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春节的风俗的作文300字 篇1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盛放飞帖之用。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与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与电话拜年等。
写春节的风俗的作文300字 篇2
以前过年,只是和大人凑热闹。今年过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节有关的风俗习惯。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选一幅称心如意的好春联。今年选的上联是:喜气洋洋财旺旺,下联是:好运多多福连连。横批是:吉星高照,这足以预示新的一年里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饺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们都说吃饺子好。吃饺子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饺子谐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时,交好运发大财。因饺子的形状又像金元宝,故又象征团圆和财富。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意思是人们要走出家门进行户外活动。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着河堤,从将军码头一直走到新华码头。这里是滑冰场,男女老少人头攒动,人们身着五颜六色的节日新装,好像给冰场上装点了盛开的鲜花。人们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车。还有的在冰道上从高处往下放冰车,大家玩的真尽兴!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欢歌笑语……
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实写照吗?
写春节的风俗的作文300字 篇3
成都年是伴着童谣唱来的
“小子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面粉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夜;大年初一街上扭。
童谣中的种种为过年做的准备,加上春节到来后持续到十五的游乐、庆祝:新年撞钟、烧子时香、大庙会、游喜神方、人日游草堂、耍狮子、舞龙灯、元宵观灯,再加上爱玩的成都人“过厚脸皮年”的正月十六游百病,这才构成了一个欢欢喜喜、圆圆满满的成都年。
团圆,人情味是中国人最浓重的年味
因为重亲情,重家庭,为了团团圆圆过大年,成都人早早地就开始了准备,比童谣里唱的“腊八”还要早。
过去的成都,每年立冬后,家家户户杀年猪、腌香肠、腊肉,不单农村到处肥猪悲声嘶叫,城里也常见到又白又胖的大肥猪被开膛破肚的情形。
成都学人郑光路的《成都旧事》中记载,过去的杀猪匠鬼板眼多,他两手紧按猪头,一副不能脱身之状,看热闹的小娃娃往往会把杀猪刀递给他,这时他会低声嘀咕:“猪大爷,不是我要杀你哈,是递刀的叫老子杀嘛”。
年猪杀好后,人们在烧柴灶的灶门上方,将鲜肉串绳从梁柱上悬垂下来,利用每次生火煮饭时伸出灶门的火舌和柴烟逐日熏制,直至色泽金黄,闻之甚香,火舌舔肉吱吱作响,令人馋涎欲滴。
进入腊月中旬,各家各户又开始推碾汤元粉,为大年初一全家人可以吃到象征甜甜蜜蜜、团团圆圆的红糖汤圆做准备。
团圆,正是人们做这么多准备所祈求的,正如大年三十必不可少的团年饭。年有四个主题:团圆、吉祥、富裕、欢乐。排第一位的就是团圆,在情感上,始终过着群体生活的中国人,最美好的向往是人间的亲情与和谐,人情味,也是中国人最浓重的年味。
写春节的风俗的作文300字 篇4
关于春节的风俗习惯还有很多很多,它既是传统节日,也是传统文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阵阵的鞭炮声响起,迎来了我盼望已久的春节。早上,吃完饭,爸爸妈妈要带我去拜访亲戚,我迫不及待地拿出新衣服要穿时,妈妈看见了衣服上的商标还在,于是拿来剪刀正要剪时,我连忙叫住:“妈妈,过年时不能用剪刀,免得惹来口舌之争。”妈妈恍然大悟,马上放下剪刀,用手扯下了商标。
晚上,妈妈请大伯、叔叔两家人来我家吃饭,晚餐可丰盛啦,鸡、鸭、鱼、肉等摆满了餐桌,饭后,垃圾桶的垃圾已堆成了小山,妈妈叫我帮助把垃圾倒了,我摇了摇头,妈妈有点生气地说:“长大了一岁,你倒是变懒了。”我连忙解释道:“妈妈,过年的时候,不能倒垃圾,以免把财运倒了。”叔叔、大伯们大笑起来,说我的年纪虽小,学问却很多。妈妈也禁不住笑道:“她呀,知道的比我还多。”我听后,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过年的习俗还不止这些,还有:大年初一不扫地,怕把财运扫走;不倒水,以免把财运倒了。可真是有趣的风俗。
