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范文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优秀10篇)

时间:2023-10-04 08:23:12 综合范文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篇1

  选自《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

  刘义庆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

  2002/11/11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古人的生活。

  2、学习元方,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学习重点:

  1、体会思想感情。

  2、积累文言词语。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言:

  在南北朝时期,志轶小说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其中有一部作品被鲁迅先生称为“名士的教科书”,同学们知道是哪一部作品吗?(明确:《世说新语》)。它里面记载了我国古代许多名士的言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其中的一位小名士,与他做一次真诚的对话。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二、板书课题,明确学习重点。

  投:1、体会思想感情。

  2、积累文言词语

  三、整体感知课文:

  课前预习了吗?

  1、老师找一个同学来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请大家注意两点①字的读音、②句子的节奏。哪一位同学来为大家读一遍课文?

  找生读课文。

  2、师:有没有读错的?你认为他读的怎么样?找生评价,并追问你能为大家读一遍吗?

  生再读课文。

  3、下面,请大家自由的大声的美美的把课文读上一遍。

  四、疏通文意,初步理解

  读懂了吗?能理解吗?

  下面,就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一人一句,结合注释,疏通全文。有弄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解决。

  小组内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吗?

  生质疑问难,班级内讨论解决疑难,老师稍作点拨。

  师:那,同学们,你们认为,我们应该掌握哪些重点的文言词语呢?生发言,逐步明确,并着重强调:“期”、“引”“顾”等字词的意思,并就“顾”的意思进一步的深化,以期与现代汉语建立联系,增强理解与积累。

  师:“顾”的解释是回头看,就“看”这一点说,现在有些成语中是不是还有这个意思?你能举个例子吗?生拓展,进一步的.巩固理解。

  下面,请同学们用一分钟的时间,记住自己认为重要的文言词语。

  五、质疑问难,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针对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提出哪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呢?

  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小组,交流,提出本文值得探究的问题。

  生合作交流,提出本组的问题。

  教师整合,归纳主要问题:

  1、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2、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3、“友”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4、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六、交流问题,深入探究

  1、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哪个小组先来谈?

  提3—4个同学,发表见解,补:还有不同意见吗?生就此问题深入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2、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论根据。

  生讨论回答,师问:还有补充吗?追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人物的语言)再问:你能读读吗?大家评评,他读的怎么样?

  思考:当时元方说话时是什么样的语气、语调?交流一下,谁来读?找生读,再找一生读,最后,大家齐读!

  师问:光是语言吗?(明确:还有动作)哪个动作?(明确:“入门不顾”)老师给他换个动词行吗?“入门不顾”的“顾”换成“理”、“问”呢?元方当时会怎么想?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就提出的问题,再进一步的交流,并深入的、有感情的朗读。

  师结:对于友人不守信用,元方是那样的鄙视,我们也可以看出元方一定是一个守信的人。

  3、“友”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一一发言。

  4、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

  师总结并板书:言而有信

  小结:让我们再重新审视这个故事,小小的元方是多么聪明、大方而又明白事理的人啊!元方能做到的,相信大家也一定能做到!让我们带着对小元方的深深敬意,齐读课文。

  老师给大家2分钟时间,看能把全文背下来吗?

  生试背全文。

  七、检查背诵、深入巩固

  找生背课文,大家齐背。

  八、总结拓展

  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是的,人是应该讲信用的,诚信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许多成语都说出了这种意思,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成语呢?

  生说成语: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师:老师还知道这样一个故事:

  投:《贾人渡河》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

  请同学们自由读《贾人渡河》,师问:能读懂吗?谁来说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渔者第二次为什么见死不救?你想对贾人说些什么?

  生自由发言。

  九、再次拓展。进行思想教育

  贾人渡河只是一个故事,老师这里却有几张真实的图片。

  投:安徽假奶粉事件中大头娃娃的一组图片

  生看。

  师深情结:放羊娃“狼来了”的故事依旧经典,贾人渡河的悲剧是否重演,值得我们深思。

  当假农药、假化肥,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时,当劣食品,假药品危害人的生命,导致部分家庭家破人亡时,当安徽劣质奶粉造成婴儿死亡,“大头娃娃”露出无助的眼神,有的甚至连眼睛都睁不开时,让我们重新审视“诚信”二字的含义吧!

  十、拓展训练

  投:请同学们以“诚信”为主题,设计一条宣传标语或一则公益广告。

  生设计,并一一展示。

  十一、全文总结,思想提升

  同学们,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今天,作为现代人、世界人的你们,作为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老师有一句话送给大家:“当我们背起行囊赶路的时候,有一样东西,千万不要丢下,那,就是诚信,因为诚信是人的第二生命”。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篇3

  陈太丘与友期 (9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2分)

(1)太丘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

(4)尊君在不 ( )

  小题2: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小题3:学习这短文能让我们明白为人的一些道理,这些道理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即 和 。(2分)

