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事事迹 篇1
36岁,她是嫁到市村的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同时,也是一个平凡的农家媳妇。周围的街坊邻居都对这个媳妇赞不绝口,令人们印象最深刻也最具有感染力的是她的笑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那张乐观灿烂笑脸都会温暖每个人的内心。
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知道她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在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她从嫁过来就和公婆一起住,在生活上孝敬公婆,从来都没有和婆婆红过脸,她无微不至的照顾着丈夫、公婆、孩子的饮食起居。十几年的共同生活使本来不曾认识的婆媳产生了浓浓的亲情,由刚结婚时的不适应,发展到相濡以沫,靠的是她和婆婆的相互宽容,相互包涵。她说,居家过日子琐碎小事就是很多,但是只要你爱自己的丈夫,就一定要爱他的父母,因为是他的父母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为你准备了你的另一半。你是公公婆婆劳动的最直接的收益者。如果为一些小事在乎太多,婆媳不和,丈夫只能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反过来会大大地影响两个人的关系,幸福就会离两人越来越远。所以,要抓住幸福的绳子就要好好的孝敬公婆。
除此之外,她不但在生活上婆婆,而且还在工作上辅佐婆婆,她的婆婆张书云是曾经一名人民教师,在村里的小学里教书,如今是村里的副支书。说到这位婆婆,真的要好好的说一说,这位村里唯一的女村干部,在村内工作中总是身先士卒,从不怕苦怕累,在百日攻坚清理村内垃圾的时候,带头拿起铁锨走到垃圾堆里进行清理,村内修路的过程中,每时每刻的在施工一看,督查工程的进度,哪儿里水管挖破了,哪儿里要注意,她都事事想到最前面。真的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村干部。除了工作之外,她从教学的时候就爱孩子,如今退休了也没有闲着,办起了自己的幼儿园,起名为繁星幼儿园,但是毕竟上了年纪,婆婆一人撑起这幼儿园负担太重,于是张玉荣与丈夫都回来帮助婆婆,一心一意地努力把幼儿园办好。2011年建园初,幼儿园的生源不是很好,毕竟是刚刚起步,附近村里的家长们都担心教学质量,都处于观望状态,但是婆婆张书云曾经是村的小学校长,也是一名资深的教师,凭借这一点,村里很多乡亲们就奔着婆婆这个人来把孩子交到这,他们放心。正因为如此,她更要好好的教这些孩子们,没事儿的时候就研究教学方法和儿童心理,尽可能的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她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关爱着,也对幼儿园的管理模式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钻研摸索着,在她和丈夫的帮助之下,幼儿园越办越好,婆婆也真心的夸赞这个儿媳妇,肯定着她的功劳。而今邻村的家长们都抢着把孩子往幼儿园送,现如今幼儿园有300个多孩子,小班,中班,大班都齐备,里面还有这十多个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繁星幼儿园已经初具规模。这少不了这个儿媳妇的功劳。
还担当着村里计生工作的督察员的职责。平日里幼儿园的工作就已经很忙碌了,但是为了村里和办事处的工作能够更好地落实和实施,就自告奋勇担当起这个费力不讨好的事儿。也正因为平日里她的人缘好,才能让这个劝说计划生育的工作好做一些。这个工作忙起来就不分白天晚上的,相当辛苦。并且还是得罪人的事儿,苦口婆心的劝说超生家庭的村民,将心比心,让人们真切的理解国家政策,做通了不少人的工作。为村里工作顺利实施做出了贡献。
无论是家庭还是工作,都让她打理的井井有条,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她的善良,朴实,让她获得了精神的力量源泉,她的宽容,大方,让她享受人生的平实和幸福,她的勤劳、踏实,让她赢得生活的富足。她将会感染更多的人在平平淡淡中体味真、弘扬善、享受美。
好人好事事迹 篇2