写春节的风俗的作文300字 篇5
尽管很多地方过年的`风俗各有不同,但是正月初二这天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一天,嫁出门的女儿们纷纷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娘家过年,古称“回门”“归宁”等,天津人俗称之为“姑爷节”,河南叫做“请新客”,新客就是新女婿的意思,广东、山东等地俗称“迎婿日”,尽管叫法不同,嫁出去的女儿要回家,夫婿要陪同这一点大致是相同的。
过年习俗千差万别,为什么这一点却惊人的雷同的呢?这让我很是纳闷,于是上网查找了资料,网上有这么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民间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在初一这天不能回门,回门会把娘家吃穷,只有在年初二以后才能回娘家;第二种说法是已逝的老祖宗年底从天上回家享受供奉,如果看到家里有“外人”,就不愿进家了,已婚女人被认为是“外人”,所以已婚女人不能在家里过除夕、初一,老祖宗享用供奉后,在初一晚上就回到天上了,初二女儿就可以回家了,这个规矩在旧社会特别是农村是很严格的,违反了就是大不敬;第三种说法是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了,大年伊始,要和夫家阖家团圆,自然不便回娘家去,所以一般都是正月初二回娘家。
俗话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趣”。其实何止是丈母娘,初二这一天,新女婿还是村里所有人期待的风景,找乐的焦点。在我的家乡一带,就有“打女婿”的风俗。新女婿第一年上门,好酒好肉好规格的招待好,酒足饭饱之后,准备告辞回家,不成想家门外面一帮小年轻正在“恭候”呢,新女婿一露头,就好一顿拳打脚踢伺候着,新女婿猝不及防,又不方便还手,往往被打的狼狈不堪,丑态百出,再斯文的女婿也难以保持形象了;尤其是遇到雨雪天气,就更有热闹可看了,新女婿们在雪里泥里被追打的躲躲闪闪、踉踉跄跄,跑一步跌一跤,满身泥满身水,引起围观者一阵阵的哄笑和戏谑,在村民眼里,这可比电视电影上的“武打大片”还要生动有趣的多。新女婿们当天的表现,会被村民们津津乐道很长时间,成为过年期间亲戚们的主要谈资和笑料,表现“突出”的,有可能多年以后还会被人翻出来嘲弄一番呢。
假如夫妻感情好的,媳妇通常会向新女婿们透漏一二,让他有个心理准备,也会提前给“打手们”打个招呼,让他们手下留情,不至于让新女婿过于出丑;倘若夫妻感情不好,不知道有这种规矩,新女婿们不但出尽洋相,还会结结实实饱受一顿皮肉之苦,带伤挂彩回家去也是常有的事儿;在出村口的时候,新女婿的“残存形象”就是衡量夫妻感情的尺子,一目了然,如果恰好有同时结婚的几对小夫妻,谁家对媳妇好、谁家对媳妇不好,那可就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过这场武打大戏,只会在新女婿第一年上门时才会隆重上演,如果年年如此,恐怕女婿们以后就不敢上门了。
据说这种规矩是从很久以前流传下来的,原因已经无法考证;窃以为这是娘家人保护自己女儿不受欺负的措施吧,因为古代妇女地位较低,在婆家常受欺凌,所以在结婚第一年先给新女婿一个警告,提醒她媳妇儿还有娘家人撑腰,不要太过分哦。
当然这只是我的臆测,毕竟,作为女性,娘家人是自己一辈子的靠山嘛。
写春节的风俗的作文300字 篇6
在欢声笑语中,我们又迎来了2017年春节。
晚上,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着春节联欢晚会,忽然,从奶奶家窗户前看见一些五颜六色的礼花升上了天空,如同在黑色的夜空中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转眼间消失了。这时,我妈妈和奶奶把香喷喷的菜端上来,有鱼、有肉,真是太丰盛了!8点了,全家人坐在一起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有好多精彩的节目,不过我喜欢的是赵本山的小品,时间过地可真快呀!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依依不舍的2016年就要向我们挥手告别了, 我们迎来了2017年马年,我又长大了一岁,我和爸爸、妈妈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去院里放花了,爷爷、奶奶又忙着包饺子了,包了好多钱,我可真有福啊!一吃角钱。
我真喜欢过春节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