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教学论文 篇1
【摘 要】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基地的高等学校,除了做好教学,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外,还必须对新时期的青年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美术 美术教学 审美教育
美育或审美教育,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美术教育。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早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就把“琴、棋、书、画”作为知识分子必备的知识,说明了美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早以前就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一、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施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的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并且能够进行创造美,从而将美与丑区别开来。审美教育不但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而且还会影响到人们的道德品质的修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比其他教育形式的审美分量更集中,更有代表性,成为全面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美术教育对高等院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所以高校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培养审美能力的途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的美术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审美心理的教学与研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1.充分利用美术作品鉴赏这个平台
作品鉴赏是审美能力提高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作品的线条、黑白、色彩等诸多因素感受作品传递的美与丑、是与非、真与假。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各种情感,或高兴、或压抑、或叹息,在完全投入的状态下集中注意力,调动身体各个机能去感受美,进入审美境界,会让学生诱发联想,从而领略作品的意境美。从以下三个步骤具体阐述,怎样在美术作品鉴赏中提高审美能力。
(1)对美术作品做感性表述。美术鉴赏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通过对艺术形式的直接感触和审美关照来对作品进行品评。著名美术教育家阿恩海姆认为,“感性观察是思维探索和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这种“感性概念具有最令人向往的开放性,那是达到充实和完善的最直接途径。”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东西出发,不用考虑其艺术内涵,不用去了解其创作背景,只需要点明画面上有那些物象,把学生带入欣赏情境。这是鉴赏的第一步。
(2)引导学生对欣赏的画面进行理性分析。这个阶段要解决的已经不是作品给了你什么感受,而是作者是如何让你产生这些感受的。在此过程中通过系统且严谨的理性分析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趋于理性和深刻,进而引发学生在自身审美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联想和想象,获得再次感受,使鉴赏达到一种更高的层次。这个过程我们主要对作品的造型元素和形象寓意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味形式美的意味。比如我们可以先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笔触、肌理等造型元素,接着分析这些造型元素如何在画面当中形成空间感、形体感、运动感,以及画面中对比、虚实、疏密、对立和统一等一系列的形式美的法则。再通过横向比较,找出作品与其它画面相比较之下最突出的优点。使审美上升到画面形式和艺术风格表现的的高度。
(3)探讨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对美术作品进行总体评价。通过对画面语言和审美信息符号的解读揭示作品的文化内涵、哲学意味,进而在从画面内容与形式、风格与品位、革新与继承等方面对画面做出评判。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角。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尚不具备深刻的人格,缺乏精神上的深度,他们所做的是结合“感性表述”和“理性分析”尽可能地去理解和感悟。在评价过程中禁忌“惟我独尊”式的独断评论,以多元的、开放的方式展开。教师可以尽量收集来自各家的评论,已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优秀的艺术作品中都会存在对社会、对人性的批判或赞美。在欣赏美的同时内容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性的认识。
2.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从提高审美的角度讲,动手的目的不在于培养专业画家,不强调系统的训练,更不需要创作出多么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于了解一件作“美”的事物产生的过程,从材料到步骤到最后效果。如果一点动手实践都没有,对美的体验就不能上升到较高的层次。
3.提高美术老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作为一名高校美术老师,肩负着授业与育人的双重任务,所以就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通过培训、研修、举办教学研讨会等,不断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才能在传授基本技能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走出错误的审美方式。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的审美化能力和在教育过程中审美因素的传递能力,教师审美能力的提高是全面实施美育的保证。
4.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
学习西方国家在美术教育中的先进教学经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学生进行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西方文明的发展史,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加深对西方精神文明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可以在学习国外对美的各种表达方式中将我国的绘画技巧及审美观点与西方国家的进行融合,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绘画技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结语
美术教育教学中指导学生去领略、品味、体验和赏识自然的、社会的、艺术的美,进而促使学生在掌握对美的欣赏的基本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树立、端正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提高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性情和净化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作用,以达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领会艺术大师是如何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出自己的精神面貌的。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写生,领略山川的高大雄伟,小溪的弯曲流转,树木花草的娇艳妩媚等,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发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参考文献:
[1]王凤.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xx.
