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以下是网友“caopingcan”分享的《当下的力量》读书笔记(精华9篇),供大家赏析。
《当下的力量》读书笔记 篇1
我们拥有珍贵的东西——当下的力量。一向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我们忘不掉过去,更担心未来。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者是在当下发生的,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无好处的时间概念。透过向“当下”的.感悟,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平和与宁静的入口。
作者埃克哈特·托利,德国人。他用一种简单明了的语言传达了古代心灵导师的简单而深刻的信息:我们能够摆脱痛苦并进入内心的平和世界。
禅宗的传统里还有一个类似的问题:“若非当下,何时?”要求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
当下——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把心境调整好,把每件事情做好,能够憧憬和期盼未来,但不能依靠未来。能够总结和反思过去,但不能沉浸在过去。——一切者在当下发生,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无好处的时间概念。
当下——感悟过程,体验生命。有句经典的语言——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情绪。
当下——所有真正重要的事物,如美丽、真爱、创造力、喜悦、内在平安,都是超越心智而生的。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勇气改变能够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改变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一样。
从这天起,当一个幸福的人。
《当下的力量》读书笔记 篇2
关键词:当下时刻、臣服、宽恕、感受身体、沉默、关注、等待、抗拒、消极心态、防卫感、小我、拯救
作为一本纯理论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书中免不了出现一些心理学概念,以及某些莫名其妙的逻辑。没有关系,这并不影响一个心理学小白去读这本书,并形成自己对当下的理解。
当下时刻,这是贯穿整本书的关键词。“时间一点儿也不珍贵,因为它仅仅是一种幻象。你认为珍贵的东西不是时间,而是不在时间内的那一点,即当下。实际上,当下才是真正的珍贵。你越关注时间——过去和未来,你就会越多地错过当下。当下才是最珍贵的东西。为什么?首先,因为它是唯一正在存在的东西,你的整个生命就是在这个永恒当下空间中展开的,而这个永恒当下是唯一不变的常数。生命就是此刻,你的生命从来不会不在此刻,未来也不会。”“有什么比反对生命本身,也就是当下,而且永远是当下,更疯狂的吗?”活在当下,道理我们都懂,劝慰他人,鼓舞自己的陈词滥调。如果整本书都是类似这种当下是如何重要的告诫,也不会对读者产生多达的触动。
臣服、宽恕、感受身体、沉默、关注,这是如何进入当下时刻的关键词
臣服即放下对已经发生的事实的情绪的抗拒。“不管当下时刻情况怎样,心甘情愿的接受它,就像他是你选择的一样。总是与它共事,而不是抗拒它,使它成为你的朋友而不是敌人。这将会不可思议的改变你的整个生活。”当然,作者也强调,臣服并不是消极的“好吧,就这样”的心态。臣服首先是接受已然发生的事情,比如你失业了,那么不要整天沉浸在失业的痛苦中,最应该做的是接受,接受失业的事实。心里不要想着“如果……就好了”“假如……会这样”,这都是对当下的抗拒,从过去和未来寻找答案,肯定行不通的。接受了,这种臣服的心态就会创造一个宁静的空间,而你也会从一定程度上获得解放。“接受当下的现实,然后采取行动,尽最大努力从泥沼中爬出来。”这是暂时性臣服,然后采取行动。还有一种情况,作者认为很多时候事情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糟糕,如过放下了心中的排斥和抗拒,以平和的心态重新审视现状,也许情况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如果你正在做的事情无法让你感受到喜悦、自在和轻松,这并不意味着你需要改变你正在做的事情,你需要改变的是你做事的方式。”