居住在路175弄10号甲楼,她是位楼组长,十几年的楼组工作中,她热心为楼组居民供给服务,跑遍了楼上楼下的每户人家,积极主动传达居委会自治工作方面的要求。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可是思想提高,热心于社区公益事业,积极参加社区自愿者,在迎世博办世博期间,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只要需要随叫随到从无怨言。在马路上,在小区弄堂里,经常看到她那弱小的身影。有一颗善良的心,她热忠于助人为乐,在敬老爱老为孤老排忧解难方面成绩尤为显着,事迹如下:
路239弄5号的一对孤老,妻子叫韦羡韫十几年卧床不能下楼活动,丈夫叫孙光华脑梗后行动不便,两人在生活上都无法自理。在乐龄的帮忙下解决了一日三餐的饮食问题,可是,看病难的现实问题一向无法解决。居委会发动居民自愿与这对行动不便的老人结对,为老人办点实事,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明白后,积极主动与这对孤老结成对子。她讲不出深刻的大道理只说了一句朴实的话语:“我也会老的,此刻能帮忙别人时,不能推迟,并且要尽心尽力”。
一年多来,春夏秋冬风里来雨里去,无数次和丈夫蔡吉清一齐推着老人去医院看病。有时一星期要去医院二三趟,在医院一个陪着老人另一个楼上楼下奔波,帮忙挂号、付钱、取药、推进推出配合做检查,一去医院就是大半天,在等待时无微不至的照顾老人,问寒问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为了能准时看专家门诊,经常起早摸黑到居委会借轮椅,接老人下楼,然后快步把老人推到医院,忙的不亦乐乎满头大汗。
还经常帮忙这对老人购买生活用品,想为老人所想,急为老人所急。老人喜欢吃馒头,就跑到很远的地方去购买,当一对老人吃到香喷喷松软的馒头时,高兴的合不拢嘴。今年夏天特别热,老人想吃西瓜,就冒着酷暑帮忙买回了西瓜,老人抖颤着双手捧起西瓜激动的说:“多谢!多谢!”,还写了一封发自内86.心的感激信。居委会在居民大会上及时表扬了关爱孤老的事迹后,憨厚的笑着说:这没什么,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我们自己,是我应当做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营造了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为创立和谐礼貌小区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真是居委会的好帮手。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更是一个老龄化发展很快的社会。所以关爱老人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社会现实的迫切需要。借大力宣传好人好事之际,赞扬一下敬老助老的事迹,传颂一段关爱老人的佳话!
好人好事事迹 篇3
疫情突如其来,短短几天内,打破了原本生活的平静,三门峡的街头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空荡荡的街头取代了人声沸腾,正在这时的三门峡,出现了许许多多“最美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志愿者。
他们扛起社会责任,挑起人民的希望,义无反顾的向前冲,他们在危难的时刻,演绎着这场抗疫中的暖心故事。其中李宇翔就是这次抗疫志愿者中的代表,他不计报酬,不图名利,只为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国家防疫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李宇翔是2022年湖滨区疫情防控优秀青年志愿者,曾策划过很多公益活动,比如湖滨区消防大队到小区宣传活动,摄影家协会到动物园摄影活动,小学到天鹅湖保护天鹅活动,此外,他还是公立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对农村小学的孩子们进行心理和图书上的帮助和支持。
家庭是温暖,是温馨的港湾,可当面临疫情时,为了更多人的安全,他选择挺身而出,在黑暗之中逆行。无论是在核酸检测维持秩序,还是辅助医护人员进行核酸检测,还是上门统计居民物资,调差核实信息,都能看到李宇翔坚守在疫情防控的一线上。
这是李宇翔第138天在社区居民中做防疫志愿者,从春节时在火车站的坚守到春暖花开在社区小区的坚守,疫情当前,责任在肩。在小区需要志愿者的第一时间就参与到其中,他做过很多次,深知怎样与小区居民沟通的道理,从他坚毅的眼神中,能看到一个青年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的责任担当。
