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文写作 > 高中作文

高中优秀作文6篇

时间:2024-02-23 10:32:32 高中作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高中优秀作文6篇,供大家赏析。

高中优秀作文6篇

高中优秀作文1

  下了高铁,登上站台,迎面而来的是闷热、潮湿的空气,嘈杂的人声是熟悉的乡音。跨越长江大桥时,打开车窗,湿润的海风,辽远的入海口,对面目所能及之处是无边的绿色和其中错落有致的砖瓦房。眼前的一切在我的脑海里引出了回忆,湿润了我的眼眶。踏上松软的泥土,看着小河中自在的鹅群,岸边吃草的白山羊,地里即将收获的庄稼,我意识到,我的生命中不能没有你,我阔别六年的故乡——崇明岛。

  我看见了我们的老房子。它依旧安静地立在田野中,守望着它的主人们。我走近它,抚摸着它砖砌的外墙,水泥的陡峭楼梯,它那张够十个人吃饭的木制大圆桌,还有儿时学大人模样添柴烧火的灶孔。我想起了从前在这里度过的日日夜夜,有哭有笑,不论怎样,老房子默默注视着,接纳着我,我也无时无刻地依恋着它,它让我有一种归属感,让我想留在这一片土地,我不能没有你。

  老房子旁边就是那口井,井水清冽。我打了一桶水,捧起一捧,让自己的体温温暖那井水,也让我的皮肤接受了故乡的洗礼。井水是那么柔,那么舒服,好像一条丝带慢慢拂过脸颊。放眼望去,家里的田地全部都因井水的滋润而茁壮,小小的一眼井竟蕴含了如此多的甘泉。人们都说井是故乡的象征,以前我并不明白,现在懂了,所谓故乡的象征,就是那些最平淡,但你却无法没有它,失去它的东西。我不能没有你,故乡的井。

  老房子的面前是一直被井水浇灌滋养的一亩三分地,田边是儿时就有的橘子树。走下田,我原本以为会接触到坚硬的土地,然而,我感觉到的却是松松软软的泥土,嗅到的是在清晨阳光照耀下泥土散发的特有芬芳。放眼望去,那低矮粗壮的是落花生和毛豆;那肆意在藤架上攀爬的是白扁豆和丝瓜;那因不堪重负而躺卧在矮砖墙上的是喜人的黄金瓜;那陪伴着小西红柿的是绿油油的菜椒与茄子。成片的苞米地已经结出了大大的棒子。黝黑的泥土奉献给乡亲们丰硕的果实,家乡人世世代代靠着这片田地。我不能没有你,故乡的田。

  故乡的一切凝成了我对故乡的思恋与爱,它的一切都是那么美,那么朴实无华。我站在橘子树下,凉风拂过,又想起了儿时与小伙伴一道烧火做饭,还吃得津津有味的情景。我的故乡啊,在我的生命中你是我的归宿,你是我的港湾,我不能没有你。

高中优秀作文2

  很多年前元旦放假,回老家。那天,天空一直飘着细雨。通往家乡的公路正在修筑中,颠簸了4个多小时,到镇上已是晚上七点。天漆黑一片,细雨如织。母亲让人来接我没接着,又没有电话,就回去了。

  从镇上到家十八里路,最后一班汽车早就过了。我带着行李,一个人顶风冒雨往家走。

  寒风、细雨、泥泞、饥饿一起袭来,热乎气很快就没了。除了机械的移动,人僵得没有一丝感觉。我拼命添着细雨,恨不能一步就迈到家。

  当我推开家门的时候,我发现母亲和一家人都坐在那儿等我。昏暗的灯光下大家一脸的诧异,一片疼惜。随后分头给我忙饭。母亲拿出干净的衣裤和鞋袜,又把灶膛点燃,让我坐在灶膛口换衣。烤着红彤彤的火,我感觉很温馨很幸福。

  后来,从农村来到城市,每天吃着香喷喷的大馒头,我感觉很幸福。再后来,迎娶一个美丽又心地善良的南京姑娘,我感到很幸福。接着,有了房,有了可爱的女儿,我感到很幸福……

  今天,当我开着车,淹没在密密麻麻的车流,我没感到幸福;当我站在高楼,推开窗,闻着浓烈的粉尘味,我没感到幸福;当我拎着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鱼虾回家,我没感到幸福。当我面对满桌的珍馐,我也没感到幸福。

  公厕边住着一个拾荒的老人和孩子,他们每天喝着稀饭,一天,爷爷煮了干饭,仅仅有一碗青菜,这孩子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今天我很幸福,我吃到干饭了,真香啊!”。

  菜场边上,住着一家五口,每天靠打烧饼为生。每次走过那里,见他们一家其乐融融,围坐在那里,有说有笑吃着粗茶淡饭,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一家很幸福。

  早晨,见一群打工者,在卖卷饼的小摊旁,吃得津津有味,说笑间洋溢着甜蜜,我也分明能感觉到他们简单生活的快乐。同样是,不久前,一位已拥有数亿资产的朋友从外地来,特别想吃家乡的蒸饭卷油条,我开着车好不容易找到,又飞车送到机场,看他尝了几口,问道:“感觉如何”?