宽恕就是放下怨恨,同时放下悲痛。宽恕和臣服有时候一样,我认为,宽恕更进一步。如果臣服在说“没关系”,那么宽恕是微笑着在说“没关系“。”一旦你认识到愤恨除了加强你虚假的自我感之外别无用处时,你就会很自然的宽恕。宽恕是不去抗拒生命,容许生命经由你活出自己。在你真正宽恕的那一刻,你已经从你的思维中收回能量了。“
感受身体。如果还不知道如何臣服和宽恕的话,就闭上眼睛,感受自己的身体。“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不同部位,从脚到头,再从头到脚,尽可能地强烈地感受这些部位的生命能量,让注意力一次又一次地像波浪一样通过你的身体。然后,将你的内在身体看成完整的单一能量场,并且去感受它。“为什么说感受身体也可以进入当下呢?作者认为,身体是意识与无意识的连接点,感受内在的身体,即打开了意识的大门。我的理解是,感受的身体的时候,你变得集中在此时此刻,即经由身体,慢慢的进入了当下。
沉默。“无论你身处何地,沉默是进入当下时刻最容易、最直接的方法。即便有噪声,在声音空间和之下还是会有一些沉默之音。倾听沉默会在你内心深处创造宁静。只有你内心宁静,你才能感受到外在的.寂静。宁静就是临在,从思维形式中解放的意识。“
关注。事情发生了,痛苦或者怨恨,无法摆脱。那么就感受痛苦吧,不要逃避,全面的感受它,但不要去思考。“将注意力集中在你的感受上,而不是集中在造成这种感觉的人、事情或情况上。在这个阶段你不需要关注臣服了,它已经发生了,全面的关注就是全面的接受,就是臣服。“
等待、抗拒、消极心态、防卫感、小我,这是为何无法进入当下时刻的关键词。
等待。“任何一种形式的等待,都让你无意识地在你的此时此刻创造了一种内心的冲突:你不要此时此刻,你把希望寄托于未来。丧失了对当下时刻的意识,会大大降低你的生命质量。所以请放弃‘等待‘这种思维状态。当你觉察到自己陷入了等待之中时,请迅速撤离,转而进入当下时刻。如果你身处当下时刻,你就不需要等待任何事情““‘某天,我会成功的。’你的目标是否占据了你的大部分的注意力而让你把当下当成达成未来目的的一种手段?它是否夺走了你所做的事情本应该给你带来的欢乐?你是否在等待开始新的生活?如果你有这种思维模式,不管你取得什么成就,你的当下时刻永远不够好,你的未来似乎永远会更好。这样就会让你永远得不到满足,你同意吗?”
抗拒。“你说的话不对“,“这件事情不是这样的”,“好讨厌这份工作啊”,抗拒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抗拒让我们无法活在当下时刻。“要么离开这种情境,要么接纳它,其它一切的行为都是疯狂,不需要抗拒当下并且把自己投射到未来。”
消极心态。“所有的消极心态都是由累积了心理时间(忧虑未来)以及对当下时刻的拒绝(否定现在)所引起的。焦虑、紧张、不安、压力、烦恼——所有形式的恐惧,都是因为对未来过于关注而对当下关注不够所引起的。愧疚、后悔、悲伤、怨恨、痛苦以及所有形式的不宽恕都是由于过于关注过去而很少关注当下时刻所引起的。”“现在,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然后告诉我,此刻你还有什么问题。”“无论何时,当你感受到内心产生了消极心态时,把它看成是一种提示:注意,此时此刻,请保持警惕。”
防卫感。“请观察你内在的任何一种防卫感——你在防卫什么呢?一个虚幻的身份,一个思维创造出来的形象。”
小我。“小我是一种衍生出来的自我感觉,他需要认同于外在事物,需要不断的被维护和喂养。消极心态的唯一用处就是加强小我,这就是为什么小我喜欢它的原因。”
最后总结一下,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拯救不在空间或时间内,它就在此时此刻。接纳或者采取行动。
《当下的力量》读书笔记 篇3