[2]曹瑞林.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初探—谈21世纪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 篇2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在满足自身对物质生活要求的前提下,对精神文化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舞蹈成为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对于人的身心健康以及艺术素质甚至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对象,其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是不可忽视的。舞蹈教学被越来越多的高校纳入其课程体系当中,学生在学习自身专业课程之余、丰富课外生活的同时也能够对艺术课程有浓厚的兴趣,进而对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促进其全面发展产生作用。本文从高校舞蹈教学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对舞蹈课程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研究,旨在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自己的见解,为高校理论教学做出微薄的贡献。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素质教育;研究
一、高校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家对人力资源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仅仅依靠专业课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生产力要求,因此,无论是从课程的改革上还是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上,学校都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在高校舞蹈教学方面,多数学校已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得舞蹈课程在高校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但由于其内容的多变性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高校在舞蹈课程的内容与方法方面,目前来说问题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过关,课程的内容与设置有欠缺,自己教学方法死板、教条等问题。这些问题长期下来都会对学生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将此类问题重视起来,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找到相应的对策,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将舞蹈课程作为一项公共课设置给大学生,尤其是非艺术专业的同学,这为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提供了培养其艺术素养的条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大学生艺术素质
一方面,现代主义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传统意义上,课堂的作用主要是教师进行知识的教授与传播,学生只需要将相关的专业知识接受即可,学生的课程体系中除专业课与公共课之外,并未设置多余的艺术课程,学生欠缺应有的艺术素养。另一方面,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高校学生内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注重团队的作用,而专业课的学习往往是相对枯燥的,由于艺术课程,尤其是舞蹈课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以及自主性,课堂内容与形式相较于专业课程的学习都是活泼善动的,因此,将艺术课程纳入非舞蹈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丰富其课余生活的基础上,更能使学生内部之间很好的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交际与互动能力,为高校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相关兴趣,丰富课余生活
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社会的进步使得互联网与多媒体教学在各类教学中广泛应用。在非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一般都是比较晦涩难懂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课程的设置,对于枯燥无味的口头讲述,学生往往没有较大的兴趣,甚至会产生一些抵触的心态。而艺术课程的设置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专业课过程中的调味剂,使得学生在培养相关兴趣的基础上丰富其课余生活,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对于学生能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掌握非常重要。其中舞蹈教学被越来越多的高校纳入其课程体系当中,学生在学习自身专业课程之余、丰富课外生活的同时也能够有浓厚的兴趣,进而对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促进其全面发展产生作用。
二、高校舞蹈教学的建议与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
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首先应该从学生本身的意识抓起,学生自觉地提升素养意识,才能在根源处提高他们对自身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视。高校学生不同于一般舞蹈专业学生的方面就在于,他们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对整体性素养的培养不重视,这种现状不仅不符合当今社会形式的发展,而且对自身艺术认知能力的形成也是不利的。培养学生对艺术认知的自觉意识,就要将艺术素养教育贯穿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的始终,贯穿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将艺术教育融入到各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其引导与示范作用,培养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信息化背景下,与互联网教育结合起来,从更深层次和更多方面增强学生的艺术信息意识。
