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初中写景的作文3篇(初中写景作文的方法与技巧),以供参阅。
初中写景的作文1
美,在生活上处处可见。在大家眼中,天籁般的歌声可以是美;汪洋的大海可以是美;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个性也可以是美。美,让人感觉很温馨、满足,使你不畏惧、不退缩,勇敢的面对一切。
在我的心目中,“美”就是和妈妈手牵着手,漫步在绿油油的草地上,眺望着远处的夕阳。那一刻真美!站在小山丘上,看着天空红、黄、紫色的云彩,让风轻轻吹拂过脸颊,大地一片寂静。夜晚降临时,一颗颗的星星如上万颗眼睛向我们眨呀眨!剎那间,我和妈妈不需要藉由任何语言,就能彼此感受到那“美”的景像了。
这个特别的景像,是无法利用相机来捕捉下来的。我和妈妈只能利用脑海里那深刻难忘的回忆,来回想起那过去美好的时候。现在想着,还能感觉那片宽阔无比的草地上,一股神祕的力量,拉近了妈妈与我。
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全部魅力。我们可以试着去找找看,在我们的心目中最“美”的东西,让生命更充实,更美好。当一个遭遇挫折、灰心丧志的人看见美,他也许就会振作奋发,重新面对人生。此时,就能知道,“美”对生命有多么重要了!
初中写景的作文2
玉龙雪山是我们到丽江第三天去的。前几天,我从束河古镇远眺:云雾给本来就显得气质非凡的玉龙雪山充满了神秘感,雪山那深色的巨大身躯映衬着古镇的亭台花木,偶尔还可以看到山上的几棵树,显得美丽无比。
登山那天下起了倾盆大雨,我们穿着肥厚的羽绒服和雨衣,显得和企鹅一样,十分笨拙。车行驶在长长的公路上,两边是一望无际的草原——甘海子和牦牛坪。下雨天,虽说见不到牛羊,但却可以看见,树、花、草在大风大雨下傲然挺立,没有一棵树、一朵花、一根草被大雨打歪了、被大风吹到了。仿佛让人看见了牛羊成群的甘海子和牦牛坪,更给雄伟的玉龙雪山增添了一曲雄壮的前奏。
我们从海拔三千多米的地方而上。车外是大团大团的雾气,雪山看起来朦朦胧胧的.,一片苍茫。这些雾,给这座原本就显得神秘的神山显得更加神秘了。
有些地方,雾还比较少,可以看到脚下那些为登山者准备的栈道、大片大片的松树林以及白皑皑的雪域或者灰色岩石,有时还可以看到成片成片的白色岩石,美丽无比。
缆车把我们送到海拔4506米的地方,我贪婪地呼吸着清新中带着丝丝寒意的空气放眼望去:一座连着一座的太子十三峰,灰的岩石、白的岩石、白的雪、好似仙气的云雾……真是一座神山!
沿着木栈道向上而行,手一挥便可摸到天上的云雾,手指从栈道的空隙伸下去,可以摸到石灰岩,有点儿粗糙,有点儿说不出来的寒冷。
遥望四面雪峰,每个雪峰的整体结构可以说是一个庞大的三角形。雪峰,从整体的景致上来讲大都可以分成三个区域:雪域、石区、树林。雪覆盖着狰狞的岩石,但却经常可以看到大块大块的黑、白、石块,好似一幅瑰丽的黑白画卷,高大壮观的松针树给这幅画卷充满了生机。山峰与山峰之间空荡荡的,只有大团大团的雾气。
终于登上了4680米的高峰了,一路上看到的云海、雾气,数不胜数,真如人间仙境!从4506米的山峰出发,尽管海拔才相差100多米,但由于路面湿滑等原因,花了半个小时才登上,到顶的时候全身都感觉比较冷,有些上气不接下气,过了一会就好了,向远处眺望:一座座山峰的景色尽收眼底。大大的石碑上刻着:中国丽江玉龙雪山海拔4680米。
我又贪婪地呼吸着这高原上稀薄的空气。又望雪山,真可谓是:
玉龙奔腾在丽江,高高山峰冲云霄。
会当玉龙顶,一览众山小。
初中写景的作文3
秋雨丝丝,似有似无。带着秋月少有的明朗,携着春日才有的柔情,伴着片片落叶,如从天而降的美丽天使飘然而至,那么纯净,那么安闲,那么洒脱,似濒临飘散的清潭里的美丽影子,又似回旋于山谷间的袅袅白雾,更似一坛在地底下酝酿多年如今却清香四溢的女儿红。古往今来,不知让多少诗人为之赞叹,为之倾情。
然而,今年的秋雨却下得别有一番风味,给人一种夏的粗犷,春的柔绵,与往年大不相同。
晴了几个月后,池里、河里、溪里的水都干了,直到那天下雨。躺着听雨声,窗上发出“僻僻啪啪”的响声,是雨的精魂在敲打着玻璃吗?……突然,天空中一道亮光,打破了寂静的黑夜,霎时将天地劈成两辫。耳边还回响着“轰隆隆”的声音,雷公又敲起了鼓,电母又打起了她的拔。听着雨声,我慢慢入睡了。第二天起床,雨依然浙浙沥沥地下着,如朱自清笔下的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与昨晚截然不同,给人一种真正的似春又似秋的感觉。
走出门外,“哗”一声,原来是不小心殊了一个小水洼。像一个小湖,扔下一块大石头,水珠儿要时像一群活蹦乱跳的小鱼儿,蹿出了小水洼,先是亮晶晶的,透明的,接着便又欢快地潜回小水洼,变成了金色的,水面还泛着晕圈。我骑上自行车去学校,路上一个个小水洼,不时刷刷作响,开辟出一条“路”来,不知咋的,心情也突然变得格外明朗、畅快。
今年的秋,在于它的变化多端,连风也无常,有时像狮吼,欲把花枝折断,有时像猫叫,欲把钢铁柔化。
秋雨,美在一份明激,一丝柔情,一段在秋风应和下的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