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文写作 > 其他作文

写事作文的写作方法精选5篇

时间:2023-11-24 11:52:54 其他作文

写事作文的写作方法 篇1

  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论据基本要是: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证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须符合逻辑。

  写议论文要考虑论点,考虑用什么作论据来证明它,怎样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它可以是先提出一个总论点,然后分别进行论述,分析各个分论点,最后得出结论;也可以先引述一个故事,一段对话,或描写一个场面,再一层一层地从事实分析出道理,归纳引申出一个新的结论。这种写法叫总分式,是中学生经常采用的一种作文方式。也可以在文章开头先提出一个人们关心的疑问,然后一一作答,逐层深入,这是答难式的写法。还要以是作者有意把两个不同事物以对立的方式提出来加以比较、对照,然后得出结论,这是对比式写法。

  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一、议论文写作三要素

  议论文主要包括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论点必须正确。论据是为说明论点服务的,既要可靠又要充分,事实胜于雄辩,是最好的论据。论据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真理,经过实践考验的哲理。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

  1、归纳法

  从分析典型,即分析个别事物入手,找出事物的共同特点,然后得出结论。

  2、推理法

  从一般原理出发,对个别事物进行说明、分析,而后得出结论。

  3、对照法

  对所有事实、方面进行对照,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4、驳论法

  先列出错误的观点,然后加以逐条批驳,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议论文的特点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有引子、正文和结论句三部分。一般在引子部分提出论点,即文章的主题,在正文部分摆出有利的事实,对论点进行严密的论证,最后根据前面的论证得出结论。

  三、议论文的写法

  要写好议论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论点。

  论点通常在文章的第一段提出。

  2、要有足够的论据,可以列举生活的实例。

  3、论证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所有事实、原因、理由应紧密地同结论连接起来。

  4、层次要清楚。

  5、态度诚恳、友好,因为议论文重在说理,以理服人。

  议论文在写作手法上以议论为主,但有时也要运用说明、叙述、描写等手法。议论中的说明常为议论的开展创造条件,或是议论的补充;议论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应是为论点提供依据的因此,叙述应该是概括的,描写应该是简要的。

  6、论据要充分

  欲证明自己的观点必须有充分的证据。作者可以列举事实、展示数据、提供事例、借助常识或利用亲身经历。

写事作文的写作方法 篇2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作文教学亦是如此。根据课标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处于写话阶段,要求相对较低,主要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并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一直到三年级才提出习作要求,乐于书面表达。由写话到习作的过渡绝非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加,也不是语句上的罗列,而是注重文章的内在的逻辑联系,彰显文章的思想。所以,由话到文的过渡显得尤其重要。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有引学生“习作入门”的本事。

  一、故事入门法。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作文”还是一个新的概念,多数教师为突出重点,引起学生兴趣,都会迫不及待地告诉学生“这节课是一节作文课”。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学生好奇之心,但也有“大帽子压人”之嫌,让不解“作文”为何意的学生产生畏惧。因此,教师大可以淡然处之,可以说“我们来上一节有趣的故事课”。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听着母亲讲故事长大的,故事是儿童接触到的最具直观性和趣味性的文体。因为内容浅显,充满情趣而被儿童喜欢。教师可以根据故事“深入人心”的特点,由故事引入作文。

  例如,在指导《妈妈病了》(教科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下同。)时,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都听过哪些感人的故事呢?讲给大家听一听。学生纷纷举手,把听过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述出来。当学生进入状态后,我趁热打铁,“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这样的提问,会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联想起日常生活,并与刚刚讲过的故事发生衔接,接下来再进入看图习作的主题便水到渠成了。

  二、表演入门法。

  《课标》中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习作是语文实践特色最为突出的课程,因此教学中要有大面积的实践。小学生,尤其是三年级小学生,他们对生活中的事件停留在表像阶段,缺少感悟,很多都是经历过,却没记住,更遑论写得绘声绘色。所以有些作文对他们而言是有难度的。比如三年级上册有这样一篇作文,题目是《变废为宝》。虽然是看图作文,但学生只能做到“所写即所见”,缺少想象力。而这样的事生活中很少具体地发生。为给学生创造一个具有想象力的环境,笔者设计一段情景短剧:一个易拉罐从楼下掉下来,砸到了一个人的头上,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先让学生展开联想,然后进行表演。当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形成后,我又问:生活中有很多易拉罐这样的废品,我们要怎样处理呢?从而引导学生继续展开想象,直至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结果证明,变废为宝的习作,学生并未停留在简单的把废弃物变为宝的操作上,而都有一个有趣的小情节作为支撑,使作文显得生动活泼。