(二)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传统意义上来讲,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内容主要是由教师进行讲授与部分学生的互动组成的,而新时期则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将学生引入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主要的学习任务由学生自主完成。尤其对于艺术课程,其课程内容本身就具有较大的开放性,自护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的舞蹈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划分小组的形式,将班级成员按小组划分开来,并对不同的小组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经过小组内部的讨论与自主学习,最终得出结果进行汇报。同时,还可以采取情景模拟的办法,教师在进行准确示范之后,让学生自行进行练习与交流,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与自主能力,激发其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在课堂中起着引导与传授知识与技能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是否具有强大的专业知识背景对学生是否能学好相关专业知识具有最为直接的影响。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高校都应该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重视起来,为学生提供优秀的传道授业解惑解惑者。教师作为舞蹈课堂主导者,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吸收与艺术实践有着统领与协调作用。因此,无论是理论知识的讲授还是舞蹈技能的表现,教师应当将舞蹈与艺术素养的提高作为基础任务进行安排,并将其贯穿到每一次的学习与实践中。对于舞蹈任课教师来说,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将舞蹈专业知识贯穿到理论教育中。因此,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对舞蹈技能学习的兴趣与创造力,高校必须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当做一种日常工作任务,为舞蹈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创新教学方法与实践
互联网与信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互联网与课件教学已经在各类相关专业的教学中广泛运用,事实证明,多媒体教学受到了广大高校学生的广泛喜爱。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与演出团队或组织达成合作关系,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关于舞蹈的活动,进而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多方位的提升。无论对于哪些专业的教学,都应根据学生对舞蹈课程的实际接纳情况,学校应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提升高校学生对于舞蹈相结合课程的兴趣,调动学生对于艺术课程的兴趣与能力,使其能更加主动地学习。
(五)擅于互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当今普通高校舞蹈与相关艺术课程主要强调在课堂上,对理论知识进行消化与吸收。因此,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仅凭枯燥的理论教学很难使得学生真正的对专舞蹈知识进行吸收,必须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吸收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一些舞蹈实践,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对舞蹈课程的兴趣。学校可以提供专业的舞蹈教室,为学生提供舞蹈实践的机会,将实践活动也纳入相应的课程体系中,丰富课堂内容,将艺术课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三、结语
为更好的培养新兴人才以适应时代的进一步发展,跟上历史与经济发展的潮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舞蹈课程作为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对于人的身心健康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是从师资力量的壮大方面,还是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高校都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将舞蹈课程的设置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姜瑜芳.浅析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J].黄河之声,20xx,(24):70.
[2]杨晓雨.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探析[J].戏剧之家,20xx,(23):189.
[3]何静.浅议高校公共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8(02).
[4]张艺斐.李永明.浅谈舞蹈教育在我国高等学校素质教育中的意义[J].大众文艺,20xx,(14).
[5]张梦缘.浅谈高校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xx,(02).
[6]斯琴.浅谈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北方音乐,20xx,(18).
[7]杨永倩.浅析高校古典舞教学现状及开展策略[J].艺术科技,20xx,29(11):342-343.
[8]邢令果.浅析高校古典舞教学现状及开展策略[J].黄河之声,20xx,(08):36.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 篇3
所谓审美教育指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借助艺术、文学等相关意识形态来加强对学生的美学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学识内涵的同时,将学生培养成拥有一定审美、鉴赏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对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心灵的净化有很大的益处,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健康成长,并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高校诸多课程之中,语文学科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可谓是最多的,将社会美、哲理美、自然美、生命美等集于一身。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学作品也都是古今中外文采词丰、古色质美、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借助文字来展现美,更讴歌了美的情感,其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大有裨益,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较之其他学科,语文学科中所体现出来的别具一格的审美价值是值得深究的。例如,文学作品中的哲理美,《赤壁赋》能够让学生感悟人生,体悟即使历经坎坷,惨遭现实的打击,但也应积极调整自我,勇敢面对苦难,方可让短暂的生命彰显出独特的、永恒的价值及人生哲理。又如,文学作品所描绘的自然之美,有利于学生感受自然美,提高学生对自然景物的审美情趣。此外,教材中及关于人物描写、事件记叙的文章,皆都包含着相应的生活社会美的教育价值。借助这些文学,学生能够从中品味人生,感受人物事件给自己内心所带来的冲击,继而启迪心灵,陶冶品格,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情操。同时,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建筑美、音乐美和语言美等艺术之美,亦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点。所以,高校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相互融合,显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加强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感受课内外教材的文学作品之美