读了将近6个半小时才读完。早几年前就有了这本书的纸质版,一直没有去读,现在想想其实现在读也许是最好的时机。作者的每句话都是我这些年的真实感受和经历,所以读起来才更加明白其中真理。领悟是身,心,灵三方面的全面认识。就好像开车,你知道怎么开,但只有坐在驾驶室,拧开钥匙,手握方向盘,脚踩油门的时候才能领悟开车是怎么一回事。
刚刚好。
从一开始怨恨我自己,怨恨原生家庭,怨恨爸妈;到思维层面与自己和解,和父母和解;再到现在接受自己的无意识,接受自己二十多年无意识所创造的我的内在世界,外在的生活情境。几年时间成长了许多。
小我以痛苦为食,且让我们认同于痛苦,给人虚幻的自己感。所以神经症患者不愿意从痛苦中走出,受过伤害的人认同于痛苦是人生的底色,进而封闭自己,学会伪装。外在平静的我们,内心上演着自怨自艾,怨天尤人,顾影自怜的戏码。
识破小我的伪装很简单,关注内在升腾起的情绪,感受,思维。情绪,感受和思维是小我赖以生存的保障。但当我们有意识的关注这些时,小我的力量即刻得以瓦解。
善与恶从来不是对立的,善里包含着恶,恶是来提醒我们无意识的存在,包围着恶的能量,同样也期待着解放,期待着为爱所包围,宇宙的一切都期望回归到本然状态,期待着爱。
谢谢你,我爱你。
《当下的力量》读书笔记 篇4
阖上本书最后一页之后,感觉当下的力量真的很有用,不去思考,只去感觉,这时时间就失去了力量。我们不会再对过去念念不忘,对未来时时担心。
与你的思维认同就是陷入了时间的陷阱:你会不由自主地完全生活在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之中。这样你的心思会完全被过去和未来占据,而不愿意接纳当下时刻,并容许它存在。这种身不由己地住在过去和未来是因为过去可以赋予你一个身份,而未来代表了一个救赎的承诺或任何一种形式的满足。其实两者都是幻象。(p47)
原来我们一般人都活在时间的牢宠里,活在效率里,唯有跳开时间的限制,才有真正的自在。
时间一点也不珍贵,因为它仅是一种幻象。你认为珍贵的东西不是时间,而是不在时间内的那一点,即当下。实际上当下才真正的珍贵。你愈关注时间—过去和未来,你就会愈多地错过当下。当下才是最为珍贵的东西。(p47)
初一乍看,会以为作者不重视时间,而其实这也是我自己的小我又在作祟。
开悟的人主要注意力通常会集中在当下时刻,但是他们对时间的关注仍然同时进行着。换句话说,他们会继续利用锺表时间,但是他们会将自己从心理时间上解放出来。(p55)
从心理时间解放出来有许多好处,作者也提供实际可应用的方法,例如:
无论如何当你注意到某种消极心态在你内心出现时,不要将它视为失败,而是一种有用的信号:“快保持警惕,远离你的思维,进入当下时刻。”(p201)
重视觉察以及此时此地(HereandNow),其实在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里的家庭治疗和格式塔治疗方法所强调的很像,也和佛家所说的类似,很多道理真的是相通的。
南怀瑾在他的那本《答问青壮年参禅者》说整个的佛法是为了了生死的问题(见该书p67),而在此书,也同样提到:
一个最强有力的灵修方法就是针对身体的必死性深入地冥想。也就是说:在你死之前就死亡。深深地走进它。你的身体形式在不断地衰弱,然后你所有的思维形式或思想内容也会跟着死亡。但是你仍然存在—你神圣的存在本质仍然在那里。真实的、严明的、觉醒的本质性的东西不会死亡,死亡的只是你的名字、形式和幻象。(p206)
发现其它很多读者是读了张德芬写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才认识此书的,在张德芬的书和此书中都提到了小我,而张说她的书也一直引用到此书,可见此书的魅力。翻译上有点缺憾,翻出来的文章像是翻译体,用了太多的代名词,真正地道的中文,代名词可以省略的。
也就是说,(作为)你最深的自我和真实的本质,你可以在每个当下接触到(它),别试着去掌握(它的)含义,别试着去理解(它)。(p5)
其中括号里的东西可以省略,可参考余光中着的《余光中谈翻译》其中一篇“从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不过本书的小小缺憾却无法遮盖本书发出的智慧光芒,此书值得一读再读,并细细品味,相信对追求灵性成长的朋友有所启发。
《当下的力量》读书笔记 篇5
《当下的力量》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位乞丐在路边坐了三十多年,一天,一位陌生人经过,这位乞丐机械的举起他的旧棒球帽,喃喃的说:给点儿吧!
