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得与失作文范文1000字3篇 得与失作文800字高中作文,供大家参阅。
得与失作文范文1000字1
“舍得”其实就是得与失的例子,有舍才有得,在当今灯光灿烂的街道上,只有保持本心才不至于被沉沦。面对着灯红酒绿,绿瓦红墙,只有坚守本心的人才能得到超越。
现在的大学生很容易面对学校出来该去哪,该朝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不出意外,我也是。一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深刻的认清自己,同时也再次陷入迷茫与失落当中。很多时候并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你没有把握住机会。把握机会其实就是另类的得到,而因此机会而错过另一机会却如同失去。一年的非本专业工作经历挺奇特的,让自己不善沟通这一方面去迎接,有种冲破枷锁的味道。可惜,我失败了,败的那么彻底,那么直接,不是败于别人,而那个打的我抬不起头的人,正是我自己。刚毕业的我本无数次的想象以后的工作,也曾多次下定决心暗示自己要坚持,本以为第一份工作会伴随着我一直,本以为自己哪会提的到离职,可笑自己太天真了,当这一天来临的时候,那梦幻般的感觉又有谁能懂呢?
其实往往一个人离职而又犹豫不定的时候,就会有一种非常有趣的心理产生,那就是留恋。说到留恋,我相信大多数人留恋的不是公司,而是那些彻夜陪伴,一起疯,一起傻,一起闹腾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同事吧!会想起多少点滴,以至于下不了决心。我也是如此。但是坐下好好想想自己的未来,背负着的可不是一个人的使命,时间久了,诺言也会散了,梦醒了,还是得继续往前走的不是吗?
或许离开一个地方去往另一个地方会使自己的心境上有些变化,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不同的制度,坚定本心也不会受影响,这不正是得吗?得到了不一样的经历,得到了更多的成长。而对之前的朋友联系可能就会变少了,久而久之就变淡了,这也许就是随之而来的失去吧!得失得失,有得有失,看你如何看待吧!
古有塞翁失马却又带回一匹好马的故事;李世民失去了心爱的人却成就了千秋霸业;诸葛亮敢于在敌军来袭之时大开城门才有了后世流传的空城计,没有放弃就没有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发展,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人生正该如此啊!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不正印证了要用平常心去看待一切问题吗?年轻人呢做事情不能急躁,不能急于求成,总需要一个过程,而更耐人寻味的,往往也是这个过程,过程中体验生活,生活中享受过程,点点滴滴的积累,踏踏实实的前进,默默无闻的坚守,这不正是应该经历的吗?
说了这么多,好像都能做到的却并不多,不求尽如人意,但求问心无愧。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脸庞,也会经历不同磨难的时光,正是这各具特色的模样,才会组成这热闹喧嚣的市坊。跨出校园,走上社会,面对很多冷淡的目光,心中不免产生些许悲凉,这时可别受它们的影响,更多的想让你变得失望,在人生路上彷徨,此时你应迎难而上,斩断束缚你的大网,生活总会充满希望,带人一起在这道路上徜徉。
得与失作文范文1000字2
心的颤动,携带了泪水与微笑,美好与丑恶。人就在这方寸之间,绘尽冷暖。
意识支配着行为,行为和意识原本一致,但人是有两面性的,一面“人前”,一面“人后”。“人前”是意欲有所为,但又要考虑形象的塑造,这时,周围人成为一面镜子。“人后”则是与心,与自身的对话与交谈,它藏在深夜里,很少暴露。正如你目不转睛地注视镜中的自己,却又常常会为之一惊:“人前”的形象总是不及“人后”的形象能够跟心灵的走向一致。都知道北宋书画家米芾个性怪异,举止癫狂,他可以撒开腿,随随便便地跑上殿,也可以把未干的砚台墨迹揣入怀中。可这是他在人前的形象,为宋徽宗所接受,为众臣所接受,为社会所接受。可何以知米芾之得失?才气横溢的他如何挥笔创作,或如何为书法喜忧参半?记载鲜少,这“人后”的一面,就被“人前”的形象淹没了,后人不得而知。
“人前”形象由他人凸现,“人后”得失靠自己体悟。体悟作为形象的影子,被覆在形象之下。“喜怒应不形于色”,这是中国古人的传统,无论得失,他们总是将想法隐匿于心。尧舜以后,帝王接受所谓的禅让,总是先推脱,随后三让而受。多次辞让的表现背后,我们实难揣测其内心的波澜,或许接受王位会使他感到隐隐的担忧,唯恐市井里哪一撮人会闲话自己帝位不正,或许他的狂喜早已盖过一切,因为自己终于得以君临天下,这或许又触发其难以言说的感怀,因为“禅让”背后就埋藏着一场骨肉相残的腥风血雨。必定有得有失,可他们之间唯一的共性是,当事人全不言语,全藏于心。只有心知。