  “怎么就没有老早吃起来香呢?”。老早时,他在南京打工,一天才几毛钱工资,每天早晨吃两毛钱的蒸饭油条,感觉生活在天堂一样。

  幸福是一种感觉,如盛开的花,在那时,那个地点,那种境况下,悄然盛开。又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情境下转变。

  幸福的标准在变化,幸福的主体在变化,幸福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记住那刻,幸福就可以沉淀,多年后你就是幸福的人。如果总用攀升的标准来衡量,幸福的感觉就会一点点消失。

  像花儿一样,留住那份感觉和记忆,让它芳香在你的心田,那里就是幸福的家园。

高中优秀作文3

  引用齐秦的这首歌《外面的世界》作为标题,其实寄予了我太多复杂的情感。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少年,一直到了现在的青年。我的心里,都揣着这样一个梦想。

  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是一个多么美好而单纯的想法啊。很小的时候,就常听父辈们说起外面的世界。有人说,外面的世界是凶险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有人说,外面的世界是美丽的,充满着奇异梦幻的梦境;有人说,外面的世界是丑恶的,充满着表情各异的丑陋嘴脸;也有人说,外面的世界是美好的,充满着万千姿态的感人故事……在那时,我依然生活在一个小小的村庄里,最美妙的时刻,也就是站在高高的河坝上极目望去,直到望到远方的那条地平线,我会想象,那就是我梦中的外面的世界吗?

  童年的美好回忆大抵只有这些了。除了这些,我更多的时候,是帮衬这家里忙活着生计。下地做农活、帮母亲做饭。直到到了上学的年纪,有一天父亲问我,“想不想上学?”

  我毫不犹豫地说,“想!”

  其实当时的想法并不是为了求学刻苦奋进,而是想到上学了,就不需要天天下地农忙了。后来,我如愿以偿的进入了邻村的一所小学,开始了读书生涯。

  我的资质很差。因此在读一年级开始学习拼音时,就吃了不少苦头。以致于小学一年级学的汉语拼音,读到三年级的时候,才能写得像模像样。也许是我的兴趣点本就不在此吧。我更感兴趣的,就是课文中描写的美好场景。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我已经想象不出哪些美好的画面了。犹记得在八九岁的年纪,这些美好的场景常伴着嘀嗒的雨声进入我的梦境,是山歌嘹亮万里晴空、也是轻舟浅水烟雨迷蒙……而如今,只是剩下些细碎的记忆了。

  我一直期盼着,有一天,能走出破落的小村庄,去到外面的世界闯荡,等到自己老了,就用文字把这些美好的场景记录下来。就这样,我在自己小小的身体里,装了一个伟大的梦想。于是我一直坚持着读书,到镇上、到县城、再到城市里,这一路走来,我认识了太多,也终于知道,原来想象仅限于想象。摆在梦想面前的,是一道几乎不可能逾越的鸿沟、那就是现实。但若说梦想实现了没有,我只能说,算是实现了吧。我走出了那个破落的小村庄,来到了一座城市,也算是到了“外面的世界”了吧。

  可我却再也没有原来自己期待的那种快乐了。因为要生存,就要工作,要发展,就要拼命工作。曾几何时,我想也能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可事实却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我们总会和我们的同学、朋友相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人结婚了、生了孩子,有的已经有些积蓄开了公司,而自己,却还过着几乎社会最底层的生活。哪里还有心情去看看身边的世界呢?

  我想大概也是因为没有时间吧。不知多少次,我走在路上,都会不自觉的唱起那首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是啊,只有真的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才能真正体会到这句歌词的深刻意义吧。

  其实说到这里,我们更应该关注的,还是我们内心的世界吧。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梦想。我也如是,我想以后,无论是到了中年、老年、暮年,也不管我们处境怎样,都不要放弃梦想,因为总有一天,它会牵引着你,到达最终的世界。

高中优秀作文4

  到了立春,天空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瑞雪兆丰年,这是一个好兆头!