三门峡这次疫情形势异常严重,李宇翔的爸爸在第一时间就把他的奶奶接到了家中,白天在小区做志愿者,忙完回到家就和爸爸一起照顾奶奶,在这次疫情爆发封城中,他发现小区物业消杀不到位,只对单元入口喷洒了一点点,所以李宇翔就用自己准备的消毒液,在五点钟,大家都还在睡觉的时候,就对小区每家每户都进行了高密度的消杀。
在这次疫情期间,李宇翔还组织全国公益群。两个群人数达到800多人,每天都在群里分享读好书和疫情中的好人好事。在本次严峻的疫情形势面前,还有很多这样的志愿者,他们负重前行,逆风前行,用自己的奉献换来大家的安康。
好人好事事迹 篇4
唐文聪,男,生于2006年9月16日,今年10岁,担任三年级班长,他品学兼优、乐于助人、热爱集体、积极向上。他小小年纪,却以良好的.思想品质,优异的学习成绩,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在学习上,他刻苦努力,一丝不苟,爱钻研,能够虚心请教,不耻下问。从入学到现在他作业工整、能及时完成,成绩优异,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他喜欢阅读,一有空就读书,一有书就爱不释手,饭后睡前总是手不释卷。从童话故事到历史读本,从自然科学到天文知识,他都读的津津有味。广泛的阅读开阔了他的眼界,同时也提高了他的写作水平。除此之外,他还利用周末、寒暑假等时间发展业余爱好,学习书法、绘画等,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他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灵。有人说,金子是最纯美的,但比金子更美的是人的心灵。唐文聪同学有一颗洁白无暇、善良真诚的心灵,他心地善良、追求纯真、无私无邪。在家里,对待亲人,关注亲人的冷暖,以礼相让,经常帮助爸
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打扫卫生、择菜洗菜、洗袜子等,让亲情其乐融融。对待邻里,他文明礼貌,与人为善,深得邻里喜爱。
在学校,他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对于困难同学,他总是乐于伸出援助的小手,助人为乐,真诚奉献。有同学上课忘了带学习用具,他总是豪爽的拿出自己心爱的文具借给他们,有同学不会的问题,他总是热情耐心的帮其解决,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在老师和同学们心中,他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希望唐文聪同学能继续努力,再接再厉,成为优秀的校园之星。
好人好事事迹 篇5
雷锋乐于帮忙人,在学校是人所共知的。有一天下大雨,河水淹没了小桥,一群一二年级的小同学,上学去不敢过桥,雷锋就一个个地把他们背过桥去。同班有个同学患了重病不能上学,他就组织队员前去慰问,还经常到她家里给她补课。同学小朱上课不专心,作业做得马虎,字写得歪歪扭扭。雷锋为了帮忙他,放学后,情愿自己多绕点路,也陪着他一同回家,给他讲要发奋学习的道理,教给他写字方法。经过多次帮忙,小朱的进步还是不大。有一次,雷锋悄悄地把小朱的作业本拿来,用纸蒙着他的作业本中写得歪歪扭扭的字,一个一个地描下来。第二天,雷锋拿出描的字给小朱看,问他可认得是什么字?便噘着嘴说:
“这是鬼画桃符,哪像字呀。”
“这些字就是你自己写的呀?”
小朱听了,不禁吃了一惊,心里感到十分惭愧。雷锋又耐心地劝他必须要好好学习。这件事对小朱的教育可大了。从此,他学习认真了,字也写得规矩了,成了班里的一个好学生。
好人好事事迹 篇6
XX年8月,万军老师参加了小学教师这份工作。也许就是因为多少年来地向往和与生俱来的对孩子们的喜爱吧,出为人师,心中竟有些惴惴不安,是紧张还是兴奋,他自己也说不清,只是满心喜悦地去迎接这充满挑战的工作,投身于小学这片多姿多彩的新世界。
记得有一次,我清晰地记得,这是星期日,邓佳同学与好朋友玩闹一番后急着回家,因为今天是她的生日,正赶回家等待着父母为她准备的庆祝呢,由于自行车骑得比较快,前脚不小心拌到了后脚,摔了一跤,头撞到了停在路旁的车门上,没过几秒,血就顺着头哗哗地流着,陪同邓佳的同学一看到这种状况,高分贝的尖叫出声,惊动了正有急事的.万老师(万老师的儿子奶粉吃光了,正要去南昌买,不然小孩子就要饿肚子了,公交车这时也来了,车站离事发地只有100米),只见万老师冲进事发地,一看到这场面,老师镇静地一边打电话叫车子送伤者去医院一边吩咐同学回家通知家长,并从附近村内借来纱布包扎伤口,大约5分钟,家长没等来,叫得车子来了(此时的公交车在车站按了近一分钟喇叭,似乎是告诉万老师,你走不走),老师一咬牙,嘟囔了一句:”伤者重要”。就上了叫来的车子,带着邓佳同学去医院治疗去了,挂得是急疹,此时的万军老师一直耐心地陪着邓佳同学接受着医生的治疗,没过一会儿,家长也匆匆地到来,与老师客套几句后,对老师说:“这边交给家长了”!但此时的老师还没有走,直到医生说伤者无事后才离开。
