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发现作文 篇1
今天,我在电视上看见一望无际的沙漠。突然看见几个仙人掌,我脑子里出现了两个问题1、仙人掌问什么能在沙漠中生存2、仙人掌的刺有什么作用。
我跑过去问爸爸,爸爸说:‘‘你自己去找答案。于是我买来仙人掌自己观察10天了,我还是一无所获。’’妈妈走过来说:“你怎么不查查书?”这个提议让我眼前一亮。”
我找到百科全书,哦原来仙人掌问什么能在沙漠中生存是因为沙漠中气候炎热,雨水稀少。昼夜温差大,许多植物都不能在这里生长。仙人掌所以能在沙漠中生存,一是它的根很深地扎在沙地里,吸收水份二是它的茎秆变成肉质里可以储存大量水分。三是将叶子退化成针状,减少水分蒸发,所以它们能在沙漠中生存。
仙人掌的刺有什么作用是因为仙人掌的刺是仙人掌叶片退化而成,它可以保护植物不被草食动物吃掉,另外还能从空气中吸收水分,如果下雨,它还能不停地吸收雨水。
我懂得了,只要动脑子都可以解决问题不会可以查书。
植物的发现作文 篇2
今天,我在书上看见植物也是有人性的.,会做和人相似的心理活动。
看完后,我急忙做了个试验,想看看到底有没有这回事。
我先对兰花的叶子进行试验,我的手一伸过去,叶子就全都晃动了起来。当我第 二次用手接近它时,它几乎不动了,它可能以为我不会伤害它,所以放心了,不再像开始那样惊恐得乱动了。但我又觉得可能开始是静电造成它动的,所以又试了一次。我用手把叶子折断了一小节,然后再用手去靠近它,结果它又不停地颤动了起来,像是受到惊吓。而且它很怕我,我把手靠它很近,越来越近,如果仔细一点,就会发现它的叶子正在缓缓地退缩。当我看其它的花时,它似乎垂得更低,好像舒了口气。我又到别得植物上做试验,结果都是这样。
然后,我又查了书,发现植物也是有感觉、有记忆、能够和同类植物互相交流的。但它们很多方面都不发达,如:植物记忆只能保留13天,交流也只能用气味,信息也只能传递少量信息……
我发现的东西很惊奇吧!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等着我们去发现呢,我们不能太得意。
植物的发现作文 篇3
我一直都觉得含羞草很神奇,因为它是一种会害羞的草!前几天妈妈给我一个惊喜——买了一盆含羞草,满足我的好奇心。
含羞草的叶子是一串一串的,就像糖葫芦一样,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它由一小片一小片叶子组成的,小叶片成对地铺在茎上,向相反的方向,好像两个好朋友拉着手玩似的。它嫩红色的茎衬着鲜绿色的叶子,就像一个朴素而高雅的女孩儿,真秀丽!
含羞草真有趣!你的手碰一碰它的叶子,它就会命令成串的叶子合起来,好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又好像要把不可告人的秘密藏起来一般。为什么含羞草会这样呢?难道这就是它得名的原因吗?在我百思不得其解之际,妈妈走了过来,我把疑问告诉了妈妈,她听了笑着说:“知识就是海洋,你能够问妈妈,真的很棒哟。”她又接着说,“含羞草的叶子和叶柄里面有很多水分,当人用手摸它的时候,叶子中的水分就会流油很多,叶子就垂下头来了。”
“哇!妈妈你真厉害,竟然知道这么多!”妈妈狡猾的笑了笑。原来含羞草害羞的时候不单单是向上卷曲的,有时候还会垂下来。我恍然大悟地回到房间,突然瞥见我书架上的《十万个为什么》。我打开目录找到了“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的问题。我立刻翻开答案查看,书上说的竟然跟妈妈说的一样!原来如此,我终于知道了妈妈为什么那么聪明,什么问题都难不倒她,不过我还在书上了解到含羞草有一种保护自己的技能,它不只是被手碰到才会害羞,每逢遇到强风或者暴雨,它也会害羞起来。
原来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知识,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发现我们身边的美、身边的学问!真是感谢妈妈送给我的惊喜!
