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初三作文1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我们家乡端午节主要风俗是包粽子。
端午节那天,奶奶早就准备好了粽叶和糯米。我一起床就看见奶奶洗好粽叶,淘好了米,泡好了麻绳,准备包粽子了!我可高兴了,今年我一定要拜奶奶为师学习包粽子。奶奶可是个包粽能手,全家闻名,三姑六婆的粽子没少经过她手的。啊呀,她要包了!瞧,这一裹、一塞、一包、一扎、一个粽子就包好了,看着看着,我的手不禁痒痒起来,急忙抽出两张粽叶,嚷嚷着要学。
奶奶笑眯眯地给我做了示范,她先拿起两张粽叶,一张大,一张小,大的放在下面,小的放面上面,并让光滑的一面都朝里,再用双手握住两张粽叶的两端卷成了一个喇叭形,卷紧一些。然后,左手拿粽叶,右手捏起一撮米,放进粽叶里,用食指和中指把米摁紧,接着用右手去折粽叶,把粽叶盖在口子上,最后,挑一根麻绳,一头用嘴巴咬住,一头用右手把粽子扎紧,打上结。这样,一个粽子就包好了。
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拿起两片粽叶,卷成一个喇叭形,往里放了一些米。不料,米一粒粒地从一个小洞里漏了出去,原来,我没把粽叶扎紧,成了一个漏斗,我又重新去包。这次,我把粽叶卷紧了。照奶奶的一一放好,挑一根麻绳把粽子扎好,打上结,但又由于我的手劲太小了,扎得不够紧,米散了一地。但是我不灰心,又第三次试包粽子,这一次,我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包粽子后,我用三根麻绳,好像捆犯人一样,把粽子绑得紧紧的,看上去奇形怪状的,摆在奶奶包粽子中间,显得那么扎眼,接下来,我又包好几个,可哪一个也比不上奶奶包的好。
奶奶笑眯眯地看着我,意味深长地说:“粽子好吃,包起来却不容易。世上任何事,都需要经过多练,就能生巧嘛!”我听,轻轻地点了点头,这个粽香四飘的端午节,我可不仅仅学会了包粽子哦。
粽香初三作文2
端午节快到了,各大超市的货架上早已满满当当地摆上了各式粽子,有用筐散装的,有包装在真空塑料袋里的,三角形、四角形、方形、长形应有尽有,最近还流行起一种火炬粽,细长的圆锥形,馅子在上面,看起来和火炬真有几分相似,让人不得不佩服商家的精明。
在合肥,一年四季路边的小吃摊都有卖粽子的,那黄绿的色泽、饱满的形状,常让我禁受不住诱惑上前购买,之后坐在小摊上慢慢地剥开粽子皮,美味地吃起来,因为原料简单相似,我感觉每家的口味都差不多,虽然有时免不了把手弄的黏乎乎的,但饱了口福还是很心满意足。有时也会去超市买些粽子带回家慢慢吃,那口味可就多了起来,鲜肉、花生、叉烧、豆沙等等,连糯米都有一种叫血糯的,实在是很丰富,一样买几个,吃的时候各种口味随机选择,好不快活。
在我心目中,粽子可谓色香味俱全,你想,新鲜翠绿的芦苇叶包裹起雪白的糯米,经过长时间的熬煮,芦苇和糯米的香气与营养已浑然一体,吃的时候再一层层剥开绿色的外皮,露出鲜美的粽肉,轻捧起来,咬上一口,软糯中略带弹性,满口盈香,真是极致的享受。
关于粽子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北甜南咸”,和传统对于南北方的饮食习惯的定义截然相反。我家在北方,所以一直吃得是蜜枣豆沙类甜粽,上大学来到合肥第一次尝到了咸的肉粽,味道还不错,只是窃以为咸的肉粽似乎少了些清雅之气,而且糯米用酱油浸泡过,视觉上也没那么享受,不过咸粽有一大特点就是口味变化极多,象叉烧粽、板栗肉粽、蛋黄肉粽、玉米肉粽、绿豆肉粽等,五花八门,极大满足了人们的口味变化。