  三、影视回忆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已基本普及,现在的孩子没有几个不是看着动画片长大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块“敲门砖”,打开学生习作的思路。

  例如,三年级上册有一篇习作,题目是《我喜爱的——》,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喜欢又熟悉的小动物进行描写。根据以往经验,学生虽然经常与小动物接触,但要写出来可谓腹有千言,却不知何处落笔。为让学生写出一个生动形象的小动物,笔者没有急于让学生回忆小动物的特点,而是问学生喜欢看《喜洋洋与灰太狼》吗?这可是当下最火爆的动画片,没有哪个学生不喜欢。当学生回答喜欢后,我让学生描述一下动画片主人公有什么特点,从头到尾写出来,比一比谁写得生动。学生跃跃欲试,把灰太狼脸上的伤疤缝了几针都写出来了。接下来,我让学生写一写他们所描绘的主人公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学生便把记忆深刻的桥段写了出来。当学生完成“纸上谈兵”后,我及时引导学生深入实际,选择一个其它小动物进行描写。有了先前的经验,可谓手到擒来,一个个生动的小动物形象被学生用文字刻画出来。作文成功了。

  《课标》强调中年级作文要“大胆写”。因此教师在指导习作时,不要做过多限制,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由。尤其不要拒绝来自影视的间接经验。孙绍振先生曾经说:作文课难于阅读课。阅读课的解读有千千万,但作文的原创性更强,无法可依,完全靠教师个人的语文素养和教学功力。换言之,作文是个性化的东西,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打开一扇门,进入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写事作文的写作方法 篇3

  读后感的基本写作方法

  1.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2.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3.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4.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5.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

  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如果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呢?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亮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写事作文的写作方法 篇4

  一、内容要有逻辑

  有的同学怕简历内容不足,前一句写实习经历,后一段跳到科研成果,看似内容满满,实则让导师看得一头雾水。

  要把整个简历清晰明确地分为「报考专业」、「教育经历」、「研究经历」、「荣誉奖项」、「技能和证书」几个模块,与当前模块无关的内容不要出现在模块里。

  二、注意和专业的相关性

  有的同学不管报考专业的区别和学校的性质,一股脑把大学四年全部的经历全部写上,以为这样可以证明自己大学四年没有浪费时间,经历丰富、能力优秀,其实不是这样。

  在本科阶段吃香的「涉猎广,活动多」对于研究生招生来说可能并不能给你加潜力分。

  如果你是一位理工科的教授,看到学生大书特书自己参加创业活动和社团组织的经历,是否会完全无感,甚至可能觉得学生心浮气躁,没有专注科研的潜力,这样肯定是不利于复试成功的。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自己最具有含金量的一面有技巧地展示出来,擅长什么写什么,什么和报考专业有关写什么。比如报考传播就写采访和社会活动。报考金融就写大学生创业大赛,即使是打酱油的经历也可以润色一下写上。

  与考研复试有关的问题要多写、精写,与复试无关的内容要略写,不写。

  举一个不好的例子:比如报考汉语言文学类研究生,在简历里却避而不谈自己的文笔和文字成果,转而花很多篇幅描写无关的社团组织经历、计算机证书等等。这就很容易让导师认为你不了解硕士专业研究方向、没有规划。这当然很不利于复试的成功。

  而好的例子应该这样:报考传播学,就可以写组织的采访、在学校中策划的调查、曾经发表的文章等。这些都是你在这个专业领域的优势。

  这样,在复试中导师注意到这部分描述并向你提问时,你就会流利回答,展现出既有能力也有自信的一面,自然会在考研复试中脱颖而出。

  你的优势突出得越多,越能让导师认为你在专业领域有规划有建树,从而会更多提问这方面的问题,你经过准备就能回答得更出色,形成良性循环。

  要知道,机会总是更青睐有准备的人。如果简历没有重点,那么面试中专业问题占比就会更多,对于专业能力不是那么扎实的同学是很吃亏的。

  三、可以适当扬长避短

  有的同学在专业领域没有优势,这时候就应该把自己擅长的内容再扩充一些,避免导师问到自己不太了解的方面。

  例如虽然在报考的专业领域积累不足,没有亮眼的科研经历和项目。但是写出自己在本专业领域研读过的书籍,在本科阶段与专业相关的小项目等等,也是可以说明你对本专业是有了解的,有志于在本专业钻研的。