和中国古代温软柔和的宣纸一样,人们这种“仅有心知”的习惯是在时光一次次的淘洗后才逐渐积淀下来的。“大音希声,大相无形”,深深的隐匿与温婉的外形是为大多数人所偏爱的类型。沉静在一棵菩提下,默然与心对话才是心智得以飞跃的正确途径。于是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庄周梦中遇蝶,都是一场与心的对话,顺应了中国文化中“心知”的潮流。
方寸之间,是一种空间上的限制。墙头花瓣旋落枝头,舞在院内,便与他人无关。可落英之美,既不愿同他人一道分享,则待到花尽之时,也只有一人洒扫庭院,只有一人,苦耐寒意与寂寞。将“得失”限制在“寸心”的空间之内,就必须学会承担。既然精髓溯源于心,则寸心之间需容拘精髓之重,以“有形”容“无形”。如果说深刻的思想来源于经历,则方寸之间的得失,大有文章可作。曾国藩幼时彻夜背习文书,因为笨,寒意彻骨之中一直反反复复,恰巧家中有位梁上君子正伺在檐下,候着曾国藩熄灯就寝,可直到那贼将文章背熟,曾国藩依旧在反复,仍无法将文章背出。最后小偷忍无可忍,从梁上跳了下来,当面骂曾国藩是头“小蠢猪”。
我们从来只知曾国藩是一代名儒,总是只见他身处高位之荣耀,却忘了分析其背后的得失。无法料想曾国藩被一个贼训斥得面红耳赤的场面,他在得到辉煌成果的同时甚至丧失了一部分自尊,他只能在阴影里注视自己的渗着血的伤口,苟且地寻觅着些许安全感。他或许一次次拷问自己,又一次次在暗夜里选择坚守。回首时,成名或否已成客观局面,而他至少对“寸心”无愧。这是一个叩问内心而慢慢释然的过程。
人心顶受压力,接受拷问。如此,得失不过是表象。“寸心知”提出的要求,不仅在于孤守心灵,不仅限于“大相无形”,还是对人承担能力的考验。是否“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将心从黑暗中剥离出来,并与其对话。人心的缺口被勾勒出了轮廓,我们不得不直面,且寸心得知。
心,又颤动,似某种神秘的旋律,这是人影与人心的对话,此刻,得失仿佛院内繁花落尽。墙外只见凋零,不知院内,已然硕果满枝。
得与失作文范文1000字3
清末国学大师俞樾和重臣曾国藩一同到玄武湖赏荷,两人各自坐着小船下到湖中,两船并无差异,不过曾国藩一个手下为了凸显曾国藩的尊贵,竟然弄了一顶帷帐罩住了小船,免得暴露在烈日阳光下暴晒,不过由于小船帷帐会被高举的荷叶牵绊,船只不得不绕着荷花而行。而国学大师俞樾的手下就没有那么聪明了,他们没有帷帐,顶着烈日,深入荷花深处,好好欣赏一番,饱尝了秀色可餐的滋味。现在我们看来,若要对他们赏荷的得与失进行拷问,他们谁得谁失呢?或许古人说得对:有得必有失。
有得,必有失。人世间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得与失的关系。就拿前不久被传得沸沸扬扬的李某某的案件来说吧,从小便丰衣足食,深受父母宠爱,可以说是溺爱长到了十七岁,要什么有什么,要什么给什么,从来没有因为犯错误而受到父母的责骂,更不用说是动手了,因此,他不知道什么叫对与错,好像是他具有了所有的童年的快乐,但也分不清对与错,因而导致犯法的结果。而我们呢?轻则被父母唠唠叨叨数日,重则身受皮肉之苦,好像是我们失去了童年的欢乐,因而我们知道什么叫错误,什么叫正确。是非能够分得清楚。现在看来,从小这些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来说有很大的影响,他李某某因犯法住进监狱,而我们却享受着备考冲击拼搏的乐趣。
有失,必有得。正如国学大师俞樾,在赏荷的时候,虽然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荷花,尽享碧绿的荷色,荡漾的荷波,近嗅馨馨的荷香。但是,他们因没有带帷帐,顶着浓浓烈日的暴晒,失去了阴凉和闲适的心情,吃进了夏日正午的苦头;而曾国藩却不同,他们虽然没有俞樾那样近距离的享受,失去了饱览荷藕风光与荷花沁人心脾的芳香,但他却享受了阴凉的遮蔽,免去了日晒之苦。近距离欣赏荷花之美,与远距离享受自然风光,得与失,香与闲,只有自己感觉好,才是真的好。何必在乎别人怎么看呢?
得失,不抱怨。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扇窗。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呢?除了人,其余都是一样的,不过天堂的吃饭用的勺子足有一米多长。在地狱里,人人都痛苦不堪,人人都想自己喝到大锅里的汤,可是由于勺子太长,永远也不能通过自己的嘴喝到汤。每个人整天除了抱怨就是厮杀。而同样一种吃饭的'长勺,在天堂里的人却是另一番景象:人人都把勺子中的食物送到对方的口中,大家都吃饱喝足,春光满面,祥和万分。地狱里的人谁能想到,赠与,实际上就是回报;风雨见过一定有灿烂的彩虹。当你得到后,千万别忘了回头看看,我们又失去了什么。得与失,可以相互转化,得失得失,不要抱怨,学会分享。
亲爱的朋友,在如今这个充满诱惑与挑战的社会,要经常拷问自己:认清该得到什么,不惜该失去的,做好自己,坚守底线,这是我们能否幸福生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