粽子再好吃,一个人时也难有闲情包它,离开父母的这些年,每个端午都是随便买点粽子了事,那时便会格外想念家里包出的粽子。记得早年在家时,端午前几天,父亲便会带我到附近的湖边摘芦苇叶子,要摘满满一布袋,到端午节的前一天,用清水泡上满满一盆芦苇叶子、一小盆糯米,放一碗事先准备好的蜜枣、一小捆结实些的细绳子,一家人就可以围坐在一起包粽子了。两片芦苇叶部分重叠地放在一起,卷一下一个圆锥形的空间就出来了,把雪白的糯米放进去,有的中间塞上一个蜜枣,把粽叶卷好,用绳子捆结实了,一个三角形的大粽子就出来了。那时母亲会把芦苇叶撕成一条一条的细丝捆粽子,我学不来,每次都把米和馅撒出来,最后还是用绳子捆。
粽子下锅煮到快熟时一种属于粽子的特有香气就会飘散出来,清馨香甜,光闻味道就让人食欲大振,没有馅的白粽子剥了皮略微有些黄绿,香气扑鼻,要蘸着糖吃,蜜枣粽就不用蘸糖了,一个蜜枣配一个粽子绰绰有余,又香又甜也不会腻……
想起今年端午有假,该回家尝尝家里的粽子了。到时粽子在大锅中翻腾,空气里弥漫着苇叶、蜜枣和糯米混合出的浓浓香气,深吸一口,感觉一定很好。
粽香初三作文3
每逢端午,榕城就飘满了醉人的香味,很淡雅、很迷人。对了,这就是粽香。
当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艾草,家中蒸着粽子,粽子的清香合着艾叶的清香荡漾在榕城上空。谁都会说:“端午节又到了。”但在这榕城满是粽香时,有谁能想起端午的纪念意义呢?今天,我们吃着粽子时,是否咀嚼到端午的悠久历史韵味呢?今天,当我们透过离披的艾草时,是否看见一个峨带博冠的身影在汨罗江畔独行呢?轻轻翻开史册,悄悄走进战国。忆那个时代,忆那个屈原。
是谁怀着满腔悲愤苦笑道:“举世皆醉唯我独醒,举世皆浊唯我独清。”是谁在高歌:“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谁掩面而泣:“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是屈原……记忆顺着汨罗江,流过春秋,越过战国。当国都失守的那一刻,你悲愤至极。在叹息中,在悲愤中,在痛苦中,你背负太多心酸。你用生命与血,表达了你对国家的爱与忠。青山寂寂,锁住英雄万里梦;江水澌澌,钩尽英雄千行泪。品行高洁,无韵之《离骚》;命运苦楚,凄美之《怀沙》。清清江水让我读懂你的无奈、你的痛苦。后人为了纪念你这位爱国英雄,在端午往汨罗江扔下粽子,希望让粽子抚平这个铿锵灵魂的创伤。记得诗人张耒曾做过一首诗《和端午》:“竞渡深悲干载冤,忠魂一去岂能还。国亡身陨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人间。”这段爱国情怎能不让人热血沸腾?
在这个粽香飘满榕城的日子里,又有谁能想起屈原呢?这个日子应是快乐与伤悲并存的。为佳节而乐,为屈原而悲。一颗粽子代表我们一刻怀念的心。请不要为了端午而吃粽子,我们应在端午之际牢记屈原,牢记历史。如今,外国的节日不断登陆我国,愚人节、圣诞节、复活节……而我们的传统佳节的节日意义却逐渐淡化,甚至有人抱怨连春节似乎都没有年味了,更何况端午?如果过节仅剩吃喝玩乐,流于形式,尽显肤浅。那只能是无节胜有节。所谓传统节日,必定历史悠悠,文韵深深。面对传统节日我们应该学会缅怀与节日相关之人,学习传统节日所包含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品出传统佳节的幽香,才能真正让端午的粽香久久弥漫在榕城上空。
愿在这粽香飘榕城的时节。我们能真切地缅怀先辈。让端午的意义真正永久传承。让别样的“粽香”永存榕城!
