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1
教学内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并背诵古诗。
2、通过紧扣字词、吟咏诵读等方式感受诗人的“喜欲狂”。
3、经由本诗走近杜甫,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杜甫的诗歌。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方式感受诗人的“喜欲狂”。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喜欲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从“读准字音、读有节奏”两个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3、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细读四联,体验“喜欲狂”
(一)紧扣字词,感受“怎样狂”
诗中的哪些字词写出了杜甫的“喜欲狂”?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二)知人论世,解读“为什么狂”
杜甫为什么会如此“喜欲狂”?补充杜甫的其他诗句进一步了解。
(1)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摘自《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摘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吟咏诵读,表现“喜欲狂”
1、在学生“读准字音、读有节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喜欲狂”之情。
四、延伸拓展,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杜甫的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设计思想]
按照初读诗句→品读诗句→感情朗读的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诗中蕴含的感情。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同喜同悲。读中悟情,读中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从而构建本色的语文课堂。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KJ出示音乐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出示KJ杜甫简介)
2、过渡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平第一快诗他就是出示课题(KJ出现课题)
二、初读诗。
1、齐读课题、解题。(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2、过渡
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①点名读
②听录音朗读(出示KJ录音朗读)
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④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
三、理解诗的大意
1、小组讨论
2、交流理解诗意
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悟诗情
1、过渡: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喜)(出示KJ思考、讨论)
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KJ出示这几句话)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
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
①过渡: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若狂呢?让我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请看大屏幕(出示KJ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
师在《二泉映月》的二胡声中悲情朗诵《春望》
②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什么?,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③过渡: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平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样?会想到些什么?
④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出示七句话KJ随机点击使字体变色),学生感情诵读这几句话。
想到这些,能不涕泪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纵酒高歌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归心似箭吗?读
在老师的引读下,深情朗读喜欲狂的这几句话。
四、渲染主题
1、诗人喜欲狂的背后是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让学生感情朗读全诗(回到KJ录音朗读)
五、课外拓展
过渡: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抒写出风格迥异的爱国诗篇。有忧愤深广的动情倾诉,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老师这就有几篇与大家共赏。(出示课件,古诗欣赏)
让学生读古诗欣赏。
六、总结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历年来,这些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让我们承继先人的浩然正气,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3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诗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诵读诗文。
3、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4、鉴赏诗作。
教法与学法指导:
诵读法、知人论世、鉴赏
教材分析:
1、重点: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体悟作者爱国情怀。
2、难点:走进诗人情感世界,鉴赏诗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唐诗是中国文化瑰宝,在其中闪烁着两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今天我们就要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一下他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
二、与诗人对话
1、请学生介绍杜甫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字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并称“李杜”,其作品大多沉郁顿挫,有“诗史”职称,最著名的作品“三吏”、“三别”。
2、介绍写作背景
1)指名背诵《望岳》并说说诗作中所表达的作者的志趣。
25岁的杜甫,踌躇满志,对政治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信心,但现实总是残酷,应试不第的杜甫只能四处行卷,望能遇见伯乐,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小官职,却又遇到了“安史之乱”,看到国家破碎,人民受苦,作者留下伤心的眼泪,写下《春望》一诗。
2)学生背诵《春望》,感受作者忧国忧民情怀。
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直攻长安、洛阳,原本繁华的都市成了杳无人烟、杂草丛生的荒地,诗人也曾被虏,逃出后带着妻儿一路逃亡到四川,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饱尝战争带来的痛苦,本是“家有田园在东京”却无家可归;在锦江畔,茅屋为秋风所破;在梓州“记拙无衣食,途穷丈友生”,但这位伟大的诗人,无时无刻不在盼望“长令宇宙新”,所以,当他听到唐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惊喜的洪流一发冲开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与作品对话
1、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体会感情基调。
“生平第一首快诗”,“快”字何意?
快乐,欢快,轻快,明快,畅快……本诗的基调应该是欢快的。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裳cháng,古代多为单音节词,“衣”为上衣,“裳”为下裙,男女都能穿着。现代汉语中“衣裳”为一个词,“裳”字要念轻声。
3)、教师范读。
4)、全班齐读。
2、你从哪儿读出了“快”意?