植物的发现作文 篇4
瞧!在白茫茫的大雪中,还有点点绿色,那就是我最喜欢的植物—松树。
我们院子里有两棵松树,这两棵松树披鳞挂甲,挺着粗壮的躯干,互相挽着“手臂”,昂然挺立,直耸云空。树干上还有许多凹凸不平的地方,那就是松树的花纹,花纹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圆形的,有椭圆形的,还有方形的……我十分喜欢松树,夏天,它为我们挡太阳,自己受烈日暴晒,冬天,它为我们挡风雪,自己受寒风狂吹。
满树的松叶一年四季都绿得可爱,活像一把绿绒大伞,一阵风拂过,轻轻摇。松叶像一根针一样,如果你碰了一下它的头就好像被针扎了一下,非常疼。我想:松树的叶子尖是为了保护自己吧!想到这里,我“扑哧!”一声,笑了,植物也回自我保护呢!妈妈走了过来,似乎看出了我的想法,笑着说:“小傻瓜!别瞎猜!看看书吧!”我看了看书,才恍然大悟,原来,松叶尖是让叶子的水分不易发挥,秋天才不会落叶呀!
顺便告诉大家一个小知识:你们可别以为松树一辈子都不会落叶,松树们大概三、五年换一次叶子。
今天我懂了一个知识,真开心。
植物的发现作文 篇5
教学过程设计
I、导课:
设问:
1、久放窗台的植物为什么向着窗外生长?这对它的生长有什么意义呢? 引导学生向阳光这方面想,阳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植物向光生长是植物为了争取阳光,合成有机物,满足生长需求。既然,阳光对植物如此重要,哪么??
2、植物是如何感知光的存在的呢?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植物体是怎样调节的呢?
以这个疑问引入达尔文实验。达尔文早在1880年就发现这个问题,并设计了实验开始来研究这个现象。
II、新课
1、达尔文实验
达尔文以金丝雀虉草胚芽鞘作为研究材料,因为呢胚芽鞘生长快、现象明显。那他,想用这个材料知道什么呢?首先,他假设向光生长跟胚芽鞘的尖端有关。于是他设计了这样两个试验如图示:
一个胚芽鞘切掉尖端,另一个不作处理。结果呢,切除尖端的胚芽鞘停止生长了,而没有切除的向单测光方向生长。这说明什么呢?
学生:
1、尖端与胚芽鞘生长有关;
2、尖端与向光生长有关;
这两种回答都很好,因为有尖端的确实生长了,而且是向光生长。教师应该同样给予肯定。哪么感受光的部位是不是就是尖端呢?于是他假设胚芽鞘尖端就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所以他又设计了这两个实验:试验3和试验4 一个胚芽鞘的尖端用锡箔罩子盖起来,而另一个胚芽鞘的尖端下部用锡箔遮住。同样放在单侧光下。为什么达尔文要这样设计实验呢?设置这个问题主要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过程中变量控制,及对照设置的必要。
结果呢,盖住胚芽鞘尖端的胚芽鞘直立生长,而遮住胚芽鞘尖端下部的向光生长。 提问:如果我们是达尔文我们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
1、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的部位。 达尔文也得到这样的结论: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的部位。但是达尔文不知道尖端怎样影响胚芽鞘使它向光生长,因为科学是严谨的,于是达尔文只是笼统的说,尖端产生了某种“影响”,这种“影响”在单侧光刺激下传作用于尖端下部的生长部位,导致胚芽鞘发生了弯曲,向光生长。
可是,这个所谓的“影响”是什么呢?它是如何起作用的呢?以这个设问引出詹森、拜尔实验。
2、詹森
1910年詹森就想:尖端的“影响”是作用于它的下部,导致发生弯曲生长,哪么这种影响能不能透过某种介质传递呢?拜尔假设“影响”透过介质传递。
于是他设计了这样一组实验:
一个胚芽鞘切下尖端,然后在切除部分加一层琼脂,再把尖端放在琼脂层上;而另一个胚芽鞘切掉尖端后放一层同样的琼脂,但上面不放尖端。放在单侧光环境下。
结果呢,放有尖端的胚芽鞘向光生长,而没有放尖端的不生长。 提问:通过这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教师引导:他们的不同点是一个在琼脂层上放有尖端,另一个没有。说明琼脂对生长没有影响,那么,生长的胚芽鞘肯定是受到尖端的作用。
学生:尖端的“影响”穿过琼脂,向下运输到达尖端下部,导致植物向光生长。 但是,这种“影响”又是如何使得胚芽鞘向光生长呢?
