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谢亭送别》阅读答案4篇(谢亭送别阅读理解答案),供大家阅读。
《谢亭送别》阅读答案1
【甲】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①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乙】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②。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注]①劳歌:送别歌的代称,源于《晋书》:“新礼以为挽歌出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②三湘:泛指湘江流域、洞庭湖南北一带。
12、选出一项没有出现在甲乙两首诗中的艺术技巧()。(1分)
A、化用典故B、虚实相生C、借景抒情D、托物言志
13、对甲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甲诗的第二句写深秋霜林尽染,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疾奔,借美好的秋色反衬别离之悲。
B、甲诗中的.“水急流”虽是写景,但与诗中送别之情景密切相关,呼应了第一句的“解行舟”,也开启了下一句的“人已远”。
C、乙诗一二两句既以“柳絮”“梅花”表明时间的变换,又以“洛阳”“三湘”表明地点的转移,渲染了一种苍凉的气氛。
D、乙诗用暮春时节的典型物候“柳絮飞”和“梅花发”来写“离情别恨”,给人一种人生飘忽无定、聚散难测的感觉。
14、甲乙两诗相比,有人觉得甲诗的尾句比乙诗的尾句更好,有人却不这样认为。请阐述你的观点。(4分)
答
12、(1分)D
13、(3分)D(“梅花发”不属于暮春时节的典型物候)
14、(4分)示例一:甲诗的结尾更好。“满天风雨下西楼”是景物描写,是以景作结,(1分)比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1分)更显得含蓄委婉,(1分)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后再登楼目送友人远去的不舍和牵挂之情。(1分)
示例二:乙诗的结尾更好。“离恨空随江水长”是直抒胸臆,(1分)新颖别致,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离恨”比作浩浩荡荡的湘江水一样绵长而久远,(1分)比甲诗以景作结更富有感染力,(1分)写出了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的无可奈何和痛苦难过。(1分)
评分说明:观点明确,结合诗歌尾句运用的手法和内容分析,言之有理。
《谢亭送别》阅读答案2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其实不然,请你从表现手法方面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0、(1)答: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2分)友人乘舟远去,两岸美景迅速后退,“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酒醒后的朦胧景象更显凄黯孤寂。(2分) 【情感2分,分析2分】
(2)答: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2分)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 【“乐景写哀情”1分,分析2分】
《谢亭送别》阅读答案3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
1.阅读上面的一首唐诗,回答问题。(4分)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分)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www.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
1.(4分)(1)(2分)用“红”对“青”,色彩鲜艳(1分),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1分)。(或静的.山
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2分)写了凄黯(凄清)之景(1分),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1分)。
《谢亭送别》阅读答案4
巴陵①夜别王八员外
(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②。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巴陵,即岳州。当时贾至因事被贬为岳州司马,又逢当地友人王八员外被贬赴长沙。②三湘,泛指湘江流域、洞庭湖南北一带。
19.两诗的第二句都写景。贾诗以“梅花发”对首句的“柳絮飞”,以物候的变化写出 的变化;许诗采用 的手法,表达别离之悲。
20.这两首唐诗都写了水边送友,你认为哪首诗的结尾更胜一筹?请结合全诗探究赏析。
答
19.季节(时间) 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20.答案示例一:许诗结尾更胜一筹。①从结尾方式来看,许诗采用了以景作结的手法,比贾诗的直抒胸臆更为含蓄蕴藉。②从结构上看,许诗注重前后照应,以“日暮”“酒醒”对“劳歌”,“下”对“急”,以时间、环境的变化写尽诗人的.不舍与牵挂,与贾诗先景后情的传统写法相比,表意更周密。③笔法更富变化。许诗前二句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二句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与贾诗一以贯之的以哀景写离情相比,笔法更灵活。
答案示例二:贾诗结尾更胜一筹。①从结尾方式来看,既直抒胸臆,又以江水喻离愁形象作结,比许诗的以景作结,更增惆怅伤感;②从表现手法来看,贾诗运用比喻与夸张,以浮云喻世情,以江水状离愁,比许诗直接描写显得更别致贴切;③从情感来看,贾诗以世情之淡衬离愁之长,有“同为天涯沦落人”之感,比许诗叙写离愁更深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