粽香初三作文4
又是一年初夏到,又是粽子飘香时。
五月五日,就是我们过的端午节之际,也是大家聚集在一起共享吃粽子之时而不忘老祖宗赋予给炎黄子孙的传统习俗,不管在何时都不能背离和忘记生养过我们的父母之心,培育过我们成长的乡土之情;几十年后,不管你发展有多大变化,始终保持已往的情调和本色,始终不忘故乡人。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才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基础。
路过菜市时,我耳边传来清脆地叫卖声:“新鲜粽子,新鲜粽子,2.30元一个!”循声望去,只见一位三十多岁的妇女在卖粽子。清纯特有的粽子香味扑鼻而来,我豪不犹豫一下子买了十个的同时,我们单位随后也刚刚分了两袋新疆本地的粽子。我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粽子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我爱吃粽子,因为那醇厚的粽香和浓浓的母爱掺合的味道已积淀在记忆深处,散发出清纯的芬芳,勾起我无限美好的回忆。
如今在超市里或是小摊铺上都可以买到粽子,而且包装精致美观。可是,我感到好象总缺少一些什么的,远远没有儿时母亲包得那么好看,味道也没有那么爽口。在我的记忆里,每年端午节的前一天,我们村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那天早上各家各户都会到各自的亲戚家或本村邻居家的小竹林里采回大竹叶,回家后将它用热水浸泡三至四小时。等备好所有的原料后,大娘、姨姨、大妈们便三五成群聚在屋里一边逗乐一边比赛包粽子的表演:她们一边包粽子,一边在聊天,哪家的儿女很有出息,哪家的庄稼又特好之类的话题。在她们的笑声中,竹叶和原料在她们手中飞舞,一个个棱角分明、小巧玲珑的粽子在她们灵活的手中成形。我们这些小孩子则在一旁争论不休,“这个是我的,那个是你的'!”那种急迫的神态,似乎马上就可以吃到香喷喷的粽子一样。年纪比我们大的哥哥姐姐们就显得可爱多了,他(她)们也在学着老人包粽子,在笨手笨脚的依样画葫芦后,一个个被五花大绑的粽子也纷纷成形,但大小不一,有些还没绑好,米粒从便从缝隙里漏出,惹得我们在一旁哈哈大笑。
粽子包好后,得用小火慢慢的煮着,一煮就是一个晚上。端午节那天早上,天刚刚亮,我和弟弟起床后做第一件事就是往厨房里冲,此时厨房热气腾腾,弥漫着粽子淡淡的香味,令人垂涎三尺。这时,我们就顾不上洗脸漱口了,毫不犹豫的从那热气腾腾的锅里提出一两个小粽子。湿漉漉的粽子烫得我们不断的把它从左手换到右手,又从右手换到左手。一下了没办法吃的,我们只得双手捧着粽子不断吹气。母亲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在我们的身后,看我们那副猴急的神态,便会给我们一人一个碗,口里说着“不急不急,慢慢吃!”我们能不急吗?盼星星,盼月亮,就盼望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粽子稍冷后,我们便迫不及待的剥开粽叶,用一支筷子对着那雪白晶莹的粽肉扎入,把粽子放在盛有白糖或是蜜糖的碗里轻轻一滚,然后将其高举过头,昂首慢慢的咬,口舌生津,不腻不粘,香气泌入心间。那时,我们感到再也没有什么比这一刻更幸福了。
第二天,母亲吩咐我把包好的粽子给门子的爷爷、婆婆、大娘家送,到了下午又嘱咐我再给舅舅家送,让外爷外婆和妗子们尝个鲜。不光是我们家,在当时的农村各家各户都有这个习惯,邻居的、亲戚的相互赠送,还有送香包的,色泽各异,藏戴在衣服里以视吉利,让上天保佑。
如今,我从部队到地方工作一转眼快四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来自各方面压力的加码,慢慢的养成了现代人的依赖与懒惰,习惯了用现金来购买食品的便捷,失去了传承民间传统手艺的热情。只有在节日里收到母亲托人送来飘香的粽子后,才感到汗颜,感到母亲给予自己的太多,而自己给予母亲的又太少了。现在,面对这十个和单位分的飘香的粽子,我已没有了少年时的那份激动,可这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的习俗却勾起儿时,我对粽子飘又香的美好回忆。
变革经济的发展社会,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滋润了人们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享受多元个性的追求,仍未隔离和背弃中华民族的传统端午节——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