“忽传”、“初闻”:消息来的突然,喜悦显得猛烈,作者想到八年来的痛苦、别离、相思、仇恨、国难、民苦将随着唐军的胜利而结束,忍不住老泪纵横,喜极而泣(板书)。
“却看”、“漫卷”:诗人喜悦,自然先到相随多年的妻儿,于是回头看,妻儿脸上的愁云早已烟消云散,全家溢满了喜悦的气氛,诗人也无心看书,随意卷起书卷,与家人一同欢呼。妻儿的喜悦更加重了作者内心的喜悦,欣喜若狂(板书)。
“放歌”、“纵酒”: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于是52岁饱经沧桑的诗人狂饮高歌,想象着与家人在美好春光的陪伴下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尾联: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原本漫长的路程,弹指间就到达,可见作者身在梓州,心已回到故乡了,可见其归心似箭。诗人用字高度准确,如“穿”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
3、诗人仅仅是为了个人漂泊、苦难的结束而“喜欲狂”吗?
诗人为自己喜,更为国家而喜、为百姓而喜。“安史之乱”结束,支离破碎的山河得以收复统一,人民不再流离失所,国民都可以休养生息,这喜悦是国家的喜悦,是人民的喜悦。全诗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齐读
四、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1、学生根据以学过的鉴赏方法,再读诗歌,结合自己的理解,鉴赏诗作。
学生鉴赏成果展示:
1)作者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时期,他既见证了唐代的繁荣,又目睹了在战争的硝烟下艰苦生活的人民,面对这一幕幕的转变,面对与他有着同样逃亡漂泊命运的人民,他高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喊出了他的忧国忧民,从“安史之乱”到763年春,历经了整整八个春秋,终于迎来了唐军大捷的消息,这怎能不让人民兴奋?不让作者“喜欲狂”呢?此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伤早已从作者心头散去,脸上洋溢的是无以言表的欢乐,是热泪纵横的喜悦,于是,作者“生平第一首快诗”诞生了。——陆丽廷
2)杜甫写的诗大多沉郁顿挫、雄浑悲怆,为国忧、为民愁。而这首诗却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充满了无限喜悦之情,喜从何来?多年战乱,本以为国家将亡,却忽然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便难以一直内心的欣喜,因而老泪纵横、心飞故乡。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喜”,这正是为了国家而喜,现在看来,似乎作者的种种情感都是因国而起,其爱国之情有多深沉已经显而易见了。——林陆平
2、补充鉴赏《登岳阳楼》,说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用一句话评价诗人(总结)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五、作业
背诵全诗
鉴赏诗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巫峡、襄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材重难点:
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前,老师先让同学们猜个谜语:历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大家称他为诗圣,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的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不但内容丰富,而且洋溢着爱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也被推崇为“诗史“。猜出来他是谁了吧?有关杜甫,谁对他还有进一步的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回忆学诗的方法。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示儿》,大家想想,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来学的?这首诗我们也按这样的步骤先读再结合注释来解释再来有感情的读感悟作者的感情。
2、读诗。
a、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抽读,注意停顿。
c、再读。
3、理解诗意。
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读懂作者的感情,读到作者的心中去,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交流解释的方法。就按照同学交流的方法来理解诗的意思。
a、流诗意。
聪明的孩子谁来展示你们的才华,读懂那句就说那句。
b、生说诗意,随机指导单个字的意思:妻子、涕泪、喜欲狂、青春、漫卷。
c、说整首诗的意思。
d、同桌两个人对着说说诗意。
4、感悟作者的感情。
a、诗意理解了,大家有没有读懂作者的感情呢?下面我要考考大家。如果说《示儿》这首诗以悲做基调,那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那些词语和诗句看出杜甫的高兴?
b、学生交流。
c、大家知道为什么杜甫这么高兴吗?
d、师出示收集的有关安史之乱的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e、出示杜甫回乡的线路图,了解杜甫的家乡住址及流落他乡的住址。
f、现在大家知道杜甫为什么“喜欲狂“了吗?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位杜甫,谁来描述一下?