  我喜欢雪,因为它纯洁,但在雪的家族里,我更钟爱春雪。这,不仅由于它具备了雪共同的品质,而是在于春雪还拥有自己所独特的优良个性。

  但是春雪是不招摇的,它下起来不象冬雪那样扭着身躯,摇头晃脑,大摇大摆跳着芭蕾,极力地表现自己优美,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婀娜。的确,冬雪是妩媚的,而春雪,你看不到它悠然自得地表现自己的场景。相反,它下起来,给人们一种百米赛跑,渴望早点到达目标的个性,你瞧它身姿那样的矫健,每一步似乎蕴涵着全力拼搏、一直向前的坚定信念。

  春雪让人看不到不浮躁情绪。在春雪中,我们似乎很难看到冬雪那种霸道气息,它的每一次行动,总是即下即逝,不放纵,不浮华,给人一种温文尔雅和稳重适度的感觉。而冬雪,一下在人的脸上,有一种刺骨的疼痛,那夹杂的北风也叫人窒息,仿佛冬雪隐藏着某些狗仗人势的恶念。

  春雪还有一种不放纵的个性。下起冬雪来,它好像总喜欢占山为王,独霸一方,似乎冬天就是它的天下,就连那常青树,它也要占为己有,让自己坐在树的头上,摇摇晃晃享着清福,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而春雪则不同,它所到之处,大地很快得到滋润,万物也立刻呈现复苏,只要下了春雪,我们就能立刻感受到无限的清新,整个世界一片生机盎然。

  春雪就是春雪,它虽然具备冬雪的品质,带有冬雪的精神,但春雪就是春雪,它每走一步,总能体会到凝结着的春的讯息,赋予着的春的使命,那种不张扬、不表现、不任性的个性总能让你留下深深的记忆。

  春雪的魅力,让世间万物都为它而倾倒。

高中优秀作文5

  在对鲁迅作品的研究中,《呐喊》和《彷徨》仍然是被关注的热点。这些小说曾被广泛、深入地研究了几十年,现在一般地解读其艺术内涵也许并不困难,重要的在于有所发现。胡尹强的《破毁铁屋子的希望——〈呐喊〉、〈彷徨〉新论》发现,《呐喊》、《彷徨》的二十来篇作品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系列小说,它们相互补充、相互阐释,从不同侧面表现了铁屋子意象所隐喻的丰富底蕴——鲁迅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宏观把握和感悟。作者以铁屋子意象统摄全书,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鲁迅对现代中国人的存在命运与状态的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李靖国的《〈狂人日记〉重探》发现,狂人形象的反封建并不具备彻底性与不妥协性,但这丝毫不降低作品的思想价值。恰恰相反,鲁迅的忧愤深广,正是通过一个清醒深刻的思想者被封建宗法制度强行剥夺自由思想独立人格而致“狂”,进而刻画了传统势力和礼教连“迫害妄想”症患者病发时的种种表现都不容许存在。最后,封建宗法制度与传统文化系统居然将“狂人”治“愈”,将反封建者驯服为其忠实的维护者与奴才,以此揭示封建主义“吃人”的凶残、虚伪与“高明”,从而警示改革者必须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具备坚强的心理素质。

  日本学者丸尾常喜的《“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发现,鲁迅小说中有一个“鬼”的形象系列:传统文化“鬼”、民间民俗“鬼”、国民性弊端“鬼”、自身意识到的“鬼”,在这些“鬼”的意象中,《呐喊》和《彷徨》显示出独特的文化批判价值。王冰的《鲁迅作品中生命群像的存在主义哲学色彩》以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发现鲁迅作品中有一个“佯狂”、“向死而生”的生命群像。曹书文的《论鲁迅小说创作的家族意蕴》发现,鲁迅也是中国现代家族小说的创始人,《呐喊》和《彷徨》对女性命运与精神悲剧的关注,对封建家庭叛逆知识分子形象的成功塑造,为我国现代家族小说不断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缪军荣的《永远的地狱——论祥林嫂之死》发现,祥林嫂之死的原因其一是旧礼教各条律之间的内在矛盾,是族权与夫权之间的相悖;其二是愚昧大众“看客”的凶眼,通过“心理暗示”的作用使祥林嫂产生犯罪之感、自我心灵折磨以致跨入地狱之门。解志熙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新小说中的旧文化情绪片论》认为,《呐喊》诚然是一部悲愤控诉旧文化、旧礼教,热情鼓吹新文化、新道德的“呐喊”之作,但某些篇章如《故乡》、《社戏》等其实也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旧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的眷恋与反顾。江业国的《鲁迅笔下阿Q之死的“仪式感”》认为,鲁迅描述阿Q之死的“仪式感”,既是为了在艺术上终结这个“问题人物”,更是为了使“阿Q”彻底成为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的哲学思辨的艺术符号。

