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61范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作文写作 > 其他作文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作文精品5篇

时间:2023-12-30 08:56:10 其他作文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作文 篇1

  我的一家是个快乐的大家庭,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和我,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

  唠叨的外公,每次我看电视超过半小时,他都会唠唠叨叨,直到我忍耐度到极点的时候,他还在说我,最后,我终于投降,立即把电视关了,回房里写作业。我知道外公是很痛爱我的,很多时候对于我提出的要求都会尽量满足我,所以我很爱外公。

  勤劳的外婆,从我出生到现在她都对我百倍关心,每次我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外婆都会帮我收拾好,每天她都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煮饭、洗衣,外婆就是这样任劳任怨,照顾家里的每一个成员,我答应外婆要好好学习做为回报。

  马大哈的妈妈,每次我和妈妈去旅游,她都不是忘了带手机就是忘了带手提包,弄到妈妈又要冲回家拿东西了。妈妈洗衣服的时候经常忘了把口袋的钱拿出来,为此爸爸总是责怪妈妈,妈妈就说:“钱脏了当然要洗一洗啦,洗干净再用好。”

  痴迷的爸爸,整天都泡在电脑旁边,除了炒股还是炒股,看着屏幕红红绿绿,又喜又悲,每当股市大涨或大跌,都有许多人打电话给爸爸询问要买进还是卖出,这时候是爸爸最忙碌的时候了。

  粗心的我,每次考试我总是因为粗心大意,成绩都不大理想,这次期末考试英语这门功课,就是我忘了带颜色笔,涂颜色那道题扣了我五分,所以英语拿不到满分。还有好几次,我把写完的作业漏在家里了,结果被老师批评了。

  这就是我的一家,虽然大家都有缺点,但是只要能取长补短,就是一个快乐的大家庭。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作文 篇2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组织秋游,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以及采集标本、积累写作素材的技能。

  2.对照本组课文,学习状物的基本方法,写出秋天植物叶子的形状和色彩的变化。3.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

  2、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相结合。第三单元习作教学课前预习:

  1、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到郊外秋游,明确到野外进行观察的目的、要求、方法,搜集常见的树叶标本。

  2、查阅资料,了解秋天树叶色彩变化的原因,并做好笔记。

  第一课时

  一、导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到郊外秋游,观察秋天的树叶,你观察到了哪些树叶?

  2、在我们课本中还有几种树叶的照片,这些树叶我们昨天发现了吗?它们的形状、颜色各有什么特点?

  3、小结:秋天到了,很多树叶都换上了新的色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这些树叶,写一篇介绍秋天的树叶的习作。(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1、指名读课本中的习作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本次习作有哪些要求? 学生讨论,教师结合讨论情况相机板书:形状、颜色。(变化)

  2、拿出自己搜集的树叶标本,边看边思考:你最喜欢什么树叶?它有什么特点?你准备向大家介绍哪几种树叶?

  三、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交流。1.出示枫叶标本,问:

(1)枫叶由哪两部分构成?(板书:叶柄 叶片)(2)叶片、叶的边缘各有什么特点?(3)枫树叶的叶柄有什么特点?(4)你知道枫叶秋天为什么会变红吗? 讨论、小结:秋天气温降低,枫叶里的叶绿素被破坏了,产生了花青素,有了它,枫叶的叶子就变红了。

  2、小组内练习介绍秋天的枫叶,注意枫叶的形状、色彩,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色彩变化的原因。

  3、各组派代表上台介绍,按同样的方法,将另外一种树叶的特点写下来。

  四、交流收集的文字资料。

  五、指导学生写好全文。

  1.通过介绍,老师发现同学们都不止熟悉一种树叶,有的熟悉两种、三种甚至更多,那么如果你想把两三种都写下来,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小结:要确定好介绍的顺序,并且在介绍不同的树叶时过渡要自然。

  2.讨论:如果把介绍几种树叶的话写下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吗?当然不是,还应该加上什么?(开头和结尾)3.开头可以怎么写? 写秋游时看到秋叶的总印象。

  4.结尾可怎么写? 讨论,小结:可以写对秋叶的赞美,也可以写这次活动给自己带来哪些快乐,增长了哪些见识。

  第二课时(习作讲评)

  一、复习习作要求。

  二、欣赏作文。

  1、下座位欣赏同学的习作。

  2、画出好词、好句、好段。

  3、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地方。

  4、围绕习作要求给出自己的评价。(1)打出你对它的评价等级。(2)写出自己的评语。(3)给出自己的修改建议。

  三、推荐好文章、好段落。

(1)推荐自己读到的好文章、好段落。(2)大家评议。

  四、自己修改习作。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作文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2,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及练习十五3~5题。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情境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

  教学难点:

  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今天我们将在以前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扇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1)先后出示两个统计图。

  先出示第一幅扇形统计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我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点出相关部分。

  教师:这些都是什么时候的数据?

  再出示第二幅扇形统计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我们又能获得哪些信息?这些又是什么时候的数据?

  教师:耕地、森林、果园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千米呢?没有改造的荒山还有多少平方千米?请你们算一算。

  将两幅图放在一块观察。

  教师:看了这两幅扇形统计图,你想说些什么?看看谁的发现最多,最有价值。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自己的发现(“退耕还林”前与20xx年底相比土地的变化情况)。

  (2)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部互相交流了自己的发现,现在哪位同学能代表你们小组进行发言?