陌生人说:我没有任何东西给你,你坐着的是什么?
乞丐说:什么都没有,只是一个旧箱子而已,从我记事以来,我就坐在上面。
陌生人说:你曾经打开过吗?
乞丐:没有,里面应该什么都没有
最后,陌生人坚持打开了箱子,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箱子里竟装满了金子。
所有的人,如同书中描写的这个乞丐,只是打开箱子的时间,程度和方式不同。我,曾经是用头脑及思维去打开它。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会去寻求解决的答案,有时候难免会在问题与答案间纠结或长或短的时间。
想起n年前我有一次失恋,当时怎么也想不通,然后又一位朋友说:你,就是读书读太多了,那时候我怎么也想不明白。
直到多年以后,我终于放下了这个问题,但凡能够从容的放下的东西可以拿来说一说数一数的,如同经历另一个人的情绪与故事的。
书,是要多读的,那是开启生命智慧的钥匙,但更重要的是,读书的参与者是心灵、是内在、是真实的自我,而非头脑、非知识,非变形的我。
不然读很多的书,也容易纠结去情绪与往事当中,而当纠结越多的时候,你就会失去越多感受当下的力量。
我过世的奶奶是一个没有读过书的女人,自幼就当了童养媳,可是她却智慧的活到了八十多岁,一生平安和悦。
小时候我常常听她说起小时候的故事,末了她常常会说:现在,多幸福啊!
长大了以后,我也常常听她说爷爷或是爸爸的故事,末了她也常常会说:现在,多幸福啊!
我的外婆,年初已过了百岁生日,她双目失明,却很明白家里的所有事情,大家都在忙的时候,她总是一个人安静的坐在那里,不说话,时不时动一动嘴,像要说什么却又没有表达。
大家都在身边陪着她的时候,她会一个劲的拉着我们的手,一遍遍的说着一些事情,妈妈说:很多事情没有任何人跟她提起过,她却知道的清清楚楚。
那时候我不明白,现在我知道那是因为她用心去解读的。
就像我们上课时,老师所提到的“三摩地”,她在我们身边不言不语的时候,已经进入到我们的心灵。
《当下的力量》读书笔记 篇6
痛苦源于自我:我们的痛苦源于我们的大脑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自我。它不满于当下,不停地去外界寻找认同感,通过追求物质世界来获得满足。千万不要去寻找身份认同感,这会让你无法专注于当下。
什么是小我的思维呢?作者所说的“思维”并不单是思考,还包括我们的情绪以及所有无意识的心理情绪。
“小我”由思维活动组成,只有不断地思维,它才能存活。它是我们无意识认同于我们的思维产生的。
思维认同的坏处:只要我们处于无意识的状态,痛苦就无法避免。
一般无意识状态是指你认同于你的思考过程,情绪、反应、欲望和好恶。你会被你的思维所控制并且不会意识到。在这种状态下,你会持续的、轻微的、不满、烦闷或是紧张。
深度无意识的状态是指痛苦之身被激发并且完全控制你。当生活中遇到巨大的挑战或是损失。一般无意识会转变为深度无意识。
我们应该怎样从思维中脱离出来呢?
两种方法:
一种:观察思考者
二种:将注意力集中与当下。(控制你的思维,不要你老是思考,而是专注于思考的对象。这个对象不能是自己。)
有些人喜欢参加冒险的活动,如爬山、赛车等,原因是这些活动迫使我们进入当下时刻。即使一秒不在当下就会面临死亡。但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你的呼吸、走路、洗手都是可以让我们进入当下。
认同思维与时间的关系。
从过去寻找认同与同未来寻找认同。这种思维的认同。
时间的真相是你越关注时间,你便越多地错过当下。
你对当下满意吗?