3、拜尔 拜尔想,既然是尖端产生的这种“影响”向下传递,哪么这种“影响”的分配不均匀可能是造成植物弯曲生长的原因。于是他设计这样一组试验。他将两个胚芽鞘的尖端切下,然后按图示放置。
结果:两个胚芽鞘均向放有尖端的相对方向生长。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吗?
因为前面有假设,所以学生很容易回答出:这与拜尔的假设一样,尖端产生的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而这种“影响”的分配不均匀造成植物弯曲生长。
但,这个“影响”的本质是什么呢?引出温特实验。
4、温特实验
1928年,温特总结前人的实验结果,觉得这个“影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从尖端产生并传递到下部,导致植物生长,而它的分布不均造成生长速度不同,导致植物向光生长。为了验证他的想法,他设计了这样一组实验:
他将一些胚芽鞘的尖端切下放在琼脂片上一段时间,然后将琼脂片切成小块,按图示放在切除尖端的胚芽鞘上。同时,他将另一些胚芽鞘切去尖端,然后在切除尖端的胚芽鞘上放置没有尖端接触过的琼脂块儿。强调实验对照设置,变量控制。
结果是,胚芽鞘向放有琼脂块儿的对面方向生长。 提问:同学们我们从这个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
1、尖端产生的“影响”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如果学生有这样的回答,教师应肯定他的回答,然后追问:说说你得出这个答案的理由?
师:他是不是化学物质呢?
师引导:温特实验与拜尔实验的不同点是什么? 温特将尖端先放在琼脂片上一段时间,而拜尔直接将切下的尖端放置在切除尖端的胚芽鞘上。这说明这种“影响”肯定是化学物质,而非场类、波类。因为如果是磁场、电场的话,温特试验不可能成功。
师总结:温特通过实验证得这种“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而且它就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于是就把这种物质称为“生长素”。
但是既然它是化学物质,它是那种化学物质呢?分子式如何呢?
这个问题教师介绍即可。直到1931年才有所突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了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吲哚乙酸(IAA)。
具有生长素效应,也就是说它的作用和生长素一样,能促进植物生长。但由于技术限制,没有在植物体中提取出“生长素”,所以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不是温特实验所所述的“生长素”。
直到1946年,人们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了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IAA。
至此,植物生长素才真正被人们认识。但是,为什么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会发生分布不均,导致植物向光生长呢?我以这个疑问引出生长素的运输内容。
植物的发现作文 篇6
我的小榕树买了已经有两周多了,我仔细的观察着它,想起了那个卖小榕树的阿姨说的话:“小榕树很喜欢阳光,一周浇一次水,浇透就行了。”我按照阿姨的吩咐,一周浇一次水,每天早上把它放到阳台上,让它享受着阳光。经过这两周多时间的认真照料,它还是2分米高,但是它的叶子变得更绿了,还发出了很多新芽,它变得更茁壮了一些。
我希望在我的细心照顾下,它变得更茁壮更健康。
植物的发现作文 篇7
大家一定知道很多植物,但是大家知不知道长得像个刺猬的植物呢?对!
