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以知识为题的作文3篇(以知识为主题的作文800字作文),供大家参阅。
以知识为题的作文1
一阵雨过后,空气像被雨水冲洗了一般,格外清新,如茵的草地上,点点的露珠挂在草尖上,像一个个晶莹剔透的水晶灯笼,太阳光照在上面,映出了缤纷的色彩。
此时此刻,校园里的读书声又响亮般地升了起来。就在前几天,老师刚给我们讲解一篇课文《成功》,作者季羡林在积累七八十年的经验,他得到的成功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然而在我眼里,虽然没有积累七八十年的经验,但是我得到的成功公式:“奋斗+自信+勤奋+梦想+时间=成功”
“时间”对我来说是“生存的精神”和“灵魂”,因为我以前错过的时间太多
我现在作为一名初三的学生,回忆起七、八年级的那段“快乐的时光”,我不由地痛苦摇了摇头。为了应付老师检查作业,我经常不动脑子去抄别人的作业;我还练出了一手“龙飞凤舞”的好字;为了上网打游戏,我曾经也有过一段“节衣缩食”的日子;为了不让家长看到我考砸的试卷,我也“千方百计”地模仿家长的签字;一放假,我就丢开作业出去玩,甚至课间十分钟,也不忘记出教室运动一番。不过这些都已过去了。
著名的高尔基曾经讲过”时间是最公平的合理的,它从不多给谁一分,勤劳者能叫时间留下串串的果实,懒惰者只能让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而我以前就是那个懒惰者,可时间已过如今悔痛我心。原因是我的老爸让我和他一起去干工,在炎热的太阳下,让我体会了不读书的意义,让我知道了没文化要付出多少的汗水,也让我知道了爸妈的辛苦。
到了现在我以后悔,可是后悔没用,奋起才是正道。虽然,我以前是一个差生、是一个每次考试不及格的差生、是一个不动脑子的差生,但是,从现在开始我要奋斗、要追求梦想、要珍惜“时间”、更要学习,我要把曾经错过的“知识”,如今我要补回来!
我望着飞向天空的鸟儿,不由长叹道,我该怎么办?我还有希望吗?现在我终于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含义了。虽然,我以前失去比金子还要贵重的知识。但是,从现在开始我一定会努力地学知识、努力地珍惜时间、努力地奋斗。
最后,我咬牙切齿地拿起了书……
高一:佘
以知识为题的作文2
大量的课堂观察下来,很累,也很有趣。在一系列的对比和分析中,我品味着同事们形形色色的教学风格 。不过,最引起我感悟的就是知识的温度。
在一些教师的课堂里,呈现的知识都是没有温度的,就像最近的气温,冰冷的,没有人味。 所谓没有人味,就是知识就是知识,这些知识似乎与学习者没有什么关系,教师只是单纯地讲授知识,完成任务,而孩子们也觉得它与己无关,冷漠的没有任何呼应。即便是有校长在场,他们不给老师任何面子,依旧津津有味地玩着比知识有温度的手机。
他们在春天,我在冬天。
今天有一节课很不寻常,老师从一盆绿色的盆栽植物开始,让孩子们在观察,在讨论,在交流,课堂就像绿色的植物一样,生机盎然。老师有善意的鼓励,有严格的督促,有方法的指导。我能体会到听课者的感觉:这堂课的知识与自己有关。老师没有讲什么,引导孩子运用自己的力量努力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我主观地认为:我和孩子们一样,在一个温暖的知识的春天里,就像那一汪碧绿,生机盎然。
我想,知识应该是有温度的,因为知识必须与人有关,尤其与人的生活有关。因为只有与人有关,才能引起学习者对它的兴趣。很多的时候,老师们是举轻若重,把一个原本简单的问题,通过所谓的技术,搞得太复杂,最终让孩子们失去了兴趣。举轻若重是专业研究者的态度,不能忽视任何微小的细节。我倒是认为老师应该具有举重若轻的本事,把一些复杂的知识与形成过程进行内化,吐哺成一些更简洁明了的比方、生活案例、基本方法,让孩子们能感觉到知识其实就是来源于生活,与自己是如此之近,触手之间就可以感到它的温暖。苏永涛教练给我提过一个很好的建议:孩子们为什么逃学?因为他们觉得无事可做。是不是可以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有事可做呢?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是情语。风、花、雪、夜,其实也只是自然冰冷的一角,为什么它们具有那么大的能量,让人如痴如醉,这就是情感温暖产生的能量,所以,才有了情天恨海,海枯石烂经典。也许,知识就是冷冰冰的,但是,经过教师的内化和加工,应该可以变得五光十色,魅力无限。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
以知识为题的作文3
在以采集和渔猎为生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已经对寒来暑往的变化、月亮的圆缺、动物活动的规律、植物生长和成熟的时间,逐渐有了一定的认识。新石器时代,社会经济逐渐进入以农、牧生产为主的阶段,人们更加需要掌握季节的变化规律,以便安排农事。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就是在生产实践的迫切需要中产生出来的。根据考古学和古文献资料确切可知,新石器时代中期,我们祖先已开始观测天象,并用以定方位、定时间、定季节了。
当时,人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确定方位的方法。最早大概是很简单地以日出处为东,日没处为西。进一步的观测使人们发现,一年内日出与日没因时间而异,且有较大的变化,但每天日影最短时太阳的方位则是不变的,于是就把这时太阳的方位作为定南北方向的'依据;其后就有了观测一天内太阳的出没方向,先定出东西,再定出南北的定位方法。
在农牧业发生的初期,人们是根据物候现象来掌握农牧的时节的。我们的祖先最早大约很重视对红色亮星“大火”(心宿二)的观测。传说早在颛顼时代就有了“火正”的官,他专门负责观测“大火”,根据其出没来指导农业生产。后来曾有一段时间,由于氏族混战,观测中止,结果造成了很大的混乱。到帝尧时设立羲和之官,恢复了火正的职责。据推算,约在公元前 2,400年左右,黄昏在东方地平线见到“大火”时,正是春分前后,即正是春播的时节,所以关于“火正”的传说当是可信的。像这样以观测天象来确定四时季节的方法叫“观象授时”。
古史还相传黄帝时代已有了历法。不过,近年有人认为,获得考古资料印证的,还是关于帝尧时已有历法的传说。《尚书?尧典》中说,帝尧曾组织了一批天文官到东、南、西、北四个地方去观测天象,以编制历法,向人们预报时节。