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精品6篇

时间:2023-10-03 12:51:30 综合范文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篇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代

  1、公元前20年,

  2、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出现早期政治制度。

  3、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这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

  二、商代

  1、公元前16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地方:侯、伯

  3、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②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4、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巩固奴隶制政权)内容:

①分封内容:土地和人民(授土、授民)

②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③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随从作战等

④诸侯权力:世袭、再分封、独立性

  特点:①分封对象多元化

②权利义务关系明确

③层层封授,等级森严

  评价:①积极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地区②消极作用:西周后期,王权衰弱,逐步失去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大宗小宗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③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贵族“世卿世禄”(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③礼乐制度:西周的等级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篇2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篇3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方式来决定。

  3.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拱卫周王室,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国家政权趋向严密。

(4)局限:

  受封诸侯在各自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王权衰落和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时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瓦解。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篇4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

  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篇5

  一、夏商政治形式

  1、商的政治特点:

  (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

  (2)实行宗法制;

  (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评价: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充与拓展: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种宗庙之法。其实质是按照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分配政治权利,以保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和财产的分配。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篇6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

  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