高校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古典诗词、小说、散文及现代文学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时,不仅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学习,发现文本中的文学之美,更要引入优秀的课外文学来启发学生,丰富和开拓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在品味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体悟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活情感。例如,古诗词之中有诸多关于爱情的作品,《诗经击鼓》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柳永《凤栖梧》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苏轼《江城子》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教师教学过程中可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创作背景,以便学生在品读时能够更好地感悟词里行间所体现的古典语言之美、诗词音韵之美,以及诗词所寄托的情感。无论是古典文学或是现代文学,皆有其独特的审美教育价值,高校语文教学应不断挖掘课内外教材中蕴含的具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以强化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例如,在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时常能品味到宁静纯朴的美好人情,人与人之间并非只存在尔虞我诈,情感亦有其简单纯粹,教师可从此入手带领学生走进这独特的情感世界,引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共鸣。又如,《聊斋志异》《西厢记》等古典文学,亦可看到古人追求真善美,崇尚爱情、友情的美好愿望。而在当今信息科技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正在多元化的环境之下遭受着冲击,高校更应当加强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指导学生鉴赏作品之美
高校语文教学在指导学生进行作品朗读和初步感受文学作品之美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相关作品的解读与赏析,并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层次地把握好作者对语言文字处理的技巧,以及独特的创作手法。高校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皆是在相关专家的仔细专研和精挑细选下所编排出来的,这些作品必然有其可读性和价值,不仅仅是作为学生的学习文本,教师要先于学生去研读并熟悉教材中的作品内容,在保障自身理解透彻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语文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展开教学活动过程中应积极指导学生整体把握相关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音律美等。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作者围绕春、江、花、月、夜展开诗意抒写,辅之以琵琶奏曲和自身的视觉感受与美学经验,谱奏出一曲古雅清越、旋律优美的文曲,更描绘出了一副“春江潮水微动,江中花影摇曳,夜下月影婆娑”的美景。教师讲解其内容时,便可让学生先感受这些场景的不同美,并指导学生将作品中所彰显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讲解出来,运用对比的方式来赏析这首诗。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逐渐普及开来。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对于青少年的文字阅读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若是运用不当只会阻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来进行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许多学生对于武侠小说和现实小说都很感兴趣,如《武林外传》《绝代双骄》等;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等;张爱玲小说《半生缘》《金锁记》等,教师可截取小说中的某些片段让学生进行阅读,并播放相应的视频短片,让学生讨论一下短片中所改编的情节较之小说的优劣所在,若是觉得电视剧、电影改编得不好,亦可让学生尝试自编剧本,演绎一番。如此,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独特魅力,还能活跃课堂氛围。
(四)诵读诗书,提高审美感知力
诵读诗书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更能强化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从而缩短学生与文本的心理情感距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展开多元化的诵读方式,借助不同的训练,以激发学生的诵读热忱,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提升。而教师更要敢于范读,引导学生倾听并辨析与教师范读的得失之处,继而为下个环节的学习提供借鉴。通过对文本的反复诵读,学生语言涵养亦能得到提升,且能够细细品味语言文字的特殊美感,在初步感知语言魅力的基础上,深入体验文章的情感主旨。例如,学习李叔同《送别》时,通过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景物依旧,人却在别时的凄凉之景和对人生的无奈之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鉴赏此类文章时,可将情感教育和美学教育有机融合,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所传达的语言文字之美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思索,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在心灵和精神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情感、美学与教学相合,定会在学生心灵深处播下追求真实善美的种子。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高校语文教学本身就蕴藏着丰富多彩的美学因素,语言和美育相互融合、不可分。语文教学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创设生动灵活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感受美和表达美,使审美教育真正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让高校语文课堂不再是被动的、教师自导自演的课堂,而是富有生趣、美韵十足的优质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符欲静.高校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J].知识经济,2017(8):66.
[2]管才君.强化大学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J].文教资料,2016(26):26-27.
[3]胡红洁.高校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J].语文建设,2015(9):3-4.