g、进一步加上动作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5、两诗比较进一步感悟感情。
同学们回想一下《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对,这两首诗无论是喜还是悲,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陆游临终叮嘱儿子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是爱国之情,而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的激动和欣喜,不仅仅是自己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面受战乱之苦。
三、拓展。
推荐杜甫的《归雁》和《月夜》让学生读,进一步感悟杜甫的爱国感情。
四、板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收蓟北——喜欲狂
涕泪、漫卷诗书……爱国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5
今天阳光明媚,是出去逛逛的好日子啊。
我走在街上,唉声叹气:唉,都七年了,河南和河北什么时候才会收复啊,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乡啊?”忽然,人们如潮水般地向街头涌去。“发生了什么事,莫非。.。.。.,又看了看走过来的大哥,看他脸上喜气洋洋,我便走上前去问,果然,不出我所料,河南河北收复了!我不禁喜极而泣。七年,多么漫长的一个等待啊,我终于可以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了!我急忙跑回家里,一推开门就大喊道:“河南河北收复了,我们可以回家了!”织布机前的妻子和正在玩耍的孩子都惊喜的不知所措了,异口同声的问:“这是真的吗?”我按耐不住自己的心情,坚定的说:“是真的。”我看着妻子和孩子,突然发现他问脸上的忧愁都不知道在哪里了。胡乱的把桌子上的书一卷,高兴的简直要发疯了。我跑了出去,马上约了好几位好朋友出来开怀畅饮,放声高歌。在这明媚的陪伴下我正好可以回家了,我已经想好了回家的路线,我马上乘船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在顺流直下襄阳再回到。
我心里一激动,竟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变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6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对,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
忽然,传来了喜讯,“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
二、初读,读通顺
1、配乐范读。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生字。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习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2号同学把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
(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4、交流学习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7
一、导入
我们班级是一个书香班级,平时大家都积累了许多古诗词,你能朗诵几首表达爱国之情的古诗吗?(请你来说——《示儿》)
《示儿》这首诗,诗人陆游在临终前因不见九州同,而感到悲伤遗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同样表达爱国情感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找一找这首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
2、谁来说说?你来说一说。(喜)板书:喜
3、作者因何而喜?(剑外忽传收蓟北)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朝廷的军队已经收复了洛阳等地,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蜀地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不禁欣喜若狂,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题目中的“闻”就是“听闻、听说”的意思,“官军”指唐朝的军队,“河南河北”指的是洛阳等地。
3、接下来请你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看一看作者喜到什么程度?(喜欲狂)板书:欲狂
4、你能表演出诗人的喜欲狂吗?(手舞足蹈、仰天大笑)
三、品读古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喜欲狂表现在哪里呢?作者是抓住人物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一下。哪个小组说说你们找到的诗句?
第一小组来说说。
(你们认为“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两句诗最能表现出诗人的喜欲狂。“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须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你们小组也想来交流交流。
(他们找到的是“初闻涕泪满衣裳”。“裳”,和平时的读音不一样,在这里是指下身穿的衣服,类似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当作者听到这个好消息的时候,不禁泪洒衣衫,这是高兴的泪水,用一个词来形容——对,喜极而泣。)
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诗——初闻涕泪满衣裳。
作者是通过抓住人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
还有呢?你们组来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是什么意思呢?是啊,在这美好的春天里,作者白天高歌痛饮,想到自己马上就可以启程返乡,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激动、兴奋)
作者是通过抓住人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
是啊,你瞧,作者连回家的路线都拟定好了。一起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他回家了吗?(没有)是啊,从巴峡到巫峡,从襄阳向洛阳,这么远的路程,他想立刻回到家,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归心似箭)好,带着作者的这种归心似箭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短短的八句诗,却传递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之心。(板书:爱国)
四、熟读成诵
怎样才能读好古诗?
对,请大家带着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假如你就是杜甫,此刻,你已踏上回家的路,你想对家乡,对祖国说些什么?