就是仙人球,下面我就说说仙人球吧!
我家的窗台上种有一盆仙人球,它全身长得像小刺猬一样,这是它的“武器”,我被它刺了一次又一次,妈妈也被刺过。疼死了!
有一次妈妈想把仙人球扔了,我不肯。春天,仙人球周围长出了小仙人球,可是小仙人球很柔弱,一阵微风吹来。小仙人球就被吹得晃来晃去,好像在跳舞一样。下雨时,小仙人球差点就被雨打折了,仙人球“妈妈”很担心自己的“孩子”所以每次下雨刮风,仙人球“妈妈”就保护自己的“孩子”。
厦天走了,秋天来了。我五个星期忘给仙人球浇水了,突然记起来。马上跑过去看,仙人球就跟没事一样,依然挺立着在窗台上“晒太阳”呢。爸爸看到一幕,对我说“儿子,仙人球是不用天天浇水的。它是热带植物”“哦!
原来是这样,那我就放心了”。
冬天,我忘了给仙人球把雪扫下来,可是仙人球的身子柔柔的,刺也柔弱了,简单的说,仙人球全身没精打采的,小仙人球也垂头丧气的低着头。我心情也跟着不好了。
春天来了,仙人球又奇迹般地“复活”了。我带着好奇的心情对爸爸“仙人球是不怕冷的”。
这是我自己观查到的仙人球,你们也来说一说你们观察到的事物吧。
植物的发现作文 篇8
听说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而植物吸进去的是二氧化碳,呼出来的是氧气。难道植物有鼻子吗?如果有,那么在哪呢?又是怎么呼吸的呢?
于是,我来到阳台上,仔细地搜索起目标,对,就是它——好看的绿萝。我拿着放大镜看它。长长的藤,绿绿的叶子,看了许久,也没有发现什么孔隙,只发现正面叶子是绿油油的,有光滑;而背面叶子是浅浅的,毛毛糙糙的,植物哪有什么鼻子呀?我正思索着,爸爸好奇地走过来,问我事情的原委,鼓励我说:“你可以做做试验啊。”
我从妈妈那边拿来一瓶护手霜,选择一片大叶子,在正面涂上一层厚厚的护手霜。又在另外一片大叶子的背面涂上护手霜。第二天,背面枯萎了,而正面则没有什么变化,仍然绿油油的。
我很好奇,连忙去查资料弄个明白,原来叶子背面毛毛糙糙是因为有许多气孔,这些气孔就是植物的“鼻子”,当这些气孔被堵住后,植物就不能呼吸,更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叶子就会枯萎。
我从中得到的启示,原来植物也有“鼻子”,看来我也是个“小科学家”。我要多多观察大自然,发现它之中蕴藏的无数秘密。
植物的发现作文 篇9
星期五,我们乘八号车去植物园。到了植物园,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下了车。
一进植物园的大门,春天的气息一下子扑面而来,好多小树都长出了绿绿的小嫩芽,小草全从土里转出来长出了绿油油的芽。春天果然是万物复苏的好时节。
接着,我们走进了一个不知名的景点。在那里,我发现了一个外形像龙的树。他的主干和树枝都是弯弯的,仿佛是一条龙在玩耍。在树上,我还发现了一两片大叶子,这叶子好像龙的大眼睛。
当返回校园时,我问了很多人,查了很多资料,一直都找不到这棵树叫什么。看来我只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去解开这个谜了。
植物的发现作文 篇10
1、本课主要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进行实验的探究,通过生生合作,教师指导制定探究方案,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及过程,同时训练了严密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素养。在教学中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特点。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弱,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设计时间长的问题,同时也会出现生生讨论效率低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地听,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后,教师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新课改理念得到了落实。
本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挖掘了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探究内涵,充分利用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既包含了科学家持之以恒的宝贵品质,又反映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将胚芽鞘进行各种处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