[4]王艳杰.高校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分析[J].才智,2014(2):40.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 篇4
一、当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学生素养不统一
但是随着学生数量不断涌现,学生音乐素养基础、钢琴基础的情况产生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学生从小开始学习钢琴,基础功底扎实,而部分学生由于自身个人发展原因,学习钢琴时间较短,因此就导致了学生之间的钢琴基础和音乐素养的差距不断拉大。
(二)教学模式与资源滞后
当下的钢琴教学中,教师更多的还是沿袭旧有的钢琴教学模式,注重技能的教学,而在教学的理念、课程内容的丰富设置、文化修养、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方式的合理化上缺乏突破,不能满足多变的学生教学情况。同时教学的设备也较为老旧,虽然有部分的更新,但是并不能在设备得到充分全面地引入新装备,从而教学资源在数量上和品质上都有所缺乏。
(三)缺乏教学理论体系
在教学内容中过分的重视钢琴表现的技艺,忽略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对钢琴全面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建设。对于钢琴相关理论知识、文化知识缺乏有效地教授,学生们更多的只是纯技能的钢琴演奏者,而缺乏对音乐本身文化内涵的体会,同时教学内容的随意性也较大,缺乏有效全面系统的教学,教学缺乏科学性。
(四)教师资源匮乏
学生钢琴学习中,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品质。教师不仅要懂得钢琴技术的表现,对于钢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相关的文化也要有深入的了解,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底蕴,让钢琴教学不仅仅是技术教学,更多的是艺术欣赏力、表现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而现有的教师资源十分匮乏,一个老师需要教授大量学生,没有办法达到精细化教学的效果。同时由于音乐专业的人才就业渠道逐步广泛,特别是我国艺术领域蓬勃发展的今天,因此较少的高端人才愿意在学校进行教学工作,导致学校的师资水平发展有限,教师队伍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应对策略
(一)完善健全教学大纲
让钢琴教学相关音乐艺术学习内容进行完善的知识体系建立,让钢琴的技术、技巧、理论、文化知识、艺术修养教授进行有效的综合整理,加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完整性。科学的按照教学分级对课程进行有效的安排,将不同阶段学习的目的、重点进行有效的拟定,并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和内容。避免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同时要兼具学生整体的钢琴基础情况。
(二)教学模式的科学化改善
对于钢琴学习的基本内容进行大课堂的机体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针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及学成就业方向考虑,专业教师除了为学生科学地讲述钢琴学习的基本方法以及形成学生规范、正确的学习能力外,更应该把钢琴教学法渗透到课堂中,不仅要会学、会练,更要会教。对于学生的个体情况,要进行学生水平的评估,而后进行小组划分学习,让水平一致的学生进行小组个性化学习,除了针对学生能力的弱点进行有效的弥补,还可以在课堂中安排学生互相教学,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学习效率;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采用一对一的、个性化的拔高教学,让其钢琴演奏能力有更进一步的提升,符合其自身对个人钢琴能力提升的要求。避免笼统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对于钢琴学习的基本内容进行大课堂的机体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为学生讲述钢琴学习的基本性方法,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能力,做出高校钢琴学习的基本任务要求。
(三)强化钢传统钢琴教学优势
钢琴教学的传统教学有着诸多教学优点,因此需要吸取精华予以继承。要强调学生节奏感、歌唱艺术、记忆力等能力的培养。基础的节奏感训练需要贯穿教学始终,要让节奏感具有伸缩的灵活特性,在作品学习之前要注重对其拍号的全面掌握体会,充分理解音乐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以及钢琴主体所应该表达的意义。懂得音乐作品的旋律,其音调的走向、情感表达的波动等,指导学生懂得钢琴歌唱旋律的特点以及情感因素,通过这种方式来更加表现钢琴音乐的情感表达。强化学生的视听、逻辑和动作的记忆力训练,对节奏、音等技艺进行强化训练,可以加入短句的模仿歌唱来帮助其记忆力训练。
(四)注重钢琴的理论课程学习
加强学生的理论课程学习,对钢琴的整体知识有全面认识,让其对于不同音乐有更深入的历史文化了解,以及演奏方式,从而有效表现不同音乐风格。特别是师范类的学生,对于钢琴理论知识的了解更加不可缺少,充分地了解音乐作品和钢琴背后身后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