  请一两位同学相互补充,找到统计图中发生变化的项目。

  小结:对比两幅扇形统计图,同学们强调最多的是有许多项目发生了变化。有没有没发生变化的量呢?(课件重点强调:土地总面积没发生改变)也就是两个圆所代表的都是靠山村的土地总面积。

  教师引导:结合我们的发现思考:森林面积的增加与荒山面积的减少会给这个村庄带来怎样的变化?如果你是村委会的领导面对20xx年底的统计图你又会作哪些思考?

  (3)根据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教师:观察扇形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答,教师巡视找出典型的问题并进行解析。

  2、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扇形统计图)你又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活动

  教师:刚才我们分析的两个扇形统计图的圆都代表相同的含义——土地总面积,(课件点出“课堂活动”第2题——改变题目增加两个参数——美国、俄罗斯的面积和人口)现在呢?

  教师:仔细观察这些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教师引导:重点分析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

  教师:面对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局面,你会做哪些思考?

  四、练习应用,促进发展

  1、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出示题中的两幅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对比。

  (1)从两幅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算一算:从1996年到20xx年,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分别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平方千米?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抽几个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评议。

  (3)议一议:你对这种变化有什么看法?

  2、完成练习十五第4,5题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作文 篇4

  运动场上的一丝微笑留在我的记忆里,十分难忘。

  我的老师是个又严肃又严厉的人,每天看到她都是一张严肃的脸,好似有什么悲伤的事,让她难过一样。这三年来她没笑过几次,就算偶尔微笑,时间也短,一秒就从脸上消失了,如得珍宝一样难。

  一次在运动比赛场上,太阳如火球一样猛烈,烧的地都快焦了,运动员们一上场就受不了了,比赛完都成个个黑人了,轮到我上场时,老师给了我一块巧克力,叫我要尽力,是不是第一没关系,我吃了仙丹一般,全身上下充满力量。

  到我跳远时,她又为我鼓励道:“一定要尽力,压力别太大,知道了吗?”“好!我会尽力的!”我握紧了拳头。

  我首先量了部数,然后如猛虎一般向前飞奔过去,可谁知我居然跨了出了界限,那时,我的心凉了半截,我灰心丧气地走到起点,身上像背负着一座山,压着我,她又来鼓励我,轻轻的拍着我的肩膀,嘴角轻轻上扬,露出了一丝微笑。我又恢复了平静,充满了信心。

  我又一次跨一大步向前冲,到了界限,我又用了全力跳出去,“哇,好厉害啊,”我转身一看,怎么跳那么远,这突破了我的纪录,这次跳远我得了冠军,当奖牌挂在我脖子上时,荣誉“蹭蹭”的向我跑来,在讲台上,清风拂过,她笑了,我清楚的看见她笑了,那眼神蕴藏着浓郁的笑意!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作文 篇5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题

  追寻李白 答案尽在书中,仔细找一找

  李白,字( ),号( ),( )代诗人,被誉为“( )”。

  1.( )惊风雨,( )泣鬼神。是唐代诗人杜甫评价李白的诗歌成就最具代表的句子。

  2.( ),( )。让我们看到了儿时天真烂漫的李白。

  3.《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 ),( )。和《望天门山》中的诗句( ),( )。让我们看到了寄情山水的李白。

  4. “( ),( )。”和“( ),( )”让我们看到了注重友情的.李白。

  5. “( ),( )。”让我们看到了思念故乡的李白。

  6.朝辞白帝( ),( )一日还。两岸( ),( )。这首诗的题目是《 》,我们体会到诗人“( ),( )。”的意境了。

  7.众鸟高飞尽,( )。( ),只有敬亭山。这首诗的题目是《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 )。全诗运用了( )的手法,书法了诗人和敬亭山的深厚感情。

  8.默写《夜宿山寺》:( ),( )。( ),( )。全诗运用了( )的手法。

  9.犬吠水声中,( )。树深时见鹿,( )。野竹分青霭,( )。无人知所去,( )。这首诗的题目是《 》。

  10.( ),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 )。浮云游子意,( )。挥手自兹去,( )。这首诗的题目是《 》。

  11.李白听到了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写下了《 》一诗遥赠王昌龄,全诗内容为( ),( )。( ),( )。全诗以( )交代时令,又( ),( ),而心寄( ),想象奇特,表达了诗人的( )与( )。

  12.李白漫游洛阳时,遇见了三十三岁的杜甫,两人共游甚欢,次年秋,两人又会与东鲁(山东),杜甫西去长安,李白东游吴越,此后再未会面,《 》一诗,就是李白送走杜甫后,客居沙丘寓所时所作。全诗内容为八句,分别是( )?( )。( ),( )。( ),( )。( ),( )。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一诗中也赞美李白的诗作:“( ),( )”,赞美李白( ),诗作( ),并表达了热切期待与李白在此畅饮论诗的美好愿望:“( ),( )。”

  13.大鹏一日同风起,( )。假令风歇时下来,( )。诗人见我( ),闻余大言皆冷笑,( ),( )。这首诗的题目是《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年时代李白的( )。

  14.白发三千丈,( )。不知( ),( )。这首诗的题目是《 》,这是李白五十四岁时从宣城去秋浦时所作,他临镜照影,惊见白发垂垂,有感而发。

  15.剑在古代被誉为“”,李白少年习剑,青年时代起,祖传的龙泉宝剑就伴随着他“( ),( )”,写出了他仗剑江湖的侠气。

  16.“( ),( )”,是他希望报国立功、雄心壮志的心声。

  17.“( ),( )”,是他屡遭挫折、报国无门的感叹。

  18.“( ),( )”,是他执著追求理想的表现。

  19.李白有着一种率真傲骨的品质,杜甫曾经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写道:“( ),( )。( ),( )”展现了一个胸怀磊落、蔑视权贵的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