你若是对当下不满意,势必会引发痛苦之身。比如你一直求而不得会让你对当下产生不满。你无法摆脱思维的认同,外界又无法获得满足的时候你便会产生深深的痛苦。
你能意识到你被你的思维控制了吗?你是否在反问你是否被自己的思维所控制了。
《当下的力量》读书笔记 篇7
紧赶慢赶的最终把《当下的力量》这本书读完了。能够说只是通读了一遍,就是粗粗翻了一遍,并没有去太深的理解。可是,读完后,心中充满激动,觉得真是字字珠玑。所以,和大家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这本书由乞丐这个故事开始直到臣服,可谓是缠缠绵绵如同暧昧的情人,不由让我想到老子的《道德经》里开头第一句,就是概括了世间所有事物的意义:道可道十分道。其实这本书是一个发现之旅。发现自己一向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我们忘不掉过去,更担心未来。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经过向当下的臣服,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平和与宁静的入口。在那里,我们能找到真正的欢乐,我们能拥抱真正的自己。
我觉得,《当下的力量》确实是一本比较深奥的书,读的时候很容易迷失,或者还不能够信服“当下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是否如书中所说一样?又或者即便能有些理解,可对于如何应用于生活,如何活在当下该怎样做还是有些困惑。
由于我们总是习惯于理性思考、喜欢用脑子,也沉溺于过去的经验构成的小我的自己认同,还有在现实社会的压力下我们对未来的期许,所以活在当下不是那么容易。——“如果没有东西能够给他们真正的成就感,那么他们还有什么能够去拼搏呢?”“事物和生活条件能够给你欢乐,但它无法给你喜悦。喜悦是你内在宁静状态的关键部分。它是你的自然状态,不是努力才能获得的。”我感觉此刻的人总是在等待,等待愿望实现的那一天,以为那样自己就会幸福了,可实际上觉得那样是在拒绝当下。
对啊,我们总是推迟了自己欢乐的时间!我以往想过,当我得到某个工作我必须是最最开心的人了,那时我必须会每一天很满足;我以往想过,当我得到某个人的爱的时候,我必须要好好珍惜,那时我必须会很幸福;我以往想过,如果我此刻有了什么东西,我会多开心啊,我必须会是最知足的人了……可是此刻呢,因为我没有得到那个工作、没有得到那个人、没有得到那个东西,所以我此刻怎样也欢乐不起来,或者说我有什么理由欢乐呢,那么多的愿望都没法实现。之后,我得到了这个工作、得到了这个人、得到了这样东西,可是我一点也没有想象中的欢乐和幸福,烦恼依然存在,我仍然不开心。所以我又在想了,我此刻不欢乐是因为我还没有得到其它的东西,如果我得到了更多的东西,那么我那时候才会幸福。真的是这样吗?我发现我一向以来就是这个样貌拒绝当下的,生活在等待中,感激书让我明白了活在当下的重要,我理解的当下就是理解此刻的自己。我明白做到这点很难,可是我会努力去做的。
就如书的前半部分告诉我们:应当学会清空自己。正如向杯子中倒水的道梦想类似,仅有当杯子是空的时候,才能往杯子里倒入更多的水。我们也一样,仅有在清空自己的思想时才能听到或者感觉到周围环境的声音;仅有清空自己的思想才能学习到以往没有意识到的知识。其次,在清空我们自己的思想的同时,应当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最淡定的人是最无敌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因为他没有把破绽暴露出来。最终,无欲则刚,此刻的我们应当学会淡定,努力做事、认真学习。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就会看到朝阳的美丽。
后半部分则告诉我们:首先,学会专注当下,对以往和未来不必计较太多,我们所对以往和未来所要的明白的几点是:
1)总结以往的经验
2)坚定的对未来的信念,这个信念是我此刻的努力在未来的某一天必须回有所收获。
其次,专注你的身体,学会聆听你的身体,从而学会聆听世界的事物,不能妄加自己的联想,要以事实说话。爱护你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从而营造一个健康的身体。学会包容,良好心态。
以往,有一位乞丐在路边坐了三十多年。一天,一位陌生人经过。这位乞丐机械地举起他的旧棒球帽,喃喃地说:“给点儿吧。”陌生人说:“我没有任何东西能够给你。”然后他问:“你坐着的是什么?”乞丐回答说:“什么也没有,只是一个旧箱子而已,自从我有记忆以来,我就一向坐在它上头。”陌生人问:“你以往打开过箱子吗?”“没有。”乞丐说:“有什么用?里面什么都没有。”陌生人坚持:“打开箱子看一看。”乞丐这才试着打开箱子。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乞丐充满了惊奇与狂喜:箱子里装满了金子。