诗人的一生,颠沛流离,创作了许多广为流传的诗作,你都知道有哪些呢?(补充《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个时候,诗人多么想携妻子回到洛阳,落叶归根,安度晚年,于是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8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有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第一教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一首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2、出示杜甫图片。今天,我把杜甫给请来了!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欢迎他的到来!(生鼓掌)
3、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地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同学们交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的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二、自学古诗,读通顺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出示诗全文)
2、分组自学古诗。
(1)询问学生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2)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提出要求: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jiaoshi/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汇报员把本组同学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3、学生汇报。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语: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
4、知识讲解: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
5、生读诗,背诗。
三、深读诗文,悟诗境
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曾流过泪。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
2、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3、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评价。
4、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
5、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四、拓展延伸,升诗情
1、小结: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让我们再次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杜甫最崇高的敬意!(鼓掌)
2、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读一读吗?
3、出示《春望》。建议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想想这首诗与课文的内容、主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9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進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
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㈡初读,了解大意
1、正确朗读诗
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
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①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师生讨论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板书:喜欲狂
㈢细读,品诗
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6、指名读
7、背诵(师引背齐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意境。
2、诵读古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词析句,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平
教学方法:
以读促悟,悟中品读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延伸导入
课前同学们背了那么多古诗,背得那么投入,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七言诗,也是杜集中一篇别具风神的佳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初读古诗,了解背景
1、请同学们看书或看大屏幕自己出声读一读这首诗。
2、交流初读后的感受,提出疑问。
3、结合题目了解背景。
(诗题写到了当时的一个历史事件,关于这一事件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所处的境地,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课前谁搜集资料有所了解,请给大家讲一讲。)
三、自由读诗,引发思考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试着读出诗人高兴、喜悦的心情来。
2、指名朗读,评价促思。
(听了刚才同学的朗读,大家都感到这首诗的内涵没有读出来,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好呢?)
3、学生交流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加以肯定和点拨。
四、研读古诗,品评赏析
1、请同学们深入诗歌中细细读一读,品一品,对哪一两句感兴趣,就重点研读一下这两句。
2、自由研读,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后评,评促悟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诗文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不断提高古诗的欣赏水平。)
五、课外研读,提高积累
同学们学诗的兴致这样高,老师为大家再推荐杜甫写的另外一首诗歌《春望》,希望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学诗方法,好好研读一下,作为课外积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11
作者的心声被我们吟咏而出
师(吟诵):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生鼓掌)
师:这首诗叫什么名字?作者是谁?老师刚才的吟诵怎么样?
李秋华:这首诗名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是杜甫。
王娟:老师吟诵得非常棒!
师:棒在哪里?老师非常喜欢听大家表扬。许晴云。
许晴云:谢谢老师。老师表达出了杜甫听说官军收付蓟北后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
师:能不能具体谈一下?
许晴云:我查过资料,当时因为安史之乱的暴发,杜甫带着全家整天逃难,一路上吃饭和安全都成问题,现在忽然得到官军收复蓟北,也就是叛军基本被消灭的消息,当然非常高兴。老师刚才就表达出了这种激动和喜悦的心情!