  不少研究鲁迅小说艺术形式的成果也颇具新意。严加炎的《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利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发现鲁迅小说是有着多种声音的复调形式,正是这种形式赋予了作品以丰富、多义的美学意蕴。张直心的《神思会通:鲁迅小说的现代主义审美取向》认为,鲁迅小说创作的成功实践印证了鲁迅化的现实主义理论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方法并非势不两立,恰恰相反,它蕴涵着集合诸种方法冲突作用力的开阔性。李春林的《鲁迅与世界现代主义文学》也持同样的观点,他特别一反那种认为鲁迅只是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观点,提出了“平行”说:“他并未完全抛弃传统现实主义,而又融入了新的‘文学趋势’——现代主义”。

  张箭飞的《鲁迅小说的音乐式分析》认为,鲁迅小说中的许多章节和段落都契合了变奏、复格段、回旋曲、复调等音乐的旋律结构,具有独特的音乐美。赵卓的《鲁迅心理小说艺术综论》认为,鲁迅的小说大都属于心理小说,它以丰富多彩的心理结构形态和圆熟深刻的心理表现技巧,率先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审美视野,是带动中国小说现代化转型的`先锋创作。邹贤尧的《鲁迅小说的先锋性》把鲁迅小说放到今天的后现代文学的语境中,仍然发现了其形式的先锋和前卫:“我们在先锋作家作品中看到的‘叙事实验’、‘语言狂欢’等等,在鲁迅那里就有。鲁迅在现代文学奠基时期发出的声音,抵达遥远的今天,依然清晰而鲜活”。朱寿桐的《〈呐喊〉:叙事的变焦》认为,《呐喊》的叙事方式可分为“宏观叙事”、“中观叙事”和“微观叙事”三种。

  对下层社会不幸者精神状态的批判和鞭挞,基本上建立在鲁迅改良社会、民族进步的宏观视野上,属于“宏观叙事”,体现出的是作者对改造国民性的呐喊:“中观叙事”则指作品将叙述的背景移到比较封闭的、日常的人生场景,将主人公移向一些准“不幸”者,即被抛离了上流社会轨道而直接堕入下流社会的读书人,体现出的是作者对人性善的呼唤;而另外一些作品如《社戏》、《兔和猫》等,则主要是鲁迅自我情感的微波细流的寄托与抒发,属于“微观叙事”。这三种叙事方式共同构成了《呐喊》的“表现的深切”。

高中优秀作文6

  如果你还在思考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充满热情的生活?那么答案便是感动。因为有了感动,心中便充满了爱;因为有了感动,心中益满了奋发的热情。所以感动是爱的动力,是热情的源泉。带着感动出发,去探寻生活的奥秘。

  感动于一幅摄影作品。

  作品中是一个男孩带着两只幼鸟的窝放回高大树上,而露出纯真的笑容,不远处是荒地上的毛草屋。夕阳的余光下,他的笑格外灿烂,身影变得修长。它是一幅取自巴西热带雨林中最普通又最真实的画面。

  感动于画面呈现的真实。

  树叶的影叠落在下一片叶子上,男孩的皮肤因汗水变得更黑亮黑亮。远处正冒着炊烟的草屋是困苦生活的写照。画面的一大亮点便是不加任何修饰的真实质感与随机拍摄的恰到好处。这原始纯朴的真实更易让人感动。

  感动于作者拍摄的勇气。

  正如作者所想,作品在参赛中落选,在参展时无人问津,它不被世人所接受。但他依旧愿意尝试。他要让世人懂得的是积极、纯朴、宽容,而不是博取他们的赞扬与眼泪。难到一定要拍出巴西雨林伤痕累累的惨状,与他们一起指责破坏人类环境的行为才是真正的艺术吗?亦或是效仿一位记者亲眼目睹秃鸠将要啄食一个弃婴,选择了他所谓的艺术拍下那惨忍的见证?他成功了,并因此获得了众多荣誉。悲剧永远比喜剧更容易使人感动。但更重要的是要表达你想要表达的,如果认为那是正确,是你想的,那你就去勇敢的做。不必计较有多少人认可和荣誉,快乐积极总会感动你自己和那些欣然感动的人。

  感动于男孩的纯真与善良。

  他愿还给鸟儿自由,他愿送他们回家,他怕他们找不到妈妈。困苦生活中的巴西人依然有宽广的爱,爱他们的家园,爱他们世代生活的土地雨林。破坏雨林只是生计所迫。因此感动于巴西人的纯与善。

  这些感动让我对生活充满热情,鼓足了勇气。带着感动出发,我会继续录找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