阳城县40公里,它四面环山,中为谷地。它北承太岳,东接太行,西依中条,南连王屋,地理位置特殊,居温带之南缘,亚热带之北界,1998年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 蟒河景区东起三盘山,西至砥柱山,南至河南省界,北达花园岭,全区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9公里,总面积55.73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45.74平方公里.是集人文、山水、动植物等景观于一体的著名旅游区。景区内地貌以深涧、峡谷、奇峰为主。海拔最高的指柱山1572.6米。河谷最低处拐庄为300米,平均海拔为8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4℃,无霜期180天。年降水量600~900毫米。空气温和湿润,受气候影响不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千种生灵万种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素有“山西动植物资源宝库”之称。
目前景区有各种动物285种,其中鸟类214种,兽类43种,两栖爬行类28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黑鹳,金钱豹,金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大鲵(娃娃鱼)。景区共有种子植物 882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无喙兰,国家二级保护的植物有:山白树,连香树,药用植物有:山萸,连翘,五味子,天麻等百余种。其中以山萸最多,药用价值极高,现在景区约有7~8万株,年产量约30~50吨。质优色美,名列全国榜首,为蟒河地区的特产。因此蟒河又被称为“山萸之乡”,为我国四大山萸产地之一,因此这里的空气中含有各种中草药释放出来的气味。据专家讲,呼吸蟒河的空气,就像清洗皮肤一样清洗呼吸道。据统计,蟒河村内近百年没人得过癌症,呼吸道等疾病。
蟒河的山水景观,有“奇”,“幽”,“秀”,“险”,四大特点。素有“黄土高原小桂林”的美称。蟒河的山层峦叠嶂,诸峰错列,有拔地而起的“望蟒孤峰”,有酷似天斧的“铡刀缝”,有振翅欲飞的“孔雀峰”,有形似莲花的“莲花峰”,雄视千古的“指柱山”,有中通一孔的“窟窿山”,连绵不绝的“三盘山”,“五指山”,“绿化亭”,还有“石人山”,“石斧山”等。蟒河之水洞中来,悬者为瀑,落者为潭,走者为湍,停者为泓。有清泉喷涌的“出水口”,有曲折回绕的“二龙戏珠”,有光洁如镜的“养心池”,还有“天龙瀑”,“神龟池”,“翡翠池”,“蟒湖”等。为黄土高原罕见的一处水景富集区。蟒河的洞幽深莫测,其中黑龙,黄龙,白龙三洞,被称为“幽洞三绝”。蟒河的峡谷曲径通幽,每一处每一景都有美丽的传说。
目前,经蟒河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大力开发。使它集地质地貌,秀美山川,野生动植物等观赏,休闲,娱乐为一体,具有极大的旅游价值,特别是那数百万年形成的地表钙化景观,为我国东部唯一的钙化型峡谷风光。据中科院地质学家李永兵教授研究,有资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除了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还有许多美丽动听的人文传说。历史上舜渔获泽,汤王祈雨,穆王东巡,唐代杰出的诗人王维,李商隐都来过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