武学青:老师朗诵得好,不过如果我来读的话会更好。
师(做拱手状):愿闻其详。
武学青:谢谢老师,谢谢大家。我朗诵的时候会一边快步走一边挥舞着胳膊,最好还要被什么东西绊一下,摔个仰八叉。
(生笑)
师:那么请你给大家朗诵一遍。
(武学青按照刚才说的方式激情朗诵)
师(再次做拱手状):这位高才吐字清晰,感情真挚,动作表情活灵活现,真把杜甫演活了,佩服佩服。因为提前已经将这首诗背会,所以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吟诵,如果如果你认为自己吟得好还可以请同桌欣赏欣赏。
(生自由吟诵,同桌互相鉴赏)
师:现在哪位小杜甫有信心到前面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水平?请大家注意表情、语气、动作和节奏,朗诵完之后还要向大家传授自己的诀窍。
麻晓蕙(吟诵后说):这首诗我之所以朗诵得这么好(生笑)是因为我跟爷爷学过古诗的读法。这是一首七言诗,七言诗的每句话都是七个字,我爷爷说前两个要连读,第三第四个字连读,第五第六个字连读,第七个字单独读。
刘真:老师早就讲过了,老师还讲过可以前两个字连读,第三第四个字连读,第五个字单独读,最后两个字连读。
师:两位同学说得都很好。小麻,真羡慕你有一位这么有学问的爷爷。同学们,小麻的读法叫二二二一法,刘真的读法叫二二一二法。大家在朗读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诗文和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两种读法。
(板书:掌握节奏 二二二一 二二一二)
师:还有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露一手?有请刘芮。
刘芮(吟诵后说):我觉得麻晓蕙和刘真读得都很好,不过读诗最重要的是抓住诗的思想感情。我吟诵的时候就抓住了作者无比喜悦激动的心情和一些关键词语来读的。
马明明(突然插话):愿闻高论。(模仿老师慌乱地向刘芮拱手示意)
(生笑)
刘芮(一本正经拱手作答):不敢不敢。我主要是抓住了“忽闻、愁何在、漫卷、欲狂、放歌、好、即从、便下”这几个词。
师:刘芮同学说得不错。
刘朝歌:还有一个“穿”字。对不起老师,我没有举手。
师:没关系,你说得非常好。和刘芮一样好。同学们,正像刘芮同学所说的那样,一首师要想吟诵得好不光要掌握诗的一般节奏,更重要的是必须真正理解诗意,并抓住最能充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词,这样才能读出感情读出味道来。(板书:抓关键词忽闻、愁何在、漫卷、欲狂、放歌、好、即从、穿、便下)
师:那么找出关键词后应该怎么读呢?
廖雯:用轻快的语气读,因为轻快的语气可以表现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张凯:关键词应该重读,只有重读才能表现出作者的激动心情。
刘苗苗:我认为廖雯和张凯说的都有道理,不过最好是将他们的意见综合起来,用又急切又响亮,不是不是,用又急切又重的语气读,就像我爸爸那次彩票中奖时说话一样。
(师带头为三位同学热烈鼓掌,并与生共同吟诵全诗)
唱出诗歌原有的味道来
师:何谓诗歌?诗者歌也,歌者诗也。我们现在学的大部分古诗在古代都是配乐歌唱的,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古诗在当时都是歌词。
武学青:周杰伦的《蜗牛》现在都变成课文了。
麻晓蕙:是不是读着很像诗?
师:那本来就是一首诗。谁会唱?
(生纷乱地各自敞开喉咙唱歌)
师:那么现在谁能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谱上曲子唱一唱呢?
(刘真在争得老师同意后开唱)
师:喔,刘真真聪明,知道借用《虞美人》的现成调子,不过是不是太凄凉了点?与本诗的情感不符。
(冯君生开唱)
师:冯先生(生笑)用的是《大中国》的调子,嗯,不错,够喜庆!表扬!
(众生忍耐不住,纷纷私下开唱)
师:谁能全完用自己编的调子唱?未经允许盗用别人的调子是侵犯知识产权的哟!
