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上的记忆作文1
小学生活已经过去,在告别的那一刻,我不禁向黑板望去,老师的字依旧那么熟悉,我注视着这些无声的字,心情久久无法平静。老师的笑容浮现在我眼前,老师的谆谆教诲回荡在我的心间。五年来,黑板上太多的.记忆使我们感动,令我们难忘。它化为一滴露珠滴向小池,飞向大海,无数圆晕、一个接着一个巨浪,带着我与老师的记忆融入我的心头,一点一点展现出来。
四年级时,我们班换了新的班主任张老师,这对于内向的我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那时的我做任何事情都怯生生的,新老师的教课方法我不知道,新老师的脾气性格我摸不着。
不过,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她上课很幽默,关心每一个同学,把机会公平地分给每个人,让我们对学习充满了渴望。
过了一阵子,她要给我们上一节公开课,那是五年级的课文《享受心安理得》,为了展示自己,我事先作了充分的预习,可一上课,我又开始“发抖”了,怯生生地不敢举手回答问题。终于,我遇到了一个会的问题:美不胜收的“胜”是什么意思?我想举手,又怕错,抬头看老师,老师正充满信心地看着我,好像在用那双会说话的眼睛鼓励我,我的手不自觉地举起来了,身子一下子直起来了。“是‘承受’的意思。”我回答。“非常正确!”张老师冲着我满意地笑了笑,将“承受”两个字写在了黑板上,写得非常认真。
“承受”两字化作黑板上的记忆,珍藏在师生心里。黑板上的字是有限的,记忆是无限的,这两个字更如阳光一般洒在我的心里,这两个字让我懂得,你一定要有信心、善于表达,给自己机会,才能得到别人的赞扬!
望着这黑板,望着这熟悉的字,我从内心发出感叹:老师真伟大!在我心目中,张老师有着对学生无微不至的无私的爱!
我毕业了,让我再看一看黑板,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让我再一次听听老师的教导,回忆一下当中的韵味……
我带着黑板上的记忆和老师的教导,带着母校师生的切切深情离开了,我发自内心说一声:“再见了母校!再见了老师!我感谢你们!”
黑板上的记忆作文2
那一方黑板,不大,却足够让我们理解那些讲不完的知识,或是无尽的人生哲理;不宽,却足以令我们在爱的怀抱中成长。在这里,曾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
记得有一节课,你谈及大唐繁华,那绘声绘色的讲述,令我们身临其境,仿佛跟随着你的脚步,来到了车水马龙的长安城内……"自古以来,世人尽知,男性总是扮演着重要角色——帝王、官员,甚至在街上走一走、看一看,总是很少见到女子。古人总说,女性只能在家相夫教子……不过,唐朝却是个例外!”你合上书,转身在黑板上有力地落下几个字——武则天!“谁说‘男尊女卑’女性不可为帝?她凭借自己的才华、谋略、手段当上了女皇,并将唐代的经济发展推向了另一个高峰!”你清了清嗓子,“后世对她的评价有赞扬也有贬低。可自古以来,每逢改朝换代,哪一次不是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洗礼呢?所以啊,看历史就要——”“从不同角度去看——”底下的同学异口同声地拖着长音接话。课终,武则天几字被擦去,留下的是“历史”二字,你让我们认识到了历史的多面性,了解千古风云人物的同时,也更清晰了历史存在的意义。
再有一次班会课,你解决了一次班级纠纷——两个男生因争抢第一个看成绩单而发生了口角。你没有提及当事人的名字,所以我至今还不知道,也不想去知道到底是谁。你隐去了名字,就是为了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事情过去已久,你在课上讲的话也已记不太清,可黑板上那简单的一张画却令所有同学都铭记于心。那是一个圆圈,画得特别圆,它是由48个小点点出来的,名字叫“我们的班”。您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我们的班”使我们遇见,使我们团结,使我们有了共同的信念,使我们不能分离,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点,都不会完整。