  小题4: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答案:①约定②才③玩耍④通否。

  小题2:答案:您跟家父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父亲,就是失礼。

  小题3:答案:①信②礼

  小题4:答案;不失礼,照理来说是失礼的,但元方勇于指出他人错误,他仅仅七岁,不该对他要求那么高。可以看出他是个懂理识义、直率、正直不阿的孩子。

  小题1:试题分析:“期”在古文中有“约”“时期”“希望”等意思,本句中为“约”;“乃”在古文中用法比较多,本文中为“才”,“戏”是名词动用:做游戏,“不”通“否”,表示疑问。

  小题2:

  试题分析:将句中关键字词解释清楚,两个“君”的意思是不同的,第一个是对对方的尊称,第二个指自己的父亲。“期”,意为“相约”,“日中”,即“中午”,“信”,指“信用”。

  小题3:

  试题分析:全文的核心问题就在元方“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中,从中找到两字即可。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答案不必唯一,礼与无礼,关键在于分析的角度,站在元方“指错”的角度与站在彼此辈分的角度,答案是不同的。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篇4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2)门外戏()

(3)尊君在不()(4)相委而去()

【小题2】在下面句子的括号内补出省略的成分。(2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小题3】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小题4】文中主要对陈元方作了哪方面的描写?突出了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3分)

  答案

【小题1】(1)约定,约会(2)玩耍(3)通“否”(4)丢下,舍弃

【小题1】友人,友人,太丘,友人

【小题1】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和元方握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小题1】语言描写;是一个聪明伶俐,明白整理,能言善辩,落落大方的孩子。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先理解句子意思,再根据意思看省略了什么成分,补上后读一读看是否通顺,直到通顺为止。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省略的成分应补充上。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先找出描写陈元方的句子,再看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再根据这些句子概括其性格特点。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篇5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 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太丘舍去(舍弃、丢下) 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及事讫(完毕) 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相委而去 杂然而前陈者 B.计日告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C.遂止于野亭 骈死于槽枥之间 D.其为人若此 安陵君其许寡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n

  4、文段理解。(5分)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乙文侧重叙述。(3分)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2分)

参考答案:

  1.A

  2.C

  3.那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吗?”(或:那客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4、(1)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 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 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2)答案示例: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篇6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 ②馆:这里指家。 ③《诗》:这里指《诗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行:

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归休: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5、[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答案:

  1、①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退休回家。

  评分:共4分,答对一个词语得2分。

  2、①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②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

  评分:共4分。每个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 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评分:共4分。每问2分,意思对即可。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篇7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 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太丘舍去(舍弃、丢下)

  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及事讫(完毕)

  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相委而去——杂然而前陈者

  B、计日告之——传一乡秀才观之

  C、遂止于野亭——骈死于槽枥之间

  D、其为人若此——安陵君其许寡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4、文段理解。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乙文侧重叙述。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

  参考答案:

  1、A

  2、C

  3、那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吗?”(或:那客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4、(1)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

(2)①要有礼貌;

②要勇于改正错误;

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

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

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

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篇8

  比较阅读(7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溥(张溥,明朝文学家)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通“抄”),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jūn,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破裂),日沃(浇)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幼嗜学(喜欢,爱好)

  B.门外戏(玩耍,嬉戏) 即焚之(烧)

  C.相委而去(舍弃,丢下) 右手握管处(笔杆)

  D.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名称)

  1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待君久不至,已去 死而后已 B下车引之 人皆贺之

  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 D如是者六七始已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3.翻译下列句子。(2分)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

  14.读完(乙)文后,你有什么启发?(1分)

  答:

  参考答案:

13.你中午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14.勤奋出成果,天才出自勤奋。(注重学习方法等方面答题,言之成理即可)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篇9

  选文,完成文后题目。(16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4分)

(1)期 (2) 去

(3)委 (4)顾

【小题2】翻下面的句子。(6分)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待君久不至,已去。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小题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2分)

【小题4】“期日中,过中不至”一句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2分)

【小题5】故事中陈太丘的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请谈谈你的看法。(理由要充分)(2分)

  答案

【小题1】(4分)(1)约定(2)离开(3)丢下,放弃(4)回头看

【小题1】(1)不是人来的,跟人约好了一起外出,丢下人家就自己走了。

(2)等您很久您都没到,他已经走了。

(3)到了中午您没到,就是不守信用。

【小题1】要做一个守信的人。(2分)

【小题1】(2分)(1)朋友是一个不守信、无礼貌的人。 (2)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小题1】(2分)(1)对。不过分。元方用机智和果敢的行动维护了父亲的尊严。(对父亲的朋友失信、无礼应当教训)。(2)不对。过分。不给人改过的机会。(既然朋友道歉了,承认错误,就应原谅他,有宽容的心)

  解析【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非、期、相委、信”等重点词语要理解精准。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小题1】这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如:从“期日中,过中不至”看出“朋友是一个不守信、无礼貌的`人”;学会用原文来理解内容。

【小题1】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答案 篇10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尊君在不

  (3)相委而去

  2.翻译下列句子。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答:。

  3.本文选自,这本书是南朝刘宋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4.元方的话为什么能让友人感到惭愧?

  答:。

  参考答案:

  1.约定;通“否”;离开

  2.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了自家的大门。

  3.《世说新语》;刘义庆

  4.元方首先指出友人失信在先,批驳他认为陈太丘失约的指责,再指出他失礼,谴责他不讲礼貌,友人无可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