(生各显其能,放声高歌)
诗意翻译中的别样风采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诗,给大家2分钟时间,自由吟诵。
(师生自由吟诵,然后齐声吟诵)
师:我知道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已经非常深刻了,可是还是想检验一下大家的真实水平。怎么办呢?你可以用一下三种方法来证明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幻灯片出示):
第一,用连环画的形式解释诗意,每幅图下面还要配上简洁的文字说明;
第二,大胆发挥想象,将这首诗改变成一篇小说(作文),可以以第一人称也可以以第三人称,要求抓住作者的动作表情语言和心理进行生动的细节描写;
第三,编写剧本,题目自拟,根据诗意合理设置人物,尽可能仅用人物对话就能充分地表现诗意。
(生各自埋头创作,10分钟后开始展示)
李秋华:我采用的是连环画形式,请大家多提意见。(在老师帮助下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
许晴云:李秋华的文字说明很好,就是画得不太像,把人都画成妖怪了。
(生笑)
师:李秋华没有专门学过绘画,大家重点看他的画有没有完整真实地表达出诗意。
(生七嘴八舌地评论,仍然揪住李秋华的绘画水平不放)
李秋华:谢谢大家,谢谢老师。我主要是抓住了“漫卷,涕泪、纵酒、穿”四个关键词画的。画的不好,请多包涵。
(师带头鼓掌)
王盈盈:我写的是小说。不过有点短,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王盈盈(一遍在投影仪上打出原稿,一遍大声念):今天家里又断粮了,这可怎么办呢?我一遍低头走着一边在心里嘀咕。突然前面传来敲锣打鼓的声音,连忙前去观看。只见人们都喜气洋洋的围在一起,大声议论着什么。什么?官军收复蓟北了?耶!太好了!太好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几乎蹦了起来,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在衣服上。连忙跑回家去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家人,一进家门,只见妻子为没有米做饭发愁呢!我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回老家回老家!官军收复蓟北了!我们可以回河南老家了!”说完连忙手忙脚乱地收拾桌子上的书,激动得都快发狂了。我一面大声唱着歌一面让妻子给自己拿酒喝,大好的春光正好伴随自己回家乡,心里怎么不着急呢?得赶快去订船票,坐着轻快的小船,从巴峡飞快地穿过巫峡,到了襄阳就直奔洛阳。真是太棒了!
师:大家说他们王盈盈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还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
刘芮:王盈盈对诗意理解得很好,就是细节描写太少了,如果我写的话一定把全家人激动的情景写得详细一些。
刘苗苗:应该将杜甫心里怎么想的再写得详细一些。
冯君生:他老婆(生笑)听到这个好消息竟然什么都不说?那不成了傻子了吗?
(生大笑,课堂在笑声和自由的吟诵声中结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12
设计理念: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道“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古诗教学重在诵读,本课力求让学生诵读出音律之韵,诵读出形象之美,诵读出意境之味。诵读是打通诗歌文字与精神的基本策略,它是手段也是目标。
诗歌教学还离不开情境,本课教学通过“造境”,通过想象等让学生切己体察、虚心涵泳,从而体会诗之情,感悟诗之境、诗之心。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参阅课外资料,通过多种方法来理解诗句大意。
2、紧扣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及拓展参读中感受诗人激越的内心,奔泄的情感,提炼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价值。
3、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准备:课前播放《唐之韵》之杜甫视频片段、安史之乱等背景材料
教学流程:
一、唤醒旧知,点燃智慧之火
1、呈现杜甫肖像,说说你对杜甫的了解。
2、导题,读题,理解题意。
二、通读全诗,开启智慧之门
1、自由读诗,按照平时读课文的要求把诗读正确、通顺,注意停顿。
2、检查朗读,正音。
3、联系注释读出初步感受。
4、交流诗意。
三、切入关键,碰撞智慧之花
1、再读全诗,读出画面,切入关键“喜欲狂”,自学批注。
2、汇报交流,体会诗人的“狂态”、“狂想”。
3、小结归纳,探究原因。
四、对比参读,提升智慧精华
1、呈现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遭受的苦难的诗句。
2、再次回扣“喜欲狂”。
3、通读全诗。
五、拓展课外,延伸智慧之路
1、课堂小练笔
2、提炼: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3、再次呈现杜甫肖像,结课。
附教材与资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①
杜 甫
剑外②忽传收蓟(jì)北③,
初闻涕(tì)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④愁何在,
漫卷⑤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xiāng)阳向洛阳⑦。
注释:
①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河南河北:旧指黄河以南以北的广大地区。
②剑外:现在位于四川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唐人以长安为中心,称剑门以南地区为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代称。当时杜甫所在的梓(zǐ)州(现为四川三台县),位于剑门西南。
③蓟北:泛指蓟州、幽州一带(现为河北省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盘踞(jù)的地区。一二两句指的是诗人突然听到官军平定叛军老巢,收复失土的消息,激动得热泪滚滚的情景。涕:指泪水。
④却看:回过头看。妻子:这里指妻子和儿女。
⑤漫卷:胡乱地收卷起。
⑥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伴行。
⑦洛阳:杜甫三岁时移居洛阳,常以洛阳为故乡。这两句指的是诗人想象自己立即从巴峡启程,顺水穿过巫峡,然后由水路直接北上襄阳,又马上由陆路直奔故乡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13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二