黑板上的记忆像一杯香茗,饮的是那品不完、回味也无穷的智慧与哲理;像一本厚厚的相册,记录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欢笑与泪水;像一台古老却耐用的留声机,播出的是那听不腻的妙曼歌声,欢声笑语。
黑板上的记忆作文3
秋风带走了大地上的绿意,却吹不走下一季的生机;板擦带去了黑板上的笔迹,却擦不去我心中关于黑板的记忆。
——题记
小时候,我跟着外婆一同生活在乡下的一个普通的小院里,院子里没有花团锦簇,也没有融融绿意,只有一口长满了青苔的水井以及一块挂在墙上的小黑板。但对童年的我来说,这里仿佛就是天堂。
每到晴朗的日子,我便会搬着一只小凳子,独自来到小院里,倚着那口水井,抱着小黑板写写画画。出现在画面中的内容往往千奇百怪,有栖在树枝上欢歌的斑鸠,有在微风中飘落的绿叶,甚至有图画书中小小的仙子。偶尔抬头看看天,那天也是海一般的湛蓝,丝丝缕缕得白云慵懒地飘着,轻柔地仿佛是雏鸟的梦呓。
有时,我也会走出小院,到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去玩耍。原野中遍生着金色的太阳菊,青翠欲滴的马齿苋,随风摇曳的牵牛花,以及朵朵不知名的小野花。风一吹,草木的清香扑面而来,灿烂的阳光则犹如一个淘气的孩子,透过婆娑的树影在温柔的田野间荡漾。回家时,我的裙子里往往兜满了清香的花草,我将它们清洗干净放在小黑板上,小心翼翼地用书压住,几天后,就能取出几支美丽的干花。
后来,父母带着我和外婆坐上了回城的大巴,我本以为只是像往常一样去城里探亲,没想到,这一去竟再也没能回来。
再后来,推土机开进了那座承载了我所有童年记忆的小院。清冽的井水、芳香的花草还有那很蓝很蓝的天空彻底离我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清澈却散发着药物气息的自来水,刺鼻的汽车尾气以及灰蒙蒙、看不到阳光的天空。连那块小黑板,也早已在搬家的过程中丢失。
时光荏苒,那座宁静的小院已经离我越来越远,只有些许的记忆,被时光的刻刀在我的脑海深处越刻越深,一如那躺在时光深处的黑板与童年。
黑板上的记忆作文4
黑板,无非是老师书写课堂笔记、演算公式的一方天地。然而对我来说,记忆中那块黑板上那一方小小的天地,却勾连了我们全班学生与老师的心。
“咦?这是谁贴上去的?”一天早上刚进教室,就看到黑板上贴了长长的一条白色胶带,将黑板左侧隔开约半米的距离。转头望向我们那金发碧眼的班主任,却见她并无惊讶之色。真是奇怪。
四年级时,我随爸爸来到美国休斯敦上学。班主任老师亲切又漂亮,常与我们谈心。
那天上完体育课回来,却见黑板上那被隔开的地方多出了一行字:
同学们,恭喜我吧,我要有小宝宝了!
底下的签名是班主任的。班级里顿时沸腾起来。班主任告诉我们,她将在这半米空间内写下小宝宝的“最新资讯”,让大家都能了解他的情况。从此,每天围在黑板前抢先看“新闻”,便成了我们的习惯。
“二月九日,我感觉它好像踢了我一下。”
“三月十一日,我们知道她是个女孩!”
“三月十七日,我希望她也有一头金发。”
“四月二十二日,她的名字叫萨拉,好听吧!”
记忆中,黑板上的那一方小小天地内每天都会有新的话,不论是去医院检查的结果,还是仅是班主任的感想,每天都不一样,而兴奋与喜悦却透露在字里行间。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一起分享着班主任的快乐。
“五月八日,同学们,从明天起,我要回家休养了……”
这是黑板上的最后一条留言。很多人都哭了,我也一样。老师离开后,那条留言也一直流在黑板上,没有人擦。我们是多么喜欢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啊!
五年级毕业后,我回国了。坐在现在的教室里,眼前的黑板却常与记忆中的那块重叠。对于我来说,那黑板上的一条条留言不仅让我了解了老师孩子的成长情况,它更是班主任老师喜欢我们,把我们学生当成家人来看待的象征。
哦,对了,记忆中,黑板上五月八日的留言还有后半句:“老师爱你们!”