  又比如跨专业报考计算机类的研究生,就要写你的专业与计算机的相关性,你从各种渠道了解的关于计算机的内容,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原因等等。

  也可以多花力气把自己「学习能力强」的一面展现出来,比如自学了哪些编程语言、哪些编程工具、完成了哪些小的项目。

  要让导师知道你虽然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如本专业学生,但在学习潜力上是有可取之处的。这就是你对科班同学的优势。

  最后,如果在写完后觉得内容比较散乱,那么可以通过个人总结把你想要在项目经历和其他经历中展现的东西总结出来,让导师看到个人总结的时候知道你想表达的是哪一方面的优势。这样也可以起到突出优势的作用。

  但是在个人总结里,那些完全没有必要的形容词就不要出现了,比如「学习认真」、「勤奋努力」等等的。这些都是废话,完全没有必要去说。因为这样的话完全没有用处,用学习成绩或者其他的一些经历就可以说明了。

  最后,推荐直接用写复试简历简单版,颜色别太杂,可以直接填内容,还有引导填写。

  还可以直接在网站上用和导师联系的邮件模版直接投递,省时省力。

写事作文的写作方法 篇5

  写作文开头的方法

  技法1:开门见山

  干脆利索,直奔主题

  开头应干脆利索,直奔主题,而不让读者如坠云雾,不知所云。一些学生作文,开笔是四平八稳的“由头”。

  如一篇作文《寻找自己》的开头:

  春天的风已轻轻地吹过,夏天的雨已绵绵地下过,秋天的云已淡淡地飘过,冬天的雪也柔柔地盖过,懵懵懂懂中穿越了将近十七年的春夏秋冬的门槛,照着镜中的我,竟不知该怎样为自己下定义。我是谁?历经变幻的`生活,我早已忘记自己是谁,在灵魂最深的骨髓处,还能找回自己吗?

  此开头初看颇美,其实反倒掩饰了自己的情感,使读者在语言迷雾中,难以迅疾把握作者的思想与情感指向。

  技法2:新奇独特

  故设悬念,形式新颖

  开头予人新奇之感,一是故设悬念,先声夺人而又波澜起伏,此“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弃之”。

  如李硕《不会看表的爸爸》的开头:

  也许你还会说,现在不会看表的人哪里找?可是,我那个大学毕业的爸爸却不会看表。你说怪不怪?

  此开头,就给读者留置了一个悬念: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却不会看表,是什么原因?里面到底有什么奥秘?文章接着是写“我”正做梦,爸爸就叫“7点了”,起床一看,才6点呢。中午“我”和小伙伴正玩着,爸爸一脸严肃:“1点50分了,快上课了。”一看才1点30分。深夜,爸爸卧室里的灯亮着,“我”见他正在书上写写画画,一看11点了,“我”催促他,他说:“还早着呢,才10点。”阅至此,疑方得释,体味出文中“爸爸”蕴蓄于胸的期盼与执著之情。

  技法3:引入题记

  巧设题记,新人耳目

  在作文的开头,适当巧妙地设置题记,有时能收到意外之效。

  如重庆市一考生写的《枯叶不是无情物》一文的题记:

  羸弱的翅膀,枯叶般的身躯,却有不倒的信念,小小的翅膀,载着希望远航,枯叶蝶你真的还能飞翔?

  小作者托物言志,借枯叶蝶点明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不懈的追求,也点明文章的主旨。

  技法4:使用多种表达手法

  巧用修辞,语言增色

  语言是考察一个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方面,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巧妙运用修辞手法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

  作文的开头,如果能熟练运用修辞手法扮靓语言,就能让阅卷老师的眼睛为之一亮,对文章产生好感。

  写作时注意:1.开头运用修辞方法,最好是对主题进行吟咏或议论;2.尽量让多种修辞方法套用连用,让语言产生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