宁夏灵州 万淑琴
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②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3、情感目标:
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习准备:
搜集有关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资料。
学习方法:
读中感知、感悟、体会。
学习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开课
老师渲染氛围:今天老师的心情非常沉重,因为有一首诗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这首诗就是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留给儿子的遗言。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第一首《示儿》
1、自学。
①自由轻声读几遍诗句,思考能读懂诗中哪个词语或诗句。
②再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诗,看又能读懂哪些内容。
比如:a、可以结合文中注释,抓住重点词去读诗。
b、也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去读诗。
C、更可以同桌商量着去读诗。
……
2、汇报。
告诉老师你读懂了那些内容。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拔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3、探究:
①引导再读诗句,质疑。
②分小组讨论,探究疑点。
③学生交流小组学习情况,教师相机指导、小结。
板书:
不见 示儿 九州同 告知
4、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呵!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朗读。
②背诵诗句。
过渡:我国有许多这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在唐代就有一位被称为“诗圣”的爱国诗人杜甫,他一生忧国忧民,在听到祖国重归统一时,欣喜若狂,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投影显示诗)
三、学习第二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读诗:
自由多读多体会,如果发现有不明白的词句可以问同桌、前后排同学或老师。
2、学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一步学习这首欢快的诗。
比如:a、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练习表演读,加上适当的动作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b、爱讲故事的同学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与自己的体会练习描绘诗句的情景。
c、擅长表演的同学可以找伙伴合作,去练习表演。
d、如果还有更好的学习方法自然都可以试一试。
3、悟诗:
分别展示学习方法、结果、体会。
4、诵诗:
①放声自由朗读。
②带上愉快的心情背诗。
四、总结。
1、建议学生通读两首诗,去探究两首诗的异同。体会两位诗人抒发感情之同,表达方式不同,一悲一喜。
2、教师及时肯定,强调学习重、难点。
五、结课。
陆游流传至今的诗就有9千多首,杜甫流传下来的也约1千4百多首,除了我们学过的,同学们下课后,还可以再去搜集、阅读、品味、欣赏;另外建议我们班委可以设计一次《古诗朗颂会》或《古诗书法比赛》;比一比,看谁搜集的诗多;朗读的最有感情,书法最漂亮。有兴趣吗?
附:板书设计
不见 示儿 九州同 告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在理解每个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背诵并默写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体会这首诗明白如画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难点: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具学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揭题,知背景。
1、师语:
在我国唐朝,有一位被称为“诗圣”的伟大诗人,他是谁?大家对他了解多少?(生简介)谁能背诵一下他的诗?
2、知背景,释题。
让我们来看一下杜甫晚年的遭遇吧!(师简介)板书课题,读题,释题。
二、初读诗,读通顺。
1、课件范读全诗。
2、生自由读诗。
3、点生读,并进行评价,纠正字音:妻子(qízǐ)不读(qīzi),漫卷(mànjuǎn)
三、细读诗,明诗意。
1、小组自学:弄懂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全班交流。
3、出示课件,读一读,演一演。
四、品读,悟诗情。
1、诗中有一个词最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大家能找到吗?(喜欲狂)
a、诗人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祖国重归统一,人民可免受战乱之苦。)
b、明明是喜讯,为什么诗人还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以悲衬喜)
扩展一: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理解“漫卷诗书”。(以乱衬喜)
诗人视书如命,此时却一改初衷,漫卷诗书,为何?
3、诗人“喜欲狂“还表现按在哪儿?(放歌、纵酒)
4、“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是四个地名,涉及四川、湖北、河南三省,相隔路途遥远,诗人却只用四个词语连接起来,再加上“即、便”二字,让人感觉如何?(归心似箭)
扩展二:李白《早发白帝城》
5、小结: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五、实践活动: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情感。
六、快乐作业:
1、给古诗配画。
2、想象此诗情境,叙说故事。
板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
忽传 却看 放歌
初闻 漫卷 纵酒
即从……穿……
便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