黑板上的记忆作文5
九月份开学,刘萌就要去北京上大学了,她们全家也要一起搬去北京,在她对未来的计划中,是永远也不会回老家了。
七月底,刘萌随父母最后一次到达老家,老家的模样似乎变了很多,六岁上过的小学,大门被重新翻修了一遍,刘萌轻车熟路地顺着大门摸到学校后面一堵残破低矮的墙,她轻易便进到校内,教学楼的门如往常一样只打开了一扇,刘萌溜进去找到他们六年级最后一次开联谊会的教室,那里已经不作为教室使用了,现在,它是学校的舞蹈室,墙角安然地摆放着几支被遗弃的粉笔,刘萌走过去拾起来,想了想,在黑板上划下第一个小人,画上的人有长长的头发随风起舞,那人是林悦,刘萌在这所小学的第一个朋友,此时画上的她正在跳芭蕾舞,她陶醉在音乐中的样子那么使人着迷;画的第二个人物是雷老师,她的第一个自然科学老师,他说话很幽默,长得也很幽默,很会活跃课堂气氛,刘萌最喜欢的老师就是他了,画上的他正在慷慨激昂的演讲;画的第三个人是唯一一个没有出席他们联谊会的好朋友,她五年级的时候转走了,后来刘萌又隐约只见过她一面,画上的她是一个孤傲的背影,黑板上的小人越来越多,刘萌在心里默念着他们的名字,回忆着与他们的刻骨铭心,黑板终于被画得满满的,刘萌用大拇指按着用完最后一点粉笔。
黑板上所有的简笔画便是她对小学这段简朴生活的所有记忆,有欢笑,有悲伤,亦有苦楚。
刘萌爬上教室的窗子准备离开时,又望了一眼黑板上那密密麻麻的白色,她重新跳进教室,用一块干净的手帕用力擦黑板,她本就是要遗忘的,抹去了黑板上的痕迹,是不是连心里对老家的印象一起剔除了呢?手帕终于变得很脏,刘萌将它扔在拾到粉笔的角落里离开了。
九月份开学的时候,刘萌已经搬离老家很多个星期了,有值日生把那块脏手帕扫走了,没人知道是谁,为什么将它扔在这里的。有一个小女孩指着黑板对另一个小女孩说:这上面好像有人画过画。
黑板留下了淡淡的画痕,那痕迹是怎样也擦不掉的,他被黑板深深地记在了心里,那刘萌呢?有没有给这段看似注定要被遗忘的生活在心里续一个后记呢?
黑板上的记忆作文6
黑板的右侧,一直是属于我们的小小天地。
每天早晨。拿起白色粉笔,将一天的课程工工整整地抄写在这里。
黑板上的这个小小的方框,见证着我们几名值日班长的成长历程:从几个完全不懂的管理的小学毕业生,到五支可以让过度兴奋的班级安静下来的“镇定剂”。
第一次抄写课程表,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实在是没有想到我一个第二批入校的插班生居然可以获得如此重任,于是下定决心,提定要坚持下去。写完后,退几步看看效果,偏着头满意地笑了。
短短两个月后,我的决心就受到了考验。当我一手拿面包,一手一袋子,背着书包冲下楼匆匆看了一眼表后,不禁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还好,能及时赶到。刚出小区门口就发现大事不妙,等候左拐的车早已排成了长龙,老爸叹息一声:“没办法,等吧!”信号都红了又绿,绿了又红,我们的车却只是在向前挪动。我心不在焉的嚼着面包,同时紧张的盯着表。终于拐到了北海路上却发现这里更加拥挤。总之,就这样一路堵到了学校。我冲出车门跑到教室批评如约而至,没有辩解,因为我清楚只要再早走几分钟是不会撞上这场堵车的。然后,我内疚而又委屈地把课程表抄在了黑板右侧。
初二时,老师让我们每天在课程表上方写一条格言。记得我写下的第一句话是“一个无限的的圆比不上一个实在的点”,时刻告诫着我们要用实际行动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生物地理会考前,踩着凳子在黑板顶端用红色的粉笔写下了“倒计时74天”。紧张感顿时蔓延。
近三年了,生变的人和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惟有黑板右侧这个属于我们的小方块没有改变。有过委屈,有过疼痛;想过休息,想过放弃。最终也还是坚持下来了。
直到现在我才发现,停留在这一小块黑板上的记忆,将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藏品。
黑板上的记忆作文7
看着眼前字迹寥寥,褪去华丽服饰而朴素,无人问津的黑板,我不禁想起了当年让黑板满满地辉煌与我们面前的何老师。