有时,人们不停地四处寻找成就、安全感或感情所残余的欢乐或满足,可是他们不明白自己不仅仅已经拥有了所有的这些东西,并且还拥有了比这些更为珍贵的东西――自己的内在。一个人的真正财富并不是他拥有了多少物质财富,而是他真正拥有着存在的欢乐以及与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深深的不可动摇的宁静。
有时我会想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存在呢?存在是超越那些受限于生死的各种生命形式,而永在的“一个生命”。存在作为无形的、不灭的本质,它不仅仅超越并且还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形体之内。也就是说,作为你最深的自己和真实的本质,你能够在每个当下接触到它,别试着去掌握它的含义,别试着去理解它。仅有当你的思维处于静止时,你才会领会它的真正含义。当你的思维处于静止时,你就会感觉到存在,可是从心智上我们永远无法领会它的真正含义。
我会经常对自己说:要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伟大和神圣。你是否在晴朗的夜晚凝视夜空,惊叹于它绝对的寂静和不可思议的浩瀚?你是否倾听过,真正地倾听,森林中山泉的声音?或者你是否真正地倾听过寂静的夏夜鸟儿的歌唱声?当你的思维宁静时,你才会关注到这些。你必须暂时卸下你个人问题的包袱、过去的和未来的包袱,以及你知识的包袱。否则,你将会视而不见、听如未闻。你需要完全地进入当下时刻才行。
如果以后有时间的话会再次拿起这本书,详细的去阅读,理解其真正的意义,再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当下的力量》读书笔记 篇8
当人们活在当下,与内在的寂静有所连结,便可超越复杂的心智与情绪,发觉潜藏于内心深处恒在的平静,满足与力量。——埃克哈特·托力
我们拥有珍贵的东西——当下的力量。生命是由无数个片刻所组成的,当下仅是众多片刻中的一个,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当下。当下,使我们无法逃离的现实。我们总处于当下,既然如此,为何不顺其自然,与其友善相处呢?有多少人的一生是这样度过的:盼望着上大学,盼望着大学毕业好工作,之后又开始盼望着结婚生子,然后小孩去上学自我回去上班。之后盼望着退休,退休之后回忆自我的一生,到最终生命快要终结的时候,忽然明白,自我一向忘了真正去活。劳碌了一生,时时刻刻想的是未来,每一天活在对过去的回忆与对未来的忧虑之中,却忘了自我是活在当下的。“我们思索着过去,忧虑着未来,结果是我们永远无法对此刻付出全部的注意力。”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每一天,每一个真实,精彩的刹那,失去了生活本身的乐趣。
活在当下——放下对过去的纠结,放下对未来的迷茫,体验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把握当下,人生的意义就在眼前,生命的喜悦俯拾皆是。
活在当下——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顺其自然,在顺境中学会珍惜与感恩,在逆境中也学会欣然理解,过一个充实的人生。
活在当下——是一种清醒现实的生活态度。昨日已成历史,明日尚可未知,仅有当下有我们自我掌握。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境。”仅有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活在当下,才能用心去感受,去欣赏这沿途的风景,也才能心无杂念,抛开所有烦恼与不快,享受人生的乐趣。
《当下的力量2》是一本美妙,深邃的灵修读本。每一段虽然很短,但要用心用神去体悟。初次读这本书,领悟到的东西还不是很多,但若经常读,每一天读一小段,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并用内在觉知来吸纳其中的精髓,定能净化心灵,拂去疲惫,即使在喧嚣的都市中也能感受到内心的宁静、温馨与完美,到达内在的平静与和谐。
《当下的力量》读书笔记 篇9
凡举读灵修书的人,多半都有一个跌入谷底的状态。
我也不例外。
日子过得太滋润了,有哪个人会去关心灵修?如果能在挣钱、购物、性、食物上找到足够的麻痹或者称作是快乐,费什么力气去灵修。
可惜人人追求有不同。如若明白人生并不是简单地活着和快乐,靠实现梦想就能完满,总有一天我们会在这世界上跌入谷底。
很长一段时间,我抱着自己的痛苦之身愤恨不平地想:都是因为上帝说,我们想进入天国就必须放弃这个世界。好吧,现在我已经同这个世界完全割裂,可是天国在哪里?