后来,听说,万老师那天由于太晚了,没买上奶粉,儿子饿了一晚上。我很感动:“万军老师对待学生居然比对待儿子还好”。
万军老师的这种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好人好事事迹 篇7
xxx村一组由于堰塘楼眼堵塞,造成下面大片田地没有水灌溉,村民无法插秧,由于该堰塘水质较差,看上去水很脏,大多数村民们都不愿意下水去疏通楼眼。村民们一时陷入了困境。
在村民们在争论到底该谁下水时,xxx村一组村民曾宪江主动下水开始摸查楼眼位置,村民们看着曾宪江这样无私的行为,大都红了脸,然后一个接一个的.下水去帮忙,不一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楼眼就被找到并且疏通了。
事后,村民们都对曾宪江的行为表示了赞扬,也非常感谢他用他无私的行为感染带动了大家,促进了村民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好人好事事迹 篇8
工作时面带微笑,态度亲切,耐心细致,深得村民的认可与喜爱,他就是戴小龙,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乡镇卫生院的一名普通基层医生。1988年2月参加工作后,在莲都区较为偏远的严鸟乡、黄村乡、高溪乡等农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20xx年8月至今任职于莲都区水东卫生院。20xx年度获评优秀医务工作者。
扎根基层,勇于担当
20xx年8月,戴医生初来水东卫生院,就主动承担了本院条件最艰苦、工作成效最微薄的余庄村和瀑泉村的联村任务。余庄村距卫生院近15公里,而瀑泉村需经过青田石帆境,最远的瀑泉自然村更是有21公里的路程。瀑泉村户籍人口近800人,常住人口却只有200多人。村中多为年长的老人留守,没有子女在身边,交通又极为不便,再加上经济情况不理想,老人的医疗服务难以得到很好的保障。戴医生到任后,每一次下村随访绝不懈怠,不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他经常在清晨6点就骑着摩托车下村入户随访,为慢性病患者量血压、测血糖和基本的体格检查,为的就是让村民们可以早吃饭、早下地、早干活。有时候山路塌方,无法行车,他就毫不犹豫地拎着诊疗包步行上山,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还有几个自然村只有一两位老人住着,他也会特意跑去,为老人作基本的体格检查,对支气管炎等常见慢性疾病进行药物等日常指导。结束了当天的随访工作后,他又紧赶慢赶骑行回单位,继续一天的工作。
情系患者,医者仁心
很多慢性病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对自身疾病不重视引起的。余庄村村民顾某体检时空腹血糖达到了36mmol/L,他却对自身健康状况盲目自信,还怀疑是体检结果错了。戴医生心想“这样不行”,坚持多次与他耐心交流,告诉他高血糖的症状、危害以及积极应对的办法。“软磨硬泡”下,老顾最后同意前往当地丽水人民医院作进一步检查,确诊了患有糖尿病并入院接受治疗。老顾出院后,戴医生每周都会往返近30公里,来到他家为他监测血糖,耐心地告诉他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怎样运动是可以的、怎样运动会伤身等等。在一次次不辞辛劳的奔波后,老顾的病情终于稳定了下来。
扎实、全面的业务水平,耐心、负责的工作态度,就是门诊病人的福音。门诊值班的日子,总是有病人排长队等候就诊。四楼办公时间,又有病人特意寻找他。东升北区有一个病人李某因身患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脑卒中常年卧床,戴医生就利用休息时间多次免费入户帮其更换导尿管。金东村有一脑出血伴吞咽困难的患者金某,戴医生也经常上门为其更换鼻饲管。主动为这些长期卧床在家的老人服务,对于戴医生来说已不仅仅是工作,而是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戴医生总是耐心细致地对待每一位患者,为他们提供最满意的医疗服务。
任劳任怨,恪尽职守
基层的工作是千头万绪且复杂的,经常加班加点。特别是上半年的农保体检期,为了让村民们能够尽快得到体检结果反馈,白天坐诊或者体检,晚上他就在卫生院旁的小面馆随便对付一下,回到办公室继续整理、录入体检信息。附近的居民说,那段时间的深夜,她,十五年如一日,始终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护理过的患者逾万人,可凭借她的技术、她的细心、耐心和爱心,获得患者及家属一致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