何老师不用电脑,所以黑板上往往密密麻麻的全是板书,颜色极重而又笔画苍劲,值日生擦起来很是费力。他人和字一样,年龄虽大却不怒而威,在他的课上班里纪律曾一度达到巅峰。
何老师写板书时,从没有其他声音掺杂在教室里,只有粉笔接触黑板的“嘀嘀嗒嗒”声独奏。他自己似乎也极为欣赏这种安静,并不是边写边讲,而是将讲和写分为两个部分。就这样,老师讲,我们听,老师写,我们记,一堂数学课就在罕见的安静中有序地度过了,留下整整齐齐的一份板书。
学习几何时,若有作图题,则何老师的严谨会更清晰地呈现在黑板上,一堂课下来黑板上的图形如电脑绘制般严密。没有圆规,尺子时,何老师决不凑合,甚至有一次向同学借了并不适于黑板作图的小圆规,默默折腾半天后在黑板上留下一个后排几乎看不见的圆。如今使用几何画板虽然可以快速方便地完成作图,但比起那粉笔留下的白色印迹总是少了些风味。
黑板平时虽默默工作,但等平时严肃而沉默的何老师发起怒来却成了宣泄的工具。教师里只要有一点声音他就用板擦猛地一拍,溅起的粉笔灰在拍击的中心形成了一个奇异的花边。记得有一次,何老师实在怒极了,板擦便在“啪”的一声中突然破了,露出里面变形的海绵,积累许久的粉笔灰爆裂在黑板上,下课后引来无数围观。
现在的黑板被无足轻重的挂在墙上,不会再有一位老师用它来发泄情绪,不会再有一位老师在上面作图;它甚至已成为一个公告板,成为投影仪故障时的替代品。也许在科技发达的未来,我们只能像从黑板被拍出的痕迹怀念何老师一样,从墙上曾经挂黑板的位置唤起黑板上的记忆吧。
黑板上的记忆作文8
黑板上的记忆是各种各样的,有老师的谆谆教导,有同学之间的争吵,也有求学的酸甜苦辣……黑板上的记忆使我回忆起了我的校园生活,想起来,是那么丰富有趣,那么多姿多彩!
记忆一:黑板上的名字
又到了自习课的时间,黑板又接任了自习课一成不变的任务——记不守纪律同学的名字。“我希望值日生不要记我们组任何人的名字,如果记上,全组都要罚写的。”我忐忑不安祈祷着,心里画着十字架。“吱吱吱,”值日生又写下了一位同学的名字,我猛地抬头一看,心情又平静下来:“还好,不是我们组的同学!”
记忆二:老师的板书
虽然我已经上五年级了,但那“咯吱咯吱”的版书声,仍在我耳边回荡,原封不动。
语文老师在学校颇负盛名,从她成为我们的代课老师和班主任以后。曾记得:她第一天开始给我们讲课,在黑板上写字,把所有的同学都惊呆了。她的字写得真好,我更是看得连眼睛都不愿眨。这时,我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因为有一手漂亮的好字而出名的。这我们并不怀疑,她的板书告诉了我们!
有一次,老师给我们上课,不知不觉就偏离了话题,讲起了“四大洲,五大洋。”当我们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老师也讲得慷慨激昂,在黑板上写下了“四大州,五大洋。”这六个字,同学们一看,急忙说:“老师,您“四大洲,”“的”洲写错了!老师一看,急中生智说道:“同学们,知道我这节课要干什么吗?我就是要让你们找错字。”听老师这一说,我们这堂课的气氛又活跃起来了——
记忆三:不同的解题方法
这一节,上数学课,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题目:“刘大爷用15。7米长的篱笆靠墙围一个半圆形的养鸡场。这个养鸡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经过同学们的一番讨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先算出周长,再算出半径,最后算出面积除以二。我急了,我有另一种解题方法,我赶紧举起了手:“”还可以用半圆的那个篱笆的长除以圆周率算出半径,再算出面积,最后除以二。这引发了同学们一场激烈的讨论,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至今还没有结论。
黑板上还有许多记忆、有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多姿多彩,五彩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