读这本书的时候,并不觉得它比许多灵修的书就棒很多。也许读起来的感觉还没有奥修的书那么“爽口”。但是当我放下它的时候,我开始霍然地明白,什么是“观照”。以前读克氏的书就怕他说出“观照”这两个字来。一旦我努力去观照,就觉得满脑子都是可怕的念头在全世界飞来飞去。并且这些观头就像有魔力一样,一定要努力证明出个清红皂白来,好像不清理生活中密密麻麻,一秒接一秒的事件,就绝不愿放过我。
原来我被我一直引以为傲的头脑所吞噬。我的身体,我的能量,我的感情,一切的一切,都被“思想”牢牢地把握住。我最不愿意放弃的,就是我的大脑。对于一个像我这样长大的孩子来说,好像放弃了思想,我就没有任何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了。
于是,痛苦开始在我身上苏醒。甚至不需要惊天动地的理由,只需要小小的一件事,一句话就够了。
正如书中所说,只有你受够了痛苦,才会明白,原来生命中最重要的,并不是追求到那些你曾经觉得必不可少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其实不管我们遇到怎样的境遇,不管要在如何可怕的环境里生存下去,包容自己每一个当下,才是活着的正确方式。
过去已经过去,未来未曾发生。对过去的痛和乐,对未来的盼和惧,其实一切都不过是发生于当下的念头。
最初我的实修是让自己放弃思考。不想过去,不想未来。只要一念升起,我就提醒自己“回来,回来!”。然而压力仍然在。不去想不等于它就不在你的脑子里。它们仍在潜意识里盘旋着。
如此半年,慢慢我懂得要同痛苦之身和解。
不想,让念头回来,仍是一种逃避当下之道。只不过比较隐蔽一些。因为痛苦和忧惧,本来也就是属于当下的一种。如果我快乐和平静时就接受当下,而痛苦时就不想,不是仍对当下作着二元划分?
于是,不知何时起,我开始努力和痛苦之身和解。当然,努力并不是件好事。不过不努力却没可能有个开始。又在不知何时起,我突然觉得痛苦不再是件坏事。
“我们和解吧!”当我这样说的时候,我开始接受它,允许它自由来去。
当下在此时,终于慢慢有了可能性。
然而,最终我才明白,停止思考仍不算是一个伟大的进步。最伟大的进步在于,承认思考的作用,如同手、足、头发一般,对我们的生存有着极大的意义。人之所以为人,的确是因为人会思考,所以拥有比动物更强的生存能力。但是,思考并不是我们唯一的生存工具。
善于思考导致了许多人的不幸,因为思考成了生存的主人,而不是我们的灵魂。当我们能将思考作为一个工具,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去使用,我们才算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活在当下,意味着把我们内在的智慧和直觉,同理性的思想良好的结合在一起。生命最终的目标是冲向永恒——也许这句话并不意味着一个不死之身……它究竟意味着什么,正是每一个生命体需要活着去体验的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